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个回答
2013-11-04
展开全部
玄奘于唐贞观三年(629年)出发,贞观十九年(645年)正月二十五日返回长安。
具体请看下面:
玄奘(西元602年一664年)原姓陈,名□,玄奘是他的法名。洛州缑氏(今河南省偃师缑氏镇)人,他是汉代太守陈仲弓的后裔,曾祖陈钦是北魏上党(今山西省长治县)太守,祖父陈康是北齐的国子博士,父亲陈慧曾任江陵县令。陈慧有四个儿子,玄奘排行第四,自幼聪明过人,八岁时就向父亲学习儒家经典。
玄奘的二哥首先出家,法名长捷,住洛阳净土寺,玄奘经常跟随他去学习佛教经典。13岁时玄奘便出家了。成年后玄奘便云游各地,参访名僧。先后从慧休、道深等高僧学习贯通众多佛教经书,造诣日深。
玄奘并不以此为满足,仍不断求学,求学过程中深感中国佛经由于翻译有误,不完整的原因而造成很多地方众说纷纭。玄奘于唐武德九年(626年)在长安遇到来自中印度的波罗颇密多罗,他是印度高僧戒贤的弟子。玄奘听他说戒贤在那烂陀寺讲《喻迦师地论》,非常向往,从此立下西行求法的决心。
贞观元年(627)玄奘上表,请允西行求法。但未获唐太宗批准。然而玄奘决心已定,乃“冒越宪章,私往天竺”,始自长安神邑,终于王舍新城,长途跋涉五万余里。
玄奘于唐贞观三年(629年)出发,当时有个秦州(今日甘肃省天水县)僧孝达,在长安学《涅磐经》,要回秦州,玄奘与之同往,玄奘在秦州住一夜后又结伴经兰州到凉州(今甘肃省武威县)。玄奘在此应邀讲解佛经,使他名扬西域。
当地有个和尚叫慧威,他很同情玄奘,派弟子惠琳、道正护送他西行,他们昼伏夜行至瓜州(今甘肃省安西县东)。玄奘在瓜州买到一匹马,但苦于无人相引,道正已回敦煌,惠琳已回凉州。此时有个胡人叫石磐陀,被玄奘收为弟子,他护送玄奘前往,但他胆小怕事,中途变心,返回瓜州。从此以后,玄奘独自一人进入一往无际的大沙漠,他四天五夜,滴水不进,粒米不食。死去活来,但他毫无畏缩,甯向西方一步死,也绝不向后一步生,备历艰辛,终于到达伊吾国境,又过数日,到了高昌国(今新疆吐鲁番县)。
高昌国王麴(qu)文泰遣使迎候,国王由侍人陪同,亲自迎接玄奘入后院,住一重阁宝账之中,王妃与数十名侍女皆来礼拜。麴文泰又命年逾八十的国统王法师规劝玄奘留住,但玄奘没有同意,说:“我来到此地是为西行求法,今天受到你的阻碍,大王只可留下我的尸骨,我求法的意志和决心,大王是留不住的。”以后便绝食三天以示抗议。麴文泰被玄奘西行求法的决心所感动,只好放他西行。
王与玄奘在王母面前结为兄弟。麴文泰还要求玄奘从印返国路过高昌国时,留住三年,受王供养。还要求现在讲经一个月,玄奘一一答应。玄奘开讲时,太妃以下国王、大臣等三百余人前来听讲,国王麴文泰亲执香炉并低跪为蹬,天天如此。讲完佛经以后,让玄奘度四沙弥,以作侍从。玄奘离开使他倍受敬重的高昌国,又踏上了万里征途,历历艰辛,踏过二十多个国家的国土,经过一年的时间,终于到达北印的滥波国。
玄奘从滥波国向南行,经那揭罗喝国到达无著、世亲等佛教大师的出生地犍陀罗国,玄奘在此把麴文泰送给他的金、银等物分送给各大寺院。他从犍陀罗国往东南行,经咀叉始罗等国,到达迦湿弥罗国,玄奘在这里停留两年,把第四次佛教结集的三十万经论全部学完。
