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的主要贡献是什么?他成功实践有何历史意义

 我来答
zhqbing699
高能答主

2016-06-10 · 世界很大,慢慢探索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8395
采纳率:98%
帮助的人:529万
展开全部
十月革命的胜利,使社会主义由科学开始变成实践.马克思、恩格斯只是阐明了这一理论由科学变成现实的必然性和一般规律,不可能解决实现这种转变的具体途径和方法.如何结合俄国国情,探索和开创落后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成为十月革命后列宁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列宁把对这一课题的探索比作“攀登一座还没有探测过的非常险峻的高山”,其艰巨性和历史意义不亚于十月革命,二者一起共同构成了列宁一生的两大贡献. 一、列宁运用历史辩证法对俄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列宁对俄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深受其哲学思想指导的.把握列宁对俄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最重要的是抓住其深层的哲学方法论.《论我国革命》就是一篇体现其哲学方法论的论文,是列宁最后著述中的“哲学篇”.可以说,列宁“探索”的过程,走的是由一开始注重“书本的公式”到逐渐注重“生活的公式”的过程,是运用一系列历史辩证法的过程,没有这些历史辩证法的运用,就提不出“新经济政策”和“落后俄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总体构想”,也难以应对反对者的挑战.这些历史辩证法,很大程度上是由《哲学笔记》奠定并发展而来的.没有列宁在《哲学笔记》中对唯物辩证法一般理论的研究,就没有晚年他对俄国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探索. 首先,列宁运用一般和个别的辩证法、理论和实践的辩证法,使他得以从“书本的公式”走 向“生活的公式”,注重把科学社会主义的书本理论同特殊国情相结合,从而注重把“俄国多种经济成分并存而小农经济占优势”这一基本国情,作为探索俄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出发点.由此出发,列宁认识到俄国直接过渡到纯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是行不通的,必须采取间接过渡的办法. 其次,列宁运用对立和统一的辩证法、目的和手段的辩证法,深刻认识到,必须通过利用“国家资本主义”这一形式和途径,来改造小农经济、小商品生产和私人资本主义而向社会主义过渡.国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有对立的一面,但列宁在对立中看到了二者也有统一的一面,并且在所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形式即可利用的手段中,国家资本主义是最有效的手段,因为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如租让制、租借制、合作社和代购代销),可以充分利用资本家的资金、技术、商业经验和经营管理方式等,来改造小农经济、小商品生产和私人资本,来发展社会生产力,从而为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物质基础和人才准备.目的是走向社会主义的,但根据俄国当时的国情,只有采取“国家资本主义”这一手段才能更有效地达到目的. 正是由于列宁懂得并熟练运用历史辩证法,才使他走出和扬弃了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社会主义模式,纠正了在俄国社会主义实践中被证明了的错误,制定了“新经济政策”,寻找到由小农经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有效形式.“新经济政策”并不是列宁的一种权宜之计,也不是从书本公式出发得出的结论,而是从生活公式即俄国现实国情出发而取得的一大成果.“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前提下,利用“国家资本主义”改造小农经济,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力,并向社会主义过渡. 第三,列宁运用革命和建设的辩证法,制定出了落后俄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总体构想和行动纲领.列宁在探索过程中终于发现,新经济政策正是符合俄国特殊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所以他试图结合实践经验进一步对这条新路提出更为完整的总体构想和行动纲领.列宁认为,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要走向社会主义道路,首先必须从政治上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夺取政权,为建设社会主义创造政治前提.但在这一前提下建成社会主义却是十分艰巨的,只有在经济上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在文化上大力提高国民的素质,才能巩固革命所取得的成果,才能真正使社会主义在落后国家取得胜利.而在落后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必然会遇到以下困难: 革命容易建设难.在无产阶级革命时期,敌人是可以明显识别的,且已经腐朽,无产阶级具有高昂的革命热情,无产阶级政党可以充分利用这种热情把他们组织起来,推翻旧政权,建立社会主义新政权,革命自然比较容易.但建立新政权并不等于建成社会主义,还需要进一步开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这将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俄国的社会基础即经济、文化十分落后,多种经济成分并存而小农经济又占优势,国民对社会主义建设以及解决其中的一系列难题还缺乏经验,整体素质不高,而且,社会主义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是革整个社会的命,其阻力和难度之大是不难想象的. 开始容易完成难.革命的胜利使人民大众获得政治解放,他们为刚刚取得的胜利所鼓舞,具有高昂的政治热情,并把这种热情立即转向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由这种解放所带来的政治热情和建设热情,使俄国初期在抵御国内外敌人的战争中,在刚刚开始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中,取得了显著成果.