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杂念来了怎么办
展开全部
印光大师文钞续编卷上复又真师觉三居书
又不念佛时,妄想虽多,无由而知。非不念时无妄想也。譬如屋中虚空,纵极好的眼,也看不见有灰尘。若窗缝中照来一线之太阳光,则见光中之灰尘,飞上飞下,了无止息。而光未到处,仍然不见有灰尘。是知念佛时,觉得有妄想,还是念佛的好处。不念佛时,完全在妄想窠里,故不知也。
印光大师复徐彦如、轶如二居士书
初心念佛,未到亲证三昧之时,谁能无有妄念?所贵心常觉照,不随妄转。喻如两军对垒,必须坚守己之城郭,不令贼兵稍有侵犯。候其贼一发作,即迎敌去打。必使正觉之兵,四面合围。俾彼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彼自惧获灭种,即相率归降矣。其最要一着,在主帅不昏不惰,常时惺惺而已。若一昏惰,不但不能灭贼,反为贼灭。所以念佛之人,不知摄心,愈念愈生妄想。若能摄心,则妄念当渐渐轻微,以至于无耳。故云:学道犹如守禁城,昼防六贼夜惺惺。将军主帅能行令,不动干戈定太平。
《印光大师文钞(续)》“复杨炜章书”
“念佛时,心中(意根)要念得清清楚楚,口中(舌根)要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耳根)要听得清清楚楚。意、舌、耳三根一一摄於佛号,则眼也不会东张西望,鼻也不会臭别种气味,身也不会懒惰懈怠,名为都摄六根。都摄六根而念,虽不能全无妄念,校彼不摄者,则心中清净多矣,故名净念。净念若能常常相继,无有间断,自可心归一处。浅之则得一心,深之则得三昧。三摩地亦三昧之别名。此云正定,亦云正受。正定者,心安住於佛号中,不复外驰之谓;正受者,心所纳受唯佛号功德之境缘,一切境缘皆不可得也。能真都摄六根而念,决定业障消除,善根增长,不须观心而心自清净明了。”
印光大师增广文钞卷一复高邵麟居士书四
至于念佛,心难归一。当摄心切念,自能归一。摄心之法,莫先于至诚恳切。心不至诚,欲摄莫由。既至诚已,犹未钝一,当摄耳谛听。无论出声默念,皆须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默念虽不动口,然意地之中,亦仍有口念之相,)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听得清清楚楚,如是摄心,妄念自息矣。如或犹涌妄波,即用十念记数,则全心力量,施于一声佛号虽欲起妄,力不暇及。此摄心念佛之究竟妙法,在昔宏净土者,尚未谈及。以人根尚利,不须如此,便能归一故耳。(印光)以心难制伏,方识此法之妙。盖屡试屡验,非率尔臆说。愿与天下后世钝根者共之,令万修万人去耳。所谓十念记数者,当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仍须记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若十句直记为难,或分为两气,则从一至五,从六至十。若又费力,当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作三气念。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听得清楚,妄念无处著脚,一心不乱,久当自得耳。须知此之十念,与晨朝十念,摄妄则同,用功大异。晨朝十念,仅一口气为一念。不论佛数多少。此以一句佛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则可,若二十三十,则伤气成病。此则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从一至十,从一至十,纵日念数万,皆如是记。不但去妄,最能养神。随快随慢,了无滞碍。从朝至暮,无不相宜。较彼掐珠记数者,利益天殊。彼则身劳而神动,此则身逸而心安。但作事时,或难记数,则恳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复摄心记数。则憧憧往来者,朋从于专注一境之佛号中矣。