玄奘在北印游历了十多个国家,于贞观五年(631年)来到中印度。他在中印度游历了三十多个国家,沿途向名僧学习佛教经典。对玄奘影响最大的是那烂陀寺,他在此拜年过百岁的老住持戒贤为师。向他学习唯识教义。那烂陀寺是印度佛教界的最高学府,在此大小乘并举,以大乘为主
在玄奘学习期间,那烂陀寺能容纳一万名学生和一千五百名教师,共中通二十部经论者共一千余人,通三十部者,多至五百人;通五十部者,称为“三藏法师”,包括玄奘在内,共十名,玄奘并不以此为满足,他在那烂陀寺学习五年以后,又到处去游学,游历数十个国家,虚心向名师请教。然后又回到那烂陀寺,向他的老师戒贤汇报他的学习情况,受到戒贤的赞尝。
唐贞观十六年(642年),戒日王在曲女城举行了佛学辩论大会,请玄奘为论主,在五印18个国王、3000个大小乘佛教学者和外道2000人参加。当时玄奘讲论,任人问难,但无一人能予诘难。一时名震五印,并被大乘尊为“大乘天”,被小乘尊为“解脱天”。戒日王又坚请玄奘参加5年一度、历时75天的大法会,会后启程归国。
玄奘回国的消息传开以后,戒日王千方百计地挽留他,迦摩缕波国的鸠摩罗王表示,只要他留在印度,要为他造一百座寺院,这些优厚待遇没有动摇他回国的决心。玄奘赴印时,曾答应高昌国王麴文泰,返国时留住三年,但此时高昌国已被唐太宗所灭,麴文泰已病故,玄奘无须履行自己的诺言。
贞观十九年(645年)正月二十五日,玄奘返回长安。史载当时“道俗奔迎,倾都罢市”。玄奘回到长安的第二天,就在朱雀街之南陈列他从印度带来的佛经佛像,他带回来的佛教经典如下:大乘经234部,大乘论192部,上座部经律论15部,大众部经律论15部,三弥底部经律论15部,弥沙塞部经律论22部,迦叶臂耶部经律论17部,法藏部经律论42夹,说一切有部经律论67部,因明论36部,声论13部,共520夹657部,用20匹马驮来。玄奘带回的佛像主要如下:摩揭陀国的金佛像一尊、于鹫峰山金佛像一尊等。后将这些陈列品送弘福寺储存。
二月,唐太宗接见并劝其还俗出仕,玄奘婉言辞谢。玄奘要求组织译埸,翻译佛经。开始玄奘要求去少林寺译经,唐太宗安排他去弘福寺,玄奘欣然同意。尔后留长安弘福寺译经,由朝廷供给所需,并召各地名僧20余人助译,分任证义、缀文等职,组成了完备的译场。同年五月开始翻译佛经。玄奘还奉唐太宗之命, 由他口述,由其弟子辩机执笔撰《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记载他亲自经历及所闻138个国家的地理位置,风土人情等。这本书是研究西域及印巴次大陆的重要典籍,被译成英、法、日等外国文字,受到国际学者的重视。完成《大唐西域记》的写作以后,玄奘还奉唐太宗之命,把《老子》和《大乘起信论》译成梵文。不久唐太宗又一次规劝玄奘还俗作官,又一次遭到拒绝。唐太宗写了一篇《大唐三藏圣教序》,赞扬玄奘西游。
不久大慈恩寺落成,玄奘遂奉敕入住任上座,并悉心从事翻译佛经。永徽三年(652),奏请建塔以安置经像,经高示敕许,乃于大慈恩寺西院营建大雁塔。玄奘“亲负篑畚,担运砖石,首尾二周(年),功业始毕”。显庆三年(658)移居西明寺,因常为琐事所扰,遂迁居玉华寺,致力译经。
玄奘的译埸分为十种人:
(一)译主:总负责人:
(二)证义:译主的助手,审定译文和原文有没有出入;
(三)证文:校对译主宣读的梵文;
(四)书写:写出梵文音译;
(五)笔受:翻梵为汉;
(六)辍文:按照汉文语法整理译文;
(七)参译:校勘原文,并将译文返译成梵文。再加原文核对;
(八)刊定:使译文精炼流畅;
