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三国智谋最高的人物,{不是诸葛亮}
2013-12-26
展开全部
个问题本身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
每个人都有自己心目中完美的军师,对于自己认为是智谋(或武力)最高的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与充分的论点
小说中,诸葛亮被抬到了几近于神的地位,几乎算无遗策,唯一的一次失误--失街亭,还是因为用人失误
但史实上,诸葛亮的确是一个内政方面的奇才,也成功为困顿中的刘备提出一个切实可行的“三分天下”的策划,并得以成功实施。但他毕竟不是一个成功的军事家,他北伐的目的,并不是要真正消灭曹魏,而是以战养战,转移蜀汉内部的阶层矛盾(刘备带来的荆州集团、刘璋原来的东州集团以及益州本土的士族集团之间的矛盾,蜀汉的最终亡国,也源于这几个矛盾的长期积淀)
好,再转入正题,
实际上,在三国历史上,还真有一个“算无遗策”,又能得善终的“聪明人”,那就是更换了若干次门庭,先后效力于董卓、李傕、段煨、张绣和曹操的“乱舞毒士”贾诩
我也不多说了,给你看篇文章吧:
能洞察人心的三国第一聪明人—— “鬼谋”贾诩的三次完美预言
贾诩可称三国第一谋士。原因有两个:一是其所谋之奇之准,其所谋影响之巨,无愧于第一谋士之称;二是因为他是最典型的谋士,不像诸葛亮官拜丞相,治国安邦;也不像周瑜亲担将帅,领兵作战。贾诩更无意于成为拥兵自重、称霸一方的诸侯,他永远以在幕后出谋划策的身份出现。三国志里说他有良,平之奇,不仅是就智谋而言,也是就性情而言。运筹帷幄而不动声色,虽有功勋而隐忍不骄,有张良遗风;辗转沉浮而收放自如,洞悉世事而善始善终,这又是陈平所为。
贾诩最初在董卓的部将牛辅帐下任职,和李傕、郭汜、张济同任校尉。后李傕、郭汜、樊稠争权夺利内斗,贾诩从中周旋,尽力保全汉献帝,因与李傕争执而逃回家乡。
当时将军段煨与贾诩同郡,屯驻华阴,贾诩便去投靠段煨。贾诩名声很大,段煨怕贾诩夺其兵权,所以表面上对贾诩礼遇甚厚其实处处提防。这时南阳张绣与贾诩暗中有来往,张绣便派人去迎接贾诩。贾诩临行时,有人劝诫贾诩:你这么走了,段煨会放过你的家人吗?贾诩此时展现了他最厉害的一个能力——洞察人性,洞悉人心,他对段煨和张绣的分析仿佛就是在“读”他们的心理活动!他说:“段煨生性多疑,嫉妒我的能力,现在表现得礼数周到,但是时间长了必然害我。现在看到我自己离开肯定非常高兴,而且他又希望我能帮助他找到强大的外援,所以一定会善待我的妻儿老小的。而张绣那里没有谋士,非常希望我能去,所以我去则自己和家人都能过上好日子。”结果真如贾诩所说,张绣得到他后言听计从、视若上宾,而段煨为了巴结张绣,也厚待贾诩的家人。贾诩能力的可怕之处,就在于他是三国时代最好的心理学家,并且能够将分析理论立刻运用在实际情况中。
贾诩人生中最精彩的谋断是在建安三年(公元198年),曹操南征张绣,包围张绣据守的穰城(今河南邓县)。此时,曹操得知袁绍趁虚攻击许都(曹操的大本营),便立即从穰城解围撤退。张绣和前来帮忙的刘表准备亲自率兵追击,贾诩却说:“不能追,追必败。”结果张绣没有听从,强行追击,被打得大败而回。张绣见到贾诩非常惭愧,而贾诩这时又对张绣说:“现在赶紧追击,必能打赢!”张绣很疑惑:“我没有听您的话,以至于惨败,怎么还能再追击呢?”但是还是听从了贾诩意见,收集残兵败将,再次追击,竟将曹操部队击溃。得胜后,张绣问贾诩:“之前我用精兵追曹操,您说必败;退回来用败卒再打曹操的胜兵,您却说必胜。而您的话居然全都应验了,这是为什么?”