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大学精神的灵魂。大学精神应该是张扬个性的,要有独立的思想和探索的勇气,大学的批判精神、创新精神也是源于此。”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校长周烈昨天下午在人民网访谈时表示。
“大学,我认为应该是引领社会的,在科学技术、思想文化、社会发展这些方面应该起到一些引领的作用,这种引领的作用也是基于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周烈强调。
在中国,大学精神的探讨历经百年风雨,以蔡元培、梅贻琦为代表的教育家,古今贯通、中西汇通、文理融通,确立了蕴涵着“包容的理念、民主的体制、自由的文化”的现代大学精神。
蔡元培曾经强调过,应该把孔子、墨子的教育精神和18世纪英国的培养绅士、19世纪德国的培养专门家,以及20世纪美国大学的服务社会培养社会急需的人才,这几种观念结合在一起,方才是他理想中的大学教育。
周烈认为,作为一个大学,它还应该有大爱之心。一所大学需要有大师、大楼、大树,更需要有大爱。大学之大,有大爱、有大德的老师,这是真正的大学问者、真正的大师。
周烈指出,大学精神也包含“大德”,大学应该要有德行,有德行的大学才被人尊重。知识分子是一个社会的脊梁、主流。知识分子应该有德行,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有希望。
扩展资料:
2009年10月25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陈寅恪辞世40周年纪念大会”在中山大学小礼堂举行,能容纳200余人的小礼堂拥挤到难有落脚之地。听者中既有学生,也有白发苍苍的老人,他们中几乎所有人与陈寅恪并不相识,但都深知这个名字承载的文化重量。
1969年10月7日,79岁的陈寅恪抱病去世,这位历史大师在康乐园内度过生命的最后二十年。“陈寅恪先生79年的生命行程,可以说是一次忧患之旅。
在经历过世变、家变和个人的病变之后,他晚年以衰残野老自居,带着‘文盲叟’的伤痕和泪痕,自哀而不自弃,继续从事辉煌的笔耕,堪称伟大的灵魂。”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陈寅恪的学生蔡鸿生如是说。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网-国学大师陈寅恪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