(九)润文:对译文润色;
(十)梵呗:唱颂梵音,修正音韵。
玄奘还提出五不翻的原则:
(一)秘密故不翻:如咒语;
(二)多含故不翻:一词多义的词取音译,不取意译;
(三)此无故不翻。中国没有的东西,只取音译,不取意译;
(四)顺古故不翻。如阿耨菩提,完全可以意译为“无上正觉”。但自迦叶摩腾以来,一直采取音译,不取意译;
(五)、生善故不翻。如般若是梵文prajno的音译。完全可以意译为智慧,但般若令人生敬。所以取音译,不取意译。
唐麟德元年(664年),玄奘开始翻译《大宝积经》,刚开始不久就逝世于玉华寺。在安葬玄奘那天,有一百多万人送葬,三万多人露宿墓旁。
玄奘一生共译佛教经论75部1335卷,无论是翻译数量,还是质量,都是空前的,他以前的翻译称为旧译,他创造了新译。旧译以真谛和鸠摩罗什为代表,新译以玄奘和义净为代表。旧译者多为外国人,有的因不精通汉语,有的过于强调意译而失原旨,有的过于强调直译,使中国人难以理解。玄奘既精通梵文,又精通汉语,所译经典既不失原旨,又通顺流畅,便于中国人阅读。
玄奘事迹多见于《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续高僧传·玄奘传》等。玄奘一派学说被后人称为法相唯识学说。玄奘被尊为唯识宗(又称法相宗)的创始人。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就是以玄奘取经为题材创作的神话小说。
具体请看下面:
玄奘(西元602年一664年)原姓陈,名□,玄奘是他的法名。洛州缑氏(今河南省偃师缑氏镇)人,他是汉代太守陈仲弓的后裔,曾祖陈钦是北魏上党(今山西省长治县)太守,祖父陈康是北齐的国子博士,父亲陈慧曾任江陵县令。陈慧有四个儿子,玄奘排行第四,自幼聪明过人,八岁时就向父亲学习儒家经典。
玄奘的二哥首先出家,法名长捷,住洛阳净土寺,玄奘经常跟随他去学习佛教经典。13岁时玄奘便出家了。成年后玄奘便云游各地,参访名僧。先后从慧休、道深等高僧学习贯通众多佛教经书,造诣日深。
玄奘并不以此为满足,仍不断求学,求学过程中深感中国佛经由于翻译有误,不完整的原因而造成很多地方众说纷纭。玄奘于唐武德九年(626年)在长安遇到来自中印度的波罗颇密多罗,他是印度高僧戒贤的弟子。玄奘听他说戒贤在那烂陀寺讲《喻迦师地论》,非常向往,从此立下西行求法的决心。
贞观元年(627)玄奘上表,请允西行求法。但未获唐太宗批准。然而玄奘决心已定,乃“冒越宪章,私往天竺”,始自长安神邑,终于王舍新城,长途跋涉五万余里。
玄奘于唐贞观三年(629年)出发,当时有个秦州(今日甘肃省天水县)僧孝达,在长安学《涅磐经》,要回秦州,玄奘与之同往,玄奘在秦州住一夜后又结伴经兰州到凉州(今甘肃省武威县)。玄奘在此应邀讲解佛经,使他名扬西域。
当地有个和尚叫慧威,他很同情玄奘,派弟子惠琳、道正护送他西行,他们昼伏夜行至瓜州(今甘肃省安西县东)。玄奘在瓜州买到一匹马,但苦于无人相引,道正已回敦煌,惠琳已回凉州。此时有个胡人叫石磐陀,被玄奘收为弟子,他护送玄奘前往,但他胆小怕事,中途变心,返回瓜州。从此以后,玄奘独自一人进入一往无际的大沙漠,他四天五夜,滴水不进,粒米不食。死去活来,但他毫无畏缩,甯向西方一步死,也绝不向后一步生,备历艰辛,终于到达伊吾国境,又过数日,到了高昌国(今新疆吐鲁番县)。
