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旨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将积极心理学理论运用到日常学校教育中,对学生积极人格的发展、品德观念的形成、自信心的建立以及促进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同时对消减教育的负向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1、增加学生积极情绪体验,构建多元化课堂教学环境
首先,要增加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传统“标准化”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师只注重知识理论的灌输,忽视了学生兴趣爱好、个性以及天赋等的培养,使学生处在紧迫压抑的的学习状态之中。教师要以增加学生积极情绪体验为前提,积极地了解学生,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从而构建学生的积极人格,更好地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2、制定符合学生的教学目标
激发学生的体验兴趣,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景中去体验思考,彻底打破“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最后,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师要创建启发式教学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中学会思考、学会认知,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使学生在幸福中成长。
3、发挥自身积极力量,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
首先,教师要利用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完善自己,提高文化素养,形成积极品质,这样才能更有利于了解学生,促进学生成长。
4、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学习和人格的养成有很大的影响,“教师的良好品质和高尚的人格会直接作用于学生,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唤醒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
教师要正面引导学生,切勿采用简单粗暴的教学管理,以免对学生产生消极的影响。最后,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关爱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教师不要居高临下俯看学生,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可以在赏识教育中观察、欣赏、肯定学生,从而使学生养成积极主动的思想意识,树立自信和归属感。
5、强化学生个体幸福感的培养
“主观的幸福感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生活满意、积极情绪以及消极情绪。”教育者要让学生有较高的主观幸福感。“首先就必须激发学的积极情感体验,使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获得更多的快乐体验,其次是使学生获得沉浸体验。”
例如,教师应该组织各种娱乐活动,培养学生之间的友谊。学生可以从中获得支持、友情、理解和关怀,从而使人产生积极体验,有利于增强人的主观幸福感。另外,教师还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分层次、有针对性地设计学习目标,让学生获得沉浸体验,以此来增强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上行下效。比如家长教孩子孝道,自己就要身体力行,孩子自然也会做到。推而广之,要教别人首先自己要先修身,先做到,然后再用身教言教去影响人,甚至达到不言而教的效果。育,老祖宗认为教书育人的首要目的,是使孩子做一个善人,而不仅仅是学习知识和专业技能。
假如搞教育的人心中都不知道标准,那教育一定不会是圆满的;假如他知道善的标准,就能够把握住每一个教育的机会。
扩展资料
教育功能:正向与负向,这是从教育作用的性质划分的,亦称为积极功能与消极功能。正向功能为针对教育作用产生的积极的良好的效果而言,负向功能为针对教育作用产生的消极的不良的后果而言。
最早提出这一对概念的是美国社会学家默顿。20世纪50年代。默顿将社会功能按性质、形态加以划分,得出正向—负向功能这对概念,与此同时还得出另一对重要概念即显性——隐性功能。日本教育社会学家柴野昌山则把这两对概念引入教育领域,构想出关于学校教育功能的理论分析框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教育功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