大势至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利根则不须论。若吾辈之钝根,舍此十念记数之法,欲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大难大难。又须知此摄心念佛之法,乃即浅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议法。但当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见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兹中丧,不能究竟亲获实益,为哀也。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时。若静坐养神,由手动故,神不能安,久则受病。此十念记数,行住坐卧皆无不宜。卧时只宜默念,不可出声。若出声,一则不恭,二则伤气,切记切记。
印光大师复叶福备书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在六道中,无业不造。若无心修行,反不觉得有此种希奇古怪之恶念;若发心修行,则此种念头,更加多些。〖此系真妄相形而显,非从前无有,但不显耳。〗此时当想阿弥陀佛,在我面前,不敢有一杂念妄想,至诚恳切,念佛圣号。〖或小声念,或默念。〗必须字字句句,心里念得清清楚楚,口里念得清清楚楚,耳朵听得清清楚楚。能如此常念,则一切杂念,自然消灭矣。当杂念起时,格外提起全副精神念佛,不许他在我心里作怪。果能如此常念,则意地自然清净。当杂念初起时,如一人与万人敌,不可稍有宽纵之心;否则彼作我主,我受彼害矣。若拼命抵抗,彼当随我所转,即所谓转烦恼为菩提也。汝能常以如来万德洪名极力抵抗,久而久之,心自清净。心清净已,仍旧念不放松,则业障消而智慧开矣。切不可生急躁心。无论在家在庵,必须敬上和下,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劳,成人之美;静坐常思己过,闲谈不论人非。行住坐卧,穿衣吃饭,从朝至暮,从暮至朝,一句佛号,不令间断;或小声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别念;若或妄念一起,当下就要教他消灭。常生惭愧心,及生忏悔心。纵有修持,总觉我工夫很浅,不自矜夸。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样子,不看坏样子。看一切人皆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汝果能依我所说而行,决定可生西方极乐世界。
印光大师复徐彦如轶如书
初心念佛,未到亲证三昧之时,谁能无有妄念?所贵心常觉照,不随妄转。喻如两军对垒,必须坚守己之城郭,不令贼兵稍有侵犯。候其贼一发作,即迎敌去打。必使正觉之兵,四面合围。俾彼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彼自惧获灭种,即相率归降矣。其最要一着,在主帅不昏不惰,常时惺惺而已;若一昏惰,不但不能灭贼,反为贼灭。所以念佛之人,不知摄心,愈念愈生妄想;若能摄心,则妄念当渐渐轻微,以至于无耳。故云:学道犹如守禁城,昼防六贼夜惺惺;将军主帅能行令,不动干戈定太平。
印光大师复刘惠民书二
念佛之时,必须摄耳谛听,一字一句,勿令空过,久而久之,身心归一。听之一法,实念佛要法,无论何人,均有利无弊,功德甚深。不比观想等法,知法者则得益,不知法者多受损也。
印光大师复方圣照居士书五
“所言妄念多者,由汝一向应酬外缘,致心中杂念纷至沓来。当作将死,将堕地狱想,一心念佛,则妄念便可消灭矣。”
净宗八祖莲池大师开示:
☆妄念是病,念佛是药,久病非片剂所能疗,积妄非暂念所能除,莫管他妄念纷飞,只贵在念佛精切。
☆杂念是病,念佛是药,念佛正治杂念,而不能治者,因念佛不亲切也。杂念起时,即用心加工念,字字句句,精一不二,杂念自息矣。
☆万念纷飞之际,正是做工夫时节,旋收旋散,旋散旋收,久后工夫纯熟,自然妄念不起。
李炳南老居士开示
问:每天念佛,依然妄想不净,如何除法?