然而在进入和平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由解放感带来的政治热情和建设热情会逐渐退去,新的问题和困难又会逐渐暴露出来,人们对个人利益的要求被提到日程,“建设难”的事实也被凸显出来,因而要完成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就需要经过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国有化容易社会化难.在社会主义革命过程中,无产阶级政党夺取政权以后,会凭其政治革命热情动员群众,把生产资料收归国家和人民所有,国有化自然比较容易.但要把已经国有化的生产资料变成为每个劳动公民所有,即建立劳动者个人所有制,则需要一个艰难的过程.难就难在观念束缚,难在一些人不愿意自觉放弃既得利益,难在一时建立不起一种新的经济秩序. 此外,还有唯书容易唯实难,集权专权容易分权督权难. 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采取合理有效的方式进行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政治建设,从经济、文化和政治上保证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 在《论合作制》中,列宁提出了经济建设的构想.在经济建设上,需要着重注意的有三点:一是俄国战争结束后,列宁对社会主义整个看法的根本转变、工作重心的转移及其意义.列宁指出:“这种根本转变表现在:从前我们是把重心放在而且应该放在政治斗争、革命、夺取政权等方面,而现在重心改变,转到和平组织‘文化’工作上面去了”.二是列宁特别关注 发展生产力的方法.列宁针对当时俄国一些共产党人和领导干部政治“热情”有余而建设“方法”不足的问题,一针见血地指出:“全部问题,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在于找到正确的方法”.这里的“方法”,主要指建设社会主义或发展生产力的方法.三是在发展生产力的方法问题上,列宁提出在商品经济建设上实行六种“分离”:(1)商品货币关系同资本主义分开;(2)政企分开;(3)经济行为同政治行为分开;(4)社会主义同纯而又纯的公有制经济形式分开;(5)把社会主义目的同社会主义手段分开(可以利用资本主义手段);(6)把农民同小生产分开,过去把农民等同于小生产者,现在把农民看做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重要主体. 在《日记摘要》中,列宁提出文化建设的构想.在文化建设上,需要着重注意的也有三点:第一,社会主义建设应既见物又见人,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实质,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一代社会主义新人,其中最重要的是提高经营管理的本领.列宁说:“俄国无产阶级既有政权,也有各种资源,所缺少的一是文化,二是经营管理本领.因此,加强文化力量,提高管理本领,现在全部工作、全部政策的关键在于此,全在于此,仅在于此”.第二,辩证地对待资本主义的文明和文化,既要反对资本主义国家在文化上的“全盘西化”,又要反对俄国内部敌视资本主义发达的文明.第三,文化建设在进程上要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这些思想对我们有两点启发:其一,要培养“专家型”、“思想型”和“管理型”的人才;其二,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不宜采取兵团式、歼灭战式、群众运动式和急风暴雨式的方式,要坚持做好经常性的工作,平等对话,促膝谈心,感情交流,从容讨论,深入细致,循序渐进. 在《怎样改组工农检查院》和《宁肯少些,但要好些》两篇文章中,列宁提出政治建设的构想.在政治建设上,其中心内容及其实质,是要从制度与人的关系入手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型民主,反对官僚主义.列宁注重对干部进行思想教育,但更注重对其进行制度管理.法律制度高于权力,组织制度大于“人情关系”.这给我们的启示是:应防止狭隘的人情关系向社会公共领域渗透以及对制度规范的破坏.我国现在实行的市场经济体制,既激发了人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能力,也诱发和滋长了人的贪欲和物欲,所以,我们既要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也要追求创造的最大化,还要追求制度规范的最严格化. 第四,列宁运用一般和特殊的辩证法、统一和多样的辩证法,认为落后的俄国完全可以选择一条具有俄国民族特色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新路.列宁的心路历程是:钻研唯物辩证法的一般理论(《哲学笔记》)——分析帝国主义时代的本质特征(《帝国主义论》)——探索俄国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列宁指出: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是通过历史发展的特殊方式表现出来的,各国走向社会主义应有不同的“走法”,俄国具有自己的民族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固然不能越出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共同路线,但却使俄国走向社会主义有自己特殊的“走法”,这就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既体现着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如“从封建主义经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这一历史发展顺序上的一般规律,内在要求俄国必须利用资本主义.俄国利用资本主义成果来发展生产力,调整生产关系,在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上实行“退却”,即经历国家资本主义过渡阶段,承认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曲折性和艰巨性等,都是这一一般规律的具体体现),又体现着俄国的民族特色(国家资本主义并不完全是资本主义,而是受苏维埃无产阶级国家政权控制的资本主义). 最后,列宁运用前进和倒退的辩证法、原则性和灵活性的辩证法、书本原则和实践效果的辩证法,对“姓社姓资”的争论作出富有哲学智慧的回应.列宁制定的新经济政策及其具体实施,实际上意味着可以充分接纳资本主义一切于俄国有用的东西.无疑,这是对他过去刻意追求的纯而又纯的社会主义模式的根本否定.对此,俄国一开始就存有不同意见,引起了不同争论.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当时俄国也出现了一场关于新经济政策是“姓社姓资”的争论. 对这种争论,列宁采取的态度和办法是:少争论些字眼,多积累些实践经验;不能根据旧书本理解社会主义,而应根据俄国国情和实践效果理解社会主义;肯定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和利用资本主义积极因素的必要性,同时应通过无产阶级国家政权规定和限制资本主义因素起作用的范围;社会主义的目标不能忘记,这是原则性,但可以灵活运用达到这一目标的手段;利用国家资本主义不是社会主义的倒退,而是为了更好地向社会主义前进.