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为谁而言】谁最早提出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计谋?求解答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一千七百多年前,魏、蜀、吴三国鼎足而力。这三国之中,孙权依据长江天险,占了地利;刘备自称大汉皇叔,以仁义著称,手下聚集了诸葛亮、庞统、刘巴、法正及关、张、赵、马、黄一班文臣武将,占据了人和;三国之中的魏国最大最强,统治了大半个中国,它靠的是什么呢?曹操一枝独大的战略战术,被称之为“挟天子以令诸侯”,该战术使他很快取得了军事、人才、经济等各方面的领先,占据了天时(政治优势)。足智多谋的诸葛亮未出茅庐时就说:“今操已拥兵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让刘备在创业之初先不要与曹操发生正面冲突。
挟制着皇帝,倚仗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确属高招。谁为曹操出此谋?曹操手下有五大谋臣:分别是郭嘉、荀彧、荀攸、贾诩、程昱,个个足智多谋,有典韦、许褚、徐晃、夏侯敦、夏侯渊、曹仁、张辽、张郃、于禁、庞德、乐进、李典等武将,个个能征贯战。但为曹操出此谋者,却并不是这些文臣武将中的佼佼者,而是名气远远逊于他们的一员武将毛玠,《三国演义》中曹操中了周瑜之计误杀蔡瑁、张允,以于禁、毛玠代任水军都督,让我们记住了这个名字。实际上毛玠并不是演义中这样的“草包”,而是曹操的重臣,先后担任过治中从事、墓府功曹、丞相府东曹掾、右军师、魏王府尚书仆射等职,智力超群,富有创见,他在给曹操提出的治国策略中曾提出“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畜军资”,被曹操采纳并予以实施,该谋略被曹操的敌人斥为“挟天子以令诸侯”。
所谓乱世出英雄,三国是出英雄的时代,与毛玠“英雄所见略同”的还有一位谋士,他就是袁绍的谋士沮授,《后汉书·袁绍传》记载着沮授对袁绍说的一段话:“今州城粗定,兵强士附,西迎大驾,即宫邺都,挟天子以令诸侯,蓄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不过,袁绍不是曹操那样的明君,没有采纳沮授的建议,让曹操抢先一步。世界上没有卖后悔药的,袁绍后来在官渡之战中败北,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不善于纳谏,尤其是没有纳沮授之谏。
毛玠、沮授分别向自己的主公提出“挟天子以令诸侯”策略,但这个策略并不是他们发明的,比他们更早五百年,战国时期著名的谋臣张仪就曾向秦惠文王提出过这个建议,张仪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谋略家,是秦国置相后的第一任相国,位居百官之首,在他当政期间,使得秦国“东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为秦国的霸业和将来的统一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不过,并不是他的每一次建议秦王都会听的。有一次惠文王与群臣讨论向何处拓展土地,司马错提出攻伐蜀国,张仪则主张攻取中原心脏之地韩国,他说:“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挟天子以令天下”的提法,不过,惠文王这次并没有采纳张仪的谋略,而是听取了司马错的建议西定巴蜀,大概秦惠王认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时机还未成熟或根本用不着这么费事吧。惠文王去逝后,他的儿子秦照襄王也没有“挟天子以令诸侯”,而是干脆灭了东周,贬东周最后一位君主周郝王为平民,昭襄王的曾孙秦始皇更是扫平六国,一统华夏。
张仪“挟天子以令天下”的谋略,也不可能是凭空相象出来的。孙玉良认为,张仪的这个谋略,最有可能来自于管仲的“尊王攘夷”。齐桓公执政以来,在管仲的辅佐下,经过了内政经济军事多方面改革,有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军事实力,于是用什么名义扩张领土、增强国力成了摆在齐国君臣面前的大问题,管仲适时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帜,以诸侯长的身份,挟天子以伐不服,“九合诸侯”确立了齐桓公秦秋第一位霸主的地位。后来的诸侯王们看出“尊王攘夷”实际上是“尊王”者假借“尊王”名义扩张自己利益的的行为,便纷纷以尊王的名义互相讨伐争战,称霸称雄。
挟制着皇帝,倚仗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确属高招。谁为曹操出此谋?曹操手下有五大谋臣:分别是郭嘉、荀彧、荀攸、贾诩、程昱,个个足智多谋,有典韦、许褚、徐晃、夏侯敦、夏侯渊、曹仁、张辽、张郃、于禁、庞德、乐进、李典等武将,个个能征贯战。但为曹操出此谋者,却并不是这些文臣武将中的佼佼者,而是名气远远逊于他们的一员武将毛玠,《三国演义》中曹操中了周瑜之计误杀蔡瑁、张允,以于禁、毛玠代任水军都督,让我们记住了这个名字。实际上毛玠并不是演义中这样的“草包”,而是曹操的重臣,先后担任过治中从事、墓府功曹、丞相府东曹掾、右军师、魏王府尚书仆射等职,智力超群,富有创见,他在给曹操提出的治国策略中曾提出“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畜军资”,被曹操采纳并予以实施,该谋略被曹操的敌人斥为“挟天子以令诸侯”。
所谓乱世出英雄,三国是出英雄的时代,与毛玠“英雄所见略同”的还有一位谋士,他就是袁绍的谋士沮授,《后汉书·袁绍传》记载着沮授对袁绍说的一段话:“今州城粗定,兵强士附,西迎大驾,即宫邺都,挟天子以令诸侯,蓄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不过,袁绍不是曹操那样的明君,没有采纳沮授的建议,让曹操抢先一步。世界上没有卖后悔药的,袁绍后来在官渡之战中败北,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不善于纳谏,尤其是没有纳沮授之谏。
毛玠、沮授分别向自己的主公提出“挟天子以令诸侯”策略,但这个策略并不是他们发明的,比他们更早五百年,战国时期著名的谋臣张仪就曾向秦惠文王提出过这个建议,张仪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谋略家,是秦国置相后的第一任相国,位居百官之首,在他当政期间,使得秦国“东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为秦国的霸业和将来的统一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不过,并不是他的每一次建议秦王都会听的。有一次惠文王与群臣讨论向何处拓展土地,司马错提出攻伐蜀国,张仪则主张攻取中原心脏之地韩国,他说:“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挟天子以令天下”的提法,不过,惠文王这次并没有采纳张仪的谋略,而是听取了司马错的建议西定巴蜀,大概秦惠王认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时机还未成熟或根本用不着这么费事吧。惠文王去逝后,他的儿子秦照襄王也没有“挟天子以令诸侯”,而是干脆灭了东周,贬东周最后一位君主周郝王为平民,昭襄王的曾孙秦始皇更是扫平六国,一统华夏。
张仪“挟天子以令天下”的谋略,也不可能是凭空相象出来的。孙玉良认为,张仪的这个谋略,最有可能来自于管仲的“尊王攘夷”。齐桓公执政以来,在管仲的辅佐下,经过了内政经济军事多方面改革,有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军事实力,于是用什么名义扩张领土、增强国力成了摆在齐国君臣面前的大问题,管仲适时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帜,以诸侯长的身份,挟天子以伐不服,“九合诸侯”确立了齐桓公秦秋第一位霸主的地位。后来的诸侯王们看出“尊王攘夷”实际上是“尊王”者假借“尊王”名义扩张自己利益的的行为,便纷纷以尊王的名义互相讨伐争战,称霸称雄。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