答:此是功夫日浅之故,时久渐能摄心,现在不可勉强。恐不得其法,愈除反觉愈多。但于念佛之时,此六字起于心要清楚,出来口要清楚,再入于耳更要清楚,依此而行,妄念自日灭矣。
谛闲法师开示:念佛人不必嫌妄念多
妄念之多,即由正念提不起。如正念得力,妄念自无。何以故,正念妄念,不同时故。当知念只是一,随于正则谓之正念,随于妄则谓之妄念耳。如同时念有两个,便成两人。今只是一,故正念有力,妄念即消。妄念有力,正念即隐。然则一边念佛,一边起妄念者,因其口中虽念,心早驰散。并非同时有两个念头也。
此实由于妄念种子力强之故,当此之时,不必强抑,以刹那生灭,不相逐及故,更不必嫌。以前念当体是空,嫌之反增妄念故,唯有至诚恳切,提起念佛之一念。如是久久,便能熏心成种。净种分分成,妄种分分销矣。如香分分着衣时,臭即分分离衣,不能并立也,念佛人,不可不明此理。
又不念佛时,妄想虽多,无由而知。非不念时无妄想也。譬如屋中虚空,纵极好的眼,也看不见有灰尘。若窗缝中照来一线之太阳光,则见光中之灰尘,飞上飞下,了无止息。而光未到处,仍然不见有灰尘。是知念佛时,觉得有妄想,还是念佛的好处。不念佛时,完全在妄想窠里,故不知也。
印光大师复徐彦如、轶如二居士书
初心念佛,未到亲证三昧之时,谁能无有妄念?所贵心常觉照,不随妄转。喻如两军对垒,必须坚守己之城郭,不令贼兵稍有侵犯。候其贼一发作,即迎敌去打。必使正觉之兵,四面合围。俾彼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彼自惧获灭种,即相率归降矣。其最要一着,在主帅不昏不惰,常时惺惺而已。若一昏惰,不但不能灭贼,反为贼灭。所以念佛之人,不知摄心,愈念愈生妄想。若能摄心,则妄念当渐渐轻微,以至于无耳。故云:学道犹如守禁城,昼防六贼夜惺惺。将军主帅能行令,不动干戈定太平。
《印光大师文钞(续)》“复杨炜章书”
“念佛时,心中(意根)要念得清清楚楚,口中(舌根)要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耳根)要听得清清楚楚。意、舌、耳三根一一摄於佛号,则眼也不会东张西望,鼻也不会臭别种气味,身也不会懒惰懈怠,名为都摄六根。都摄六根而念,虽不能全无妄念,校彼不摄者,则心中清净多矣,故名净念。净念若能常常相继,无有间断,自可心归一处。浅之则得一心,深之则得三昧。三摩地亦三昧之别名。此云正定,亦云正受。正定者,心安住於佛号中,不复外驰之谓;正受者,心所纳受唯佛号功德之境缘,一切境缘皆不可得也。能真都摄六根而念,决定业障消除,善根增长,不须观心而心自清净明了。”
印光大师增广文钞卷一复高邵麟居士书四
至于念佛,心难归一。当摄心切念,自能归一。摄心之法,莫先于至诚恳切。心不至诚,欲摄莫由。既至诚已,犹未钝一,当摄耳谛听。无论出声默念,皆须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默念虽不动口,然意地之中,亦仍有口念之相,)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听得清清楚楚,如是摄心,妄念自息矣。如或犹涌妄波,即用十念记数,则全心力量,施于一声佛号虽欲起妄,力不暇及。此摄心念佛之究竟妙法,在昔宏净土者,尚未谈及。以人根尚利,不须如此,便能归一故耳。(印光)以心难制伏,方识此法之妙。盖屡试屡验,非率尔臆说。愿与天下后世钝根者共之,令万修万人去耳。所谓十念记数者,当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仍须记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若十句直记为难,或分为两气,则从一至五,从六至十。若又费力,当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作三气念。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听得清楚,妄念无处著脚,一心不乱,久当自得耳。须知此之十念,与晨朝十念,摄妄则同,用功大异。晨朝十念,仅一口气为一念。不论佛数多少。此以一句佛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则可,若二十三十,则伤气成病。此则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从一至十,从一至十,纵日念数万,皆如是记。不但去妄,最能养神。随快随慢,了无滞碍。