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关系学公众问题 55
公众不同于人民、群众、人群。“人民”是一个政治学和历史学的概念,指以劳动群众为基础的社会基本成员,包括各个历史阶段的一切推动社会进步、顺应历史发展方向的人;“群众”则泛指人民中从事物质资料和精神资料生产的劳动者,它比“人民”一词更具体、更稳定,没有鲜明的政治色彩。人群是社会学用语,是指由人集结而成的群体,具有偶然性和随机性,结构松散,不一定需要合群的整体意识和相互联结的牢固纽带。人民、群众、人群,这三个概念与公众有内在联系,他们永远是构成公众的源泉,因此受到各类社会组织的广泛关注;但它们与公众又有本质上的区别,当它们与公共关系主体毫无联系时,就不是公众,就不能进入公共关系的范畴。
(一)公众的特点
要搞好公共关系,真正了解公共关系的对象和内容,制定正确的目标、策略和实施方法,就必须了解和研究公共关系的对象公众。公众具有以下特点:
1.同质性。公众具有某种内在的共同性,因其面临因组织行为而引发的共同的问题,这种共同问题把形形色色的群体与个体结合在一起,构成该组织主体的公众,他们相互之间存在某种共同点,如共同的需要、共同的利益、共同的目的,他们的行为、态度也具有比较一致的倾向。
2.整体性。公众不知单一的、分离的个体,而是与某一组织运行有关的整体公众环境。这个公众环境指组织运行过程中必须面对的公众关系和公众舆论的总和。公关工作中如果只注意其中某一类公众,而忽略其他公众,就可能影响到整体公众环境的变化,从而导致公众环境的恶化,直至影响组织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应用全面、系统的观点来分析公众,面对公众环境因素的影响,做整体的思考与对待。
3.互动性。公众和组织之间呈互动状态。公众的意见、观点、态度和行动对组织的目标、发展存在实际或潜在的影响力和制约力,甚至决定组织的成败;反之,该组织的目标、行动对公众也具有实际或潜在的影响力和作用力,制约着他们利益的实现、需求的满足、问题的解决。
4.变化性。公众是一个开放的、处于不断变化发展过程的系统。任何社会组织面临的公众,其性质、形式、数量、范围等均会随着主体条件以及客观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公众环境的变化,需要组织相应的在公关工作目标、方针、策略、手段等方面做出调整和变化。
(二)公众的分类
组织在开展公关活动时,要把公众整体划分为各种不同类型的目标对象。对公众进行分类,是每一个公关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开展公关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提高公共关系活动效率的重要保证。它可以帮助社会组织更好地认识公众的特征和共性,认识公众的多变性,重视与公众的关系,使社会组织的政策和活动能顾及到各方面公众的利益,做到内外兼顾,内求同心协力,外求和谐发展,为组织的发展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也可以帮助社会组织清晰地把握每一类公众的特征,有针对性、有重点、有选择地开展公关工作,有助于与各类公众更好地进行沟通与交流,建立起良好的情感关系。还能帮助社会组织了解和掌握公众的变化趋势,对这种变化趋势做出恰当的预测和估计,从而创造性地开展公关工作,使组织立于不败之地。
对于公众的分类,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不同的层次、不同的角度划分出不同的类型。常见的公众类型有以下几种:
1.横向分类,根据公众与社会组织关系的领域划分为内部公众和外部公众:
(1)内部公众
内部公众指组织内部沟通、传播的对象,包括组织内部全体成员构成的公众群体,如企业内的员工、股东、董事会、顾问、员工家属等。内部公众既是内部公关工作的对象,又是外部公关工作的主体,是与组织自身相关性最强的一类公众对象。社会组织与这些内部公众所发生的关系,被称为员工关系、股东关系等等。
(2)外部公众
外部公众指社会组织在外部环境中所面临的公众,如企业面临的消费者、原料供应商、产品经销商、政府部门、同行企业、新闻界等。社会组织的生存和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其外部的公众环境。外部公众的主要类型有:
消费者公众。消费者公众指购买、使用本组织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个人、团体或组织。如企业产品的用户、商店的顾客、酒店的客人、电影院的观众、出版物的读者等,包括个人消费者和社团组织用户。消费者是与组织具有直接利益关系的外部公众,是社会组织传播沟通的重要目标对象。
政府公众。政府公众对象指政府行政机构及其官员和工作人员,即组织与政府沟通的具体对象。任何社会组织都必须接受政府的管理和制约,因此需要与政府的有关职能机构和管理部门打交道,包括工商、人事、财政、税务、市政、治安、法院、海关、环保、卫检等政府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它是所有传播沟通对象中最具有社会权威性的对象。组织必须与政府各职能部门建立和保持良好的沟通,这是组织生存、发展的重要保障和条件。
同业公众:同业公众包括同行业的竞争者和业务伙伴,业务伙伴包括供应商和经销商。就生产企业论,它还包括同业生产厂家和企业自身的各类原料、辅助材料、零配件供应商与产品的经销企业。
2.纵向分类,根据公众的发展过程可划分为非公众、潜在公众、知晓公众和行动公众。
(1)非公众
