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个回答
推荐于2018-03-30
展开全部
1)历史事实
有些成语是从历史事实来的。其中有的是把某一历史事件,概括为成语的;有的是截取或改易历史里的著名文句为成语的。这里先举几个由历史事实而来的成语:
(A)完璧归赵《史记·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候,赵国的国君惠文王得到一块璧玉,秦国的国君昭王写信给赵王,说他愿意给赵王十五座城,换取这块璧玉,赵国比秦国弱,它明明知道秦王的话靠不住,可是又不敢公然戳穿秦王的谎言。在这种情况下,赵国的大臣蔺相如到秦国去处理这件事。他临走的时候说\'如果秦国把十五座城给了赵国,就把璧玉给秦国,如果拿不到城,就要使璧玉丝毫无缺地归回赵国《(史记》的原文是 完璧归赵 。)\'蔺相如到了秦国,把璧玉献给秦王,可是他看到秦王并没有真给赵国十五座城的意思,于是很机智地编造理由,从秦王手中把璧玉要回来,偷偷地让随从人员送回赵国。后来人们用\'完璧归赵\'这四个字,表示把原物完好地、原封不动地归还物主。这四个字也就成了成语。
(B)擢发难数《史记.范睢列传》记载:战国时候,秦国的宰相范睢(魏人)责问他的仇人魏国的中大夫须贾说:\'你知道你的罪过有多少吗?\'须贾说:\'拔我一根头发记载我一件罪过,头发还不够用的。\'(《史记》的原文是\'擢贾之发,以续贾之罪,尚未足。\')后来就用\'擢发难数\'比喻罪恶之多,数不胜数。\'擢发难数\'也就成为成语了。
以上这两个来自历史事实的成语\'完璧归赵\'\'擢发难数\'都是截用或改易史书中文句而成的。这种成语,在全部成语中所占的数量不很多。成语中的\'投笔从戎\'\'退避三舍\'\'唇亡齿寒\'\'一鼓作气\'\'门庭若市\'等等,都是出自历史事实的。
(2)前人故事
有些成语是由前人的故事来的,这类故事也是确有其人其事,只是其人其事在历史上不是很重要的。这类成语有的比较有风趣,有的有比较好的修辞效果,所以也被人们广泛地使用。现在举几个例子,并说明它们的来源。
(A)胸有成竹宋朝有一位画家叫文同,字与可,擅长画竹。当时有位文学家晁补之作诗说:\'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后来\'胸有成竹\'就成了一个广泛使用的成语,用它来称赞处理事情很有定见有把握的人。
(B)满城风雨宋朝谢无逸尝问潘大临近来有没有作诗。潘大临写给他一封回信说:秋天以来的景物,样样都是好诗句。昨天清闲地躺着,听到树林子里响起风雨声,我高兴地起来,在墙上写到:\'满城风雨近重阳,\'忽然催我缴纳租赋的人来了,于是大为败兴,只有这一句寄给你。后来\'满城风雨\'这四个字就成了广泛使用的成语,比喻对新发生的某一件事许多人都在到处议论。
此外如\'威武不屈\'\'尾大不掉\'\'抱薪救火\'\'门可罗雀\'都是由前人故事而来的成语。
(3)寓言传说
古书里边也有些含议深刻的寓言,也是成语的来源。这类成语,往往有教训或讽喻的意味。现在举几个例子并加以说明。
(A)杞人忧天《列子·天瑞》说:\'周朝时候,杞国有一个人怕天崩地坠,自身无处寄托,因此连睡觉吃饭都没有心思了。\'后来就把\'杞人忧天\'用为成语,比喻毫无必要的忧虑。
(B)邯郸学步《庄子·秋水》说:\'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个青年,到赵国的国都邯郸去学走路(赵国人善于走路)。他没有把本领学到手,反而把自己原来走路的步法也丢掉了,只好用两只手爬着回家。\'后来把\'邯郸学步\'用为成语,比喻摹仿别人不到家,反而连自己原有的本领也丢掉了。
(C)掩耳盗铃《吕氏春秋.自知》有一个故事说:晋国的大夫范氏灭亡的时候,有个老百姓得到一只钟,想要把它背走。只是钟太大,没法背。于是就用锤去把它打碎,这样钟又轰轰地响起来,那个老百姓怕别人听到响声来抢这只钟,赶忙把自己的耳朵堵起来,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就听不见了。《淮南子·说山训》也有这个故事。成语\'掩耳盗铃\'就是这样来的,只是把\'钟\'改为\'铃\'了。这个成语比喻骗人的人所用的办法非常笨拙,他自己却以为能骗得了人。成语里边还有一个\'掩目捕雀\',出于《三国志·陈琳传》,跟\'掩耳盗铃\'的意思差不多,但是群众基础较差,使用的人比较少。
由寓言故事来的成语,往往含有幽默感和深刻的教育意义。如\'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等。这类成语,在全部成语中,所占的比重不算大。
(4)古人原句
成语里面有一些是全用古人语句而不作改动的,例如:
(A)\'醉翁之意不在酒\'见宋朝文学家欧阳修《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意思是:醉翁的心思并不在饮酒上,而在于赏玩这里的山水。后代把\'醉翁之意不在酒\'用为成语,表示\'别有用心\'\'另有目的\'等意思。
(B)水落石出见宋朝文学家苏轼的《赤壁赋》:\'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水落石出\'本来是纯粹写景的文句,后代用为成语,比喻真实的情况终于显露出来。
(C)更上一层楼成语不仅有完全用前人文章里的语句的,也有完全用前人诗句的\'更上一层楼\'就是处于唐朝诗人王之焕的《登鹳雀楼》诗。原诗是:\'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上一层楼\'这个成语,比喻在某一已有的基础上更加提高,更为扩大之类的意思。
成语里面的\'一笑千金\'\'咄咄怪事\'\'下笔成章\'\'一鸣惊人\'等,都是全用前人的语句。这类成语在全部成语中所占的比重比较大。偶然被人们引用的前人名言警句,即使它明显地具有成语的特点,也不能把它看做成语,而只能认为那是引语。可是如果后来时常有人使用它,群众逐渐对它熟悉,那就要把它看做成语了。
(5)截用或改易古人语句
有些成语不是直接使用古人的语句,而是截用或者把古人的语句略加改变,然后使用的。截用或改变的原因,主要是为了使其符合成语的结构形式。(参阅前文《成语的四字性》)例如:
(A)舍生取义《孟子·告子》上篇里有两句话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后人从这两句话里,取出\'舍生取义\'这四个字作为成语,表示为了维护正义不惜牺牲生命的崇高品质。
(B)一曝(pù)十寒《孟子·告子》上篇里有几句话是\'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意思是:虽然有天下容易生长的东西,但是晒它一天,冷它十天,也没有能生长成的。)后人从这几句话里摘出
