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孩子的良好性格
12个回答
展开全部
相信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烦恼: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怎么这么难?明明是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但是TA为什么不理解我?下面看两个案例:
案例一:优秀孩子,得靠打
小白妈妈最近很烦恼,她上小学的儿子,不是在学校里调皮捣蛋,跟同学打架,被叫家长,就是在家里写作业不想写,总是得她摁着才能写。
儿子的成绩当然不好,每次成绩下来,她都焦虑不已,为儿子的成绩着急上火,对他进行各种口头教育,但好像儿子对写作业和上学越来越反感了。
她说,你看玲玲(好朋友的女儿),多听话,假期早就预习完课本,做足了练习,开学后还每周写双份试题,怪不得人家学习总是名列前茅。
她说,看来,想要培养出优秀的孩子,只有加强控制了,实在不行,我就给他一顿打,看他听话不听话。
提示:要尊重孩子发展的规律,顺势引导,高压手段只会适得其反,不会有好结果。
案例二:你不优秀,只是惩罚不够
琳琳爸爸自小刻苦读书,从农村考了出去,当上了市里的小学教师,后来有了一个女儿。
他一直信奉刻苦努力,为了女儿将来有个更好的前途,一直对她要求很严格,女儿不听话的时候,就是一顿打。
从小到大,女儿很少有机会在外面玩耍,从来都是在家里看书学习,好在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表哥还算满意。可是到了重点高中就不行了,好学生太多,竞争太激烈,女儿从名列前茅慢慢滑倒了中等。
他又气又急,连骂带惩罚,让女儿加倍努力,好容易成绩又提了上去。可是女儿却对成绩很焦虑,高考的时候,因为压力过大,成绩比往常差了一大截,上不了好学校了。
他知道成绩后,恨铁不成钢地打了女儿一巴掌,这一巴掌却毁了女儿。从此以后,女儿每日把自己关在屋中,整日发呆,谁也不理。
时间长了,他终于觉出异样,发现女儿精神出了问题,带女儿去看病,已经晚了,女儿得了严重的忧郁症。他很后悔,带着女儿去看了很多医生,花了很多金钱和精力,可是他的女儿再也不能恢复从前了。
这个听话的好孩子,因为父亲给的学习压力过大,不堪重负,得了抑郁症,自闭,从此不能正常生活。
为了所谓的“优秀”,把孩子的一生都毁了,值得吗?
如何积极培养出“优秀”孩子?
1.首先,父母要着力提升自己
这样做有两大好处,一是减少焦虑,不再将焦点只放在孩子身上,二是能给孩子提供一个好榜样。
2.给孩子无条件的爱
父母给孩子的爱应该是无条件的,跟成绩、表现无关,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感受到父母是爱他的。
3.成为孩子的朋友
不用父母的身份压制,跟孩子平等,做他的朋友,倾听他的喜怒哀乐,给他无条件的爱。
4.多听、少说教
跟孩子交流时,要多听,少说教,只有这样孩子才会真的把你当朋友,把他的心里话跟你分享。
5.适当放手,让孩子独立
别试图知悉一切,控制一切,适当放手,引导孩子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培养他的独立性。
6.引导孩子培养良好的习惯
父母要循循善诱地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这将对他一生的发展都有帮助。
7.顺应孩子的天性,让他的爱好自由发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强求孩子的爱好,顺着他的天性培养兴趣,这样做的效果事半功倍。
8.不比较,看重孩子的每一点进步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别总拿孩子跟人家的孩子比较,要看重孩子的每一点进步。
“
家长首先要把心态放平和,接受孩子的一切,找到孩子的优点,不必过于苛求孩子,毕竟孩子的身心健康最重要。
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优胜教育"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内容观点及真实性归属于原作者。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
案例一:优秀孩子,得靠打
小白妈妈最近很烦恼,她上小学的儿子,不是在学校里调皮捣蛋,跟同学打架,被叫家长,就是在家里写作业不想写,总是得她摁着才能写。
儿子的成绩当然不好,每次成绩下来,她都焦虑不已,为儿子的成绩着急上火,对他进行各种口头教育,但好像儿子对写作业和上学越来越反感了。
她说,你看玲玲(好朋友的女儿),多听话,假期早就预习完课本,做足了练习,开学后还每周写双份试题,怪不得人家学习总是名列前茅。
她说,看来,想要培养出优秀的孩子,只有加强控制了,实在不行,我就给他一顿打,看他听话不听话。
