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日记》的读书笔记 50字的感想 50字的好词好句 在线等 欧阳雪
6个回答
展开全部
《狂人日记》是鲁迅创作的第一个短篇白话小说,其主旨在与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 《狂人日记》以日记的形式成文,全部采用第一人称,描写了整个外部世界在“我”眼里的形象,几乎整篇作品都是主人公内心世界的表白。作者通过对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的深刻观察,在本文中借狂人的角度以狂人的口吻发出了一声振聋发聩的呐喊:封建主义“吃人”!
关键词:狂人、风格、感触。
初看《狂人日记》一文,我是以一个完全不知道其作者是鲁迅的心态来读的第一遍。第一遍读完以后,只觉得这是一篇非常阴冷古怪的小说,因为文章上下到处都能看见一个触目惊心的词:吃人。除这以外,我连它最基本的意思都没搞懂。
于是,我细读第二遍。第二遍读完,又翻看了其中的一些注释,方才明白了文章的些许意思。这篇文章如题所言,是一个患有强迫症臆想症恐惧症的狂人的日记,所以其中一些让我毛骨悚然的描写便解释得通了。
在大致理解的前提下,我又查找了一些关于狂人日记的分析和简评,知道了鲁迅写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也了解了这篇文章的主旨:揭露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带着这些信息,最后,我细读了这篇文章第三遍。第三遍读完,又生出了一些感触与困惑,经过自己的推敲和思考,也颇有心得。
或许是因为时代变迁的问题,我对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对当时社会的弊害并没有很大的感触和领悟,反而是对一切其它的边角问题非常感兴趣。
首先还是说说这篇文章的主人公,狂人。文章的一开篇,便是关于“我”的文字:
“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
“我怕得有理。”
然而这些文字并没有向读者描写“我”的形象,没有提及任何关于“我”高矮胖瘦老少美丑的东西,只是以一个意识的线索道出“我”的心理活动。不仅开篇如此,后文也基本如此,“我”在这篇文章只是一个抽象的存在,作者只是通过“我”的心理活动,语言及一些动作来丰富“我”的性格,并没有任何具体的描述。这从一方面说明鲁迅写这篇文章并没有单独指向某个人,他更想表达的是当时社会上存在的一类人,或者说是一类精神。
在我看来,文中的“我”便是当时社会上那些想要反抗想要推翻旧中国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的一类人的缩影。这类人在当时的社会里,必然也是被称为“狂人”,被世界背弃隔离,生活在一种“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的地下环境里,过着“太阳也不出,门也不开,日日是两顿饭”的昏暗生活。
说到这里,我又想起了古今中外,那些或真实或虚构的被称作“狂人”的人——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的贾宝玉;敢于质疑地心说而被教堂烧死的布鲁诺;为研究炸药而付出鲜血代价的诺贝尔……仿佛历史上凡是有着非凡的才能和执着的信念,有着超越时代的进步思想的人都会被列为“狂人”之流,这种时代性的荒诞剧不仅限于旧中国,而是整个历史整个人类。至此,我们是否又应该反省一些被称为人性的东西。
初读这篇文章,我就可以深深地感受到文中的“狂人”内心的焦虑与悲哀,这无时无刻不伴随在他身边的恐惧是一种多么大的痛苦。很自然地,我对“狂人”生出许多同情和怜悯。可随着我继续往下读,当我看到这一段时,我的心理却有了改变:
“……他们这群人,又想吃人,又是鬼鬼祟祟,想法子遮掩,不敢直接下手,真要令我笑死。我忍不住,便放声大笑起来,十分快活。自己晓得这笑声里面,有的是义勇和正气。老头子和大哥,都失了色,被我这勇气正气镇压住了。”
我顿时觉得“狂人”也有这样可爱的一面。明明是自己的臆想,自己却偏偏对这种臆想深信不疑,甚至还把众人在对待一个“狂人”的不自然当成了被自己勇气正气镇住时的失色,同情突然不见了,我心里竟多了几分戏谑。
在鲁迅的笔下,这个“狂人”是承载了时代的悲哀的,我明白这点,所以我对我以上的心理也有抱歉,毕竟是我们必须铭记的历史,对待它们的时候除了沉重与严肃不该有轻松和玩笑的成分。但我崇尚真实,想到什么便写什么。我不会忘记一百年前的中国是个什么样子,但我更要重视如今的中国和一百年后的中国需要什么,我相信她需要的必然不是对历史的悲戚与念念不忘,而是对历史的审视和渐渐淡出。
回归正题。在心里的戏谑消失后,我脑袋里又冒出一个词:赤子之心。有着非凡的单纯、执着无比的信念的人,才能配得上赤子之心这个词。“狂人”虽狂,但其近乎偏颇愚蠢的执着却着实让我感动。纵览历史,流芳万古的成功人士哪个能离得了执着这个词?更何况,谁才是真正的狂人还未见分晓。
现在我们都认为,“狂人”就是个精神病患者,所以“狂人”是真狂。但真的是这样吗?我们必须注意的是,当我们身处局外时能看到的这点,倘若你在读这篇文章之时,完全把自己融入到文章的世界里时,你还会这么认为吗?