成语在来源浅探
\'一曝十寒\'四个字用为成语,比喻一个人没有恒心,努力的时间少,荒废的时间多。
(C)一毛不拔《孟子·尽心》上篇里有一句话是:\'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意思是:杨子极端自私,即使从他身上取下一根细微的毛发就能够有利于天下,那他也是不肯干的。)后人把这句话里的\'拔一毛不为\'改成\'一毛不拔\'四个字,作为成语,形容极端自私和非常吝啬的人。
(D)近水楼台宋朝苏麟有两句诗:\'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后来截用\'近水楼台\'四个字为成语,比喻在条件便利的情况下就能比一般人先得到好处。
成语里面的\'知名之士\'\'一日之长\'\'一丘之貉\'\'一日三秋\'\'一字千金\'都属于这一类。这类成语,在全部成语中所占的比重也比较大。
(6)人民群众用过的精炼词组
谈到成语的来源,人们总会先想到上边所说的那些所谓有出处的成语。其实在成语里边占比重较大的,还是那些现在已经找不到真正原始出处的成语,这类成语,绝大部分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其中有一些具有浓厚的口语色彩和生活气息。例如:\'大海捞针\'\'指桑骂槐\'\'另起炉灶\'\'三三两两\'\'大刀阔斧\'\'囫囵吞枣\'等等。这类成语,因为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都比较好,所以历来就被人们广泛地使用着,而且不仅使用于书面上,也使用于口语中,甚至很早就使用于口语中。如果有人在古书中看到了这类成语,认为某书的作者就是这个成语的创作者,这恐怕未必可靠,譬如见于宋人语录里边的一些成语,见于元人杂剧里边的一些成语,未必就是产生于宋朝或元朝,可能都还早。
(7)谚语俗语
有些成语,在两三千年之前就已经被人们写在书里。虽然用的是文言,看起来很典雅,其实本来是群众口头中使用的谚语或俗语。例如,\'亡羊补牢\'\'敝帚千金\'等等,都属于这一类。为什么知道这些成语本来是谚语或俗语呢?因为使用这些成语的古人,在古书里边已经说了。如:《战国策·楚策》说:\'臣闻鄙语曰: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意思是:养在羊圈里的羊跑掉了,赶快把圈修补起来,免得别的羊再跑掉,也还不算晚。)曹丕《典论·论文》说:\'里语曰, 家有敝帚,享之千金 \'(意思是:俗语说,家里有一把破扫帚,自己以为宝贵得可以同千金相比。享就是\'当\'或\'当做\'。)《史记·白起王剪传》说:\'鄙语云,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所谓鄙语、里语或谚语、俗谚,就是民间的谚语或俗语的意思。实则有些来自谚语或俗语的成语,在古书上,也还有并不一定标明是\'里语\'\'鄙语\'的。
另外还有些谚语和俗语,从文字上看,不像一般成语那样整齐典雅,很明显是人民大众的口语。可是因为它们通俗易懂。具有很好的表达效果,因此广泛地被人们所使用,也成了成语。例如\'牛头不对马嘴\'\'坐山观虎斗\'\'众人拾柴火焰高\'\'天下乌鸦一般黑\'都是属于这一类的。
(8)外来的成语
我们使用的成语,也有来自外国的。例如魏、晋、六朝、隋、唐时候,我国翻译了不少流行于西域和印度的佛经。佛经里边的语句和典故,不少从早就成了我国的成语。例如:\'一尘不染\'\'现身说法\'\'心花怒放\'\'不可思议\'\'不即不离\'\'回头是岸\'皆是。明、清以来,我国跟西洋各国的文化交流逐渐频繁,西方的典故、格言以及西洋著作的汉文译本中的精炼语句,有的也就变成了我国人使用的成语。例如:\'时者金也\'\'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旧瓶装新酒\'\'火中取栗\'\'新陈代谢\'\'物竞天择\'\'弱肉强食\'\'拿原则来做交易\'\'按劳取酬\'等等都是。
(9)改造的成语
前边说过,成语是固定词组或固定的句子,一般不能随便改变。但是有时候为了表达上或行文上的需要,也可以更换一两个字,巧妙地把它加以改造使用。这种改造的成语,表达的效果往往比较强,因为把成语改了一两个字,特别能引起读者的注意。这种办法,古代就有的。例如\'物极则反\'这个成语出于《鹖冠子·环流篇》。意思是事物发展到极点,一定要转到它的反面。后代有人把它改为\'物极必反\',就觉得更为肯定有力。南北朝时,北周有名的文学家瘐信作《哀江南赋》就把这的成语改为\'物极不反\',表达他那无可奈何的愤慨情绪。又如\'事半功倍\'这个成语,出于《孟子·公孙丑》,意思是说用力小而效果大。后来有人把这个成语里的\'半\'\'倍\'两个字的位置一换,改为\'事倍功半\',来说明工作费劲大,收效小。但是在古代,这样使用成语的例子比较少。现在我们进入了伟大的社会主义时代,前人某些思想意识的错误性和局限性,显露得很清楚。因此把成语加以改造而表达新思想的,用得也就比较多了。例如\'把\'欲速则不达\'改为\'欲速必达\';把\'一举两得\'改为\'一举三得\'\'一举多得\';把\'一箭双雕\'改为\'一箭三雕\'\'一箭多雕\';把\'知难而退\'改为\'知难而进\'等等。
时代已经改变了。生活在新社会不同于生活在旧社会,人们的思想感情、精神面貌起了很大的变化。旧的清规戒律,已经不能拘束我们了,有一部分旧成语的内容,显然不适合于今天的社会。譬如具有共产主义风格,敢于蔑视困难,敢于胜利的人们,绝不会\'知难而退\'。新成语\'知难而进\'的产生,是很自然的。这也可以算是化消极为积极,同时也收到了\'古为今用\'的效果。
(10)新生成语
我们现在使用的成语,大都是两三千年以来流传下来的或陆续产生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演进,根据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表达新思想意识的成语,就自然会不断地陆续地产生。全国解放以来,在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科学实验的实践中,就产生了许许多多具有积极意义的新成语,例如:
厚今薄古 推陈出新 多快好省
分秒必争 力争上游 百花齐放
勤俭持家 修旧利废 上山下乡
勤学苦练 只争朝夕 化废为宝
比学赶帮超 全国一盘棋
