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找准语言文字训练点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这样定位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可是曾几何时,语文课程一直在学习文章的思想内容,体会文章的情感。还记得一位老师上《十里长街送总理》,高潮处老师哀乐奏起,师生泣不成声,听课者颌首赞许、掌声雷动;一位老师上《卖火柴的小女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对其悲惨的命运无比同情……曾经这些被称之为好课的课堂叫我们如今回忆起来却无比汗颜!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是最重要的改变,这才是我们语文教师该做的事情。因为有了这个方向的转变,我们应该更多思考的便是如何寻找语言文字的训练点?
一、寻找语言文字的训练点要基于《课程标准》
我们学校很多老师的案头唾手可得的一本书便是《课程标准》。每学期开学的第一次教研活动要组织大家学习《课程标准》;设计一堂课要先读读课程标准;开展听课、评课活动更是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因为我们要做到想法有据可依,做法名至实归。
以《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1-2年级)和第二学段(3-4年级)阅读教学中词语理解的目标为例:
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第一学段)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第二学段)
两个学段对于词语理解的目标与内容的规定不一样,所以在设计一堂课的时候就应该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来做。于是我在《三个儿子》的教学中这样设计:
师:你在生活中还见过什么在晃荡?
生:春天来了,柳条在晃荡。
生:小女孩一跑起来,她的辫子在晃荡。
师:是呀,“晃”就表示摇动、摆动的意思。联系生活实际也能帮助我们理解词语。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指导一线教师如何进行教学实践的纲领性文件,因此,寻找语言文字的训练点应首先以《课程标准》为依据。
二、寻找语言文字训练点要基于年段目标
各年段阅读教学的目标都是不一样的。
低年级的阅读教学目标:
1.以识字教学为重点。要求认的字必须能正确认读,要求会写的字必须写对写好会用。低年级的识字教学要强调整体识记,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巩固。在写字教学中,主笔画和字的结构要指导到位。每节课都要花几分钟写字。教师要通过学新温故,要通过比较辨析形近字、多音字、同音字等。要建立学生自主识字的激励机制,激励学生在生活中、阅读中识字,每周用一节课交流识字成果。要相信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
2.朗读的指导和训练。低年级应该要求所有学生正确的读,而不是有感情的读。读正确的训练能培养学生的初步语感。怎样读正确?要做到以下三点:每个字都能读准,特别是多音字、轻声、变调、儿化;不多字少字,不颠倒重复,读准长句子中词语之间的停顿;理解少量的重点词和句
中年级的阅读教学目标:
1.继续重视识字和写字的教学。
2.加强词和句的教学。词句的教学主要从四个方面入手:A.能找出重点词句。(用的准确的词,如《荷花》里的“冒”;能揭示文章主旨的词句;能统领全文的词句;能总结全文的词句;过渡句;不理解的词句等)B.教会学生用多种方法来理解重点词句。(换词;读词句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理解等)C.体会重点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D.注意引导学生积累好词佳句,并学会在表达中运用。
3.阅读以段的训练为重点。如:理解重点词句;概括段意;了解段和段之间的联系;揣摩构段方式等。
高年级阅读教学的目标:
1.加强自学能力的培养。要先自学后师生共学。可以通过自学提纲引导学生自学:初读后写一点初读的感受;鼓励学生提出不懂的或者感兴趣的或者关心的问题,引导学生提语言方面、写法方面的问题。
2.从阅读不同文体的文章中得其法。比如:写景状物的文章,要指导学生抓住景物特点有顺序地写,边写景边抒情(《记金华的双龙洞》);写事的文章,要引导学生整体把握主要内容,理清顺序,抓住重点句段体会感情;写人的文章,要引导学生重点感受人物的形象,学习人物描写的基本方法,通过语言、外貌、动作、心理来写;说明性的文章,要让学生读懂说明什么,了解说明的方法。
叶所工作室曾经让三个学段的老师备《西门豹》,因为每个学段的教学目标不一样,所以三个学段的老师各自备出来的训练点也就会不一样。
三、寻找语言文字训练点要基于文体特色
教材选编的课文都是有不同文体的,如:诗歌、散文、童话、语言、儿童诗……文体不同,训练点也会不一样。
童话,顾名思义,童就是少年儿童;话就是故事。童话就是专门写给少年儿童看的故事。它按照儿童的心理特点和需要,通过丰富的幻想、想象和夸张来塑造鲜明的形象,用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和浅显易懂的语言文字反映现实生活,抑恶扬善,起到教育人的目的。通过教学研究,结合童话的特点,其语言文字训练点应落在:一是富有童趣的语言。童话故事中的形象,不论是人物还是动物抑或植物,都赋予了人的语言,如《 咕咚来了》,当“咕咚”一声响起时,小白兔的语言“快逃啊,咕咚来了。”一下子就抓住了小读者的心,《小壁虎借尾巴》中小壁虎的话“小鱼姐姐,您的尾巴借给我行吗?”等等,更是贴近孩子的口味。所谓童言无忌,此处结合最有利于用孩子们自己的语言写出孩子们的真情实感。二是鲜明的人物形象。童话故事里的形象,多为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动植物,在孩子们的世界里,它们和人一样有血有肉。阅读童话时,教师要结合故事里的人物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想象它们会说什么,会做什么,可以续编故事的结尾,也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创编童话故事。
寓言故事在教材中的编排有一定比例,它的教学价值在于依托文本理解故事,跳出故事悟明道理,兼语言与思维二者共同发展。寓言教学可紧扣“学讲故事练表达、悟明道理练思维”的简约模式便可实现语言文字的训练。
民间故事是民间文学的重要门类之一,多以口耳相传,情节夸张,充满想象,且多采用象征形式来表达人们美好的愿望。在现行教材中,越来越多的民间故事进入我们的视野,如:《木兰从军》《沉香救母》《日月潭的传说》《哪吒闹海》《九色鹿》《嫦娥奔月》《牛郎织女》等。这些耳熟能详的故事,到底该教什么呢?