提示:要尊重孩子发展的规律,顺势引导,高压手段只会适得其反,不会有好结果。
案例二:你不优秀,只是惩罚不够
琳琳爸爸自小刻苦读书,从农村考了出去,当上了市里的小学教师,后来有了一个女儿。
他一直信奉刻苦努力,为了女儿将来有个更好的前途,一直对她要求很严格,女儿不听话的时候,就是一顿打。
从小到大,女儿很少有机会在外面玩耍,从来都是在家里看书学习,好在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表哥还算满意。可是到了重点高中就不行了,好学生太多,竞争太激烈,女儿从名列前茅慢慢滑倒了中等。
他又气又急,连骂带惩罚,让女儿加倍努力,好容易成绩又提了上去。可是女儿却对成绩很焦虑,高考的时候,因为压力过大,成绩比往常差了一大截,上不了好学校了。
他知道成绩后,恨铁不成钢地打了女儿一巴掌,这一巴掌却毁了女儿。从此以后,女儿每日把自己关在屋中,整日发呆,谁也不理。
时间长了,他终于觉出异样,发现女儿精神出了问题,带女儿去看病,已经晚了,女儿得了严重的忧郁症。他很后悔,带着女儿去看了很多医生,花了很多金钱和精力,可是他的女儿再也不能恢复从前了。
这个听话的好孩子,因为父亲给的学习压力过大,不堪重负,得了抑郁症,自闭,从此不能正常生活。
为了所谓的“优秀”,把孩子的一生都毁了,值得吗?
如何积极培养出“优秀”孩子?
1.首先,父母要着力提升自己
这样做有两大好处,一是减少焦虑,不再将焦点只放在孩子身上,二是能给孩子提供一个好榜样。
2.给孩子无条件的爱
父母给孩子的爱应该是无条件的,跟成绩、表现无关,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感受到父母是爱他的。
3.成为孩子的朋友
不用父母的身份压制,跟孩子平等,做他的朋友,倾听他的喜怒哀乐,给他无条件的爱。
4.多听、少说教
跟孩子交流时,要多听,少说教,只有这样孩子才会真的把你当朋友,把他的心里话跟你分享。
5.适当放手,让孩子独立
别试图知悉一切,控制一切,适当放手,引导孩子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培养他的独立性。
6.引导孩子培养良好的习惯
父母要循循善诱地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这将对他一生的发展都有帮助。
7.顺应孩子的天性,让他的爱好自由发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强求孩子的爱好,顺着他的天性培养兴趣,这样做的效果事半功倍。
8.不比较,看重孩子的每一点进步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别总拿孩子跟人家的孩子比较,要看重孩子的每一点进步。
“
家长首先要把心态放平和,接受孩子的一切,找到孩子的优点,不必过于苛求孩子,毕竟孩子的身心健康最重要。
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优胜教育"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内容观点及真实性归属于原作者。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人的性格基本在3-6岁之间形成。对于大部分的孩子来说,这个年龄主要是和父母待在一起,潜移默化影响其性格的就是父母。培养孩子的好性格,就应该从娃娃做起,从生活中的细节开始培养。
1、做游戏开始
做游戏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遵守游戏规则。那么在我们很多家庭不是这样的,父母很难以自己站在孩童的心理去陪孩子,让其泡在众多的玩具堆想玩就玩,毫无规则。那么教育孩子遵守规则,就是从游戏开始的。无论做什么游戏,事先都要讲清楚游戏规则,前提是和孩子商量,孩子是认可的,然后建立好奖惩的方法,比如发放小星星给予奖励。如果孩子在游戏过程出现了犯规,不管孩子哭闹、撒娇都应遵守游戏规则。这样可以锻炼孩子认识理解游戏规则的能力,可以培养孩子的克制力和对自己决定事情的责任心。
2、按时吃饭睡觉
很多母亲一听到婴儿哭,马上就喂奶。然后哭声停止了,看到婴儿满足的样子,母亲也忘记其实刚刚给他喂过奶。这样无形中条件反射建立了,通过哭可以获得吃奶满足感。其实婴儿吃奶的时间至少要间隔两个小时,所以尽量养成按时吃饭的习惯。这样的习惯其实是对婴儿一种意志力的磨炼。养成按时睡觉的习惯也是这样的道理。
3、爱劳动
很多人会说这么小的孩子能做什么啊?其实从孩子能独立走的那天开始,就具备了劳动的能力。比如,你可以对他说:“帮爸爸把那只笔拿过来好吗?”然后指给他看,他会很高兴地为你做这件事情。稍大一点,可以给他分配点任务,比如帮扫地、擦桌子、浇花等等。这些简单的家务活可以使他在一次次的成功中体验自信,同时对自我价值的肯定。所以有时候孩子表现的很积极,家长怕孩子做不好,或者心疼孩子,就什么都不让做,这是错误的思维,这样做的结果只会让孩子失去自我、产生挫折感,并逐渐滋生惰性。
4、爱你的孩子
很多家长质疑谁不爱自己的孩子?可是爱孩子并非溺爱孩子!