等等。同时,也产生了少量具有批评性的新成语,例如:\'缩手缩脚\'、\'少慢差费\'。这类新成语,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含有积极意义。所以产生以后,立刻就不胫而走,为各阶层的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用。
有些成语是从历史事实来的。其中有的是把某一历史事件,概括为成语的;有的是截取或改易历史里的著名文句为成语的。这里先举几个由历史事实而来的成语:
(A)完璧归赵《史记·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候,赵国的国君惠文王得到一块璧玉,秦国的国君昭王写信给赵王,说他愿意给赵王十五座城,换取这块璧玉,赵国比秦国弱,它明明知道秦王的话靠不住,可是又不敢公然戳穿秦王的谎言。在这种情况下,赵国的大臣蔺相如到秦国去处理这件事。他临走的时候说\'如果秦国把十五座城给了赵国,就把璧玉给秦国,如果拿不到城,就要使璧玉丝毫无缺地归回赵国《(史记》的原文是 完璧归赵 。)\'蔺相如到了秦国,把璧玉献给秦王,可是他看到秦王并没有真给赵国十五座城的意思,于是很机智地编造理由,从秦王手中把璧玉要回来,偷偷地让随从人员送回赵国。后来人们用\'完璧归赵\'这四个字,表示把原物完好地、原封不动地归还物主。这四个字也就成了成语。
(B)擢发难数《史记.范睢列传》记载:战国时候,秦国的宰相范睢(魏人)责问他的仇人魏国的中大夫须贾说:\'你知道你的罪过有多少吗?\'须贾说:\'拔我一根头发记载我一件罪过,头发还不够用的。\'(《史记》的原文是\'擢贾之发,以续贾之罪,尚未足。\')后来就用\'擢发难数\'比喻罪恶之多,数不胜数。\'擢发难数\'也就成为成语了。
以上这两个来自历史事实的成语\'完璧归赵\'\'擢发难数\'都是截用或改易史书中文句而成的。这种成语,在全部成语中所占的数量不很多。成语中的\'投笔从戎\'\'退避三舍\'\'唇亡齿寒\'\'一鼓作气\'\'门庭若市\'等等,都是出自历史事实的。
(2)前人故事
有些成语是由前人的故事来的,这类故事也是确有其人其事,只是其人其事在历史上不是很重要的。这类成语有的比较有风趣,有的有比较好的修辞效果,所以也被人们广泛地使用。现在举几个例子,并说明它们的来源。
(A)胸有成竹宋朝有一位画家叫文同,字与可,擅长画竹。当时有位文学家晁补之作诗说:\'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后来\'胸有成竹\'就成了一个广泛使用的成语,用它来称赞处理事情很有定见有把握的人。
(B)满城风雨宋朝谢无逸尝问潘大临近来有没有作诗。潘大临写给他一封回信说:秋天以来的景物,样样都是好诗句。昨天清闲地躺着,听到树林子里响起风雨声,我高兴地起来,在墙上写到:\'满城风雨近重阳,\'忽然催我缴纳租赋的人来了,于是大为败兴,只有这一句寄给你。后来\'满城风雨\'这四个字就成了广泛使用的成语,比喻对新发生的某一件事许多人都在到处议论。
此外如\'威武不屈\'\'尾大不掉\'\'抱薪救火\'\'门可罗雀\'都是由前人故事而来的成语。
(3)寓言传说
古书里边也有些含议深刻的寓言,也是成语的来源。这类成语,往往有教训或讽喻的意味。现在举几个例子并加以说明。
(A)杞人忧天《列子·天瑞》说:\'周朝时候,杞国有一个人怕天崩地坠,自身无处寄托,因此连睡觉吃饭都没有心思了。\'后来就把\'杞人忧天\'用为成语,比喻毫无必要的忧虑。
(B)邯郸学步《庄子·秋水》说:\'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个青年,到赵国的国都邯郸去学走路(赵国人善于走路)。他没有把本领学到手,反而把自己原来走路的步法也丢掉了,只好用两只手爬着回家。\'后来把\'邯郸学步\'用为成语,比喻摹仿别人不到家,反而连自己原有的本领也丢掉了。
(C)掩耳盗铃《吕氏春秋.自知》有一个故事说:晋国的大夫范氏灭亡的时候,有个老百姓得到一只钟,想要把它背走。只是钟太大,没法背。于是就用锤去把它打碎,这样钟又轰轰地响起来,那个老百姓怕别人听到响声来抢这只钟,赶忙把自己的耳朵堵起来,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就听不见了。《淮南子·说山训》也有这个故事。成语\'掩耳盗铃\'就是这样来的,只是把\'钟\'改为\'铃\'了。这个成语比喻骗人的人所用的办法非常笨拙,他自己却以为能骗得了人。成语里边还有一个\'掩目捕雀\',出于《三国志·陈琳传》,跟\'掩耳盗铃\'的意思差不多,但是群众基础较差,使用的人比较少。
由寓言故事来的成语,往往含有幽默感和深刻的教育意义。如\'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等。这类成语,在全部成语中,所占的比重不算大。
(4)古人原句
成语里面有一些是全用古人语句而不作改动的,例如:
(A)\'醉翁之意不在酒\'见宋朝文学家欧阳修《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意思是:醉翁的心思并不在饮酒上,而在于赏玩这里的山水。后代把\'醉翁之意不在酒\'用为成语,表示\'别有用心\'\'另有目的\'等意思。
(B)水落石出见宋朝文学家苏轼的《赤壁赋》:\'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水落石出\'本来是纯粹写景的文句,后代用为成语,比喻真实的情况终于显露出来。
(C)更上一层楼成语不仅有完全用前人文章里的语句的,也有完全用前人诗句的\'更上一层楼\'就是处于唐朝诗人王之焕的《登鹳雀楼》诗。原诗是:\'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上一层楼\'这个成语,比喻在某一已有的基础上更加提高,更为扩大之类的意思。
成语里面的\'一笑千金\'\'咄咄怪事\'\'下笔成章\'\'一鸣惊人\'等,都是全用前人的语句。这类成语在全部成语中所占的比重比较大。偶然被人们引用的前人名言警句,即使它明显地具有成语的特点,也不能把它看做成语,而只能认为那是引语。可是如果后来时常有人使用它,群众逐渐对它熟悉,那就要把它看做成语了。
(5)截用或改易古人语句
有些成语不是直接使用古人的语句,而是截用或者把古人的语句略加改变,然后使用的。截用或改变的原因,主要是为了使其符合成语的结构形式。(参阅前文《成语的四字性》)例如:
(A)舍生取义《孟子·告子》上篇里有两句话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后人从这两句话里,取出\'舍生取义\'这四个字作为成语,表示为了维护正义不惜牺牲生命的崇高品质。
