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五大瓷及其特点是什么?
2013-11-23
官窑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包括北宋官窑和南宋官窑。北宋官窑也称汴京官窑。南宋官窑产品以洗、碗为多,一般无纹饰,多有开片,但与汝、哥纹片不同。此外还有坯薄釉厚的制品。窑址先在开封,后迁杭州。北宋官窑瓷的釉色以粉青、月白为主。虽然被称为“亚于汝”,但也是莹如堆脂,釉表红棕色或无色的片纹或疏或密清晰可辨。底部可以看见烧制时的支钉痕迹。器物都是各种陈设用具和文房用具。仿商、周、秦、汉铜器和玉器的造型很多。官瓷艺术上追求质朴无华、淡雅自然;胎骨坚薄;釉色翠美清新,腴润如脂;纹片纵横,飘逸流畅;“紫口铁足”是其独特名贵处。
定窑
继邢窑之后的著名的白瓷窑场,宋时属定州,故名定窑。始烧于唐而终于元,以烧白瓷为主,兼烧黑瓷、酱色釉瓷和绿釉瓷等品种,宋代取得很高的成就,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终烧于元。定窑在宋代主要烧制白瓷,也兼烧绿釉、黑釉、褐釉。首创覆烧法。定窑以丰富多彩的装饰花纹取胜,工整素雅的印花定器,一向被视为陶瓷艺术中的珍品。胎骨细腻洁白,又轻盈秀美,是定窑白瓷的重要特点。定窑的釉面装饰,是宋代瓷器中最为精彩的。宋早期的定窑白瓷采用刻花的方法。稍后,又出现刻花和蓖划相结合的装饰。到北宋中期,定窑开始采用印花装饰。纹饰多在碗、盘的里面,布局左右、上下对称,以细、密为特色。类似于宋代缂丝的方法。北宋早、中期定窑使用匣钵仰烧,器物口沿均有釉,有些器物的底黏附着垫烧的沙粒或支烧痕。后期定窑采用口沿在下的覆烧工艺,因此口沿有“芒”,但烧成的器物都很规整。作为皇室使用的贡瓷上,口沿都包上金、银或铜,更显豪华尊贵,故称之为“金装定器”。除白釉外,定窑还生产黑釉、酱釉等品种,被称为黑定、酱定,价格均高于白定,是难得的珍品。
汝窑
汝窑瓷为宋代五大名瓷之首,窑址在今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村一带(今汝州)。临汝在宋代属汝州,故名汝窑。迄今尚未发现汝窑的确实窑址,只有瓷器传世。北宋后期,汝窑专为宫廷烧造御用瓷器,即“汝官瓷”,简称汝瓷。汝瓷烧制于宋哲宗元佑元年至宋徽宗崇宁五年(1086~1106年)的二十年间。烧瓷时间短促,仅从北宋哲宗到徽宗的二十年间,所以是宋代名窑中传世品最少的一个窑。后因宋金战乱而失传,南宋时汝瓷“尤难得”,传世品全世界仅存60余件,被北京故宫博物院及台北、上海、英国、日本等博物馆收藏,为举世公认的稀世珍宝。汝瓷胎质细腻,工艺考究,以名贵玛瑙入釉,色泽独特,随光变幻。观其釉色,如雨后天蓝色的晴空,温润古朴;抚其釉面,平滑细腻,如同美玉。器表呈蝉翼纹般细小开片,釉下有稀疏气泡,在光照下时隐时现,似晨星闪烁,在胎与釉的结合处微现红晕,给人以赏心悦目的美感。汝瓷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古朴、典雅、凝静、大气,象征着纯结、平安、吉祥和富贵。对汝官瓷的拥有和欣赏,体现着一个人的社会地位、文化层次和艺术涵养。汝瓷烧制技术失传800多年,近年来仿烧成功,使天青釉重见天日。汝窑除烧青瓷外,兼烧黑瓷、酱釉瓷和钧釉瓷,以青瓷最为精致。汝窑青瓷的胎质细密,呈深浅不同的“香灰色”。与同期官窑器很相似,釉色以粉青为主,另有天青和卵青。釉层透明和不透明的均有。釉青一般都呈一种内蕴的木光。开片是汝窑的一个重要特点,无纹片的很少。纹片深浅长短交错排列,密而不乱。器物尺寸都很小,造型以盘、碟、洗为多,其中椭圆四足盆是汝窑的特有造型。汝窑的烧制时间很短,存世品不足百件,非常珍贵。从明宣德开始有仿制品出现,清初雍正已能仿得相当好,近年河南省也有新仿汝窑器。