贾诩说:“这个简单。将军虽善于用兵,但不是曹操的对手。他的军队虽然是撤退,但曹操肯定亲自断后,您的追兵虽精,但也打不过他,所以知道必败。而曹操正在进攻将军,既没有吃败仗又没有用尽全力,这时匆忙撤退,肯定是后方出了大问题。既然已经击败将军的追兵,肯定兼程回撤,就算留下勇猛的大将断后,但不是将军对手,所以就算用残兵败将与精锐部队打也一样能胜利。”张绣大为佩服。这样分析能力其实是十分可怕的,贾诩他把曹操的想法行动看得清清楚楚,甚至曹操的行动细节也能完全预测出来!就仿佛高手下棋一样,对方的路数尽收眼底,一代奸雄曹操败在这样一个能洞察人性、洞悉人心的鬼才手上,也不冤枉。
官渡之战之前,对当时已有十万精锐士兵、称霸北方窥视中原的的袁绍便派遣手下招降张绣,并且还单独写了书信给贾诩要他从中斡旋,并许以高官。张绣再三思考正要答应,贾诩却当着张绣的面回绝了袁绍的使者,他甚至对使者说:“心胸狭窄的袁绍连兄弟(袁术)都不能相容,还能相容天下的国士吗?”袁绍的使者愤然离去,得罪了实力最强的袁绍,张绣一时不知该如何处置,贾诩便对他说:“不如归附曹操。”张绣很吃惊:“现在袁强曹弱,更何况我们又与曹操有仇,怎么能归附他呢?”而贾诩从容分析道:“有三个理由:曹操奉天子以令天下,我们归附他就是归附朝廷,名正言顺。此其一。袁绍现在实力强大,我们以弱小的力量归附他,他必不会看重我们。而曹操力量弱小,得到我们一定非常高兴,此其二。更加上曹操有霸王之志,必能抛弃私怨,其三。”张绣便听从了他的建议,果然在曹操处受到重用,而贾诩则因为此得到曹操的欣赏和信任,被封为侯。曹操、袁绍,这两个当时最大枭雄的心理,竟然完全被贾诩掌握,他准确的预言不但保全了旧主张绣,也使得自己得以受到重用,在曹操这个乱世奸雄手下实现自身“鬼谋”的最大价值。
最后,我以一个小故事来结束全文,这也是贾诩第一聪明人的最佳诠释:曹操将要立太子,当时他正在大儿子曹丕和小儿子曹植之间犹豫,在封建时代,立长子是宗法规定,废长立幼很容易造成内乱,祸患无穷,但是晚年的曹操喜怒无常,立太子的事又极其敏感,谁要是说错话立刻会有杀身之祸,如被人称为聪明人的杨修,就是因为过分介入曹操立继承人的事,最后被曹操找借口杀掉的。有了前车之鉴,大臣们都不敢再言语了。于是,曹操便私下问贾诩,贾诩却保持沉默,长时间不说话站立着,当曹操问他这是干什么?贾诩缓缓说道:“我刚才正在想袁绍和刘表的事。”曹操听了大笑,于是在该年便立曹丕为太子,因为袁绍和刘表都是废长立幼,最后导致儿子之间互相残杀,自取灭亡的,贾诩以机智的发言不但表明了自己的立场,也没有触怒曹操,成功保全了自己。也只有以奸雄著称的曹操才能领会的贾诩的用意。曹丕即位,为报贾诩之恩,封贾诩为太尉,贾诩死时,年七十七,子孙封侯,可谓善始善终。
小论:
贾诩仿佛把谋略本身当作一种艺术,只追求谋略才华的完美展示:只要自己的计谋有用武之地,他并不在乎江山变色。他先后投靠的董卓、段煨、张绣,其实都不是英雄。贾诩之所以在分明看出张绣没有远大前途的前提下,仍毅然委身于张绣帐下,主要因为张绣能够对他言听计从,能使他的谋略得以展示。
我们是无法简单地用道德的眼光来评价贾诩这个奇人的。贾诩七十有七,可谓长寿;官居太尉,可谓显赫;谥曰肃侯,可谓耀祖。一个小小的谋士,从汉末乱世一路漂泊依附,直至魏文帝前重臣,不得不让后人佩服贾诩的‘谋’之道。同代入世的文官,莫不早已退出政治舞台,或卒于辛劳,或伤于战火,或倒于谗陷,能坚持到底,又封荫子孙的,实在不多。贾先生的算盘如此之精,即成就了自家,也改变了历史,足可以让世人探讨研究,取经立传了。
如果你想进一步了解贾诩的相关情况,请参阅:
http://baike.baidu.com/view/2491.htm
祝你玩得愉快!!!