(B)一曝(pù)十寒《孟子·告子》上篇里有几句话是\'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意思是:虽然有天下容易生长的东西,但是晒它一天,冷它十天,也没有能生长成的。)后人从这几句话里摘出
成语在来源浅探
\'一曝十寒\'四个字用为成语,比喻一个人没有恒心,努力的时间少,荒废的时间多。
(C)一毛不拔《孟子·尽心》上篇里有一句话是:\'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意思是:杨子极端自私,即使从他身上取下一根细微的毛发就能够有利于天下,那他也是不肯干的。)后人把这句话里的\'拔一毛不为\'改成\'一毛不拔\'四个字,作为成语,形容极端自私和非常吝啬的人。
(D)近水楼台宋朝苏麟有两句诗:\'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后来截用\'近水楼台\'四个字为成语,比喻在条件便利的情况下就能比一般人先得到好处。
成语里面的\'知名之士\'\'一日之长\'\'一丘之貉\'\'一日三秋\'\'一字千金\'都属于这一类。这类成语,在全部成语中所占的比重也比较大。
(6)人民群众用过的精炼词组
谈到成语的来源,人们总会先想到上边所说的那些所谓有出处的成语。其实在成语里边占比重较大的,还是那些现在已经找不到真正原始出处的成语,这类成语,绝大部分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其中有一些具有浓厚的口语色彩和生活气息。例如:\'大海捞针\'\'指桑骂槐\'\'另起炉灶\'\'三三两两\'\'大刀阔斧\'\'囫囵吞枣\'等等。这类成语,因为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都比较好,所以历来就被人们广泛地使用着,而且不仅使用于书面上,也使用于口语中,甚至很早就使用于口语中。如果有人在古书中看到了这类成语,认为某书的作者就是这个成语的创作者,这恐怕未必可靠,譬如见于宋人语录里边的一些成语,见于元人杂剧里边的一些成语,未必就是产生于宋朝或元朝,可能都还早。
(7)谚语俗语
有些成语,在两三千年之前就已经被人们写在书里。虽然用的是文言,看起来很典雅,其实本来是群众口头中使用的谚语或俗语。例如,\'亡羊补牢\'\'敝帚千金\'等等,都属于这一类。为什么知道这些成语本来是谚语或俗语呢?因为使用这些成语的古人,在古书里边已经说了。如:《战国策·楚策》说:\'臣闻鄙语曰: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意思是:养在羊圈里的羊跑掉了,赶快把圈修补起来,免得别的羊再跑掉,也还不算晚。)曹丕《典论·论文》说:\'里语曰, 家有敝帚,享之千金 \'(意思是:俗语说,家里有一把破扫帚,自己以为宝贵得可以同千金相比。享就是\'当\'或\'当做\'。)《史记·白起王剪传》说:\'鄙语云,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所谓鄙语、里语或谚语、俗谚,就是民间的谚语或俗语的意思。实则有些来自谚语或俗语的成语,在古书上,也还有并不一定标明是\'里语\'\'鄙语\'的。
另外还有些谚语和俗语,从文字上看,不像一般成语那样整齐典雅,很明显是人民大众的口语。可是因为它们通俗易懂。具有很好的表达效果,因此广泛地被人们所使用,也成了成语。例如\'牛头不对马嘴\'\'坐山观虎斗\'\'众人拾柴火焰高\'\'天下乌鸦一般黑\'都是属于这一类的。
(8)外来的成语
我们使用的成语,也有来自外国的。例如魏、晋、六朝、隋、唐时候,我国翻译了不少流行于西域和印度的佛经。佛经里边的语句和典故,不少从早就成了我国的成语。例如:\'一尘不染\'\'现身说法\'\'心花怒放\'\'不可思议\'\'不即不离\'\'回头是岸\'皆是。明、清以来,我国跟西洋各国的文化交流逐渐频繁,西方的典故、格言以及西洋著作的汉文译本中的精炼语句,有的也就变成了我国人使用的成语。例如:\'时者金也\'\'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旧瓶装新酒\'\'火中取栗\'\'新陈代谢\'\'物竞天择\'\'弱肉强食\'\'拿原则来做交易\'\'按劳取酬\'等等都是。
(9)改造的成语
前边说过,成语是固定词组或固定的句子,一般不能随便改变。但是有时候为了表达上或行文上的需要,也可以更换一两个字,巧妙地把它加以改造使用。这种改造的成语,表达的效果往往比较强,因为把成语改了一两个字,特别能引起读者的注意。这种办法,古代就有的。例如\'物极则反\'这个成语出于《鹖冠子·环流篇》。意思是事物发展到极点,一定要转到它的反面。后代有人把它改为\'物极必反\',就觉得更为肯定有力。南北朝时,北周有名的文学家瘐信作《哀江南赋》就把这的成语改为\'物极不反\',表达他那无可奈何的愤慨情绪。又如\'事半功倍\'这个成语,出于《孟子·公孙丑》,意思是说用力小而效果大。后来有人把这个成语里的\'半\'\'倍\'两个字的位置一换,改为\'事倍功半\',来说明工作费劲大,收效小。但是在古代,这样使用成语的例子比较少。现在我们进入了伟大的社会主义时代,前人某些思想意识的错误性和局限性,显露得很清楚。因此把成语加以改造而表达新思想的,用得也就比较多了。例如\'把\'欲速则不达\'改为\'欲速必达\';把\'一举两得\'改为\'一举三得\'\'一举多得\';把\'一箭双雕\'改为\'一箭三雕\'\'一箭多雕\';把\'知难而退\'改为\'知难而进\'等等。
时代已经改变了。生活在新社会不同于生活在旧社会,人们的思想感情、精神面貌起了很大的变化。旧的清规戒律,已经不能拘束我们了,有一部分旧成语的内容,显然不适合于今天的社会。譬如具有共产主义风格,敢于蔑视困难,敢于胜利的人们,绝不会\'知难而退\'。新成语\'知难而进\'的产生,是很自然的。这也可以算是化消极为积极,同时也收到了\'古为今用\'的效果。
(10)新生成语
我们现在使用的成语,大都是两三千年以来流传下来的或陆续产生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演进,根据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表达新思想意识的成语,就自然会不断地陆续地产生。全国解放以来,在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科学实验的实践中,就产生了许许多多具有积极意义的新成语,例如:
厚今薄古 推陈出新 多快好省
分秒必争 力争上游 百花齐放
勤俭持家 修旧利废 上山下乡
勤学苦练 只争朝夕 化废为宝
比学赶帮超 全国一盘棋
