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的写作特色
春的写作特色:《春》诗情画意和谐地创造了情景交融的境界。作者对春天深沉赞美的感情,不是直抒胸臆的“直说”,而是通过含情的画笔,描绘春天的各种风景画来抒写的,赋予各种景物以鲜明的感情色彩。
作品根据揭示主题和抒情的需要,一共制作了六幅画面。画面之间的连接自然、紧凑,并以前面五幅画面作为第六幅画面的铺垫、烘托,从而开拓意境,提示题旨。在揭题后,最后奇峰突起。
《春》为朱自清的写景佳作。全篇文章紧扣春这个主题展开描写,从盼望春天,到描写春天,再到赞颂春天,作者有条不绦地将一幅幅春天的美丽动人且生机勃勃的图画呈现在读者面前,从而,作者表露了自己的内心感受,即他喜爱春天。
扩展资料
《春》是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最初发表于1933年7月,此后长期被中国中学语文教材选用。 在该篇“贮满诗意”的“春的赞歌”中,事实上饱含了作家特定时期的思想情绪、对人生及至人格的追求,表现了作家骨子里的传统文化积淀和他对自由境界的向往。
1927年之后的朱自清,始终在寻觅着、营造着一个灵魂深处的理想世界——梦的世界,用以安放他“颇不宁静”的拳拳之心,抵御外面世界的纷扰,使他在幽闭的书斋中“独善其身”并成就他的治学。《春》描写、讴歌了一个蓬蓬勃勃的春天,但它更是朱自清心灵世界的一种逼真写照。
该文的主题思想即对自由境界的向往。朱自清当时虽置身在污浊黑暗的旧中国,但他的心灵世界则是一片澄澈明净,他的精神依然昂奋向上。
朱自清把他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把他对美好事物的无限热爱,将他对人生理想的不懈追求熔铸到文章中去。熔铸到诗一样美丽的语言中去。从而使整篇文章洋溢着浓浓的诗意,产生了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朱自清的散文《春》充满了叙不完的诗情、看不尽的画意。他将人格美的“情”与自然美的“景”水乳交融在一起,创造了情与景会、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朱白清在这篇仅仅30个句子的简短散文中。运用了二十多处修辞手法,频率之高,令人惊诧。
作品是以“春”贯穿全篇,由盼春、绘春、颂春三个部分组成,逐层深入、环环相扣。而作者正是以修辞格来作为《春》的“颜料”,淋漓尽致地描绘出那幅五彩缤纷的早春图。
作者简介: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散文有《匆匆》、《春》、《你我》、《绿》、《背影》、《荷塘月色》《伦敦杂记》等,著有诗集《雪朝》,诗文集《踪迹》,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
2016-01-21 · 知道合伙人教育行家
《春》的语言运用准确、巧妙,特别是动词、形容词的运用,使文章富有动态感和形象感。例如“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这“欣欣然”用得就极传神。试把“欣欣然”按课文的注释换成“欢欢喜喜的”重读一遍,意思一点也没变,但直观感觉中似乎少了点神韵。“欢欢喜喜的”由两个叠声字组成,造成了一个跳跃,用以表达喜悦的心情本来是很合适的;但在这个句子里,大自然的“一切”此时此刻的“心态”却不只是喜悦,还有“刚睡醒”的几分舒畅劲儿,又有几分懒散的劲儿,就得用“欣欣然”来表达才恰到好处。又如“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作者选用“朗润”,表现出了春山苏醒后的光彩润泽;用“涨”,表现了春水在解冻之后的漫溢、欢腾;用“脸红”表现出了春天阳光的温暖和煦。如果说这些动词的巧用,使春山、春水、太阳富有神情的话,那么这些动词后面作补语的趋向动词“起来”的选用,使得山、水、太阳的“神情”由静变动,富有动态感。作者把“新翻的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和“各种花的香”被微风轻轻吹起交织在一起的情景,描写成“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酝酿”就不是简单的“搀和、混合”,而是混合后的再加工,也只有在这春天独有的“微微润湿的空气里”,各种气味才可能“酝酿”出春天的味儿。再如,写“鸟儿„„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用“卖弄”而不用“夸耀”,似乎含有贬义,但如果与前边的“呼朋引伴”这个修饰语连起来品味,就会感到鸟儿们一个个像好胜的孩子一般争先“卖弄”的天真劲儿。“卖弄”放在这样一种语言环境中,所要传达的就是这样一种幽默感。 《春》的音乐美突出的表现在轻音字和儿话韵的运用上。通过轻声字、儿话韵的运用,声调、词语的调配,句式的变化,形成了轻松明快的旋律,和谐流畅的节奏,饱含着一种音乐美。如文章开头就写道:“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四句话都用“着”或“了”收尾,句子简短,语意亲切,给全文定下了轻快、活泼的基调,抒写了作者盼春的热切、喜悦的心情。接着,作者又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春天的轮廓画,“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一连用了三个“了”字,烘托出活泼、明快的气氛,在读者面前展示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图。接下去,作者就对这幅春景图作细致的描绘。小草“嫩嫩的,绿绿的”,“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桃树、杏树、梨树“开满了花赶趟儿”,“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这里,作者用了许多累声字和儿话韵。全文六百多字,而轻声字和儿话韵就有五十多个,大部分又用在句尾,读起来轻快、活泼,语意亲切,形成了轻松、明快的旋律,表现了作者欣喜的心情,也引起读者对春的强烈向往。