每个人都有自己心目中完美的军师,对于自己认为是智谋(或武力)最高的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与充分的论点
小说中,诸葛亮被抬到了几近于神的地位,几乎算无遗策,唯一的一次失误--失街亭,还是因为用人失误
但史实上,诸葛亮的确是一个内政方面的奇才,也成功为困顿中的刘备提出一个切实可行的“三分天下”的策划,并得以成功实施。但他毕竟不是一个成功的军事家,他北伐的目的,并不是要真正消灭曹魏,而是以战养战,转移蜀汉内部的阶层矛盾(刘备带来的荆州集团、刘璋原来的东州集团以及益州本土的士族集团之间的矛盾,蜀汉的最终亡国,也源于这几个矛盾的长期积淀)
好,再转入正题,
实际上,在三国历史上,还真有一个“算无遗策”,又能得善终的“聪明人”,那就是更换了若干次门庭,先后效力于董卓、李傕、段煨、张绣和曹操的“乱舞毒士”贾诩
我也不多说了,给你看篇文章吧:
能洞察人心的三国第一聪明人—— “鬼谋”贾诩的三次完美预言
贾诩可称三国第一谋士。原因有两个:一是其所谋之奇之准,其所谋影响之巨,无愧于第一谋士之称;二是因为他是最典型的谋士,不像诸葛亮官拜丞相,治国安邦;也不像周瑜亲担将帅,领兵作战。贾诩更无意于成为拥兵自重、称霸一方的诸侯,他永远以在幕后出谋划策的身份出现。三国志里说他有良,平之奇,不仅是就智谋而言,也是就性情而言。运筹帷幄而不动声色,虽有功勋而隐忍不骄,有张良遗风;辗转沉浮而收放自如,洞悉世事而善始善终,这又是陈平所为。
贾诩最初在董卓的部将牛辅帐下任职,和李傕、郭汜、张济同任校尉。后李傕、郭汜、樊稠争权夺利内斗,贾诩从中周旋,尽力保全汉献帝,因与李傕争执而逃回家乡。
当时将军段煨与贾诩同郡,屯驻华阴,贾诩便去投靠段煨。贾诩名声很大,段煨怕贾诩夺其兵权,所以表面上对贾诩礼遇甚厚其实处处提防。这时南阳张绣与贾诩暗中有来往,张绣便派人去迎接贾诩。贾诩临行时,有人劝诫贾诩:你这么走了,段煨会放过你的家人吗?贾诩此时展现了他最厉害的一个能力——洞察人性,洞悉人心,他对段煨和张绣的分析仿佛就是在“读”他们的心理活动!他说:“段煨生性多疑,嫉妒我的能力,现在表现得礼数周到,但是时间长了必然害我。现在看到我自己离开肯定非常高兴,而且他又希望我能帮助他找到强大的外援,所以一定会善待我的妻儿老小的。而张绣那里没有谋士,非常希望我能去,所以我去则自己和家人都能过上好日子。”结果真如贾诩所说,张绣得到他后言听计从、视若上宾,而段煨为了巴结张绣,也厚待贾诩的家人。贾诩能力的可怕之处,就在于他是三国时代最好的心理学家,并且能够将分析理论立刻运用在实际情况中。
贾诩人生中最精彩的谋断是在建安三年(公元198年),曹操南征张绣,包围张绣据守的穰城(今河南邓县)。此时,曹操得知袁绍趁虚攻击许都(曹操的大本营),便立即从穰城解围撤退。张绣和前来帮忙的刘表准备亲自率兵追击,贾诩却说:“不能追,追必败。”结果张绣没有听从,强行追击,被打得大败而回。张绣见到贾诩非常惭愧,而贾诩这时又对张绣说:“现在赶紧追击,必能打赢!”张绣很疑惑:“我没有听您的话,以至于惨败,怎么还能再追击呢?”但是还是听从了贾诩意见,收集残兵败将,再次追击,竟将曹操部队击溃。得胜后,张绣问贾诩:“之前我用精兵追曹操,您说必败;退回来用败卒再打曹操的胜兵,您却说必胜。而您的话居然全都应验了,这是为什么?”贾诩说:“这个简单。将军虽善于用兵,但不是曹操的对手。他的军队虽然是撤退,但曹操肯定亲自断后,您的追兵虽精,但也打不过他,所以知道必败。而曹操正在进攻将军,既没有吃败仗又没有用尽全力,这时匆忙撤退,肯定是后方出了大问题。既然已经击败将军的追兵,肯定兼程回撤,就算留下勇猛的大将断后,但不是将军对手,所以就算用残兵败将与精锐部队打也一样能胜利。”张绣大为佩服。这样分析能力其实是十分可怕的,贾诩他把曹操的想法行动看得清清楚楚,甚至曹操的行动细节也能完全预测出来!就仿佛高手下棋一样,对方的路数尽收眼底,一代奸雄曹操败在这样一个能洞察人性、洞悉人心的鬼才手上,也不冤枉。