等等。同时,也产生了少量具有批评性的新成语,例如:\'缩手缩脚\'、\'少慢差费\'。这类新成语,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含有积极意义。所以产生以后,立刻就不胫而走,为各阶层的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用。
2013-11-30
展开全部
所谓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充分体现了汉语的博大精深。它是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成语是表示一般概念的固定词组或句子,绝大部分是由四个字组成的。
特点:①结构的相对定型性。②意义的整体性。③时间和空间的习用性。④形成的历史性。⑤内容和形式的民族性。
来源:①历史故事。②寓言故事。③神话或其他传说。④古典文学作品。
成语,chénɡyǔ,idioms(周祖谟)
语言词汇中的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汉语成语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例如:
言简意赅 勇往直前 相反相成 实事求是
诲人不倦 经年累月 千钧一发 缘木求鱼
削足适履 七手八脚 细大不捐 坐井观天
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其中有古书上的成句,也有从古人文章中压缩而成的词组,还有来自人民口里常说的习用语。有些意义从字面上可以理解,有些从字面上就不易理解,特别是典故性的。如“汗牛充栋”、“虎踞龙蟠”、“东山再起”、“草木皆兵”之类,在汉语成语里占有一定的比例。汉语历史悠久,成语特别多,这也是汉语的一个特点。
成语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最主要的一点是习用语和谚语是口语性质的,成语大都出自书面,属于文语性质的。其次在语言形式上,成语几乎都是约定俗成的四字结构,字面不能随意更换,而习用语和谚语总是松散一些,可多可少,不限于四个字。例如“快刀斩乱麻”、“九牛二虎之力”、“驴唇不对马嘴”、“前怕狼,后怕虎”,这是常说的习用语;“百闻不如一见”、“真金不怕火炼”、“有志者事竟成”、“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是一些经验之谈,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属于谚语一类。成语跟习用语、谚语是不一样的。
成语大都有一定的出处。如“狐假虎威”出于《战国策·楚策》,“鹬蚌相争”出于《燕策》,“画蛇添足”出于《齐策》,“刻舟求剑”出于《吕氏春秋·察今》,“自相矛盾”出于《韩非子·难势》,都是古代的寓言。如“完璧归赵”出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破釜沉舟”出于《史记·项羽本纪》,“草木皆兵”出于《晋书·苻坚载记》,“一箭双雕”出于《北史·长孙晟传》,“口蜜腹剑”出于《唐书·李林甫传》,都是历史上的故事。至于截取古书的文句用为四字成语的更为普遍。如“有条不紊”取自《尚书·盘庚》“若纲在纲,有条而不紊”,“举一反三”取自《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痛心疾首”取自《左传》成公十三年“斯是用痛心疾首,昵就寡人”,“分庭抗礼”取自《庄子·渔父》“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未尝不分庭抗礼”,“奴颜婢膝”取自晋代葛洪《抱朴子·交际》“以岳峙独立者为涩吝疏拙,以奴颜婢膝者为晓解当世”, “胸有成竹”取自宋代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其他采用古人文章成句的也为数很多。如“忧心忡忡”出自《诗经·召南·草虫》,“外强中干”出自《左传》僖公十五年,“以逸待劳”出自《孙子·军争》,“水落石出”出自苏轼《后赤壁赋》,“萍水相逢”出自唐代王勃《滕王阁序》,“牢不可破”出自唐代韩愈《平淮西碑》。
在人民口里常说的一些四字习用语也可以归入成语里来。如“咬文嚼字”、“拖泥带水”、“阳奉阴违”、“不三不四”、“心直口快”之类,与成语的结构相同。在成语中也有些是接受外来文化而出现的。如“天花乱坠”、“当头棒喝”、“不可思议”、“不二法门”都是。
成语一般都是四字格式,不是四字的较少。如“五十步笑百步”、“ 欲速则不达”、“ 醉翁之意不在酒”。成语一般所以用四个字,这与汉语本身句法结构和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有关系。
四字的语法结构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主谓式:名副其实、盛气凌人、杞人忧天、胸有成竹;
动宾式:好为人师、莫名其妙、视为畏途;
联合主谓式:天翻地覆、水落石出、手舞足蹈;
联合动宾式:知己知彼、养精蓄锐、防微杜渐、发号施令;
联合名词式:粗心大意、南辕北辙、镜花水月;
联合动词式:突飞猛进、勇往直前;
动补式:逍遥法外、问道于盲;
兼语式:以邻为壑、令人生畏。
成语的结构是多种多样的,上面只是简单举例的性质。成语在语言表达中有生动简洁、 形象鲜明的作用。它的本身就有不少比喻和对比以及加重的措辞方法。如“阳奉阴违”、“外强中干”、“五光十色”、“一知半解”、“七嘴八舌”、“患得患失”、“不寒而栗”等各有妙用。所以文学家对成语的运用都非常注意。
成语是表示一般概念的固定词组或句子,绝大部分是由四个字组成的。例如"空中楼阁""鼎鼎大名""青出于蓝""有声有色""欢天喜地"等都是四字成语。少于四字的成语,"如"敲门砖""莫须有""想当然"之类,多于四个字的如"桃李满天下""真金不怕火炼""心有余而力不足""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之类,在成语中都占绝对少数。
成语跟专名、科学术语、谚语、歇后语、引语和由四个字组成的普通词组,从某些方面看来,也有相似之出。譬如专名和科学术语都是固定词组;谚语、歇后语、引语不仅是固定词组或句子,而且意味也有些与成语相似;四个字组成的普通词组比较简练,形式跟绝大多数的成语一样,如"东西南北""春夏秋冬"之类,但是这些都不是成语。把成语跟专名、科学术语等的区别搞清楚,这就有助于断定什么是成语,什么不是成语。现在简单地就这方面作些说明。