当然,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和时间短暂,列宁还没有完全解决俄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的许多难题.如未来发达的社会主义是否消灭市场经济、实行计划经济等,列宁未明确回答. 列宁对俄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及其当代意义 来自: 免费论文网 二、列宁 的“探索”之当代意义 列宁一生比较注重运用哲学思维总结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教训.晚年病重的列宁被迫离开日理万机的工作,但却“因祸得福”,能够冷静地对十月革命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经验教训加以哲学反思和总结.“不得不承认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这一石破天惊之语,集中反映了列宁对俄国如何建成社会主义进行全面反思和总结所取得的成果,也体现他深刻总结了十月革命后从夺取俄国到管理俄国、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理论和实践的经验教训.这种哲学总结,对经济文化落后的我国如何认识和建设社会主义问题(列宁当时所面临和思考的问题,今天在我国同样存在),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我们应从寻找社会主义改革之路的高度,进一步深入理解这一“总结”的当代价值. 1.在认识社会主义问题上,应根据实践生活经验,而不能根据书本. 列宁在领导俄国人民第一次把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变成实践时,碰到的首要理论问题,是一般和个别的矛盾.十月革命后,他根据多年的哲学探索和社会实践逐步深刻认识到,生活的公式高于书本的公式,任何一般都不能完全包括个别的全部内容,因此,不能把认识停留在抽象的一般上,而应注重把握个别的特殊性、复杂性和丰富性,探寻一般的特殊表现方式.由此,应注重研究由人民群众的实践生活所创立的生气勃勃的的社会主义,应根据实践生活经验来认识和理解正在建设的现实的社会主义,应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扬弃和纠正原有过时的结论,勇于突破原先的认识水平,从而不断作出新的结论,而不能根据书本争论社会主义和理解现实的社会主义,不能固守原有的书本结论不放,不能“为死教条而牺牲活的马克思主义”.这是列宁认识和理解现实社会主义的根据和出发点的改变.由于列宁正确解决了一般和特殊、实践和理论的关系,所以为正确认识社会主义以及相关的问题找到了科学的方法论.邓小平则强调,社会主义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应从中国国情和人民群众的实践生活出发,来认识由人民群众的实践所创立的或正在实践中的现实的社会主义. 2.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据、出发点和模式上,应坚持观察的客观性和辩证性的哲学思维方法. 列宁运用观察的客观性(从俄国国情出发)和辩证性(从小农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的对立中看到统一)这一思维方法,反思和总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逐渐悟出这样的道理:后退是为了更好的前进,俄国不可能直接过渡到纯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和分配,如果一意孤行,就有灭亡的危险.因为俄国的国情是生产力落后,经济成分多元而小农经济占优势,文化也非常落后,这就决定俄国不能搞纯而又纯的社会主义,而必须采取间接过渡的办法,必须利用资本主义因素来改造小农经济,搞“接受了资本主义一切优秀成果的那样一种社会主义”,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实现社会主义的目的.原则和目标是社会主义的,但方式上应根据俄国国情来利用资本主义.新经济政策并没有改变社会主义,改变的只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方法.这是列宁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模式和方式上的改变.正是由于列宁坚持认识的客观性和辩证法,所以为选择一种适合俄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提供了根据. 建国后,我们未能借鉴列宁关于探索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积极成果,更多是受“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影响,结果走了很大弯路.列宁的探索对邓小平有很大启发.中国也曾是小农经济占优势且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并且是从封建经济经过革命取得社会主义政权而进入社会主义的.那么,如何才能建成社会主义呢?过去我们走着与俄国社会主义建设相似的道路,采取“一大二公三纯”的社会主义模式.实践证明不成功.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邓小平深刻认识到,按照书本上的公式建设社会主义,在中国行不通,我们应从中国国情出发来寻求“走法”,这就是使中国社会主义“退回”到初级阶段,在这一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意味着:中国不具备搞“一大二公三纯”社会主义的条件,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也将是长期和复杂的,因而中国要善于吸收资本主义一切于我有用有利的因素来发展生产力,而不应一味纠缠于“姓社姓资”的抽象争论,必须把精力用在探寻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式上.20世纪后半期,某些社会主义国家出现曲折或演变,这不是社会主义本身出了问题,而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某种不正确的方式或模式出了问题,同理,马克思主义出现某种危机,并不是马克思主义本身有了问题,而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某种不正确的方式(如教条主义)有了问题,问题大都出现在“方式”上.因此,关键的问题,是纠正对待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不正确的方式,寻求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正确实现方式或形式.