官渡之战之前,对当时已有十万精锐士兵、称霸北方窥视中原的的袁绍便派遣手下招降张绣,并且还单独写了书信给贾诩要他从中斡旋,并许以高官。张绣再三思考正要答应,贾诩却当着张绣的面回绝了袁绍的使者,他甚至对使者说:“心胸狭窄的袁绍连兄弟(袁术)都不能相容,还能相容天下的国士吗?”袁绍的使者愤然离去,得罪了实力最强的袁绍,张绣一时不知该如何处置,贾诩便对他说:“不如归附曹操。”张绣很吃惊:“现在袁强曹弱,更何况我们又与曹操有仇,怎么能归附他呢?”而贾诩从容分析道:“有三个理由:曹操奉天子以令天下,我们归附他就是归附朝廷,名正言顺。此其一。袁绍现在实力强大,我们以弱小的力量归附他,他必不会看重我们。而曹操力量弱小,得到我们一定非常高兴,此其二。更加上曹操有霸王之志,必能抛弃私怨,其三。”张绣便听从了他的建议,果然在曹操处受到重用,而贾诩则因为此得到曹操的欣赏和信任,被封为侯。曹操、袁绍,这两个当时最大枭雄的心理,竟然完全被贾诩掌握,他准确的预言不但保全了旧主张绣,也使得自己得以受到重用,在曹操这个乱世奸雄手下实现自身“鬼谋”的最大价值。
最后,我以一个小故事来结束全文,这也是贾诩第一聪明人的最佳诠释:曹操将要立太子,当时他正在大儿子曹丕和小儿子曹植之间犹豫,在封建时代,立长子是宗法规定,废长立幼很容易造成内乱,祸患无穷,但是晚年的曹操喜怒无常,立太子的事又极其敏感,谁要是说错话立刻会有杀身之祸,如被人称为聪明人的杨修,就是因为过分介入曹操立继承人的事,最后被曹操找借口杀掉的。有了前车之鉴,大臣们都不敢再言语了。于是,曹操便私下问贾诩,贾诩却保持沉默,长时间不说话站立着,当曹操问他这是干什么?贾诩缓缓说道:“我刚才正在想袁绍和刘表的事。”曹操听了大笑,于是在该年便立曹丕为太子,因为袁绍和刘表都是废长立幼,最后导致儿子之间互相残杀,自取灭亡的,贾诩以机智的发言不但表明了自己的立场,也没有触怒曹操,成功保全了自己。也只有以奸雄著称的曹操才能领会的贾诩的用意。曹丕即位,为报贾诩之恩,封贾诩为太尉,贾诩死时,年七十七,子孙封侯,可谓善始善终。
小论:
贾诩仿佛把谋略本身当作一种艺术,只追求谋略才华的完美展示:只要自己的计谋有用武之地,他并不在乎江山变色。他先后投靠的董卓、段煨、张绣,其实都不是英雄。贾诩之所以在分明看出张绣没有远大前途的前提下,仍毅然委身于张绣帐下,主要因为张绣能够对他言听计从,能使他的谋略得以展示。
我们是无法简单地用道德的眼光来评价贾诩这个奇人的。贾诩七十有七,可谓长寿;官居太尉,可谓显赫;谥曰肃侯,可谓耀祖。一个小小的谋士,从汉末乱世一路漂泊依附,直至魏文帝前重臣,不得不让后人佩服贾诩的‘谋’之道。同代入世的文官,莫不早已退出政治舞台,或卒于辛劳,或伤于战火,或倒于谗陷,能坚持到底,又封荫子孙的,实在不多。贾先生的算盘如此之精,即成就了自家,也改变了历史,足可以让世人探讨研究,取经立传了。
如果你想进一步了解贾诩的相关情况,请参阅:
http://baike.baidu.com/view/2491.htm
祝你玩得愉快!!!
2013-12-26
展开全部
司马懿啊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3-12-26
展开全部
庞统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