成语跟专名不同:专名和成语虽然都是由几个字组成的固定词组,但是专名是表示特定概念的,例如"李庄小学"只是一个学校独有的名称(当然,可能有重名),"广安人民公社"只是一个公社独有的名称。成语则是表示一般概念的,例如"七零八落"这个成语,既可以用来形容开败了的花朵,又可以用来形容被打败的军队,也可以用来形容稀疏零散的人群。又如"津津有味"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描述任何一个人对于某些事物特别感觉有兴趣。
成语跟科学术语不同:科学术语是表示科学概念的,不是表示一般概念的。例如"主观能动性""革命乐观主义""无限花序""平行四边形"这些科学术语,尽管都是由几个字组成的固定词组,可是并不是成语。
成语跟谚语不同:谚语绝大部分是句子而不是词组。谚语经常用在人民大众的口语里,用在文章里的比较少。谚语往往具有浓厚的口语色彩,不象成语那样具有文言色彩。谚语的形式,不象成语那样整齐。例如"坐山观虎斗""天下乌鸦一般黑"之类的谚语,都不是那么整齐。当然,如果把这些谚语一定说是成语,也是可以勉强的。
成语跟歇后语不同:歇后语是一种固定的句子,一定要由两部分构成,前一部分是用事物作比喻,后一部分是从正面作说明。写文章为了收到鲜明、形象、生动、具体的表达效果,也可以象引用成语似的引用歇后语。如"泥菩萨过河 自身难保。"狗拿耗子 多管闲事。""泥菩萨洗脸 越洗越难看。""蜜饯黄连 先甜后苦。"这些话,都是"歇后语"而不是"成语"。
成语跟引语不同:在古人的著作中有个别语句,如"勾心斗角"(见杜牧《阿房宫赋》)"水落石出"(见苏轼《赤壁赋》)等,因为时常被人们使用,后来就成了成语。但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是唐朝诗人刘禹锡的两句诗。这两句诗不是人们时常使用的,而是在文章中偶尔被引用了。因此这类语句应该称之为"引语",不能看做是成语。
成语跟由四个字组成的普通词组也不一样,因为成语由四个字组成的占绝大多数,所以有些人往往把由四个字组成的普通词组,尤其是文言色彩比较浓厚的普通词组,也看做是成语。应当指出:凡是一个词组里的词可以抽换的,就应该把它看做普通词组。例如"根本改变""这个词组,在某种场合,也可以改为"彻底改变"、"基本改变"或"大大改变"。又如"密切合作"这个词组,可以改为"紧密合作","肆意挥霍",可以改为"任意挥霍"或"随意挥霍"。这几个词组改了以后,并不影响内容,使人感到也很合适。象这样可以自由改动的词组,都是普通词组。至于成语,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组成成语的词,一般不能用其他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来替换。例如"虎口余生"这个成语,就不能改为"狼口余生"或"豹口余生",也不能改为"虎嘴余生"。又如:"不管哪个殖民主义者怎样花言巧语地侈谈和平,也掩盖不了他们的侵略本质。"在这个句子里,不但不能把"花言巧语地侈谈和平"改为"花言地侈谈和平",或"巧语地侈谈和平",就是改为"巧语花言地侈谈和平"也是非常勉强的。
成语跟专名、科学术语和歇后语的不同,看起来相当明显。成语跟引语、普通词组、谚语的区别,一般说来也是清楚的,但是有的也不容易分辨。我们应该承认有些固定词组或相当固定的词组是介于成语与谚语、引语或普通词组之间的,对这类词组,不必一定去划分它的界限。例如"一文不值",我们可以认为它是普通词组,因为把它该为"不值一文"、"不值一钱"或"一钱不值"都毫不勉强。但是,这个词组毕竟有相对的固定性,极象成语,把它看作成语,也未尝不可以。又如"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把它看做成语或谚语皆无不可。
如:
巾帼须眉 巾帼英雄 巾帼丈夫 今不如昔 今蝉蜕壳
今朝有酒今朝醉 今愁古恨 今非昔比 今来古往 今日有酒今日醉
今生今世 今是昔非 今是昨非 今夕何夕 今昔之感
今雨新知 今月古月 斤斤计较 斤斤较量 斤斤自守
金榜挂名 金榜题名 金碧辉煌 金碧辉映 金碧荧煌
金篦刮目 金璧辉煌 金镳玉络 金镳玉辔 金波玉液
金钗换酒 金钗十二 金钗细合 金蝉脱壳 金城千里
金城石室 金城汤池 金翅擘海 金丹换骨 金貂换酒
金貂取酒 金貂贳酒 金断觿决 金风送爽 金风玉露
金刚努目 金刚怒目 金刚眼睛 金戈铁甲 金戈铁马
金戈铁骑 金谷酒数 金鼓连天 金鼓齐鸣 金鼓喧阗
金光盖地 金龟换酒 金闺国士 金闺玉堂 金壶墨汁
金辉玉洁 金鸡独立 金鸡消息 金枷玉锁 金浆玉醴
金浆玉液 金尽裘敝 金尽裘弊 金精玉液 金科玉律
金科玉臬 金科玉条 金口木舌 金口玉牙 金口玉言
金口玉音 金口御言 金匮石室 金兰之交 金兰之契
金兰之友 金马玉堂 金门绣户 金迷纸碎 金迷纸醉
金瓯无缺 金瓶落井 金人缄口 金人三缄 金人之缄
金人之箴 金舌弊口 金舌蔽口 金声玉服 金声玉润
金声玉色 金声玉振 金声掷地 金石不渝 金石交情
金石可开 金石良言 金石丝竹 金石为开 金石之策
金石之功 金石之计 金石之坚 金石之交 金石之言
金石至交 金台市骏 金汤之固 金淘沙拣 金题玉躞
金童玉女 金屋藏娇 金屋娇娘 金屋之选 金屋贮娇
金无足赤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金吾不禁 金相玉式 金相玉映
特点:①结构的相对定型性。②意义的整体性。③时间和空间的习用性。④形成的历史性。⑤内容和形式的民族性。
来源:①历史故事。②寓言故事。③神话或其他传说。④古典文学作品。
成语,chénɡyǔ,idioms(周祖谟)
语言词汇中的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汉语成语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例如:
言简意赅 勇往直前 相反相成 实事求是
诲人不倦 经年累月 千钧一发 缘木求鱼
削足适履 七手八脚 细大不捐 坐井观天
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其中有古书上的成句,也有从古人文章中压缩而成的词组,还有来自人民口里常说的习用语。有些意义从字面上可以理解,有些从字面上就不易理解,特别是典故性的。如“汗牛充栋”、“虎踞龙蟠”、“东山再起”、“草木皆兵”之类,在汉语成语里占有一定的比例。汉语历史悠久,成语特别多,这也是汉语的一个特点。