钧窑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址在河南省禹州市,古属钧州,故名钧窑,因与汝窑有密切关系,历来有“汝钧不分”之说。。创烧于北宋,盛于北宋晚期,金、元时继续烧造,影响扩展到河北、山西两省,成为一个规模庞大的钧窑体系。钧窑属北方青瓷系统,其独特之处是使用窑变色釉,烧出的釉色青中带红。钧窑有两大特色,即乳光釉和窑变。钧窑的基本釉色是深浅不同的各种青色,可分为天蓝、天青、月白三类。由于在釉中渗入铜红釉,烧成后就出现变幻莫测的红色窑变,有玫瑰红、砂珠红、海棠红、茄皮紫、胭脂红、鸡血红许多种。整个器物红紫相映、青白相间,由于釉色的相互交融而产生的无数颜色不一、形状各异的窑变,是构成钧瓷区别于其他青瓷的另一特色。钧釉中的紫色是特别引人注目的,各种紫色是由于红釉与蓝釉互相融合的结果。钧瓷釉面上有一重要特征是蚯蚓走泥纹,即在釉中呈现一条条逶迤延伸、长短不一、自上而下的釉痕。后人在仿制宋代钧瓷时就无法烧出同样效果,因而是否有“蚯蚓走泥纹”成为鉴定宋钧瓷的重要依据。宋钧瓷另一特征是器外底普遍刷一层芝麻酱色釉。钧窑凡为宫中定烧的陈设瓷,底部均刻有一、二、三……的编号,编号越小,器物越大。因钧窑瓷器传世极少,弥足珍贵。
哥窑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哥窑器物以纹片著名,纹片多为黑色,俗称“金丝铁线”。按颜色分有:鳝血、黑蓝、浅黄鱼子纹;按形状分有;网形纹、梅花纹、细碎纹等。哥窑开片总的特点是:平整紧密,片纹裂开成上紧下宽状;黑色纹片中有时闪蓝色。瓷造型端庄古朴,器身釉色滋润腴厚,传世者弥足珍贵,现主要藏于北京、上海、台湾等地博物馆。定窑以烧白瓷著称,碗、盘制品多采用覆烧工艺,口沿涩胎无釉,故在一些精细的制品上常用金、银、铜钤口。钧窑创造了以氧化铜、钴等金属矿物质为着色剂,烧制铜红、天蓝、月白等釉色。开片形成原理是由于胎、釉的膨胀差异而造成的釉面开裂,本来是一种缺陷,但哥窑却通过人工控制有意用来作为一种装饰特征,使釉表出现冰裂或鱼子状的纹片,再染上或黄或黑深浅相间的颜色,形成一种残缺美。哥窑有瓷胎和砂胎两种。胎骨也厚薄不一,胎色呈黑灰、黄数种。由于釉层非常厚,使器物的外观圆润饱满。釉色大多呈灰青色,也有的是月白、粉青、米黄等色。底部用支钉烧制,涂赭紫、紫黑护胎汁。明清以来仿哥窑的很多,大部分是景德镇官窑制品。明中期的成化和清前期的雍正、乾隆的仿制品都相当精美,但缺少一种古朴沉静的韵味。传世哥窑器为数不少,但哥窑窑址迄今尚未发现,为我国陶瓷史上一大悬案。
中国古来有着“瓷器之国”的美誉,宋瓷作为中国瓷器的巅峰代表时期,是承袭前朝瓷器制作风格影响,结合宋代人文思想、理学的兴起、诗词的发展、以及生活方式等形成的美学体现,即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正是这时叱咤风云的匠人师傅精湛的工艺水平,使得瓷器成为中国的代名词,接下来茶小逸就带大家辨别五大名窑瓷器的一些基本特征。
一、汝窑
五大名窑之首,天青釉、薄胎满釉、蟹爪纹
汝窑因窑址在汝州得名,汝瓷造型极简,最大的特点在于釉色,特别是天青釉,颜色如同“雨过天晴云破处,千峰碧波翠色来”,薄胎满釉能产生出“似玉非玉而胜玉”的效果。被宋徽宗钦定为御用瓷,由于靖康之变,汝窑开窑时间非常短,产出不多,至今已知传世的作品仅有65件。(玛瑙工艺的入釉是汝窑工艺的一大特征,玛瑙起的是着色稳定剂的作用,会出现蟹爪纹),汝窑整体上显示含蓄沉静、温柔敦厚的风格,为五大名窑之首,也是宋代名窑中传世品最少的一个窑。
北宋 汝窑天青无纹椭圆水仙盆 台北故宫
