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见到熟人有想躲避想法的人是回避型人格。回避型人格又叫逃避型人格,其最大特点是行为退缩、心理自卑,面对挑战多采取回避态度或无能应付。
2、回避型人格障碍表现为缺乏自信,怀疑自身价值,敏感,特别是遭到拒绝和反对时。日常生活中对一些小事的不如意,或被拒绝即表现得很委屈,感觉受到了较深的伤害。
3、回避型人格障碍者从一开始就回避人际关系,要不就是无条件地接受他人意见。他们在生活中尽管有交往的需要,但大多数人仍与周围人保持一定距离。在丰富的情感世界中,他们很难同别人进行深入的感情交流。
扩展资料:
人格障碍解释:
1、是指明显偏离正常且根深蒂固的行为方式,具有适应不良的性质,其人格在内容上、质上或整个人格方面异常,由于这个原因,病人遭受痛苦和/或使他人遭受痛苦,或给个人或社会带来不良影响。
2、人格的异常妨碍了他们的情感和意志活动,破坏了其行为的目的性和统一性,给人以与众不同的特异感觉,在待人接物方面表现尤为突出。人格障碍通常开始于童年、青少年或成年早期,并一直持续到成年乃至终生。部分人格障碍患者在成年后有所缓和。
3、人格障碍可能是精神疾病发生的素质因素之一。在临床上可见某种类型的人格障碍与某种精神疾病关系较为密切,如精神分裂症患者很多在病前就有分裂性人格的表现,偏执性人格容易发展成为偏执性精神障碍。人格障碍也可影响精神疾病对治疗的反应。
4、人格障碍与人格改变不能混为一谈。人格改变是获得性的,是指一个人原本人格正常,而在严重或持久的应激、严重的精神障碍及脑部疾病或损伤之后发生,随着疾病痊愈和境遇改善,有可能恢复或部分恢复。人格障碍没有明确的起病时间,始于童年或青少年且持续终生。
5、关于人格障碍的概念,过去曾有人认为人格障碍时精神病的轻症表现,与神经症是同一反应过程,但近年研究不支持以上见解,认为“人格障碍”是“行为的根深蒂固的适应不良类型”,在少年阶段或更早阶段即可发现,并贯穿整个生命过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回避型人格障碍
从心理学上解释“见到熟人会有想躲避的想法”属于社交障碍,早期是可以随着他人的评价而改变的,虽然治疗的方式总在强调不要在意别人的眼光,活出自己的样子等,但是比较讽刺的是,治疗的方式离不开他人积极的鼓励作为导向。
在治疗过程中,自己要确定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勇于表现再通过收获到他人赞赏积累自信,最终达到社交顺畅。
对于社交障碍者来说,他们的本质是内向的,对周遭环境是惶恐的,社交恐惧症其实是恐惧症中最常见的一种。
他们的内心始终与他人抱有“评价伤害”的主观印象且内心极度敏感,这两种表征若是可以通过主观意志力分开尚且没有太大的危害。
但社交恐惧症的人两种表征聚在一身,整个人越来越消极,得到的评价也越负面最终形成一种恶循环,逐渐断绝和外界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