举例说一下方言和民俗的关系(400字以上)至少2个例子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方言研究,从来就离不开民俗的研究。通过民俗来收集方言,是方言研究的一个传统;透过方言来探求民俗,又是民俗研究的必由之路。方言是民俗得以延续的载体,民俗是方言表现的重要内容。方言随民俗的产生而产生,亦随其消亡而消亡;而许多民俗如果没有方言的润色也会黯然无光。
方言是全民语言的一个分支, 是全民语言的地方变体, 是一种语言中跟标准语有区别的、只在一个地区使用的话;是相对于一个社会的共同语或一种语言中的标准语而说的。
日本民俗学之父柳田国男提出了民俗学对象的“三分法”: 习惯 (社会技术); 口碑(语言艺术) ; 感情、观念、信仰(心意现象) 。语言民俗是民俗的一大门类,广义的语言民俗指的是那些听得见的口传形式的民俗事象, 包括民间语言和民间文学两个部分;而狭义的语言民俗仅指其中的民间语言部分, 不包括故事、歌谣等成篇的民间文学作品;作为民俗学研究对象的民间语言, 是指广大民众用来表达思想并承载民间文化的口头习用语, 其主要部分是民众集体传承的俗话套语。
因此,不管从客观存在的事实看,还是从我们研究方言和民俗的需要来讲,二者都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
一、民俗因不同地域的方言而差别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民俗是第一性的,方言是第二性的。先有某种民俗,然后才能产生与之相应的方言词;民俗是产生方言词的基础,没有民俗就没有方言。然而,民俗的形成和巩固必须借助于一定的语言形式,不同的民俗形式在同一地区用不同的方言词表示;同一种民俗现象在不同的地区需要附着在不同的方言词上。
例如:在粤方言区和客家方言区, 宴席上一般要有“发菜焖猪手”这道菜。这是因为, 方言中“发菜”谐音“发财”,“猪手(猪蹄) ”谐音“就手(轻易的意思) ”,“发菜猪手”谐音“发财就手”。就是能轻易地发财、顺利地发财之意。北方人虽然也希望发财, 却没有这个风俗。因为北方不像粤方言、客家方言那样把猪前蹄叫猪手,即使叫猪手, 北方话也不与“就手”谐音,也就没有“发财就手”的谐音,也就不会有这个风俗了。
又如在晋北,由于气候寒冷,小麦的种植面积很小,产量很低,粮食以黍米为主;晋北人一日三餐离不开“糕”。曾有“早晨稀饭煮糕,午饭蒸现糕,晚饭火烤糕”的顺口溜,又由于“糕”与“高”谐音,吃糕增添了人们过节、贺岁时的喜庆气氛;同时,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糕”民俗。从而产生了极为丰富、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点的方言词。
二、通过方言可以透视民俗现象
民俗是广泛流行于民间的风俗习惯,是一种文化现象。方言是某一地区内的人们所使用的交际工具,是一种社会现象。方言与民俗都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都带有很强的地域性。独特的方言词,对于民俗的形成和巩固具有很强的聚集和凝结作用。民俗方言词不仅仅是语言符号,还应看作是具有象征作用的民俗符号。
如“盘缠”一词,过去为旅行者所带钱物,为防丢失和贼人发现,便用布袋“盘”、“缠”于腰间,因而得名。现在,虽没有了用布袋包裹钱物于腰间的习惯,可“盘缠”仍指旅行者所带的钱物,一般具体指路费。又如:在山西晋南地区,新娘迎娶回来进门时,不能直接从地上走,要从前后传递的铺在地上的红布袋上面走过,谓之“传袋”, “ 袋”谐音“代”,取“传宗接代”之意。
每一个方言词就是一个支撑点,它可使某一种民俗更稳定、更完整;每一个特色方言又是一个民俗集合体,它可集一种复杂的民俗现象于一词;见词生义,由词连俗。
三、记载民俗的方言词因民俗的消失而亡
民俗与反映民俗的方言词其发展规律一般是平衡的、共存的、互动的。方言词随民俗的产生而产生,也随民俗的消亡而隐去。
古代晋北素有养羊之俗,由于妇女不会织布,所以那时人们炕上铺的是“羊毛毡”,;冬季男人、女人,连小孩都穿“白茬羊皮袄”和“白茬羊皮裤”(一种没有任何布装饰的皮袄) ;脚上穿的是羊毛织的“毛袜”和羊毛做成的“毡鞋”、“毛靴”,也叫“毛窝”、“毛圪塔”;头上戴的是羊毛织的“毡帽”。解放后,随着纺织工业的发展,晋北人穿戴“白茬羊皮”的民俗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已很少看到“白茬羊皮袄”和“白茬羊皮裤”之类的衣服了。记录这些民俗的方言词也就逐步在人们的日常口语中消失了。