高昌国王麴(qu)文泰遣使迎候,国王由侍人陪同,亲自迎接玄奘入后院,住一重阁宝账之中,王妃与数十名侍女皆来礼拜。麴文泰又命年逾八十的国统王法师规劝玄奘留住,但玄奘没有同意,说:“我来到此地是为西行求法,今天受到你的阻碍,大王只可留下我的尸骨,我求法的意志和决心,大王是留不住的。”以后便绝食三天以示抗议。麴文泰被玄奘西行求法的决心所感动,只好放他西行。
王与玄奘在王母面前结为兄弟。麴文泰还要求玄奘从印返国路过高昌国时,留住三年,受王供养。还要求现在讲经一个月,玄奘一一答应。玄奘开讲时,太妃以下国王、大臣等三百余人前来听讲,国王麴文泰亲执香炉并低跪为蹬,天天如此。讲完佛经以后,让玄奘度四沙弥,以作侍从。玄奘离开使他倍受敬重的高昌国,又踏上了万里征途,历历艰辛,踏过二十多个国家的国土,经过一年的时间,终于到达北印的滥波国。
玄奘从滥波国向南行,经那揭罗喝国到达无著、世亲等佛教大师的出生地犍陀罗国,玄奘在此把麴文泰送给他的金、银等物分送给各大寺院。他从犍陀罗国往东南行,经咀叉始罗等国,到达迦湿弥罗国,玄奘在这里停留两年,把第四次佛教结集的三十万经论全部学完。
玄奘在北印游历了十多个国家,于贞观五年(631年)来到中印度。他在中印度游历了三十多个国家,沿途向名僧学习佛教经典。对玄奘影响最大的是那烂陀寺,他在此拜年过百岁的老住持戒贤为师。向他学习唯识教义。那烂陀寺是印度佛教界的最高学府,在此大小乘并举,以大乘为主
在玄奘学习期间,那烂陀寺能容纳一万名学生和一千五百名教师,共中通二十部经论者共一千余人,通三十部者,多至五百人;通五十部者,称为“三藏法师”,包括玄奘在内,共十名,玄奘并不以此为满足,他在那烂陀寺学习五年以后,又到处去游学,游历数十个国家,虚心向名师请教。然后又回到那烂陀寺,向他的老师戒贤汇报他的学习情况,受到戒贤的赞尝。
唐贞观十六年(642年),戒日王在曲女城举行了佛学辩论大会,请玄奘为论主,在五印18个国王、3000个大小乘佛教学者和外道2000人参加。当时玄奘讲论,任人问难,但无一人能予诘难。一时名震五印,并被大乘尊为“大乘天”,被小乘尊为“解脱天”。戒日王又坚请玄奘参加5年一度、历时75天的大法会,会后启程归国。
玄奘回国的消息传开以后,戒日王千方百计地挽留他,迦摩缕波国的鸠摩罗王表示,只要他留在印度,要为他造一百座寺院,这些优厚待遇没有动摇他回国的决心。玄奘赴印时,曾答应高昌国王麴文泰,返国时留住三年,但此时高昌国已被唐太宗所灭,麴文泰已病故,玄奘无须履行自己的诺言。
贞观十九年(645年)正月二十五日,玄奘返回长安。史载当时“道俗奔迎,倾都罢市”。玄奘回到长安的第二天,就在朱雀街之南陈列他从印度带来的佛经佛像,他带回来的佛教经典如下:大乘经234部,大乘论192部,上座部经律论15部,大众部经律论15部,三弥底部经律论15部,弥沙塞部经律论22部,迦叶臂耶部经律论17部,法藏部经律论42夹,说一切有部经律论67部,因明论36部,声论13部,共520夹657部,用20匹马驮来。玄奘带回的佛像主要如下:摩揭陀国的金佛像一尊、于鹫峰山金佛像一尊等。后将这些陈列品送弘福寺储存。
