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就要考试了,请问初三上半学期化学应该怎么复习
4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临阵磨枪啊兄弟,能来得急么?
初三化学上学期复习资料
基本概念
一、物质的变化及性质
1、催化剂及催化作用(一变,两不变)
2、判断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
物理性质一般包括:挥发性,吸附性,溶解性,延展性,颜色,熔点,沸点,硬度,密度等
化学性质一般包括:稳定性,氧化性,还原性,可燃性,助燃性,腐蚀性,酸性,碱性,毒性等
3、化学反应类型的判断: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4、燃烧、爆炸、缓慢氧化和自燃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注意:易燃易爆物不仅仅指物质本身能够燃烧或爆炸,而且那些能帮助其燃烧或爆炸的物质也算是易燃易爆物,比如氯酸钾或者高锰酸钾,都属于易燃易爆物
5、质量守恒原理的应用,原因
① 质量守恒的是“总质量”,是指已参加反应的所有反应物的质量与所有生成物的质量,或者是指反应前所有物质的总质量与反应后所有得到和剩余物质的总质量
② 质量守恒原理成立的原因:微观上,原子的种类,原子的个数,原子的质量没有改变;宏观上,元素的种类没有改变,某种元素的总质量没有改变
③ 而对于分子来说,分子的种类一定改变,分子的个数不一定改变
练习:
1、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下列变化都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玻璃杯被摔碎,米饭变馊 B. 酒精挥发,湿衣服变干
C. 汽油燃烧,轮胎爆炸 D. 菜刀生锈,牛奶变质
2、某化学反应的生成物中既有单质又有化合物,则该反应( )
A. 可能是化合反应 B. 不可能是分解反应 C. 一定是置换反应 D. 可能是分解反应
3、“化学反应的绿色化”要求原料物质中所有的原子完全被利用,且全部转入期望的产品中。下列反应中,可以符合“化学反应的绿色化”要求的是( )
A. 分解反应 B. 置换反应 C. 氧化反应 D. 化合反应
4、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在反应前后可能发生变化的是( )
A. 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B. 元素的种类 C. 原子的总数 D. 分子的数目
5、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4g氢气和8g氧气混合,点燃后充分反应生成12g水
B.3g碳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11g二氧化碳,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为8g
C.煤燃烧后,煤与氧气的质量总和,与生成的气体质量相等
D.镁带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的氧化镁的质量一定等于镁带的质量
6、已知在相同温度和相同压强的条件下,相同体积的任何其体都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在上述条件下,测得1体积甲气体(化学式为X4)和6体积的乙气体(化学式为Y2)完全发生反应生成了4体积的丙气体。则丙的化学式为( )
A. X2Y B. XY3 C. X2Y6 D. XY2
二、物质的组成与结构
1、核外电子排布,原子结构示意图,原子团的概念
① 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能量低的靠近原子核;第一层(K层)最多排2个电子,第二层(L层)最多排8个电子,最外层最多排8个电子;先排满内层,在排外层;原子团在化学变化中,有可能改变
② 硝酸根离子NO3-;氢氧根离子OH-;碳酸根离子CO32-;硫酸根离子SO42-;锰酸根离子MnO42-;高锰酸根离子MnO4-;磷酸根离子PO43-;铵根离子NH4+
③ 注意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之间的区别:判断元素种类,根据核内质子数;判断是离子还是原子,根据核外电子总数与核内质子数
④ 地壳中含量前四位:氧(O)硅(Si)铝(Al)铁(Fe);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氮(N);海洋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氧(O);太阳中最丰富的元素是:氢(H)
⑤ 原子的最外层的电子数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元素的分类,元素的化合价
2、分子、原子、离子、元素的概念、区别、联系;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分子)质量
3、化合价,化学式
练习
1、苯丙胺类药物有强烈兴奋中枢神经的作用,属于体育运动员的违禁药物。对其中化学式为C9H13N的化合物的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由C、H、N3种元素组成 B. 燃烧产物只有CO2和H2O
C. 属于有机物 D. 分子中C、H、N原子个数比为9:13:1
2、凉开水中不宜养鱼,其主要原因是凉开水中几乎不含有( )
A. 氧元素 B. 水分子 C. 氧原子 D. 氧分子
3、下列化学符号中,既表示一种单质,又表示一个原子,还表示一种元素的是( )
A. H B. O2 C. NaCl D. C
4、我国研制成功一种相对原子质量为18,质子数为8的氧原子构成的双原子分子气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这种原子的核外不一定有8个电子 B. 这种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6
