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辈父辈和我们的衣食住行 5
祖辈父辈和我们的衣食住行如下:
1、衣
回望过去,包括祖辈、父辈,物质是非常匮乏的。到了改革开放初期,虽然有所改善,但大人小孩想要穿一件新衣服也是相当困难的。普通人家的孩子,能在过年时穿上一件新衣,心里必定是美滋滋的。
记得八十年代后期,已经上了初中的我,平时穿的裤子还是打了补丁的。而现在,已经没有人会因为穿不上新衣服而犯愁,平时跟过年也没有多大差别了。
2、食
我的祖父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在土里刨食,小时候常常过着饥一顿饱一顿的日子,成家立业后上顿不知下顿也时有发生,温饱问题仍然是家里人的第一需求。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父亲有幸在县城的吕梁钢铁厂谋得一份炉前工的工作,吃上了“供应粮”。
家里的伙食条件有所改善。与村里其他农民家庭相比,我家的物质条件还算不错,但白面大米依然是稀缺品,父母总是省着留着节俭着用,以备不时之需。而今天,粮食满足供应、美食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温饱问题不再是问题,小康生活越来越近。
3、住
我的祖辈本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房产,居住了大半辈子的房子是在解放后村里统一分配来的。在成家立业之初,我家同样没有自己的房子,记忆中,我家一直是居无定所,借住别人家的房子。在我大约十三四岁的时候,父亲在村里批了宅基地,建起了“结口”式土窑洞。
那也算是我们真正的新家。本世纪初,刚刚结婚成家、并在县城上班工作的我也没有自己的房子,曾两度租房居住。五年后,我搬进了属于自己装修的新房子,虽然简陋,但终于结束了居无定所的生活。
4、行
记忆中,祖父的行,一直靠两条腿。成年后,祖父曾步行几十里山路去临县担炭、贩卖瓷器。直到本世纪初去世,祖父从来没有使用过任何代步工具。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已经在县城上班的父亲出行时最早的代步工具是自行车。
每天,父亲骑着自行车从家里出发,骑行四十里到达县城上班,下班后再骑着自行车回家。父亲骑上摩托车出行,是在近六十岁时,那时,父亲已经领上了退休工资,家里的经济条件已明显改善。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我最早的代步工具是自行车。
本来是给母亲买的,但因为我要去离家十五里外的镇里上初中,所以,除父亲的车子外,家里仅有的一辆自行车就成了我的代步工具。本世纪初,结婚时,爱人的娘家作为嫁妆,陪了一辆加油摩托车,成了我们出行的代步工具,直到十四年后,我们买了私家车。
扩展资料:
70年来的巨变,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得益于为民惠民富民的基本国策。生活在这样一个幸福的新时代,我将心存感恩,感恩党,感恩祖国,感恩这个美好新时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恪尽职守、努力工作,为我们祖国的繁荣昌盛添砖加瓦。
父辈是穿布衣,我们穿棉衣。
父辈是住泥巴屋,我们住小别墅。
父辈是走山路,我们坐小轿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