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第六回的主要内容50字以内
三国演义第六回:董卓为使皇帝和大臣及百姓迁都就从火将洛阳焚烧其中金雀是当时标志建筑物焚烧以示迁都决心。而孙坚本来同各路诸侯来讨伐董卓。商定共同辅佐汉室正统。董卓走时焚城他就入城救火。在宫殿一哭井旁偶的玉玺他便藏匿玉玺希望自己以后称帝。所以就背起了原来的协定。
扩展资料: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
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全书可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历史舞台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作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三国演义 (罗贯中著长篇小说)
董卓与联军交战失利,用李儒之计,将献帝劫往长安。李傕、郭汜驱洛阳之民迁往长安,死者不可胜数,卓临行,教人放火烧居民房屋,发掘陵墓坟冢。
联军先锋孙坚率先冲入洛阳,扑灭宫中余火,设军帐于建章殿上,其军士在殿南一井中捞起一具女尸,项下带一锦囊。
内装一枚玉玺,孙坚心动,认为石自己要当皇上的征兆,乃托疾归江东,不想军中有人告密,二人就此翻脸,孙坚拔寨离洛阳而去。
袁绍写了一封信,派人连夜赶往荆州,要刘表截住孙坚,联军从此分裂,曹操领兵讨董卓,被吕布打败后埋怨袁绍,投扬州去,袁绍返回关东,荆州刺史刘表截孙坚讨玉玺。
扩展资料:
十八路诸侯联军气势汹汹而来,最后却不了了之而去,草草收场,以失败告终。原因在于:袁术想自己称帝、听信谗言断绝孙坚的后勤补给,袁绍与袁术兄弟内斗等十八路诸侯各怀鬼胎,貌合神离,内部矛盾重重的原因。
十八路诸侯发动讨伐董卓之初,郑泰就曾对董卓分析认为:其一、袁绍只是一个公子哥,张邈只是忠厚长者,孔融只会高谈阔论,这些人全无军事才能,临阵交锋,决不是董卓的对手。
其二、十八路诸侯中,大多数人的官职是自己封的,未得朝廷任命,尊卑没有次序,互不服从。加之他们各自都存了保存实力、以观成败之心,不肯同心合力,共进共退,失败只是迟早的事。
即便是联军内部的鲍信也对曹操说:“夫略不世出,能拨乱反正者,君也。苟非其人,虽强必毙。”言下之意就是,联军如果不是由曹操这样的人才来统一指挥,必将失败。
当时,袁绍与王匡驻军河内、韩馥留守邺城,供应军粮,孔伷驻军颖川,袁术驻军鲁阳,而刘岱、张邈、张超、桥瑁、袁遗、鲍信和曹操都驻军在酸枣,形成了对洛阳东北一线的围攻之势。
面对如此情况,董卓决定迁都长安,实际上就避开了诸侯联军的锋芒,为自己应对十八路诸侯军的围攻赢得了更加广阔的后方。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董卓讨伐战
曹操劝袁绍率众追杀董卓,未被采纳。于是曹操亲自率其部下追杀董卓,战于荥阳,大败。
同时孙坚进洛阳城救火于枯井中偶得传国玉玺,匿之而走。袁绍得知,乃说于刘表于路截杀孙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