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枫桥夜泊》赏析题 急!!

“夜半钟声”的习俗早在《南史》就有记载,但张继写进诗里,成为诗歌意境的点眼,被公认有创意。为什么?... “夜半钟声”的习俗早在《南史》就有记载,但张继写进诗里,成为诗歌意境的点眼,被公认有创意。为什么? 展开
 我来答
匿名用户
2014-03-13
展开全部
枫桥夜泊(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是一首行旅诗,诗人长夜无眠,随手纪事,本无深刻寓意,亦无新奇比喻,却创造了一个有声有色、情景浑成的“愁眠”之境,以至名垂千古,万口传播。诗人和衣而卧,辗转反侧的形象是如此真切、实在,引起了千秋百代的人们心灵的共鸣。具体而又抽象,实在而又笼统的“愁眠”自它诞生之日起,就一直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张继和他的《枫桥夜泊》就这样永远地活在人们的心灵里,有了张继泊舟枫桥的不眠之夜,中国文人的生命之旅不再宁静。

首句交待时间,描绘环境,渲染凄清冷落、孤独寂寞的气氛。深更半夜,月落星稀,暗霜凝结,乌啼声声,令人倍感凄凉;诗人躺在船上,飘泊江湖,有如置身广漠无边的黑夜,孤独无助,茫然无从,看不到黎明的希望,走不出心灵的阴影,一颗疲惫的心在生命的大海上飘泊。“霜满天”造语奇崛,本来,秋霜落地,凛然生寒,这是自然现象;可是在心绪悲凉的诗人看来似乎繁霜满天,寒意逼人,颇有凄神寒骨、心灰意冷之感。写秋霜弥漫,冷风凄凄,实乃传达诗人的凄冷心绪。尤其刺耳的是“乌啼”,本来,它就是凶险、不祥、不利的预兆。记得小时候在农村,每当深夜听到乌鸦啼叫的时候,奶奶总念念有词地祷告,祖宗保佑,千万别出什么灾难!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夜深人静的时候,突然传来几声尖厉刺耳的乌啼,那不叫人毛骨悚然、心惊肉跳才怪呢。这一声又一声的乌啼回荡在清凄寂寥的夜空,惊醒了诗人思乡的美梦,敲碎了诗人流浪的心。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