在晋南、晋中一带,解放前有“指腹为婚”的“娃娃亲”,解放后此俗消失, “娃娃亲”一词也随之不用。“磕得脑(磕头) 作揖”是解放前流行在晋南的基本礼俗,是逢年过节、婚礼寿庆晚辈向长辈施行的一种大礼,解放后逐渐废除,该词也随之不用。
四、方言、民俗的演变因地区不同而异
当今都市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格局的变化,很多民俗已悄然消失或淡化;许多生活在大城市的人无不喟叹;现在的年味越来越淡;婚丧嫁娶越来越简。太原、晋中一带过去流行的洞房之夜,圆房前要喝疙瘩汤,汤中放红枣、花生,谐“早生”之义,现在这种习俗可能已荡然无存。然而在一些山区的小村庄,还保留着更多的传统民俗。如太行山的山沟里,黄土高原窑洞中的农民,这里的经济落后而观念陈旧,生活单调而民风淳朴,民俗方言还保留得相当多。有些落后的民俗在城市和经济发达的农村早已绝迹,而在贫穷的山区农村还时而见到,如“换亲”系指贫穷的家庭两家互娶对方的女儿为儿媳妇,这样可以省钱,但多数家庭并不幸福。一些旧的民俗在介于都市与村庄之间的地方,有的保留,有的消失,但无论何种地方,方言与民俗的相伴而来、共生共灭的互动关系却是一致的。
以上只是方言与民俗之间的几个明显的、主要的联系;其实,在人类灿烂的历史文化长河中,丰富的方言和绚烂多彩的民俗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不仅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也是我们进行方言和民俗研究的宝贵资料,需要我们不断地攫取,才能在研究道路上迈进,同时也才能更好地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
地域性是方言的第一属性,从不同的方言可以看出不同地区的民俗和文化。
大冶市位于湖北省东南部,长江中游南岸,地处武汉、鄂州、黄石、九江城市带之间和湖北“冶金走廊”腹地。西北与鄂州市为邻,东北与蕲春、浠水县隔江相对,西南与武汉市、咸宁市毗邻,东南与阳新县接壤。大冶的方言跟咸宁的很相似,但跟武汉的相差很远。民俗也有一些细微的差别。
从语音方面说,大冶方言的很多发音都处于上古和中古时期。普通话和一些方言中,“组”、“晓”等细音声母j、q、x在大冶还处于g、k、h的发音状态,保持舌根音的状况。如:“鞋”,在普通话和别的一些方言中,声母为“x”,而在大冶方言中发音中,声母则为“h”,把“鞋子”读成“孩子”。语音的演变具有地域性,由此可看出,大冶的方言变化相对与别的地方来说比较小,变化速度也比较慢。说明与外界的交流不是很充分,人口流动情况不显著,处于比较保守的状态,还不够开放。也可从此处看出为什么每年高考,大冶的考生,八成左右都留在了湖北,而不愿意报考外省的高校。
从词汇方面看,大冶的方言很具地方特色,“子”化音跟北京话里的“儿”话音一样普遍。如:“明儿”在大冶方言中说为“门子”,其中的“门”为“明儿”的连读音;“后天”说成“后子”。在大冶人的小名中,字的后面加“子”现象很普及,如:叫一个叫作胡慧的人,她的小名就很可能就叫慧子。这是大冶方言和民俗中比较具有地方特色的一点。当然,在人的小名中,叠音的现象也并存着,如:一个叫李婷的人,她的小名叫“婷婷”的可能性也比较大。当然,这只存在于小孩的小名中,还没有“子”化音的普遍。
从语速和语调方面看,大冶方言比普通话或是一般地方方言的语速要快点,语调要高点。大冶人说起方言来,叽里呱啦一大片,很快,外地人很难听懂。这跟大冶人的急性子有关。大冶人做事一般很干脆,很利索,不喜欢婆婆妈妈,拖泥带水,生活的节奏很快。比如一般人没事就不怎么逛街,要逛街的话,得摆个很的架势,逛一回街的任务很重,要买的东西通常会很多,而这些通常在去之前都会想好。大冶话的语调也比较高,说起话来,高声高调,这跟大冶人的性格有很大关系。大冶人的性格普遍比较开朗,很热情,很好客。越是要好的朋友,见面时说话的声音和语调就越高,这跟蒙古族见面摔交和傣族的泼水节比较相似。熟人见面,说话的声音越大,通常说明两人的关系就越好。另外,大冶人性格的张扬现象比较普遍,这就跟大冶的经济有很大的关系。大冶的矿业、酒业、教育业、交通业都比较发达,跟周围的同级市相比,经济水平要高出很多。所谓“财大气粗”就是这个意思