文中的视角是“我”,这种先入为主的写法在一定程度上会主导读者的心理和判断。因为是“我”,所以读者首先的反应便是“我”是对的。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曾很多次并没有感觉到是自己——“我”是“狂人”,反而一次次产生周围的人全是疯子的错觉,这种错觉却又那么真实。就在这一刹那间,我明白了“狂人”的感受,甚至这就是作者的感受——处于一个周围的人全是疯子,这些疯子都要把“我”吃了的环境里,内心的焦虑与恐惧将是何等的巨大。
幸运的是,鲁迅先生并不是迷茫的一代,他在“弃医从文”之后怀着热烈的救国梦想让他担起了惊醒人民的使命,所以他在让我们看清绝望的同时,也给予了我们希望。这便涉及到鲁迅先生风格的问题。
《狂人日记》一文,虽然一开篇就让人笼罩在阴冷压抑的气氛之中,处处都渗透着“人吃人”的恐怖元素,使人感到毛骨悚然,但作品的中后部分表现出“狂人”那昂扬的斗志,却不能不使所有人振奋,不能不使读者觉得作者在冷峻的文字中还流淌着热烈的感情,还寄托着热切的希望,所有沉重的悲愤与高亢的期盼都凝聚在文章的最后一声呐喊:“救救孩子……”这一切归为四个字,便是寓明于暗——在种种黑暗即将把你包围的时候点亮一点光明,震撼便由此喷薄而出。
文章读到最后,能看到这样一段文字:
“不能想了。
“四千年来时时吃人的地方,今天才明白,我也在其中混了多年;大哥正管着家务,妹子恰恰死了,他未必不和在饭菜里,暗暗给我们吃。
“我未必无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几片肉,现在也轮到我自己……
“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我,当初虽然不知道,现在明白,难见真的人!”
在我眼里,这是作者深刻的自我检讨。作为一个生长在旧中国的人,无论如何难免会受到一些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的染毒,但这并不代表自己就失去了指出其“吃人”本质的资格。“我”虽然也曾是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阴影下的一份子,可现在“我”识破了它的罪恶本性,“我”看明白了现在的社会上难见真的人,所以“我”一定要将其揭露,警醒世人!这种痛定思痛的自我剖析,这种真诚坦白的竭力呐喊,谁能不为之动容?无怪乎这篇文章曾激动了那么多革命青年的内心。
文章到这就算读完了。我相信每一篇文章中都还有许许多多我不曾领悟的哲思与道理,这篇文章也一样。当我们读一篇文章,不仅仅是以文学的眼光去看待其表,而是从各个角度去发掘其中的内涵与深邃时,我们方能感受到作者迷人的思想,文学丰富的魅力。
2010年11月16日
注:
作者:鲁迅,名称:《狂人日记》,作于1918年4月。
关键词:狂人、风格、感触。
初看《狂人日记》一文,我是以一个完全不知道其作者是鲁迅的心态来读的第一遍。第一遍读完以后,只觉得这是一篇非常阴冷古怪的小说,因为文章上下到处都能看见一个触目惊心的词:吃人。除这以外,我连它最基本的意思都没搞懂。
于是,我细读第二遍。第二遍读完,又翻看了其中的一些注释,方才明白了文章的些许意思。这篇文章如题所言,是一个患有强迫症臆想症恐惧症的狂人的日记,所以其中一些让我毛骨悚然的描写便解释得通了。
在大致理解的前提下,我又查找了一些关于狂人日记的分析和简评,知道了鲁迅写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也了解了这篇文章的主旨:揭露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带着这些信息,最后,我细读了这篇文章第三遍。第三遍读完,又生出了一些感触与困惑,经过自己的推敲和思考,也颇有心得。