二月,唐太宗接见并劝其还俗出仕,玄奘婉言辞谢。玄奘要求组织译埸,翻译佛经。开始玄奘要求去少林寺译经,唐太宗安排他去弘福寺,玄奘欣然同意。尔后留长安弘福寺译经,由朝廷供给所需,并召各地名僧20余人助译,分任证义、缀文等职,组成了完备的译场。同年五月开始翻译佛经。玄奘还奉唐太宗之命, 由他口述,由其弟子辩机执笔撰《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记载他亲自经历及所闻138个国家的地理位置,风土人情等。这本书是研究西域及印巴次大陆的重要典籍,被译成英、法、日等外国文字,受到国际学者的重视。完成《大唐西域记》的写作以后,玄奘还奉唐太宗之命,把《老子》和《大乘起信论》译成梵文。不久唐太宗又一次规劝玄奘还俗作官,又一次遭到拒绝。唐太宗写了一篇《大唐三藏圣教序》,赞扬玄奘西游。
不久大慈恩寺落成,玄奘遂奉敕入住任上座,并悉心从事翻译佛经。永徽三年(652),奏请建塔以安置经像,经高示敕许,乃于大慈恩寺西院营建大雁塔。玄奘“亲负篑畚,担运砖石,首尾二周(年),功业始毕”。显庆三年(658)移居西明寺,因常为琐事所扰,遂迁居玉华寺,致力译经。
玄奘的译埸分为十种人:
(一)译主:总负责人:
(二)证义:译主的助手,审定译文和原文有没有出入;
(三)证文:校对译主宣读的梵文;
(四)书写:写出梵文音译;
(五)笔受:翻梵为汉;
(六)辍文:按照汉文语法整理译文;
(七)参译:校勘原文,并将译文返译成梵文。再加原文核对;
(八)刊定:使译文精炼流畅;
(九)润文:对译文润色;
(十)梵呗:唱颂梵音,修正音韵。
玄奘还提出五不翻的原则:
(一)秘密故不翻:如咒语;
(二)多含故不翻:一词多义的词取音译,不取意译;
(三)此无故不翻。中国没有的东西,只取音译,不取意译;
(四)顺古故不翻。如阿耨菩提,完全可以意译为“无上正觉”。但自迦叶摩腾以来,一直采取音译,不取意译;
(五)、生善故不翻。如般若是梵文prajno的音译。完全可以意译为智慧,但般若令人生敬。所以取音译,不取意译。
唐麟德元年(664年),玄奘开始翻译《大宝积经》,刚开始不久就逝世于玉华寺。在安葬玄奘那天,有一百多万人送葬,三万多人露宿墓旁。
玄奘一生共译佛教经论75部1335卷,无论是翻译数量,还是质量,都是空前的,他以前的翻译称为旧译,他创造了新译。旧译以真谛和鸠摩罗什为代表,新译以玄奘和义净为代表。旧译者多为外国人,有的因不精通汉语,有的过于强调意译而失原旨,有的过于强调直译,使中国人难以理解。玄奘既精通梵文,又精通汉语,所译经典既不失原旨,又通顺流畅,便于中国人阅读。
玄奘事迹多见于《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续高僧传·玄奘传》等。玄奘一派学说被后人称为法相唯识学说。玄奘被尊为唯识宗(又称法相宗)的创始人。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就是以玄奘取经为题材创作的神话小说。
2013-11-04
展开全部
来回加在天竺呆的时间一共十七年,带回了三百多部佛经。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3-11-04
展开全部
贞观三年(629年)出发至贞观十九年(645年)
一共16年
一共16年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3-11-04
展开全部
17年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