迄今为止,中国的改革不是在“主义”层面上进行的,而多是在“方式”层面上进行的,它是对过去 长期刻意追求纯而又纯的社会主义模式的根本否定,同时也包含着不能直接过渡到纯粹的社会主义而必须利用资本主义的某些因素来打好社会主义基础的思想. 列宁的构想并没有违背他关于“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的思想,反而是这一思想的特殊实现形式.社会发展总是以不同的方式体现为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是一种具有内在必然性的客观规律.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内在必然的进程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列宁依据这一规律,在早期论证了俄国发展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在晚年论证了俄国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的必然性.某些国家,比如中国和苏联,跨越了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这不仅不与这种一般“自然历史过程”相矛盾,恰恰是这一过程的特殊实现方式.这是因为: 其一,中国和苏联跨越资本主义阶段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属于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当这种反作用完成之后,由于资本主义是反封建的最有力武器,同时又积累了许多发展生产力的经验和成果,所以又必须利用资本主义的积极因素和成果来发展生产力.这里,资本主义制度可以跨越,但利用资本主义的积极因素和成果来发展生产力则不能跨越. 其二,在一定历史时期和历史限度内,人们可以选择这样或那样的生产关系,但这样或那样的生产关系最终必须与生产力发展的性质和水平相适应.这样,在我国和苏联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就必然会出现在生产关系上“向后退”的情形,即确定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苏联处于“迂回过渡阶段”,强调我国在初级阶段必须实行市场经济,努力寻求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允许资本主义经济成分的某种存在和一定发展,必须去完成在资本主义历史阶段中已经完成的任务——实现工业化与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这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重复资本主义的某些特征.因此,在初级阶段,我们建设的实际上是包含有资本主义经济因素的社会主义.这里,资本主义历史阶段可以跨越,但这一阶段所应完成的任务以及为完成这些任务所采取的“退却”则不能跨越. 其三,中国和苏联是先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夺取国家政权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这意味着中国和苏联只具备了社会主义的形式和前提,还不具备社会主义的内容和基础,因而只能算是“不合格的社会主义”,而要建成真正合格的社会主义,就必须具备雄厚的生产力基础和人才基础,为此就必须借鉴和利用资本主义的一切先进文明的成果和发展生产力的有益方法.换言之,中国和苏联必须在吸收资本主义一切先进文明成果的基础上才能建成社会主义.列宁指出:“乐于吸收外国的好东西: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秩序+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等等等等+…+=总和=社会主义”.这里,走向社会主义的“资本主义走法”可以跨越,但必须吸收和利用资本主义一切先进文明成果和有益的方法则不能跨越. 最后,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资本主义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都会对其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从而使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呈现出长期性、复杂性、曲折性和艰巨性.这里,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可以跨越,但资本主义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广泛而深刻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则不能跨越. 以上四方面的“不能跨越”,可以说都是“自然历史过程”的内在必然要求,是“自然历史过程”的特殊体现或实现形式. 3.在发展生产力的方式上,应根据目的和效果来选择手段,应根据在对立中看到统一的辩证思维,来利用资本主义一切有益的方法发展生产力. 列宁十分关注发展生产力这一目的,为此,他很自然地去关注发展生产力的有效方式和手段.采取何种手段决定达到目的的效果,而选择什么手段达到目的,要依据当时的国情.在列宁看来,同社会主义比较,资本主义是祸害,但同小生产、同小生产者涣散性引起的官僚主义相比,资本主义则是幸福.因为资本主义在它产生发展的几百年中,创造了极其丰富的文明成果.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要实现社会主义,大力发展生产力,就必须把大胆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发展生产力的手段和方法,必须使劳动群众学会从“按亚洲方式做买卖”(主要依靠政治热情和行政手段,人情关系和行政权力干预商业活动),转变到“按欧洲方式做买卖”(主要按商业化原则办事,实行经济成本核算,根据市场竞争、价值规律从事商业活动).这是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以及完成任务的方式上的改变.这里,由于列宁正确处理了目的、效果和手段的辩证关系,正确运用“在对立中看到统一”的辩证思维,所以才把大胆利用国家资本主义作为发展生产力的手段和方式.在1958-1978年这20年,我国比较注重根据抽象的社会主义的一般“性质”来选择发展生产力的方式,所以把“一大二公三 纯”看做发展生产力的主要形式,也把社会主义和商品经济相互对立起来.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根据是否有利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效果”(“三个有利于”),来选择发展生产力的方式,由此,把市场经济、股份制等作为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有效方式(即把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看做是相互促进的:用市场经济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用社会主义矫正市场经济的弊端).