或许是因为时代变迁的问题,我对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对当时社会的弊害并没有很大的感触和领悟,反而是对一切其它的边角问题非常感兴趣。
首先还是说说这篇文章的主人公,狂人。文章的一开篇,便是关于“我”的文字:
“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
“我怕得有理。”
然而这些文字并没有向读者描写“我”的形象,没有提及任何关于“我”高矮胖瘦老少美丑的东西,只是以一个意识的线索道出“我”的心理活动。不仅开篇如此,后文也基本如此,“我”在这篇文章只是一个抽象的存在,作者只是通过“我”的心理活动,语言及一些动作来丰富“我”的性格,并没有任何具体的描述。这从一方面说明鲁迅写这篇文章并没有单独指向某个人,他更想表达的是当时社会上存在的一类人,或者说是一类精神。
在我看来,文中的“我”便是当时社会上那些想要反抗想要推翻旧中国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的一类人的缩影。这类人在当时的社会里,必然也是被称为“狂人”,被世界背弃隔离,生活在一种“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的地下环境里,过着“太阳也不出,门也不开,日日是两顿饭”的昏暗生活。
说到这里,我又想起了古今中外,那些或真实或虚构的被称作“狂人”的人——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的贾宝玉;敢于质疑地心说而被教堂烧死的布鲁诺;为研究炸药而付出鲜血代价的诺贝尔……仿佛历史上凡是有着非凡的才能和执着的信念,有着超越时代的进步思想的人都会被列为“狂人”之流,这种时代性的荒诞剧不仅限于旧中国,而是整个历史整个人类。至此,我们是否又应该反省一些被称为人性的东西。
初读这篇文章,我就可以深深地感受到文中的“狂人”内心的焦虑与悲哀,这无时无刻不伴随在他身边的恐惧是一种多么大的痛苦。很自然地,我对“狂人”生出许多同情和怜悯。可随着我继续往下读,当我看到这一段时,我的心理却有了改变:
“……他们这群人,又想吃人,又是鬼鬼祟祟,想法子遮掩,不敢直接下手,真要令我笑死。我忍不住,便放声大笑起来,十分快活。自己晓得这笑声里面,有的是义勇和正气。老头子和大哥,都失了色,被我这勇气正气镇压住了。”
我顿时觉得“狂人”也有这样可爱的一面。明明是自己的臆想,自己却偏偏对这种臆想深信不疑,甚至还把众人在对待一个“狂人”的不自然当成了被自己勇气正气镇住时的失色,同情突然不见了,我心里竟多了几分戏谑。
在鲁迅的笔下,这个“狂人”是承载了时代的悲哀的,我明白这点,所以我对我以上的心理也有抱歉,毕竟是我们必须铭记的历史,对待它们的时候除了沉重与严肃不该有轻松和玩笑的成分。但我崇尚真实,想到什么便写什么。我不会忘记一百年前的中国是个什么样子,但我更要重视如今的中国和一百年后的中国需要什么,我相信她需要的必然不是对历史的悲戚与念念不忘,而是对历史的审视和渐渐淡出。
回归正题。在心里的戏谑消失后,我脑袋里又冒出一个词:赤子之心。有着非凡的单纯、执着无比的信念的人,才能配得上赤子之心这个词。“狂人”虽狂,但其近乎偏颇愚蠢的执着却着实让我感动。纵览历史,流芳万古的成功人士哪个能离得了执着这个词?更何况,谁才是真正的狂人还未见分晓。
现在我们都认为,“狂人”就是个精神病患者,所以“狂人”是真狂。但真的是这样吗?我们必须注意的是,当我们身处局外时能看到的这点,倘若你在读这篇文章之时,完全把自己融入到文章的世界里时,你还会这么认为吗?