《春》中的叠字的运用也很有特点。全篇用叠字17处。叠字的运用,可以放慢句子的节奏,造成舒缓亲切的语气,也可以使书面语尽量向口语靠拢,使书面语更平易、自然、顺畅;更重要的是,叠字的恰当运用,可以更准确地描绘形象。如用“嫩嫩的”写小草的质感,用“绿绿的”写小草的颜色,用摹声词“嗡嗡”表现成千成百的蜜蜂飞舞的景象,都极生动逼真。同时读起来,还可以产生独特的韵味。试读这一句:“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开头“家家户户,老老小小”连用四个叠字,与“城里乡下”两个对偶词组结合在一起,造成有规律的三组六顿,读起来自然形成欢快的调子。在两个散句之后,再次出现两个重叠词:“舒活舒活”、“抖擞抖擞”,在构词法上又有变化,由AABB式变为ABAB式,顿时产生一种运动的力感。
文章中几乎全是对称的或排比的短语、短句,而且大量地运用叠词,这种句式,结构整齐、匀称,音韵和谐、优美,节奏轻盈、活泼,充满着青春的活力。
用短语、短句表情达意,是汉语的传统,也是汉语的优点。古人作文多用短语短句,很少有用长句子的。用短语、短句,语意显豁,节奏明快,读起来遒劲有力。本文很好地继承了汉语的这一传统,用的多是短语、短句,最长的一句不超过15字,如“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最短的只有二三字,“坐着”、“躺着”、“园子里”、“田野里”等,大多数是在10个字以内的短句子。
汉语多是双音节词,词语由两个或四个音节结合起来,我们说话写文章,只用单音节词的时候是极少的。但是如果只用双音节词,又会单调、呆板。注意单音节词和双音节词的交替运用,才能使音节匀称,又富于变化。文章中很多四字句,有的是“一二一”句式,如“打两个滚”;有的是“二一一”句式,如“红的像火”。其它句子也多是四字句式的增删和改造。这就形成了流畅、明快的节奏,和谐而错落有致的音节。作者在注意调配词语的同时,还运用了口语的节奏,把长句子化为短句子。有的是把句子中的并列词组提出来,拆为两个句子,如:“园子里,田野里”,“有的是功夫,有的是希望”。我们也可以说“园子里和田野里”,“有的是功夫和希望”,但试想,如果我们说:“园子里和田野里是一大片一大片的小草”,意思虽也不差,但节奏和韵味与原文比,就差多了。
至于词序的变动,更有一种奇妙的艺术力量。试读读这句:“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按常规的词序应该是“嫩嫩的,绿绿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修饰语的后置,改变了观察视点,原先只是一种客观的叙述,现在一切都是读者主观的观察(更确切的说,是“心”的感受与发现):先看见(发现)小草偷偷“钻出来”的神态,再注意(感受)到小草“嫩嫩的”质感(甚至产生了“拧得出水来”的感觉),最后才注目(倾心)于“绿绿的”颜色;无论眼的观察,还心的感受,都是一个过程,形成一种动态。句式的变化也会产生新的语调。“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这是重复的句式;本来,“起来了”在意义上就表示一种向上的发展运动,在音韵上又有“抑而扬”的效果,现在一再地叠用,并且与“山”、“水”、“太阳”这样的形象连结在一起,就显出了一种明朗的调子和壮阔的气势。有时候把长句化为短句,长、短句交错起来说,更会形成一种错落有致的自然节奏,产生抑扬顿挫的音乐美。定语的后置,可以突出形象的特征,增强表现力。如“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小姑娘的定语“花枝招展”被提出来后置,强调了小姑娘的美丽迷人,再和“笑着、走着”两个动作连在一起,更突出了小姑娘的形象:美丽、活泼、欢乐,仿佛都可以看到在她蹦蹦跳跳走着的时候,拨洒一路的鲜花和欢笑。
《春》的比喻运用也非常有特色。首先是作者善于把比喻、拟人相结合,不仅使事物变得生动形象,而且使所描绘的形象更准确、传神,富有情趣。如写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作者用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来形容。人“刚睡醒”与万物复苏的情景相似,但只用“刚睡醒的样子”似乎还不够传神,于是作者再加上一句“欣欣然张开了眼”,一下子,就使春有了人的神态。这样用人们睡觉醒来、困顿全消、精力恢复的具体神态,就极准确、传神、又富有情趣的表现出了万物受春的温暖、滋润而生机勃发的特点。其次是善用博喻。博喻是比喻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连出几个喻体来比方同一个本体。比如:“野花遍地是:„„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连出“眼睛”、“星星”两个喻体,从个体和群体两角度共同描写野花,写出了野花的明亮、晶莹,星星点点的“散在草丛里”的特征。再加上一句“还眨呀眨的”,不仅描写出了野花在微风中摇动闪光的样子,而且活画出野花如小孩子一般顽皮可爱的神态。读起来极富情趣。又如写春雨,用“牛毛”、“花针”、“细丝”三个喻体,具体展现了春雨多、细、柔的不同特点。这样用博喻,不仅语势强,意思也丰厚得多了。第三是排比句连用。在文章的结尾,作者将三个比喻连用,用“刚落地的娃娃”比喻春天,突出春天的“新”;用“花枝招展的小姑娘”比喻春天,突出春天的“美”;用“健壮的青年”比喻春天,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突出了春天的“强壮”,给人一种健康、壮美的感觉。作者连用三个比喻来赞美春天,层层相关,步步深入,比喻鲜明、生动、形象,既突出了文章的主题,又增加了文章的气势,使文章结尾鲜明、有力。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