没有爱的孩子,自我价值感会受到影响;而受到太多非理智的爱,孩子的自我欲望会膨胀,目空一切。比如家长对待爱哭的孩子,经常会这样说:“再苦我就不要你了、再苦就把你喂狼”,而如果这样说:“爸爸不喜欢哭的孩子,喜欢坚强的孩子”。这两者是截然不同的,前者是在恐吓威胁的语气,只会让孩子通过哭想获得什么而骤然截止,会使孩子对父母给予的爱而质疑,是否不爱我了;而后者会给孩子暗示我们要做坚强的孩子,生活中是需要做强者。
5、不要欺骗你的孩子
生活中经常有这样的一些所谓善意的谎言,我们在心理门诊经常见到这样的,比如父母离异后,孩子知道的结果是其中一方因工作去国外了,可能要很久才能回来,怕孩子不能接受;孩子经常会问到我从哪里来的,家长会说捡的、而不能科学的解释;孩子对性的好奇,而家长认为过于早熟,随意搪塞两句就过去了等等。而有一天孩子没有完成学校留的作业向你撒谎了,谁的责任,父母的责任!如果你不想孩子欺骗你,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欺骗孩子,更不要在孩子面前撒谎。因为这时候孩子最大的特点就是模仿。因此,一旦发现孩子有撒谎行为,及早教育、及时纠正。
睿德青少年教育温馨提示: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我们要有意识的培养孩子好的品质,杜绝不良的信息灌输到他们的身心,在6岁之前,孩子所听到的、看到的、感觉到的,都应该是积极地、美好的,这样对孩子的优良个性和健全人格有着积极地影响。
1、做游戏开始
做游戏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遵守游戏规则。那么在我们很多家庭不是这样的,父母很难以自己站在孩童的心理去陪孩子,让其泡在众多的玩具堆想玩就玩,毫无规则。那么教育孩子遵守规则,就是从游戏开始的。无论做什么游戏,事先都要讲清楚游戏规则,前提是和孩子商量,孩子是认可的,然后建立好奖惩的方法,比如发放小星星给予奖励。如果孩子在游戏过程出现了犯规,不管孩子哭闹、撒娇都应遵守游戏规则。这样可以锻炼孩子认识理解游戏规则的能力,可以培养孩子的克制力和对自己决定事情的责任心。
2、按时吃饭睡觉
很多母亲一听到婴儿哭,马上就喂奶。然后哭声停止了,看到婴儿满足的样子,母亲也忘记其实刚刚给他喂过奶。这样无形中条件反射建立了,通过哭可以获得吃奶满足感。其实婴儿吃奶的时间至少要间隔两个小时,所以尽量养成按时吃饭的习惯。这样的习惯其实是对婴儿一种意志力的磨炼。养成按时睡觉的习惯也是这样的道理。
3、爱劳动
很多人会说这么小的孩子能做什么啊?其实从孩子能独立走的那天开始,就具备了劳动的能力。比如,你可以对他说:“帮爸爸把那只笔拿过来好吗?”然后指给他看,他会很高兴地为你做这件事情。稍大一点,可以给他分配点任务,比如帮扫地、擦桌子、浇花等等。这些简单的家务活可以使他在一次次的成功中体验自信,同时对自我价值的肯定。所以有时候孩子表现的很积极,家长怕孩子做不好,或者心疼孩子,就什么都不让做,这是错误的思维,这样做的结果只会让孩子失去自我、产生挫折感,并逐渐滋生惰性。
4、爱你的孩子
很多家长质疑谁不爱自己的孩子?可是爱孩子并非溺爱孩子!