成语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最主要的一点是习用语和谚语是口语性质的,成语大都出自书面,属于文语性质的。其次在语言形式上,成语几乎都是约定俗成的四字结构,字面不能随意更换,而习用语和谚语总是松散一些,可多可少,不限于四个字。例如“快刀斩乱麻”、“九牛二虎之力”、“驴唇不对马嘴”、“前怕狼,后怕虎”,这是常说的习用语;“百闻不如一见”、“真金不怕火炼”、“有志者事竟成”、“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是一些经验之谈,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属于谚语一类。成语跟习用语、谚语是不一样的。
成语大都有一定的出处。如“狐假虎威”出于《战国策·楚策》,“鹬蚌相争”出于《燕策》,“画蛇添足”出于《齐策》,“刻舟求剑”出于《吕氏春秋·察今》,“自相矛盾”出于《韩非子·难势》,都是古代的寓言。如“完璧归赵”出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破釜沉舟”出于《史记·项羽本纪》,“草木皆兵”出于《晋书·苻坚载记》,“一箭双雕”出于《北史·长孙晟传》,“口蜜腹剑”出于《唐书·李林甫传》,都是历史上的故事。至于截取古书的文句用为四字成语的更为普遍。如“有条不紊”取自《尚书·盘庚》“若纲在纲,有条而不紊”,“举一反三”取自《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痛心疾首”取自《左传》成公十三年“斯是用痛心疾首,昵就寡人”,“分庭抗礼”取自《庄子·渔父》“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未尝不分庭抗礼”,“奴颜婢膝”取自晋代葛洪《抱朴子·交际》“以岳峙独立者为涩吝疏拙,以奴颜婢膝者为晓解当世”, “胸有成竹”取自宋代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其他采用古人文章成句的也为数很多。如“忧心忡忡”出自《诗经·召南·草虫》,“外强中干”出自《左传》僖公十五年,“以逸待劳”出自《孙子·军争》,“水落石出”出自苏轼《后赤壁赋》,“萍水相逢”出自唐代王勃《滕王阁序》,“牢不可破”出自唐代韩愈《平淮西碑》。
在人民口里常说的一些四字习用语也可以归入成语里来。如“咬文嚼字”、“拖泥带水”、“阳奉阴违”、“不三不四”、“心直口快”之类,与成语的结构相同。在成语中也有些是接受外来文化而出现的。如“天花乱坠”、“当头棒喝”、“不可思议”、“不二法门”都是。
成语一般都是四字格式,不是四字的较少。如“五十步笑百步”、“ 欲速则不达”、“ 醉翁之意不在酒”。成语一般所以用四个字,这与汉语本身句法结构和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有关系。
四字的语法结构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主谓式:名副其实、盛气凌人、杞人忧天、胸有成竹;
动宾式:好为人师、莫名其妙、视为畏途;
联合主谓式:天翻地覆、水落石出、手舞足蹈;
联合动宾式:知己知彼、养精蓄锐、防微杜渐、发号施令;
联合名词式:粗心大意、南辕北辙、镜花水月;
联合动词式:突飞猛进、勇往直前;
动补式:逍遥法外、问道于盲;
兼语式:以邻为壑、令人生畏。
成语的结构是多种多样的,上面只是简单举例的性质。成语在语言表达中有生动简洁、 形象鲜明的作用。它的本身就有不少比喻和对比以及加重的措辞方法。如“阳奉阴违”、“外强中干”、“五光十色”、“一知半解”、“七嘴八舌”、“患得患失”、“不寒而栗”等各有妙用。所以文学家对成语的运用都非常注意。
成语是表示一般概念的固定词组或句子,绝大部分是由四个字组成的。例如"空中楼阁""鼎鼎大名""青出于蓝""有声有色""欢天喜地"等都是四字成语。少于四字的成语,"如"敲门砖""莫须有""想当然"之类,多于四个字的如"桃李满天下""真金不怕火炼""心有余而力不足""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之类,在成语中都占绝对少数。
成语跟专名、科学术语、谚语、歇后语、引语和由四个字组成的普通词组,从某些方面看来,也有相似之出。譬如专名和科学术语都是固定词组;谚语、歇后语、引语不仅是固定词组或句子,而且意味也有些与成语相似;四个字组成的普通词组比较简练,形式跟绝大多数的成语一样,如"东西南北""春夏秋冬"之类,但是这些都不是成语。把成语跟专名、科学术语等的区别搞清楚,这就有助于断定什么是成语,什么不是成语。现在简单地就这方面作些说明。
成语跟专名不同:专名和成语虽然都是由几个字组成的固定词组,但是专名是表示特定概念的,例如"李庄小学"只是一个学校独有的名称(当然,可能有重名),"广安人民公社"只是一个公社独有的名称。成语则是表示一般概念的,例如"七零八落"这个成语,既可以用来形容开败了的花朵,又可以用来形容被打败的军队,也可以用来形容稀疏零散的人群。又如"津津有味"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描述任何一个人对于某些事物特别感觉有兴趣。
成语跟科学术语不同:科学术语是表示科学概念的,不是表示一般概念的。例如"主观能动性""革命乐观主义""无限花序""平行四边形"这些科学术语,尽管都是由几个字组成的固定词组,可是并不是成语。
成语跟谚语不同:谚语绝大部分是句子而不是词组。谚语经常用在人民大众的口语里,用在文章里的比较少。谚语往往具有浓厚的口语色彩,不象成语那样具有文言色彩。谚语的形式,不象成语那样整齐。例如"坐山观虎斗""天下乌鸦一般黑"之类的谚语,都不是那么整齐。当然,如果把这些谚语一定说是成语,也是可以勉强的。
成语跟歇后语不同:歇后语是一种固定的句子,一定要由两部分构成,前一部分是用事物作比喻,后一部分是从正面作说明。写文章为了收到鲜明、形象、生动、具体的表达效果,也可以象引用成语似的引用歇后语。如"泥菩萨过河 自身难保。"狗拿耗子 多管闲事。""泥菩萨洗脸 越洗越难看。""蜜饯黄连 先甜后苦。"这些话,都是"歇后语"而不是"成语"。
成语跟引语不同:在古人的著作中有个别语句,如"勾心斗角"(见杜牧《阿房宫赋》)"水落石出"(见苏轼《赤壁赋》)等,因为时常被人们使用,后来就成了成语。但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是唐朝诗人刘禹锡的两句诗。这两句诗不是人们时常使用的,而是在文章中偶尔被引用了。因此这类语句应该称之为"引语",不能看做是成语。