方言是全民语言的一个分支, 是全民语言的地方变体, 是一种语言中跟标准语有区别的、只在一个地区使用的话;是相对于一个社会的共同语或一种语言中的标准语而说的。
日本民俗学之父柳田国男提出了民俗学对象的“三分法”: 习惯 (社会技术); 口碑(语言艺术) ; 感情、观念、信仰(心意现象) 。语言民俗是民俗的一大门类,广义的语言民俗指的是那些听得见的口传形式的民俗事象, 包括民间语言和民间文学两个部分;而狭义的语言民俗仅指其中的民间语言部分, 不包括故事、歌谣等成篇的民间文学作品;作为民俗学研究对象的民间语言, 是指广大民众用来表达思想并承载民间文化的口头习用语, 其主要部分是民众集体传承的俗话套语。
因此,不管从客观存在的事实看,还是从我们研究方言和民俗的需要来讲,二者都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
一、民俗因不同地域的方言而差别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民俗是第一性的,方言是第二性的。先有某种民俗,然后才能产生与之相应的方言词;民俗是产生方言词的基础,没有民俗就没有方言。然而,民俗的形成和巩固必须借助于一定的语言形式,不同的民俗形式在同一地区用不同的方言词表示;同一种民俗现象在不同的地区需要附着在不同的方言词上。
例如:在粤方言区和客家方言区, 宴席上一般要有“发菜焖猪手”这道菜。这是因为, 方言中“发菜”谐音“发财”,“猪手(猪蹄) ”谐音“就手(轻易的意思) ”,“发菜猪手”谐音“发财就手”。就是能轻易地发财、顺利地发财之意。北方人虽然也希望发财, 却没有这个风俗。因为北方不像粤方言、客家方言那样把猪前蹄叫猪手,即使叫猪手, 北方话也不与“就手”谐音,也就没有“发财就手”的谐音,也就不会有这个风俗了。
又如在晋北,由于气候寒冷,小麦的种植面积很小,产量很低,粮食以黍米为主;晋北人一日三餐离不开“糕”。曾有“早晨稀饭煮糕,午饭蒸现糕,晚饭火烤糕”的顺口溜,又由于“糕”与“高”谐音,吃糕增添了人们过节、贺岁时的喜庆气氛;同时,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糕”民俗。从而产生了极为丰富、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点的方言词。
二、通过方言可以透视民俗现象
民俗是广泛流行于民间的风俗习惯,是一种文化现象。方言是某一地区内的人们所使用的交际工具,是一种社会现象。方言与民俗都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都带有很强的地域性。独特的方言词,对于民俗的形成和巩固具有很强的聚集和凝结作用。民俗方言词不仅仅是语言符号,还应看作是具有象征作用的民俗符号。
如“盘缠”一词,过去为旅行者所带钱物,为防丢失和贼人发现,便用布袋“盘”、“缠”于腰间,因而得名。现在,虽没有了用布袋包裹钱物于腰间的习惯,可“盘缠”仍指旅行者所带的钱物,一般具体指路费。又如:在山西晋南地区,新娘迎娶回来进门时,不能直接从地上走,要从前后传递的铺在地上的红布袋上面走过,谓之“传袋”, “ 袋”谐音“代”,取“传宗接代”之意。
每一个方言词就是一个支撑点,它可使某一种民俗更稳定、更完整;每一个特色方言又是一个民俗集合体,它可集一种复杂的民俗现象于一词;见词生义,由词连俗。
三、记载民俗的方言词因民俗的消失而亡
民俗与反映民俗的方言词其发展规律一般是平衡的、共存的、互动的。方言词随民俗的产生而产生,也随民俗的消亡而隐去。
古代晋北素有养羊之俗,由于妇女不会织布,所以那时人们炕上铺的是“羊毛毡”,;冬季男人、女人,连小孩都穿“白茬羊皮袄”和“白茬羊皮裤”(一种没有任何布装饰的皮袄) ;脚上穿的是羊毛织的“毛袜”和羊毛做成的“毡鞋”、“毛靴”,也叫“毛窝”、“毛圪塔”;头上戴的是羊毛织的“毡帽”。解放后,随着纺织工业的发展,晋北人穿戴“白茬羊皮”的民俗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已很少看到“白茬羊皮袄”和“白茬羊皮裤”之类的衣服了。记录这些民俗的方言词也就逐步在人们的日常口语中消失了。