没有爱的孩子,自我价值感会受到影响;而受到太多非理智的爱,孩子的自我欲望会膨胀,目空一切。比如家长对待爱哭的孩子,经常会这样说:“再苦我就不要你了、再苦就把你喂狼”,而如果这样说:“爸爸不喜欢哭的孩子,喜欢坚强的孩子”。这两者是截然不同的,前者是在恐吓威胁的语气,只会让孩子通过哭想获得什么而骤然截止,会使孩子对父母给予的爱而质疑,是否不爱我了;而后者会给孩子暗示我们要做坚强的孩子,生活中是需要做强者。
5、不要欺骗你的孩子
生活中经常有这样的一些所谓善意的谎言,我们在心理门诊经常见到这样的,比如父母离异后,孩子知道的结果是其中一方因工作去国外了,可能要很久才能回来,怕孩子不能接受;孩子经常会问到我从哪里来的,家长会说捡的、而不能科学的解释;孩子对性的好奇,而家长认为过于早熟,随意搪塞两句就过去了等等。而有一天孩子没有完成学校留的作业向你撒谎了,谁的责任,父母的责任!如果你不想孩子欺骗你,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欺骗孩子,更不要在孩子面前撒谎。因为这时候孩子最大的特点就是模仿。因此,一旦发现孩子有撒谎行为,及早教育、及时纠正。
睿德青少年教育温馨提示: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我们要有意识的培养孩子好的品质,杜绝不良的信息灌输到他们的身心,在6岁之前,孩子所听到的、看到的、感觉到的,都应该是积极地、美好的,这样对孩子的优良个性和健全人格有着积极地影响。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如何培养儿童良好的性格 是指个体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其中气质是天生的,与生俱来的特征,能力一般指一般能力(观察力、记忆力等)和特殊能力(画家对颜色的区辨和敏感),性格则是个体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一般形成以后就会比较稳固,贯穿一生。
因此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心理特征一般可以从能力和性格两方面入手,关于孩子先天气质方面的内容,家长需要学会接纳孩子。
对于儿童,一般能力的培养是重点,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培养孩子的注意力、记忆力、观察能力等,可以通过游戏培养,例如捉迷藏、拍皮球、找不同等游戏,当然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需要不同程度的游戏。在特殊能力方面,家长可以有选择性的培养孩子一项绘画或音乐或雕刻等等,但是要依照孩子的意愿。
在孩子性格培养方面,环境的影响是很关键的,因此父母要以身作则,做一个好的榜样,把好的行为品质通过言传身教交给孩子,所以最首要的是父母要先做出调整和改变;第二,当孩子表现出好的行为和品质时,例如礼貌、坚持、耐心等,父母要及时给予鼓励,通过“行为+品质”的公式表扬孩子,例如“哇,你帮妈妈拿了鞋子,真是一个温柔细心的宝宝”;第三,当孩子的表现不如意时,父母要帮助孩子改正而不是指责,要继续向孩子表达自己的爱,给孩子自我改正的机会;第四,父母双方需要有意识的给孩子植入父母双方的正能量,爸爸向孩子植入妈妈正向的能量,而妈妈向孩子植入爸爸正向的能量,这样不仅帮助孩子学习和观察父母的良好品质,也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两性关系是合一的,不会让孩子感到焦虑紧张而愿意学习良好的品质和习惯
欢迎关注张丽芳说儿童心理 更多孩子成长中的问题 我们跟您一起解决 成为更好的父母。
因此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心理特征一般可以从能力和性格两方面入手,关于孩子先天气质方面的内容,家长需要学会接纳孩子。
对于儿童,一般能力的培养是重点,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培养孩子的注意力、记忆力、观察能力等,可以通过游戏培养,例如捉迷藏、拍皮球、找不同等游戏,当然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需要不同程度的游戏。在特殊能力方面,家长可以有选择性的培养孩子一项绘画或音乐或雕刻等等,但是要依照孩子的意愿。