非公众是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不和组织发生任何联系、不受组织的影响也不对组织产生任何作用的公众。组织认清自己的“非公众”,有利于减少公关工作的盲目性,加强公关工作的针对性,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2)潜在公众
潜在公众是指组织的目标和行为已影响到这些公众,而其本身尚未意识到。潜在公众在一定时期内,至少在意识到他们面临的问题之前,不会采取行动,他们对组织的影响力只是潜在的。在公关工作中及时发现潜在公众可以“防患于未然”,即及时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3)知晓公众
知晓公众是由潜在公众发展而来的,是指这些公众不仅面临着同一问题,并且已经意识到问题的存在。知晓公众一旦形成,他们就会急切地想了解问题的真相、原因和解决的方法。组织应当以积极的态度、正确的方法对知晓公众进行沟通,妥善处理问题,争取顾客的谅解,使问题的解决能够朝着有利于组织的方向发展。
(4)行动公众
行动公众是由知晓公众发展而来,指对组织的影响已做出反应,并且准备采取行动和正在采取行动的公众。行动公众的形成可以对组织的生存发展构成直接威胁,组织要对此密切关注,防止事态进一步恶化,紧急采用“危机公关”以寻求问题的解决。
3.根据公众对组织的不同态度划分为顺意公众、逆意公众和边缘公众。
(1)顺意公众
顺意公众是指对组织的政策和行为持同意态度并积极支持的公众。对顺意公众,公关人员需经常与他们沟通联系,争取他们对组织的继续支持。
(2)逆意公众
逆意公众是指对组织的政策和行为持否定态度的公众。对逆意公众,公关人员应慎重对待,对他们对组织的看法要冷静、客观地进行分析,通过有效地开展工作,使其逐步转变对组织的态度。
(3)边缘公众
边缘公众是指对组织的政策和行为持不明朗态度,既不明确赞同,也不明确反对。对边缘公众,公关人员应高度重视,要将其作为工作的重点,争取使其逐渐转变成为顺意公众。
4.根据公众对组织的重要性不同划分为首要公众、次要公众。
(1)首要公众
首要公众,是指关系到组织生死存亡,决定组织成败的那部分公众。对于公关人员来说,应将主要精力用来沟通首要公众,把他们作为工作重点,要投入大部分人力、财力、物力维持和改善他们的关系。
(2)次要公众
对组织的生存和发展虽有一些影响,但不起决定作用的公众称为次要公众。对次要公众也不应忽视。在一般情况下,首要公众数量不一定多,而次要公众是比较多的。
5.根据组织对公众的态度分为受欢迎的公众、被追求的公众和不受欢迎的公众。
(1)受欢迎的公众
受欢迎的公众是指组织期望与其发展关系而对方也有相同需求的、和组织两厢情愿的公众。这些公众主动地表示对组织兴趣,而组织对他们也非常重视,如股东、赞助者等。
(2)被追求的公众
被追求的公众即组织对其一厢情愿的公众,其行为与组织目标相吻合,但他们对组织本身却不感兴趣,缺乏交往意愿。如对学校来说,光临社区的知名学者。对于组织追求的公众,要采取积极的公关活动去争取,但要注意方式方法。
(3)不受欢迎的公众
不受欢迎的公众指违背组织的利益和意愿、对组织构成某种威胁、组织力图躲避的公众,如强行索取赞助费的团体,追踪报道负面新闻者,个别无理取闹的员工等等。对不受欢迎的公众可以采取回避办法,与其保持适当距离,不必都闹得沸沸扬扬。
(来源:重庆大学出版社《公共关系实务》)
2018-04-18 · 知道合伙人教育行家
公共关系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科学,是建立在传播学、管理学、行为科学三大学科基础之上的一门揭示组织公关状态、公关活动规律的科学。主要研究社会组织公共关系状态和活动的基本规律及其一般方法的科学。
研究对象:
作为一个学科,公共关系学的研究对象从总体上看,它必须包括所有的公共关系的社会现象和活动规律。公共关系作为社会组织运用传播手段处理其各类公众的关系的行为,它的社会现象和活动规律可以具体化为以下三大方面,即公共关系学研究的三个具体对象:
一、是作为社会组织管理职能的公众关系的现象和规律。
二、是作为社会组织与其公众间的信息传播活动的公共关系的现象和规律。
三、是作为处理与各类具体公众的关系的公共关系的现象和规律。
公共关系学的研究内容大致包括九个方面(主要内容):
(1)公共关系学的概念、范畴及其本质(说明“什么是公共关系”);
(2)公共关系的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说明“公共关系的来龙去脉”);
(3)公共关系的行为主体及其功能(说明“谁在搞公关?搞什么?”);
(4)公众对象分析(说明“与谁开展公关活动”);
(5)公共关系的管理过程(说明“公共关系怎样做”);
(6)公共关系的媒介及其应用方法(说明“公共关系用什么手段和方法来进行”); (7)公共关系实务活动(说明:公共关系工作主要做些什么“);
(8)公共关系的职业道德和法律制约;
(9)公共关系在中国应用和研究的国情和特色。
主要课程:
传播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政治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公共关系学原理、公共关系实务与案例、广告学原理、广告策划与策略、广告设计、CI战略、企业文化、领导科学与艺术、组织行为学、人际沟通与礼仪、公共关系写作、口才与演讲、谈判技巧、社会调查方法、计算机应用、大众媒体研究、影视制作、摄影、传播法规教程、传播伦理、美学、国际关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