B. 这气体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不为零D. 这种原子和氢原子构成水分子的相对质量为18
5、在H2、H2O、H2SO4三种物质中都含有( )
A. 2个氢原子 B. 1个氢分子 C. 氢元素 D. 2个氢元素
三、物质的分类和命名
1、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比较
混合物 纯净物
区别 ①宏观组成: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②微观组成:由构成不同物质的微粒构成;③无固定组成,无固定物理性质;④各物质保持其原有的性质 ①宏观组成:由同种物质组成;②微观组成:有构成同种物质的微粒构成;③有固定组成,有固定性质;④各成分不保持其原有的性质
联系
举例 粗盐、空气、合金、溶液、泥土等 氧气、氯化钠、水等
2、单质与化合物的比较
单质 化合物
概念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有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组成 宏观:由同种元素组成
微观:分子由同种元素的原子构成 宏观:由不同种元素组成
微观:分子由不同种元素的原子构成
分类 按化学性质: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 无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
联系 ① 都是纯净物,都是固定的组成
②
3、识记:① 某些物质的学名、俗名和化学式
学名 俗名(或主要物质) 化学式 学名 俗名(或主要物质) 化学式
氧化钙 生石灰 CaO 碱式碳酸铜 铜绿 Cu2(OH)2CO3
碳酸钙 石灰石 CaCO3 氢氧化钙 熟石灰 Ca(OH)2
一氧化碳 煤气 CO 甲烷 沼气 CH4
二氧化碳 碳酸气 CO2 固体二氧化碳 干冰 CO2
氯化氢水溶液 盐酸 HCl 氧化铁 铁锈 Fe2O3
汞 水银 Hg 碳酸钠 纯碱 Na2CO3
② 金属分类:黑色金属(铁、锰、铬),有色金属
练习
1、某物质中只含有一种元素,则该物质( )
A. 一定是单质 B. 一定是混合物 C. 一定是纯净物 D. 一定不是化合物
2、根据常见元素的化合价,下列物质的化学式(括号内)书写不正确的是( )
氯化铝(AlCl3) B. 氧化镁(MgO) C. 硫酸铁(FeSO4) D. 氧化钠(Na2O)
3、某物质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后,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该物质一定是( )
A. 碳单质 B. 含碳元素的化合物 C. 含碳、氧元素的化合物 D. 含碳的物质
4、根据下列要求,选择H、O、C、S、C a五种元素中的两种或多种组成的相应的物质,用化学式填空:
(1) 打开汽水瓶时,大量逸出的气体_______________;
(2) 一种常用的检验二氧化碳的试剂___________________;
(3) 大理石的主要成分___________________;
(4) 含氧50%的氧化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一种无味有毒的气体___________________;
四、溶液
1、温度、压强对物质溶解度的影响;混合物分离的常用方法
① 一般固体物质受压强影响不大,可以忽略不计。而绝大部分固体随着温度的升高,其溶解度也逐渐升高(如:硝酸钾等);少数固体随着温度的升高,其溶解度变化不大(如:氯化钠等);极少数固体随着温度的升高,其溶解度反而降低的(如:氢氧化钙等)。气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随着压强的升高而升高。
② 混合物分离的常用方法主要包括:过滤、结晶
过滤法用于分离可溶物与不溶物组成的混合物,可溶物形成滤液,不溶物形成滤渣而遗留在滤纸上;
结晶法用于分离其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有差异的可溶物混合物,主要包括降温结晶法及蒸发结晶法
降温结晶法用于提取受温度影响比较大的物质(即陡升型物质),如硝酸钾中含有少量的氯化钠;蒸发结晶法用于提取受温度影响不大的物质(即缓升型物质),如氯化钠中含有少量的硝酸钾;
2、溶液的概念;溶质,溶剂的判断;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判断、转换的方法;溶解度的概念;固体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① 溶液的概念就是7个字:均一、稳定、混合物。溶液不一定是液体的,只要同时满足以上三个条件的物质,都可以认为是溶液。
② 一般简单的判断方法:当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时,固体、气体是溶质,液体是溶剂。两种液体相互溶解时,通常把量多的一种叫做溶剂,量少的一种叫做溶质。当溶液中有水存在的时候,无论水的量有多少,习惯上把水看作溶剂。通常不指明溶剂的溶液,一般指的是水溶液。
在同一个溶液中,溶质可以有多种。特别容易判断错误的是,经过化学反应之后,溶液中溶质的判断。
③ 概念: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物质的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某溶质的饱和溶液只是说明在该温度下,不能够继续溶解该物质,但还可以溶解其他物质,比如说,在20℃的饱和氯化钠溶液中,不能再继续溶解氯化钠晶体,但还可以溶解硝酸钾固体。
判断:判断是否是饱和溶液的唯一方法:在一定温度下,继续投入该物质,如果不能继续溶解,则说明原溶液是饱和溶液,如果物质的质量减少,则说明原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当溶液中出现有固体时,则该溶液一定是该温度下,该固体的饱和溶液。