在孩子性格培养方面,环境的影响是很关键的,因此父母要以身作则,做一个好的榜样,把好的行为品质通过言传身教交给孩子,所以最首要的是父母要先做出调整和改变;第二,当孩子表现出好的行为和品质时,例如礼貌、坚持、耐心等,父母要及时给予鼓励,通过“行为+品质”的公式表扬孩子,例如“哇,你帮妈妈拿了鞋子,真是一个温柔细心的宝宝”;第三,当孩子的表现不如意时,父母要帮助孩子改正而不是指责,要继续向孩子表达自己的爱,给孩子自我改正的机会;第四,父母双方需要有意识的给孩子植入父母双方的正能量,爸爸向孩子植入妈妈正向的能量,而妈妈向孩子植入爸爸正向的能量,这样不仅帮助孩子学习和观察父母的良好品质,也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两性关系是合一的,不会让孩子感到焦虑紧张而愿意学习良好的品质和习惯
欢迎关注张丽芳说儿童心理 更多孩子成长中的问题 我们跟您一起解决 成为更好的父母。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活泼开朗的性格与健康的体魄关系密切,精神饱满是健康体魄的体质基础。家长也会发现孩子在健康的时候情绪是非常好的,如果孩子生病了就会影响他的情绪和活动。要培养孩子健康的体魄,首先要给孩子丰富的营养,同时要保证孩子睡眠;另外还要有一个合理的参照系数。营养健康问题家长们可以容易得到相关资料。我在这里不再赘述,想从合理的制度及性格的影响上多说一点。孩子生活的态度和方式是否系统化、正式化对性格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孩子一天的生活应该是有规律的,在生活中不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如果对孩子有秩序规定的化,那么对孩子的影响就很大,可以促进他神经系统很好地发展。如果孩子能够按照时间去作息,这样便于孩子养成定性的习惯。养成了好的作息习惯,孩子就会到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家长不用督促孩子了。
有的家长反映,孩子在做事情的时候缺乏主动性,什么事情都不愿意去做;或者表现为你为他做了大量的思想工作后他才肯做;或者表现出他不喜欢做这件事情。如果让孩子的生活长期系统化、定型化,按照一定的时间去做一件事情,就会形成一个定性,而这种定性,对幼儿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说有了这种定性,孩子会习惯地做一些事情。不可能产生任性或者提出这样那样一些不合理的要求。
(案例)有的家长反映,孩子平时很好,做什么事情都按照规律去做,可是怎么得了一场病以后就全变了?归根究底,孩子的情绪受健康情况的影响。生病意味着要打破原来的生活规律,也就是说他的系统化受到了影响,所形成的定性受到了破坏,这样孩子对做事情就产生了一种超越限度的想法和做法。孩子生病了就要特殊照顾。孩子就想在这时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家长也认为既然孩子生病了,那就迁就他一些吧。孩子在生病的时候,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就产生了退步。时间一长就会产生另外一种定性,即便孩子病好了,也会认为:“我要得到什么就应该得到什么,如果得不到我就哭闹,装病。”这样孩子就形成了另一种定好了以后,孩子还想得到他病以前没有得到的东西。如果孩子得不到,他的性格自然就产生一些变化。要想解决这样的问题并不难,只要合理地要求家长满足他,不合理的要求家长坚决不满足他,就可以使他性格慢慢转变过来。第二点,培养孩子良好性格要重视环境对性格的影响。儿童的性格形成是在日常生活和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下交替形成的。一个合理的教育可以使孩子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所以一个好的教育环境是很重要的。孩子年龄小,性格还没有定型,在这个时候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这种环境包括住房条件、家庭条件、孩子日常用具、人际关系、周围环境等等)。如果说在孩子没有定型的过程中我们注意了发挥环境对孩子的作用,就能使孩子性格的萌芽朝好的方向发展。