从朝至暮,无不相宜。较彼掐珠记数者,利益天殊。彼则身劳而神动,此则身逸而心安。但作事时,或难记数,则恳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复摄心记数。则憧憧往来者,朋从于专注一境之佛号中矣。大势至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利根则不须论。若吾辈之钝根,舍此十念记数之法,欲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大难大难。又须知此摄心念佛之法,乃即浅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议法。但当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见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兹中丧,不能究竟亲获实益,为哀也。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时。若静坐养神,由手动故,神不能安,久则受病。此十念记数,行住坐卧皆无不宜。卧时只宜默念,不可出声。若出声,一则不恭,二则伤气,切记切记。
印光大师复叶福备书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在六道中,无业不造。若无心修行,反不觉得有此种希奇古怪之恶念;若发心修行,则此种念头,更加多些。〖此系真妄相形而显,非从前无有,但不显耳。〗此时当想阿弥陀佛,在我面前,不敢有一杂念妄想,至诚恳切,念佛圣号。〖或小声念,或默念。〗必须字字句句,心里念得清清楚楚,口里念得清清楚楚,耳朵听得清清楚楚。能如此常念,则一切杂念,自然消灭矣。当杂念起时,格外提起全副精神念佛,不许他在我心里作怪。果能如此常念,则意地自然清净。当杂念初起时,如一人与万人敌,不可稍有宽纵之心;否则彼作我主,我受彼害矣。若拼命抵抗,彼当随我所转,即所谓转烦恼为菩提也。汝能常以如来万德洪名极力抵抗,久而久之,心自清净。心清净已,仍旧念不放松,则业障消而智慧开矣。切不可生急躁心。无论在家在庵,必须敬上和下,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劳,成人之美;静坐常思己过,闲谈不论人非。行住坐卧,穿衣吃饭,从朝至暮,从暮至朝,一句佛号,不令间断;或小声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别念;若或妄念一起,当下就要教他消灭。常生惭愧心,及生忏悔心。纵有修持,总觉我工夫很浅,不自矜夸。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样子,不看坏样子。看一切人皆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汝果能依我所说而行,决定可生西方极乐世界。
印光大师复徐彦如轶如书
初心念佛,未到亲证三昧之时,谁能无有妄念?所贵心常觉照,不随妄转。喻如两军对垒,必须坚守己之城郭,不令贼兵稍有侵犯。候其贼一发作,即迎敌去打。必使正觉之兵,四面合围。俾彼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彼自惧获灭种,即相率归降矣。其最要一着,在主帅不昏不惰,常时惺惺而已;若一昏惰,不但不能灭贼,反为贼灭。所以念佛之人,不知摄心,愈念愈生妄想;若能摄心,则妄念当渐渐轻微,以至于无耳。故云:学道犹如守禁城,昼防六贼夜惺惺;将军主帅能行令,不动干戈定太平。
印光大师复刘惠民书二
念佛之时,必须摄耳谛听,一字一句,勿令空过,久而久之,身心归一。听之一法,实念佛要法,无论何人,均有利无弊,功德甚深。不比观想等法,知法者则得益,不知法者多受损也。
印光大师复方圣照居士书五
“所言妄念多者,由汝一向应酬外缘,致心中杂念纷至沓来。当作将死,将堕地狱想,一心念佛,则妄念便可消灭矣。”
净宗八祖莲池大师开示:
☆妄念是病,念佛是药,久病非片剂所能疗,积妄非暂念所能除,莫管他妄念纷飞,只贵在念佛精切。
☆杂念是病,念佛是药,念佛正治杂念,而不能治者,因念佛不亲切也。杂念起时,即用心加工念,字字句句,精一不二,杂念自息矣。
☆万念纷飞之际,正是做工夫时节,旋收旋散,旋散旋收,久后工夫纯熟,自然妄念不起。
李炳南老居士开示
问:每天念佛,依然妄想不净,如何除法?