转换: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换:
改变溶解度,实际一般就是指改变温度,但具体是升高温度还是降低温度,与具体物质溶解度曲线有关
④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1) 判断某一种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
(2) 比较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溶解度的大小
(3) 判断不同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趋势
(4) 确定混合物的分离、提纯的方法
(5) 判断析出晶体量的多少
⑤ 溶液中有关的计算公式:
(1)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2)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
练习
1、在25℃时,向饱和的澄清石灰水中加入少量的氧化钙.恢复到25℃时,关于该溶液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溶质的质量不变 B.溶质的质量减少 C..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 D.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
2、在一个南瓜上挖一个大孔,向其中注入饱和的硫酸钠溶液,一段时间后,将硫酸钠溶液倒出,在相同温度下,发现倒出的溶液还可以溶解少量的硫酸钠,这说明( )
A. 倒出的溶液是饱和溶液 B.倒出的溶液不是饱和溶液
C. 硫酸钠的溶解度增加 D. 硫酸钠的溶解度减小
3、将60℃时的硝酸钾饱和溶液降温至20℃,不发生变化的是( )
A. 硝酸钾的溶解度 B.溶液中的溶质质量C.溶液中的溶剂质量D.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分数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 B. 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C. 饱和溶液降温后一定有晶体析出 D. 凡是均一的、透明的液体都是溶液
C
A
B
初三化学上学期复习资料
基本概念
一、物质的变化及性质
1、催化剂及催化作用(一变,两不变)
2、判断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
物理性质一般包括:挥发性,吸附性,溶解性,延展性,颜色,熔点,沸点,硬度,密度等
化学性质一般包括:稳定性,氧化性,还原性,可燃性,助燃性,腐蚀性,酸性,碱性,毒性等
3、化学反应类型的判断: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4、燃烧、爆炸、缓慢氧化和自燃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注意:易燃易爆物不仅仅指物质本身能够燃烧或爆炸,而且那些能帮助其燃烧或爆炸的物质也算是易燃易爆物,比如氯酸钾或者高锰酸钾,都属于易燃易爆物
5、质量守恒原理的应用,原因
① 质量守恒的是“总质量”,是指已参加反应的所有反应物的质量与所有生成物的质量,或者是指反应前所有物质的总质量与反应后所有得到和剩余物质的总质量
② 质量守恒原理成立的原因:微观上,原子的种类,原子的个数,原子的质量没有改变;宏观上,元素的种类没有改变,某种元素的总质量没有改变
③ 而对于分子来说,分子的种类一定改变,分子的个数不一定改变
练习:
1、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下列变化都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玻璃杯被摔碎,米饭变馊 B. 酒精挥发,湿衣服变干
C. 汽油燃烧,轮胎爆炸 D. 菜刀生锈,牛奶变质
2、某化学反应的生成物中既有单质又有化合物,则该反应( )
A. 可能是化合反应 B. 不可能是分解反应 C. 一定是置换反应 D. 可能是分解反应
3、“化学反应的绿色化”要求原料物质中所有的原子完全被利用,且全部转入期望的产品中。下列反应中,可以符合“化学反应的绿色化”要求的是( )
A. 分解反应 B. 置换反应 C. 氧化反应 D. 化合反应
4、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在反应前后可能发生变化的是( )
A. 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B. 元素的种类 C. 原子的总数 D. 分子的数目
5、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4g氢气和8g氧气混合,点燃后充分反应生成12g水
B.3g碳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11g二氧化碳,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为8g
C.煤燃烧后,煤与氧气的质量总和,与生成的气体质量相等
D.镁带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的氧化镁的质量一定等于镁带的质量
6、已知在相同温度和相同压强的条件下,相同体积的任何其体都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在上述条件下,测得1体积甲气体(化学式为X4)和6体积的乙气体(化学式为Y2)完全发生反应生成了4体积的丙气体。则丙的化学式为( )
A. X2Y B. XY3 C. X2Y6 D. XY2
二、物质的组成与结构
1、核外电子排布,原子结构示意图,原子团的概念
