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怎么写

 我来答
错媚伊638
2017-07-28 · TA获得超过139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64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8.6万
展开全部
首先要吃透教材,把教材的编写意图弄明白,读懂参考教学用书很重要。
其次要备学生、备课文、备自己,有教学思路

教案的格式:一教学内容分析;二教学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三教学重点与难点;四学习者特征分析;五教学策略与设计;六教学过程(重点);七教学评价设计;八课后反思及自我评价。
数学教学案例
圆锥的体积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己推导出圆锥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的探索、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掌握圆锥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三、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景。
师: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指名让学生回答)
生:回答 (师总结)
师: 圆锥有什么特征?(生回答)
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粮堆,沙堆。你们知道它们的体积怎样求吗?如果用货车来运,需要用几车?引出(圆锥的体积)
(二)学习探讨
1、学习探究圆锥的体积
师:请同学们先想一想,我们是怎样知道圆柱体积公式的:
( 把“圆柱”转化“长方体”从而推导出圆柱的体积。)
师: 今天我们也根据这种方法,来研究圆锥的体积。你们有信心自己去研究吗?(学生兴趣十足)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中讨论一下,你们小组带来的试验用品有什么特点?
生:讨论交流,并得出结论:一组圆锥和圆柱等底等高,一组圆锥和圆柱等底不等高,一组圆锥和圆柱不等底等高。
师:让学生猜测它们之间的关系一样(学生议论纷纷,各抒己见,互不相让)
师:同学们,我们怎样来知道自己的猜测的正确与否。(试验)
2、学生分组做实验,老师巡视
a19715
2017-07-28 · TA获得超过5057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2174
采纳率:60%
帮助的人:515万
展开全部
一个完整的教学实施过程应包括5个基本环节:
一、导入.
二、教学新课.
三、巩固练习.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然后你就不想写点什么说明下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新野旁观者
2017-07-29 · 知道合伙人教育行家
新野旁观者
知道合伙人教育行家
采纳数:106265 获赞数:787170
从事教育行业30年资深教师。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教学过程,即指教学活动的展开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借助一定的教学条件,指导学生主要通过认识教学内容从而认识客观世界,并在此基础之上发展自身的过程。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能动地进行认识活动,自学调节自己的志趣和情感,循序渐进地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以促进学生智力、体力和社会主义品德、审美情趣的发展,并为学生奠定科学世界观的基础。
中国古代教育家论教学过程
儒家一般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在教师循序引导下,学生学习知识和修养道德的统一过程。为了有效地进行教学,儒家研究了学习过程中的认识因素。孔丘有时从唯心论的先验论出发,肯定“生而知之”,但居于主导的思想是主张“学而知之”,并把“学”、“思”、“习”、“行”四者相结合。自孔子以后,孟轲发展了“生而知之”的学说,认为人皆具有先验的"良知"、“良能”,提倡“自得”、“自求”的内心反省,所谓:"求则得之,……求在我者也",认为认识源于主观良知的自我发现, 而不是对于客观世界的探求。荀况则发展了孔子"学而知之"的主张,从朴素唯物论的认识论出发,把学习看作是" 闻"、"见"、 " 知"、“行”的统一过程:“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他主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知和行的统一。不过他所说的“行”限于个人德行的实践,而不是指社会历史实践。(见《大学》、《中庸》)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中国古代儒家对学习过程的概括。宋代理学家程颢、程颐和朱熹等人,继承和发挥孟子“自得”和“自求在我”的唯心论的认识论,否认认识有赖于实践,提倡"闭门读书"、“修心养性”。朱熹说:“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又说,“书读千遍,其义自见”,达于天理良心的发现。这种唯心论的认识论和教学思想对当时和后世的教学实践影响很大。但朱熹等人提出的"为学之道"、"读书之法”、“教人有序”以及“严立课程”等命题,是中国封建社会长期教学实践的经验总结。明代王廷相继承了古代朴素唯物论认识论传统,批判程朱理学家的教学思想,主张知识是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的结合:“圣贤之所以为知者,不过思与见闻之会(结合)而已。”而且只有这样才能发展认识能力;“夫心固虚灵(原是空虚而能反映事物),而应者必借视听聪明会于(理解)人事,而后灵能长焉(心灵得以长进)。" 他把荀子"学至于行而止"的观点推进一步,认为“行”中出真知:“讲得一事即行一事,行得一事即知一事,所谓真知矣。”反对“不于实践处用功”的教学过程。王夫之进一步指出:“力行而后知之真也”;同时又主张博学深思,"学愈博则思愈远”,认识领域越是扩展,思考能力越是深入。清初颜元继承了上述朴素唯物论的传统,他强调“习行”,唯重实学。 他说:“今之言致知者,不过读书、讲问、思辨已耳,不知致吾知者,皆不在此",而在于亲手下一番实践功夫,甚至认为“读书愈多愈惑”。这种观点用来批判理学,有可取之处,而作为一般教学思想则过于片面强调经验的作用,是不全面的。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匿名用户
2015-11-01
展开全部
导入 ——自学指导 ——探究新知 ——自学——归纳总结——反馈——课后总结——课外作业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2)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