邓小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设计以及实践历程,主要就是围绕“发展生产力的方式”这一核心线索进行的,他所主张的改革开放,也主要是在“寻求发展生产力的方式”这一层次上展开的.可以说,探寻发展生产力的有效方式,是邓小平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出发点和核心,邓小平全部社会活动的焦点及其理论突破和伟大贡献就在这里,中国改革开放实践及其发展历程的焦点就在这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难点就在这里,当前中国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关键也在这里. 4.在对社会主义的评价和态度上,应依据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效果,而不能依据抽象的社会主义原则,应脚踏实地地建设社会主义,不能抽象空谈社会主义. 在列宁看来,社会主义一定要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否则,社会主义就没有资格取代资本主义,“劳动生产率,归根到底是社会主义制度取得胜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这里,列宁是重社会主义建设之实,将社会主义之名建立在社会主义建设之实的基础上,而不是从名称上抽象地空谈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优越.这是列宁在评价社会主义的尺度上的改变.在我国人民公社时期,我们一味追求“一大二公三纯”的社会主义之名,忽视社会主义之实;“文化大革命”时期,“四人帮”主张“宁要穷的社会主义,不要富的资本主义”;改革开放时期,有一种思维定势是,凡事都要抽象地追问“姓社姓资”.邓小平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深刻认识到这种重社会主义之名(抽象的性质、原则)而轻建设社会主义之实(实际效果、实际内容和实际水平)的危害,实现了思维方式的创新,明确主张“正名求实”和“以实正名”.他对中国的社会主义作了不同于传统理解的新的理解,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种重新理解的社会主义是求实的社会主义,是把抽象的一般原则具体转化为当今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行动纲领和根本任务的社会主义.他还主张,我们要脚踏实地地建设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以其实力来证明社会主义是合格的、受人民群众欢迎的、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即以其“实”来正其“名”.这就要求我们做一切事情不能搞花架子,而应注重实际效果.总结我国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验,其重要一条,就是反对在抽象的名称概念上的争论,诉诸于人民群众的脚踏实地地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行动. 由此不难看出,正是由于列宁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才能够解决落后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问题,哲学在其中显示出巨大的魅力.因此,要真正理解列宁对俄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就必须理解列宁的哲学,理解列宁的历史辩证法.正确的哲学理论绝不是脱离现实的抽象无用的东西,而是我们行动的指南和思维的方法,是指导我们实践活动的理论基础,它对人们的思想水平、思维能力和改进领导工作方法,具有重要的作用.
恩惠360
推荐于2018-02-18 · TA获得超过3.7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3407
采纳率:88%
帮助的人:224万
展开全部
列宁领导俄国革命扫荡了沙皇为首的封建势力以及资产阶级、帝国主义等反动势力。列宁领导俄国无产阶级发动了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领导苏俄进行了三年国内战争,打败了国内外反革命势力,巩固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等。列宁对革命的进程和历史实践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列宁1870年4月22日-1924年1月21日,原名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思想家。是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主要缔造者、布尔什维克党的创始人、十月革命的主要领导人、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即苏联总理)。列宁是他参加共产主义运动后的化名,他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并与俄国革命相结合形成列宁主义,被全世界的共产主义者普遍认同为“国际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导师和精神领袖”,同时他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和评价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匿名用户
2015-09-25
展开全部
列宁的主要贡献:(1)1918年至1920年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是苏维埃政权迫于战争和经济严重困难而实行的政策,它不是社会主义革命发展的必经阶段.但在当时条件下,它保证了军民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的供应,对于击败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白卫军起了巨大作用.
(2)列宁在1921年3月开始实行的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使苏维埃国家的经济顺利恢复起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开始了.同时政局也得到了稳定.
历史意义:在列宁的领导下,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1)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