① 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能量低的靠近原子核;第一层(K层)最多排2个电子,第二层(L层)最多排8个电子,最外层最多排8个电子;先排满内层,在排外层;原子团在化学变化中,有可能改变
② 硝酸根离子NO3-;氢氧根离子OH-;碳酸根离子CO32-;硫酸根离子SO42-;锰酸根离子MnO42-;高锰酸根离子MnO4-;磷酸根离子PO43-;铵根离子NH4+
③ 注意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之间的区别:判断元素种类,根据核内质子数;判断是离子还是原子,根据核外电子总数与核内质子数
④ 地壳中含量前四位:氧(O)硅(Si)铝(Al)铁(Fe);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氮(N);海洋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氧(O);太阳中最丰富的元素是:氢(H)
⑤ 原子的最外层的电子数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元素的分类,元素的化合价
2、分子、原子、离子、元素的概念、区别、联系;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分子)质量
3、化合价,化学式
练习
1、苯丙胺类药物有强烈兴奋中枢神经的作用,属于体育运动员的违禁药物。对其中化学式为C9H13N的化合物的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由C、H、N3种元素组成 B. 燃烧产物只有CO2和H2O
C. 属于有机物 D. 分子中C、H、N原子个数比为9:13:1
2、凉开水中不宜养鱼,其主要原因是凉开水中几乎不含有( )
A. 氧元素 B. 水分子 C. 氧原子 D. 氧分子
3、下列化学符号中,既表示一种单质,又表示一个原子,还表示一种元素的是( )
A. H B. O2 C. NaCl D. C
4、我国研制成功一种相对原子质量为18,质子数为8的氧原子构成的双原子分子气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这种原子的核外不一定有8个电子 B. 这种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6
B. 这气体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不为零D. 这种原子和氢原子构成水分子的相对质量为18
5、在H2、H2O、H2SO4三种物质中都含有( )
A. 2个氢原子 B. 1个氢分子 C. 氢元素 D. 2个氢元素
三、物质的分类和命名
1、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比较
混合物 纯净物
区别 ①宏观组成: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②微观组成:由构成不同物质的微粒构成;③无固定组成,无固定物理性质;④各物质保持其原有的性质 ①宏观组成:由同种物质组成;②微观组成:有构成同种物质的微粒构成;③有固定组成,有固定性质;④各成分不保持其原有的性质
联系
举例 粗盐、空气、合金、溶液、泥土等 氧气、氯化钠、水等
2、单质与化合物的比较
单质 化合物
概念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有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组成 宏观:由同种元素组成
微观:分子由同种元素的原子构成 宏观:由不同种元素组成
微观:分子由不同种元素的原子构成
分类 按化学性质: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 无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
联系 ① 都是纯净物,都是固定的组成
②
3、识记:① 某些物质的学名、俗名和化学式
学名 俗名(或主要物质) 化学式 学名 俗名(或主要物质) 化学式
氧化钙 生石灰 CaO 碱式碳酸铜 铜绿 Cu2(OH)2CO3
碳酸钙 石灰石 CaCO3 氢氧化钙 熟石灰 Ca(OH)2
一氧化碳 煤气 CO 甲烷 沼气 CH4
二氧化碳 碳酸气 CO2 固体二氧化碳 干冰 CO2
氯化氢水溶液 盐酸 HCl 氧化铁 铁锈 Fe2O3
汞 水银 Hg 碳酸钠 纯碱 Na2CO3
② 金属分类:黑色金属(铁、锰、铬),有色金属
练习
1、某物质中只含有一种元素,则该物质( )
A. 一定是单质 B. 一定是混合物 C. 一定是纯净物 D. 一定不是化合物
2、根据常见元素的化合价,下列物质的化学式(括号内)书写不正确的是( )
氯化铝(AlCl3) B. 氧化镁(MgO) C. 硫酸铁(FeSO4) D. 氧化钠(Na2O)
3、某物质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后,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该物质一定是( )
A. 碳单质 B. 含碳元素的化合物 C. 含碳、氧元素的化合物 D. 含碳的物质
4、根据下列要求,选择H、O、C、S、C a五种元素中的两种或多种组成的相应的物质,用化学式填空:
(1) 打开汽水瓶时,大量逸出的气体_______________;
(2) 一种常用的检验二氧化碳的试剂___________________;
(3) 大理石的主要成分___________________;
(4) 含氧50%的氧化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一种无味有毒的气体___________________;
四、溶液
1、温度、压强对物质溶解度的影响;混合物分离的常用方法
① 一般固体物质受压强影响不大,可以忽略不计。而绝大部分固体随着温度的升高,其溶解度也逐渐升高(如:硝酸钾等);少数固体随着温度的升高,其溶解度变化不大(如:氯化钠等);极少数固体随着温度的升高,其溶解度反而降低的(如:氢氧化钙等)。气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随着压强的升高而升高。