答:此是功夫日浅之故,时久渐能摄心,现在不可勉强。恐不得其法,愈除反觉愈多。但于念佛之时,此六字起于心要清楚,出来口要清楚,再入于耳更要清楚,依此而行,妄念自日灭矣。
谛闲法师开示:念佛人不必嫌妄念多
妄念之多,即由正念提不起。如正念得力,妄念自无。何以故,正念妄念,不同时故。当知念只是一,随于正则谓之正念,随于妄则谓之妄念耳。如同时念有两个,便成两人。今只是一,故正念有力,妄念即消。妄念有力,正念即隐。然则一边念佛,一边起妄念者,因其口中虽念,心早驰散。并非同时有两个念头也。
此实由于妄念种子力强之故,当此之时,不必强抑,以刹那生灭,不相逐及故,更不必嫌。以前念当体是空,嫌之反增妄念故,唯有至诚恳切,提起念佛之一念。如是久久,便能熏心成种。净种分分成,妄种分分销矣。如香分分着衣时,臭即分分离衣,不能并立也,念佛人,不可不明此理。
展开全部
1、看大乘佛经,以尽快地明白佛法的根本,首先明理,先看《楞严经》,都看文言文 、白话文对照的:四部《阿含经》、《净土诸经》、《金刚经》、《大般涅磐经》、《法华经》、《圆觉经》、《楞伽经》等。
(千万不要以为看了四本五本的佛经,就差不多了解佛法了。另外经过修行,和没有修行的,对佛经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所以学习修行佛法,要去多看佛经,要进行修行。佛法两千多年了,佛经浩瀚,不论你修行到什么程度,几乎你们所有的疑问,佛经上都有答案。)
2、看修行的书,明理不求实证,则无意义。目前时代,最好最易成就的,就是净土宗和藏区的大圆满法。大圆满法,天赐众生福泽,能修习,当累世修的机缘,甚难得!修习大圆满法,能即生开悟的。
六祖以后,禅宗已不适合人的根性,能度脱现代人的,最佳的就是大圆满法了。正如莲华士大师所预言:铁鸟(飞机)飞翔时,大圆满法将传遍世界。
推荐修行的两本书:元音老人著《大手印浅释》。丹贝旺旭仁波切著《金刚密乘大圆满》。
修习大圆满法,须拜有“仁波切”称谓的大师为师,灌顶修行。有“仁波切”称谓的大师,
不仅仅是开悟,且证量足,能够灌顶加持,并非是普通意义上的活佛摩顶。
青海省果洛洲久治县的德合隆寺 或 四川省甘孜洲白玉县阿宗寺
都是修习大圆满法的好去处。
3、所谓念念修行,就是终生念一佛名,念到一心不乱,从而能往生极乐世界。
(念佛名:一是消业障;二是佛力感应加持)
(当然要持戒、行善、发愿、生菩提心)
(念佛心要恭敬虔诚,从一句至十句,念得清楚,记得清楚,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念佛名号,勿用观心念法,当用摄心念法。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从一至十,从一至十,纵日念数万,皆如是记。最能去妄,妄念无处著脚,故名净念。净念若能常常相继,无有间断,自可心归一处,久当自得耳。大势至菩萨谓 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此十念记数,行住坐卧皆无不宜。卧时只宜默念,不可出声。若出声,一则不恭,二则伤气,切记切记。——净土宗念佛法门)
(若吾辈之钝根,舍此十念记数之法,欲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大难大难。又须知此摄心念佛之法,乃即浅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议法。但当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见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兹中丧,不能究竟亲获实益,为可哀也。——印光法师)
念:
南无(音:那摩)阿(音:a) 弥陀佛
南无(音:那摩)观世音菩萨
4、而开悟、明心见性,也就是在念念修行中:
前念已灭,后念未起,一念不生,回光返照,了了分明,当下抓住,觉性显前——《大手印浅释》
《金刚密乘大圆满》:有所谓:“内观心性,向内观!”之口诀。
如是不散以自心自观。
此偈诵的意思是说:使能想、能念之心识,向它自己稍微地内转;稍微地内向;轻微地内收,这样便能认识本觉。华智仁波切说由此不能认识的话,便再也没有其他办法可以认识了。当以自心稍许向内轻微地观于它自身的时候,会有一种远离一切散乱分别的赤裸明清,这就是觉性。