科学研究说明,最初形成的性格倾向至关重要。最初形成的性格倾向如果有一个好的环境,并且能很好地往下发展,就能够定性,为他以后的性格形成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相反,如果环境方面不够好,那么对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则起到消极的作用。我想着重从两个方面讲,一个是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亲子关系在孩子和环境相互作用中关系最密切。心理学解释为在同样的条件下,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态度不同,会引起性格发展上的显著差异,不同类型的亲子关系对于不同性格的培养起着不同的作用。我们下面分别地谈谈:
一是以大人为中心的亲子关系。在这种关系下孩子的表现一般为很有礼貌、谨慎、精神容易集中。但是这种孩子也表现出盲同,容易受别人暗示,容易受别人驱使,善于服从,从小害羞、忧郁、畏缩。自信心和自尊心比较差。
二是以孩子为中心的亲子关系。在这种亲子关系生活下的孩子一般是比较积极,善于表现自己,自信心比较强。但是这种孩子攻击性比较强,注意力不够集中,不受约束,不愿意服从,比较固执。有些家长对孩子过分地溺爱、过分的照顾和保护,不放手让孩子做自己的事情,这种孩子性格多半是消极的,依赖性比较强,没有责任感、没有忍耐力,不适应集体生活,遇到一点事情犹豫不决,这种孩子常表现为娇气、任性。
三是两面性亲子关系。这种亲子关系下成长的孩子表现为:因为父母对孩子的态度是忽冷忽热的,一会可能过分地严厉,有时可能过分地迁就、放纵。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态度是琢磨不定反复无常的。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多半性格是不稳定的,多疑、多虑,缺乏判断力,良好的性格很难形成。
四是理想型的亲子关系。即爱而不骄,严厉而慈爱,父母与孩子的态度可以交融在一起。这种情况下长大的孩子会感觉到自己受到尊重和信任。感到自己是家里的一员,孩子的性格多表现为亲切、独立、直率、活泼、大方、开朗,有协作精神、有活动的能力,而且善于和同伴相处。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不同导致孩子的性格不一样。(案例:我讲一个我亲自观察到的一个母亲和儿子的故事。有一天我在公园里散步,看见一个妈妈带着3岁多的孩子,我看了他们的活动有一些想法:首先小男孩对妈妈说:“我想吃冰棍。”妈妈说:“我也想吃,你看看哪有。” 这么一句短短的对话既满足了孩子的要求,又交给孩子一项任务。大家都知道3岁多的儿童注意力不稳定,而且特别容易被新奇的事物所吸引。这个孩子一边走一边看结果把想吃冰棍的事给忘记了。而且他被公园里的景色所吸引,注意力转移了。接下来我又看见这孩子围着妈妈转,“我累了。妈妈抱抱我吧!”妈妈说: “你都这么大了,抱着你会让人笑话的。我看你在幼儿园比赛时还得第一呢!咱俩比赛吧,看谁得第一!”从这句话就能听出这个孩子对妈妈提出来的也是不合理的要求。这个妈妈做得好是因为不去纵容孩子,让孩子自己活动。再往前走,到了一个比较大的广场。孩子看见有个大孩子在玩一辆车。这个小孩感兴趣站在旁边看那个车,当时这个孩子没有说话,妈妈跟在孩子后头。妈妈说:“这车多好玩呀!你去问问哥哥这是什么车。”这个孩子过去问哥哥。在问的过程中还跟着车跑,这个妈妈也以极大的兴趣来跟着这个车。妈妈又说:“这车怎么玩呀?”孩子又与大孩子搭话。这样,小孩子与大孩子就玩上了,妈妈也与他们一起玩。)这个故事说明家长善于观察了解孩子的兴趣和需要,而且抓住这个机会教给孩子与人的交往技能。这里面表现出这个妈妈既是母亲又是朋友,妈妈引导孩子敢于尝试和探索,而自己掌握了这车的玩法。后来妈妈要求带孩子走,孩子不动,妈妈说:“对哥哥说再见。”孩子还是不动。实际上就是反映孩子没玩够,孩子特别想玩,所以不愿意走。妈妈自己往前走,(对孩子不合理的要求进行忽视)并对孩子说:“哥哥和你玩,哥哥把车借你玩,你都不谢谢哥哥。走时都不跟哥哥说一声再见。谁还愿意和你玩,应该和哥哥说再见。”这个孩子照着妈妈说的去做。