在晋南、晋中一带,解放前有“指腹为婚”的“娃娃亲”,解放后此俗消失, “娃娃亲”一词也随之不用。“磕得脑(磕头) 作揖”是解放前流行在晋南的基本礼俗,是逢年过节、婚礼寿庆晚辈向长辈施行的一种大礼,解放后逐渐废除,该词也随之不用。
四、方言、民俗的演变因地区不同而异
当今都市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格局的变化,很多民俗已悄然消失或淡化;许多生活在大城市的人无不喟叹;现在的年味越来越淡;婚丧嫁娶越来越简。太原、晋中一带过去流行的洞房之夜,圆房前要喝疙瘩汤,汤中放红枣、花生,谐“早生”之义,现在这种习俗可能已荡然无存。然而在一些山区的小村庄,还保留着更多的传统民俗。如太行山的山沟里,黄土高原窑洞中的农民,这里的经济落后而观念陈旧,生活单调而民风淳朴,民俗方言还保留得相当多。有些落后的民俗在城市和经济发达的农村早已绝迹,而在贫穷的山区农村还时而见到,如“换亲”系指贫穷的家庭两家互娶对方的女儿为儿媳妇,这样可以省钱,但多数家庭并不幸福。一些旧的民俗在介于都市与村庄之间的地方,有的保留,有的消失,但无论何种地方,方言与民俗的相伴而来、共生共灭的互动关系却是一致的。
以上只是方言与民俗之间的几个明显的、主要的联系;其实,在人类灿烂的历史文化长河中,丰富的方言和绚烂多彩的民俗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不仅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也是我们进行方言和民俗研究的宝贵资料,需要我们不断地攫取,才能在研究道路上迈进,同时也才能更好地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
地域性是方言的第一属性,从不同的方言可以看出不同地区的民俗和文化。
大冶市位于湖北省东南部,长江中游南岸,地处武汉、鄂州、黄石、九江城市带之间和湖北“冶金走廊”腹地。西北与鄂州市为邻,东北与蕲春、浠水县隔江相对,西南与武汉市、咸宁市毗邻,东南与阳新县接壤。大冶的方言跟咸宁的很相似,但跟武汉的相差很远。民俗也有一些细微的差别。
从语音方面说,大冶方言的很多发音都处于上古和中古时期。普通话和一些方言中,“组”、“晓”等细音声母j、q、x在大冶还处于g、k、h的发音状态,保持舌根音的状况。如:“鞋”,在普通话和别的一些方言中,声母为“x”,而在大冶方言中发音中,声母则为“h”,把“鞋子”读成“孩子”。语音的演变具有地域性,由此可看出,大冶的方言变化相对与别的地方来说比较小,变化速度也比较慢。说明与外界的交流不是很充分,人口流动情况不显著,处于比较保守的状态,还不够开放。也可从此处看出为什么每年高考,大冶的考生,八成左右都留在了湖北,而不愿意报考外省的高校。
从词汇方面看,大冶的方言很具地方特色,“子”化音跟北京话里的“儿”话音一样普遍。如:“明儿”在大冶方言中说为“门子”,其中的“门”为“明儿”的连读音;“后天”说成“后子”。在大冶人的小名中,字的后面加“子”现象很普及,如:叫一个叫作胡慧的人,她的小名就很可能就叫慧子。这是大冶方言和民俗中比较具有地方特色的一点。当然,在人的小名中,叠音的现象也并存着,如:一个叫李婷的人,她的小名叫“婷婷”的可能性也比较大。当然,这只存在于小孩的小名中,还没有“子”化音的普遍。
从语速和语调方面看,大冶方言比普通话或是一般地方方言的语速要快点,语调要高点。大冶人说起方言来,叽里呱啦一大片,很快,外地人很难听懂。这跟大冶人的急性子有关。大冶人做事一般很干脆,很利索,不喜欢婆婆妈妈,拖泥带水,生活的节奏很快。比如一般人没事就不怎么逛街,要逛街的话,得摆个很的架势,逛一回街的任务很重,要买的东西通常会很多,而这些通常在去之前都会想好。大冶话的语调也比较高,说起话来,高声高调,这跟大冶人的性格有很大关系。大冶人的性格普遍比较开朗,很热情,很好客。越是要好的朋友,见面时说话的声音和语调就越高,这跟蒙古族见面摔交和傣族的泼水节比较相似。熟人见面,说话的声音越大,通常说明两人的关系就越好。另外,大冶人性格的张扬现象比较普遍,这就跟大冶的经济有很大的关系。大冶的矿业、酒业、教育业、交通业都比较发达,跟周围的同级市相比,经济水平要高出很多。所谓“财大气粗”就是这个意思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