二、官窑
紫口铁足
官窑,顾名思义就是官府经营的瓷窑,有北宋官窑(旧官)、南宋官窑(新官)之分,北宋官窑形制、工艺、釉色与汝窑有共同之处,造型大多仿制商周和秦汉时期的青铜器和玉器。釉色与汝窑的天青色为上,随着北宋灭亡而终结;南宋官窑胎体为黑、深灰、浅灰、米黄色等,造型相当大气古朴,釉色有粉青、淡青、灰青、月白、米黄等,标志性的特点是“紫口铁足”,由于胎料中含铁量很高,导致瓷器口沿釉薄的地方呈灰紫色,而底座没有釉的地方呈黑褐色。大件较少、以小件为主。
南宋 官窑 金边方盆 台北故宫博物馆藏
三、哥窑
网状开片、金丝铁线、无光釉、聚沫攒珠
哥窑为章生一在龙泉创建的瓷窑,为啥叫哥窑呢?因为他弟弟章生二也有个瓷窑,互为哥窑与弟窑,哥窑造型庄重、古朴典雅,最大的特点是釉色采用无光釉,呈现出“酥油”一般的哑光,釉面有网状开片,犹如冰裂纹,最典型的称为“金丝铁线”,就是黑色的大裂纹中交织着细密的红、黄色裂纹,又由于哥窑瓷器釉面通常很厚,甚至与胎一样厚,导致烧制时釉面中含有气泡,如珠隐现,因而还有着“聚沫攒珠”的说法。
南宋 哥窑 双耳鱼纹香炉 台北故宫博物
四、钧窑
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窑变
钧窑因窑址在均州得名,与我们前面说的三窑一样,钧窑烧的也是青瓷,然而釉面却并不止青色,由于复杂的配釉工艺,使得钧瓷“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烧之前还是青的,烧之后赤橙黄绿啥色都有,变化无穷,神秘莫测,当时就有诗写它“落日紫翠忽成岚”,这种技艺被称为“窑变”,享有“黄金有价钧无价”的美誉。
北宋 钧窑 方花棚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五、定窑
白瓷著称、白中闪黄、芒口、印花
定窑因窑址在定州而得名,是五大名窑中唯一不烧青瓷的,而以白瓷著称,定窑里面含有铁和钛,用木材烧制,在木材燃烧的时候常常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在还原焰(不完全燃烧)的情况下,釉面会出现纯白和白中闪青的现象;北宋以后到清,用的是氧化焰(完全燃烧),就是白里泛黄了。
由于定窑的瓷器通常叠压烧制,所以口缘一般不上釉,称为“芒口”,造型上定窑以精美工整的印花著称,有浮雕的美感,独具一格,定窑除了白瓷驰名外,也有绿定、黑定、紫定。除了烧制器皿,定窑还有一个特殊业务,就是烧制枕头,最有名的莫过于婴儿枕,宋金时相当流行,但搁现在,这种瘆人程度恐怕没人睡得着吧?
六、柴窑
未发现窑址,又无实物
五大名窑最早在明代皇室收藏目录《宣德鼎彝谱》中出现的:“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名窑器皿,款式典雅者,写图进呈”柴窑至今未发现窑址,又无实物,故,今五大名窑里没有柴窑,北宋的官窑和哥窑至今未发现窑址,但有实物存世,汝窑、钧窑、定窑窑址已先后被发现,不存争议,传承关系也非常明确。
宋代的审美分两个方向,一个是宋代宫廷审美,也就是宋代官方陶瓷美学的体现,它代表着官方和贵族的利益,由于宋徽宗个人的喜好和提倡,重青瓷,收敛、温厚、宁静、含蓄,以颜色作为表现形式,强调内心的一种感受,注重精神至上;另一个是宋代民间审美,则跟官方不同,它重纹饰,百姓比较实际,相对艳俗,对文字的装饰直接表达,强调世俗的感受,主要是为了取悦于大众与市场。这两种审美构成了宋代陶瓷审美的丰富多彩。
好茶,岂止于茶
茶好器不对,是暴殄天物
茶遇好器,妙不可言
我是佳逸茶具茶小逸
只做好茶具,让喝茶更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