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片越来越多的中国元素说明了什么——《环形使者》有感

百度网友16995502c52
2013-10-19 · 超过74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知道答主
回答量:141
采纳率:33%
帮助的人:68.6万
展开全部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辱。撇开各种有色眼镜,客观地说说美国大片越来越多中国元素说明了什么。 1、中国市场“钱图”无量。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原因所在。商业片的时代,资本均逐利而为。从这几年中国电影市场的票房来看,其前景良好。因此,虽然广电总局对合拍片进行重新定义,一帮老美们还是趋之若鹜。 2、中国人的钱好赚。只要认真看一下近几年涉及中国元素的美国片,中国,在里面基本只是个花瓶。或无关痛痒地给几句对白——还往往是带贬义的揶揄;或给几个镜头——大都虽然标明场景发生在中国,但绝对多数是在异域的摄影棚里完成的。即使实地取景,又免不了专挑贫穷落后的一面来展现;或帮忙打打广告——广告出来国人反而更不待见,有种家丑外扬的感觉。国人对老美的这些小花招可谓心知肚明,甚至相当反感。为什么还是心甘情愿掏腰包?答案无外乎咱这个民族好慕虚荣所致。所谓的民族主义,更多时候表现的是一种虚荣主义,以及由此衍生而来的实用价值观。要不是这种虚荣心作遂,老美能这么顺利从“精明”的中国人身上捞走油水? 3、国产片的低能。买卖从来都是你情我愿的事情。偌大的中国电影市场,在保护主义的荫庇下,每年折腾来折腾去就只会意淫。商业片要赚钱没话说,但也不能只剩装傻般的娱乐至上吧?因此,这个市场被美国大片蚕食也就情有可原。为了讨好中国观众,增加点中国元素又有何妨。 4、中国崛起已初见端倪。实力就是硬道理。尽管对前苏联的体制有诸多诟病、继而敌视,但当年硕大的北极熊还是让美洲鹰又爱又恨。当年的电影,苏联总要出来演演反派角色。这种对抗,似乎成了赚钱的必须条件之一。人们心里,似乎更乐于欣赏这种八卦——难道这就是娱乐的本性?而今,苏联解体了,那种紧张对抗的局面没有了,剩下独孤求败的凄冷。而这种高处不胜寒境界,显然不合娱乐胃口。好在,中国出现了。中国声音,中国元素,中国模式成了大家新的八卦对象。那么,老美岂能错过。 5、这是一场较量,关乎中国现有模式生死的较量。软实力较量,有时候比之硬碰硬来得可怖。当中国元素由美国大片定义的时候,中国向世人呈现形象的好坏就掌握在老美手中。这种文化渗透,是最可怕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试想,当第三方从麦当劳、肯德基、变形金钢角度谈论美国,而从墙上的刻章小广告、自行车流、中山装、傻愣式的表情谈论中国时,中国的前景必定不容乐观。什么是中国梦?窃以为,在中国大地上正在进行的这场革新,这种模式,是无法被其他国家复制的。这种模式是建立在固有的体制上。之所以苏联垮了,我们还在,那是因为中国人的实用至上精神让人们对固有的体制不断进行某种创新。而这种创新,脱离了那固有的体制,是无法实现的。因此,中国模式不具有可复制性。若想从这个角度宣扬中国梦,那是天方奇谭。我们应该做的,应该是尽可能客观地呈现我们的声音。我们无法像麦当劳那样全世界设点,但至少要有一种渠道,说明我们存在的价值。不信神,不信邪的中国人,于基督徒而言,显得是这么另类。全世界都有信仰,就我们没有,别人会相信一个没有信仰的国度吗?老美们一个镜头,让张家界为之疯狂。这是一种不幸。 看了《环形使者》,对里面绝对打酱油的许晴感到一种无可奈何,于是,作如上想。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