成语跟由四个字组成的普通词组也不一样,因为成语由四个字组成的占绝大多数,所以有些人往往把由四个字组成的普通词组,尤其是文言色彩比较浓厚的普通词组,也看做是成语。应当指出:凡是一个词组里的词可以抽换的,就应该把它看做普通词组。例如"根本改变""这个词组,在某种场合,也可以改为"彻底改变"、"基本改变"或"大大改变"。又如"密切合作"这个词组,可以改为"紧密合作","肆意挥霍",可以改为"任意挥霍"或"随意挥霍"。这几个词组改了以后,并不影响内容,使人感到也很合适。象这样可以自由改动的词组,都是普通词组。至于成语,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组成成语的词,一般不能用其他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来替换。例如"虎口余生"这个成语,就不能改为"狼口余生"或"豹口余生",也不能改为"虎嘴余生"。又如:"不管哪个殖民主义者怎样花言巧语地侈谈和平,也掩盖不了他们的侵略本质。"在这个句子里,不但不能把"花言巧语地侈谈和平"改为"花言地侈谈和平",或"巧语地侈谈和平",就是改为"巧语花言地侈谈和平"也是非常勉强的。
成语跟专名、科学术语和歇后语的不同,看起来相当明显。成语跟引语、普通词组、谚语的区别,一般说来也是清楚的,但是有的也不容易分辨。我们应该承认有些固定词组或相当固定的词组是介于成语与谚语、引语或普通词组之间的,对这类词组,不必一定去划分它的界限。例如"一文不值",我们可以认为它是普通词组,因为把它该为"不值一文"、"不值一钱"或"一钱不值"都毫不勉强。但是,这个词组毕竟有相对的固定性,极象成语,把它看作成语,也未尝不可以。又如"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把它看做成语或谚语皆无不可。
如:
巾帼须眉 巾帼英雄 巾帼丈夫 今不如昔 今蝉蜕壳
今朝有酒今朝醉 今愁古恨 今非昔比 今来古往 今日有酒今日醉
今生今世 今是昔非 今是昨非 今夕何夕 今昔之感
今雨新知 今月古月 斤斤计较 斤斤较量 斤斤自守
金榜挂名 金榜题名 金碧辉煌 金碧辉映 金碧荧煌
金篦刮目 金璧辉煌 金镳玉络 金镳玉辔 金波玉液
金钗换酒 金钗十二 金钗细合 金蝉脱壳 金城千里
金城石室 金城汤池 金翅擘海 金丹换骨 金貂换酒
金貂取酒 金貂贳酒 金断觿决 金风送爽 金风玉露
金刚努目 金刚怒目 金刚眼睛 金戈铁甲 金戈铁马
金戈铁骑 金谷酒数 金鼓连天 金鼓齐鸣 金鼓喧阗
金光盖地 金龟换酒 金闺国士 金闺玉堂 金壶墨汁
金辉玉洁 金鸡独立 金鸡消息 金枷玉锁 金浆玉醴
金浆玉液 金尽裘敝 金尽裘弊 金精玉液 金科玉律
金科玉臬 金科玉条 金口木舌 金口玉牙 金口玉言
金口玉音 金口御言 金匮石室 金兰之交 金兰之契
金兰之友 金马玉堂 金门绣户 金迷纸碎 金迷纸醉
金瓯无缺 金瓶落井 金人缄口 金人三缄 金人之缄
金人之箴 金舌弊口 金舌蔽口 金声玉服 金声玉润
金声玉色 金声玉振 金声掷地 金石不渝 金石交情
金石可开 金石良言 金石丝竹 金石为开 金石之策
金石之功 金石之计 金石之坚 金石之交 金石之言
金石至交 金台市骏 金汤之固 金淘沙拣 金题玉躞
金童玉女 金屋藏娇 金屋娇娘 金屋之选 金屋贮娇
金无足赤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金吾不禁 金相玉式 金相玉映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3-11-30
展开全部
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在劳动群众的口语中,成语不断地产生、演变和发展。今天,它越来越多地堂而皇之地出现在运用语言的各种场合,为人们所喜闻乐见。
成语非常丰富,来源也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源于口语。
这类成语是在人民群众口语中广泛流传之后见之于书面的,一般都比较通俗、生动。如:欢天喜地、细水长流、五花八门、指手画脚、量体裁衣、拐弯抹角、一干二净等。
二、源于古书。
即从几千年来的古代书籍中产生出来的,其中可分为:
①古代寓言的概括,如:自相矛盾、愚公移山、守株待兔、画蛇添足、狐假虎威、杞人忧天等。
②历史故事的概括,如:草木皆兵、望梅止渴、破釜沉舟、完璧归赵、卧薪尝胆、三顾茅庐等。
③古书中名言警句的摘录或节缩,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豁然开朗、水落石出、百废俱兴、政通人和、心旷神怡、一鼓作气等。
三、源于外来语。
如根据佛经意译或改写而成的成语:昙花一现、五体投地、聚沙成塔、回光返照、惟我独尊、现身说法等。再如来自法语的成语:火中取票、象牙之塔等。
四、新创造出来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成语也不断产生、演变。从名家的作品、群众的口语中,不断涌现出一些新的成语。如:多快好省、力争上游、推陈出新、争分夺秒、厚今薄古、自力更生、百花齐放、古为今用等。
成语非常丰富,来源也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源于口语。
这类成语是在人民群众口语中广泛流传之后见之于书面的,一般都比较通俗、生动。如:欢天喜地、细水长流、五花八门、指手画脚、量体裁衣、拐弯抹角、一干二净等。
二、源于古书。
即从几千年来的古代书籍中产生出来的,其中可分为:
①古代寓言的概括,如:自相矛盾、愚公移山、守株待兔、画蛇添足、狐假虎威、杞人忧天等。
②历史故事的概括,如:草木皆兵、望梅止渴、破釜沉舟、完璧归赵、卧薪尝胆、三顾茅庐等。
③古书中名言警句的摘录或节缩,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豁然开朗、水落石出、百废俱兴、政通人和、心旷神怡、一鼓作气等。
三、源于外来语。
如根据佛经意译或改写而成的成语:昙花一现、五体投地、聚沙成塔、回光返照、惟我独尊、现身说法等。再如来自法语的成语:火中取票、象牙之塔等。
四、新创造出来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成语也不断产生、演变。从名家的作品、群众的口语中,不断涌现出一些新的成语。如:多快好省、力争上游、推陈出新、争分夺秒、厚今薄古、自力更生、百花齐放、古为今用等。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3-11-30
展开全部
来自一些典故,故事中一般都含有很多道理,流传时间长了被浓缩了就出现了成语。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3-11-30
展开全部
成语的来源万千,有的出自古时候的典故,有的出自人们之间言谈,总之很多很多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