从这件事中看到这位家长善于抓住孩子心理的变化,善于观察孩子心理的变化,又根据这种情况适时地做一些工作,教给孩子一些交往的技能。后来我就看见这个妈妈与孩子一边走一边聊天。在这个暂短的活动过程中表现了孩子对社会的适应性。大方、热情、爱说话,乐于与别人交往,在交往的过程中不断的探索、发现、掌握一些新的玩法,同时也掌握了礼貌待人。在整个的过程中表现出这个孩子活泼大方,而这种活泼大方的性格与母亲是很有关系的。我们所看到的母亲的教育并不是在说教。有的家长反映:“我的孩子就不愿意和人交往,不会与别人交往,就愿意自己玩。”我们对孩子的教导方式不要局限于说教,主要是要善于观察孩子,了解孩子,然后根据孩子心理活动反映给孩子,适时的做工作。所以我想说这个母亲如果能够这样坚持下去,这个孩子活泼开朗的性格就已经萌芽并健康发展。对于孩子将来的成长必然会有很大的好处。
有的家长反映,孩子在做事情的时候缺乏主动性,什么事情都不愿意去做;或者表现为你为他做了大量的思想工作后他才肯做;或者表现出他不喜欢做这件事情。如果让孩子的生活长期系统化、定型化,按照一定的时间去做一件事情,就会形成一个定性,而这种定性,对幼儿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说有了这种定性,孩子会习惯地做一些事情。不可能产生任性或者提出这样那样一些不合理的要求。
(案例)有的家长反映,孩子平时很好,做什么事情都按照规律去做,可是怎么得了一场病以后就全变了?归根究底,孩子的情绪受健康情况的影响。生病意味着要打破原来的生活规律,也就是说他的系统化受到了影响,所形成的定性受到了破坏,这样孩子对做事情就产生了一种超越限度的想法和做法。孩子生病了就要特殊照顾。孩子就想在这时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家长也认为既然孩子生病了,那就迁就他一些吧。孩子在生病的时候,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就产生了退步。时间一长就会产生另外一种定性,即便孩子病好了,也会认为:“我要得到什么就应该得到什么,如果得不到我就哭闹,装病。”这样孩子就形成了另一种定好了以后,孩子还想得到他病以前没有得到的东西。如果孩子得不到,他的性格自然就产生一些变化。要想解决这样的问题并不难,只要合理地要求家长满足他,不合理的要求家长坚决不满足他,就可以使他性格慢慢转变过来。第二点,培养孩子良好性格要重视环境对性格的影响。儿童的性格形成是在日常生活和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下交替形成的。一个合理的教育可以使孩子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所以一个好的教育环境是很重要的。孩子年龄小,性格还没有定型,在这个时候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这种环境包括住房条件、家庭条件、孩子日常用具、人际关系、周围环境等等)。如果说在孩子没有定型的过程中我们注意了发挥环境对孩子的作用,就能使孩子性格的萌芽朝好的方向发展。
科学研究说明,最初形成的性格倾向至关重要。最初形成的性格倾向如果有一个好的环境,并且能很好地往下发展,就能够定性,为他以后的性格形成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相反,如果环境方面不够好,那么对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则起到消极的作用。我想着重从两个方面讲,一个是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亲子关系在孩子和环境相互作用中关系最密切。心理学解释为在同样的条件下,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态度不同,会引起性格发展上的显著差异,不同类型的亲子关系对于不同性格的培养起着不同的作用。我们下面分别地谈谈:
一是以大人为中心的亲子关系。在这种关系下孩子的表现一般为很有礼貌、谨慎、精神容易集中。但是这种孩子也表现出盲同,容易受别人暗示,容易受别人驱使,善于服从,从小害羞、忧郁、畏缩。自信心和自尊心比较差。
二是以孩子为中心的亲子关系。在这种亲子关系生活下的孩子一般是比较积极,善于表现自己,自信心比较强。但是这种孩子攻击性比较强,注意力不够集中,不受约束,不愿意服从,比较固执。有些家长对孩子过分地溺爱、过分的照顾和保护,不放手让孩子做自己的事情,这种孩子性格多半是消极的,依赖性比较强,没有责任感、没有忍耐力,不适应集体生活,遇到一点事情犹豫不决,这种孩子常表现为娇气、任性。
三是两面性亲子关系。这种亲子关系下成长的孩子表现为:因为父母对孩子的态度是忽冷忽热的,一会可能过分地严厉,有时可能过分地迁就、放纵。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态度是琢磨不定反复无常的。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多半性格是不稳定的,多疑、多虑,缺乏判断力,良好的性格很难形成。
四是理想型的亲子关系。即爱而不骄,严厉而慈爱,父母与孩子的态度可以交融在一起。这种情况下长大的孩子会感觉到自己受到尊重和信任。感到自己是家里的一员,孩子的性格多表现为亲切、独立、直率、活泼、大方、开朗,有协作精神、有活动的能力,而且善于和同伴相处。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不同导致孩子的性格不一样。(案例:我讲一个我亲自观察到的一个母亲和儿子的故事。有一天我在公园里散步,看见一个妈妈带着3岁多的孩子,我看了他们的活动有一些想法:首先小男孩对妈妈说:“我想吃冰棍。”妈妈说:“我也想吃,你看看哪有。” 这么一句短短的对话既满足了孩子的要求,又交给孩子一项任务。大家都知道3岁多的儿童注意力不稳定,而且特别容易被新奇的事物所吸引。这个孩子一边走一边看结果把想吃冰棍的事给忘记了。而且他被公园里的景色所吸引,注意力转移了。接下来我又看见这孩子围着妈妈转,“我累了。妈妈抱抱我吧!”妈妈说: “你都这么大了,抱着你会让人笑话的。我看你在幼儿园比赛时还得第一呢!咱俩比赛吧,看谁得第一!”从这句话就能听出这个孩子对妈妈提出来的也是不合理的要求。这个妈妈做得好是因为不去纵容孩子,让孩子自己活动。再往前走,到了一个比较大的广场。孩子看见有个大孩子在玩一辆车。这个小孩感兴趣站在旁边看那个车,当时这个孩子没有说话,妈妈跟在孩子后头。妈妈说:“这车多好玩呀!你去问问哥哥这是什么车。”这个孩子过去问哥哥。在问的过程中还跟着车跑,这个妈妈也以极大的兴趣来跟着这个车。妈妈又说:“这车怎么玩呀?”孩子又与大孩子搭话。这样,小孩子与大孩子就玩上了,妈妈也与他们一起玩。)这个故事说明家长善于观察了解孩子的兴趣和需要,而且抓住这个机会教给孩子与人的交往技能。这里面表现出这个妈妈既是母亲又是朋友,妈妈引导孩子敢于尝试和探索,而自己掌握了这车的玩法。后来妈妈要求带孩子走,孩子不动,妈妈说:“对哥哥说再见。”孩子还是不动。实际上就是反映孩子没玩够,孩子特别想玩,所以不愿意走。妈妈自己往前走,(对孩子不合理的要求进行忽视)并对孩子说:“哥哥和你玩,哥哥把车借你玩,你都不谢谢哥哥。走时都不跟哥哥说一声再见。谁还愿意和你玩,应该和哥哥说再见。”这个孩子照着妈妈说的去做。
从这件事中看到这位家长善于抓住孩子心理的变化,善于观察孩子心理的变化,又根据这种情况适时地做一些工作,教给孩子一些交往的技能。后来我就看见这个妈妈与孩子一边走一边聊天。在这个暂短的活动过程中表现了孩子对社会的适应性。大方、热情、爱说话,乐于与别人交往,在交往的过程中不断的探索、发现、掌握一些新的玩法,同时也掌握了礼貌待人。在整个的过程中表现出这个孩子活泼大方,而这种活泼大方的性格与母亲是很有关系的。我们所看到的母亲的教育并不是在说教。有的家长反映:“我的孩子就不愿意和人交往,不会与别人交往,就愿意自己玩。”我们对孩子的教导方式不要局限于说教,主要是要善于观察孩子,了解孩子,然后根据孩子心理活动反映给孩子,适时的做工作。所以我想说这个母亲如果能够这样坚持下去,这个孩子活泼开朗的性格就已经萌芽并健康发展。对于孩子将来的成长必然会有很大的好处。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