文中的视角是“我”,这种先入为主的写法在一定程度上会主导读者的心理和判断。因为是“我”,所以读者首先的反应便是“我”是对的。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曾很多次并没有感觉到是自己——“我”是“狂人”,反而一次次产生周围的人全是疯子的错觉,这种错觉却又那么真实。就在这一刹那间,我明白了“狂人”的感受,甚至这就是作者的感受——处于一个周围的人全是疯子,这些疯子都要把“我”吃了的环境里,内心的焦虑与恐惧将是何等的巨大。
幸运的是,鲁迅先生并不是迷茫的一代,他在“弃医从文”之后怀着热烈的救国梦想让他担起了惊醒人民的使命,所以他在让我们看清绝望的同时,也给予了我们希望。这便涉及到鲁迅先生风格的问题。
《狂人日记》一文,虽然一开篇就让人笼罩在阴冷压抑的气氛之中,处处都渗透着“人吃人”的恐怖元素,使人感到毛骨悚然,但作品的中后部分表现出“狂人”那昂扬的斗志,却不能不使所有人振奋,不能不使读者觉得作者在冷峻的文字中还流淌着热烈的感情,还寄托着热切的希望,所有沉重的悲愤与高亢的期盼都凝聚在文章的最后一声呐喊:“救救孩子……”这一切归为四个字,便是寓明于暗——在种种黑暗即将把你包围的时候点亮一点光明,震撼便由此喷薄而出。
文章读到最后,能看到这样一段文字:
“不能想了。
“四千年来时时吃人的地方,今天才明白,我也在其中混了多年;大哥正管着家务,妹子恰恰死了,他未必不和在饭菜里,暗暗给我们吃。
“我未必无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几片肉,现在也轮到我自己……
“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我,当初虽然不知道,现在明白,难见真的人!”
在我眼里,这是作者深刻的自我检讨。作为一个生长在旧中国的人,无论如何难免会受到一些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的染毒,但这并不代表自己就失去了指出其“吃人”本质的资格。“我”虽然也曾是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阴影下的一份子,可现在“我”识破了它的罪恶本性,“我”看明白了现在的社会上难见真的人,所以“我”一定要将其揭露,警醒世人!这种痛定思痛的自我剖析,这种真诚坦白的竭力呐喊,谁能不为之动容?无怪乎这篇文章曾激动了那么多革命青年的内心。
文章到这就算读完了。我相信每一篇文章中都还有许许多多我不曾领悟的哲思与道理,这篇文章也一样。当我们读一篇文章,不仅仅是以文学的眼光去看待其表,而是从各个角度去发掘其中的内涵与深邃时,我们方能感受到作者迷人的思想,文学丰富的魅力。
2010年11月16日
注:
作者:鲁迅,名称:《狂人日记》,作于1918年4月。
参考资料: 这个是我原创,参考QQ605503206的空间日志。
展开全部
犀利的思想与凝练老辣的语言融为一体,撕开其潜意识里面的自私,冷漠,懦弱等变态性的劣根心理,使他们在惶惶不安之中受到灵魂的折磨。
狂人的确是一个迫害狂患者,惧有恐惧多疑,知觉障碍和逻辑思维不健全等特征。但作品的主旨并不是要挟下层劳动人民所受到的迫害,更不是一个精神病人的纪实文学,而是要借狂人之口来揭露几千年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因而作品的狂人实际上是一个象征性的形象,是一个站在时代前面的反封建礼教,反封建家族制度的启蒙者,是一个勇于向传统世俗社会挑战和反封建民主主义象征形象。他的超前思想认识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
在那个变态的社会里,狂恰恰是现实的不狂。
狂人的确是一个迫害狂患者,惧有恐惧多疑,知觉障碍和逻辑思维不健全等特征。但作品的主旨并不是要挟下层劳动人民所受到的迫害,更不是一个精神病人的纪实文学,而是要借狂人之口来揭露几千年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因而作品的狂人实际上是一个象征性的形象,是一个站在时代前面的反封建礼教,反封建家族制度的启蒙者,是一个勇于向传统世俗社会挑战和反封建民主主义象征形象。他的超前思想认识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
在那个变态的社会里,狂恰恰是现实的不狂。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0-11-21
展开全部
鲁迅用犀利的文笔讽刺了当时社会的封建程度与黑暗,写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他弃医从文,就是为了用自己的笔来指责侵略者,我们应该学习鲁迅这种爱国精神!!!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鲁迅用犀利的文笔讽刺了当时社会的封建程度与黑暗,写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他弃医从文,就是为了用自己的笔来指责侵略者,我们应该学习鲁迅这种爱国精神!!!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鲁迅用犀利的文笔讽刺了当时社会的封建程度与黑暗,写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他弃医从文,就是为了用自己的笔来指责侵略者,我们应该学习鲁迅这种爱国精神!!!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