(千万不要以为看了四本五本的佛经,就差不多了解佛法了。另外经过修行,和没有修行的,对佛经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所以学习修行佛法,要去多看佛经,要进行修行。佛法两千多年了,佛经浩瀚,不论你修行到什么程度,几乎你们所有的疑问,佛经上都有答案。)
2、看修行的书,明理不求实证,则无意义。目前时代,最好最易成就的,就是净土宗和藏区的大圆满法。大圆满法,天赐众生福泽,能修习,当累世修的机缘,甚难得!修习大圆满法,能即生开悟的。
六祖以后,禅宗已不适合人的根性,能度脱现代人的,最佳的就是大圆满法了。正如莲华士大师所预言:铁鸟(飞机)飞翔时,大圆满法将传遍世界。
推荐修行的两本书:元音老人著《大手印浅释》。丹贝旺旭仁波切著《金刚密乘大圆满》。
修习大圆满法,须拜有“仁波切”称谓的大师为师,灌顶修行。有“仁波切”称谓的大师,
不仅仅是开悟,且证量足,能够灌顶加持,并非是普通意义上的活佛摩顶。
青海省果洛洲久治县的德合隆寺 或 四川省甘孜洲白玉县阿宗寺
都是修习大圆满法的好去处。
3、所谓念念修行,就是终生念一佛名,念到一心不乱,从而能往生极乐世界。
(念佛名:一是消业障;二是佛力感应加持)
(当然要持戒、行善、发愿、生菩提心)
(念佛心要恭敬虔诚,从一句至十句,念得清楚,记得清楚,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念佛名号,勿用观心念法,当用摄心念法。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从一至十,从一至十,纵日念数万,皆如是记。最能去妄,妄念无处著脚,故名净念。净念若能常常相继,无有间断,自可心归一处,久当自得耳。大势至菩萨谓 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此十念记数,行住坐卧皆无不宜。卧时只宜默念,不可出声。若出声,一则不恭,二则伤气,切记切记。——净土宗念佛法门)
(若吾辈之钝根,舍此十念记数之法,欲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大难大难。又须知此摄心念佛之法,乃即浅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议法。但当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见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兹中丧,不能究竟亲获实益,为可哀也。——印光法师)
念:
南无(音:那摩)阿(音:a) 弥陀佛
南无(音:那摩)观世音菩萨
4、而开悟、明心见性,也就是在念念修行中:
前念已灭,后念未起,一念不生,回光返照,了了分明,当下抓住,觉性显前——《大手印浅释》
《金刚密乘大圆满》:有所谓:“内观心性,向内观!”之口诀。
如是不散以自心自观。
此偈诵的意思是说:使能想、能念之心识,向它自己稍微地内转;稍微地内向;轻微地内收,这样便能认识本觉。华智仁波切说由此不能认识的话,便再也没有其他办法可以认识了。当以自心稍许向内轻微地观于它自身的时候,会有一种远离一切散乱分别的赤裸明清,这就是觉性。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4-03-15
展开全部
它来随它去。不要努力想丢掉杂念,越想丢越乱。做到杂念来不住它,当它是客人,来了即走。慢慢杂念它就不来了。。慢慢功夫就深了。千万不要努力的让自己没有杂念,而用力控制。。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不要理它,,烦恼来,就烦烦恼恼的念,,能得清净,更好!,,只要念佛,,都能往生,,因为,往生是乘佛的愿力,,仁者:不要想得太复杂!南无阿弥陀佛。。。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从头再来。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