② 混合物分离的常用方法主要包括:过滤、结晶
过滤法用于分离可溶物与不溶物组成的混合物,可溶物形成滤液,不溶物形成滤渣而遗留在滤纸上;
结晶法用于分离其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有差异的可溶物混合物,主要包括降温结晶法及蒸发结晶法
降温结晶法用于提取受温度影响比较大的物质(即陡升型物质),如硝酸钾中含有少量的氯化钠;蒸发结晶法用于提取受温度影响不大的物质(即缓升型物质),如氯化钠中含有少量的硝酸钾;
2、溶液的概念;溶质,溶剂的判断;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判断、转换的方法;溶解度的概念;固体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① 溶液的概念就是7个字:均一、稳定、混合物。溶液不一定是液体的,只要同时满足以上三个条件的物质,都可以认为是溶液。
② 一般简单的判断方法:当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时,固体、气体是溶质,液体是溶剂。两种液体相互溶解时,通常把量多的一种叫做溶剂,量少的一种叫做溶质。当溶液中有水存在的时候,无论水的量有多少,习惯上把水看作溶剂。通常不指明溶剂的溶液,一般指的是水溶液。
在同一个溶液中,溶质可以有多种。特别容易判断错误的是,经过化学反应之后,溶液中溶质的判断。
③ 概念: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物质的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某溶质的饱和溶液只是说明在该温度下,不能够继续溶解该物质,但还可以溶解其他物质,比如说,在20℃的饱和氯化钠溶液中,不能再继续溶解氯化钠晶体,但还可以溶解硝酸钾固体。
判断:判断是否是饱和溶液的唯一方法:在一定温度下,继续投入该物质,如果不能继续溶解,则说明原溶液是饱和溶液,如果物质的质量减少,则说明原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当溶液中出现有固体时,则该溶液一定是该温度下,该固体的饱和溶液。
转换: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换:
改变溶解度,实际一般就是指改变温度,但具体是升高温度还是降低温度,与具体物质溶解度曲线有关
④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1) 判断某一种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
(2) 比较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溶解度的大小
(3) 判断不同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趋势
(4) 确定混合物的分离、提纯的方法
(5) 判断析出晶体量的多少
⑤ 溶液中有关的计算公式:
(1)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2)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
练习
1、在25℃时,向饱和的澄清石灰水中加入少量的氧化钙.恢复到25℃时,关于该溶液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溶质的质量不变 B.溶质的质量减少 C..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 D.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
2、在一个南瓜上挖一个大孔,向其中注入饱和的硫酸钠溶液,一段时间后,将硫酸钠溶液倒出,在相同温度下,发现倒出的溶液还可以溶解少量的硫酸钠,这说明( )
A. 倒出的溶液是饱和溶液 B.倒出的溶液不是饱和溶液
C. 硫酸钠的溶解度增加 D. 硫酸钠的溶解度减小
3、将60℃时的硝酸钾饱和溶液降温至20℃,不发生变化的是( )
A. 硝酸钾的溶解度 B.溶液中的溶质质量C.溶液中的溶剂质量D.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分数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 B. 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C. 饱和溶液降温后一定有晶体析出 D. 凡是均一的、透明的液体都是溶液
C
A
B
展开全部
好多基础吧,实验的步骤,氧气的制取。
最好看细节,没有啥计算。化学就是有好多小点,都是出题人喜欢考得。
1 制取氧气的化学式,具体步骤,顺序,注意的操作方法。
2 各种化学用具的使用方式,注意事项。
3 其实还是比较简单的,细心就好啦。别大意啊。
祝你好运咯!我们刚考完。
最好看细节,没有啥计算。化学就是有好多小点,都是出题人喜欢考得。
1 制取氧气的化学式,具体步骤,顺序,注意的操作方法。
2 各种化学用具的使用方式,注意事项。
3 其实还是比较简单的,细心就好啦。别大意啊。
祝你好运咯!我们刚考完。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考试前一天,随便把整本书的基本公式看一次,看基本例题与定义、概念就行了。不是奥林匹克的竞赛,做习题没用。温故书本最实际。让自己有考试的状态就行。(过来人字)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先把老师抄的笔记背一背,特别是化学式,化合价和化学方程式。仔细背,不能背错,然后就是反应现象,药品颜色要记对!祝你考个好成绩!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