1、教讲述——以讲述唤醒故事的魔力。给情节插上想象的翅膀。教低段的阅读民间故事,激发学生爱读、乐讲,培养学生讲故事的能力才是教学的核心目标,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才会达到理解、积累、运用词句的目的,这才真正落实了“语用”。
2、教情节——第二学段的民间故事教学就可以在课文改编的基础上,巧抓情节的空白点,激发学生依“文理”想象设计情节,拓宽学生的阅读思维,训练学生的篇章结构意识,锤炼学生的创造性表达,从而达到具体生动讲述故事的目的。
3、教鉴赏——为故事还原文学的气质。在民间集体创作的流传中,民间故事的内容越来越丰富;表现手法也越来越艺术——神奇丰富的幻想、多角度极度的艺术夸张、成功的拟人化修辞、完整的结构和定型的人物性格等。这里,无论是把哪一个点作为教学内容来讲,对学生来说就是一种民间文化的熏陶。
……
四、寻找语言文字的训练点要基于教材
教材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载体。陶行知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那是说我们不能迷信教材,要创造性地利用教材来教语文。但我想说,“教材也是个最好的例子”,因为教材里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教材编写者精心选编的课文,我们应利用好教材指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如何在教材中寻找语言文字的训练点,最重要的一步便是裸读,在裸读中发现语言现象。什么是语言现象?即这一课中在听说读写方面的语言特色。
以闫君燕老师执教的《鱼游到了纸上》为例:
揣摩句子,领悟表达
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
引导学生发现:描写人物的动作,不仅可以写看到的,还可以写想到的。这样表达更加具体形象。
到文中找出这样写法的另两处句子。
小结写作方法:先写看到的,再写想到的,融入作者的写法。
迁移。出示:《全神贯注》语段,找找哪些句子是看到的,哪些是想到的?
要写好想到的,有点难,要注意什么?小组讨论。(联系前面看到的)“好像、像、似乎”这些词把看到的和想到的联系在一起。
迁移运用。出示学生跳绳语段。段中只写了看到的学生跳绳的动作,然后让学生补充添加想的部分。
闫老师在备这一课时发现的了课文中最明显的语言现象:描写人物的动作,不仅可以写看到的,还可以写想到的。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迁移运用,从而学会这样的写作方法。
所以,裸读发现语言现象,并以此作为语言文字的训练点,是最重要的一步。
王雷英老师说:“关键是要立体地看教材,把教材当成可以开发的资源包,可以删减,可以增补,可以整合,可以重组,可以挖掘教材中的全息元素。建议从语文素养,语言学习和能力发展的角度梳理“训练系列”,“读写指导”,让教材立体又系统。” “需要找到最有价值的教学目标,最适度的教学目标,最有发展性的教学目标。然后,基于教科书,基于儿童,基于文体的特点和课型特征来确定一堂课的教学内容。”这也是寻找语言文字训练点的方法。
总之,我们应把握好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度,找准语言文字训练点,做好语文教师该做的事,别再犯“耕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家的地”的错误
一、寻找语言文字的训练点要基于《课程标准》
我们学校很多老师的案头唾手可得的一本书便是《课程标准》。每学期开学的第一次教研活动要组织大家学习《课程标准》;设计一堂课要先读读课程标准;开展听课、评课活动更是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因为我们要做到想法有据可依,做法名至实归。
以《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1-2年级)和第二学段(3-4年级)阅读教学中词语理解的目标为例:
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第一学段)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第二学段)
两个学段对于词语理解的目标与内容的规定不一样,所以在设计一堂课的时候就应该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来做。于是我在《三个儿子》的教学中这样设计:
师:你在生活中还见过什么在晃荡?
生:春天来了,柳条在晃荡。
生:小女孩一跑起来,她的辫子在晃荡。
师:是呀,“晃”就表示摇动、摆动的意思。联系生活实际也能帮助我们理解词语。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指导一线教师如何进行教学实践的纲领性文件,因此,寻找语言文字的训练点应首先以《课程标准》为依据。
二、寻找语言文字训练点要基于年段目标
各年段阅读教学的目标都是不一样的。
低年级的阅读教学目标:
1.以识字教学为重点。要求认的字必须能正确认读,要求会写的字必须写对写好会用。低年级的识字教学要强调整体识记,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巩固。在写字教学中,主笔画和字的结构要指导到位。每节课都要花几分钟写字。教师要通过学新温故,要通过比较辨析形近字、多音字、同音字等。要建立学生自主识字的激励机制,激励学生在生活中、阅读中识字,每周用一节课交流识字成果。要相信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
2.朗读的指导和训练。低年级应该要求所有学生正确的读,而不是有感情的读。读正确的训练能培养学生的初步语感。怎样读正确?要做到以下三点:每个字都能读准,特别是多音字、轻声、变调、儿化;不多字少字,不颠倒重复,读准长句子中词语之间的停顿;理解少量的重点词和句
中年级的阅读教学目标:
1.继续重视识字和写字的教学。
2.加强词和句的教学。词句的教学主要从四个方面入手:A.能找出重点词句。(用的准确的词,如《荷花》里的“冒”;能揭示文章主旨的词句;能统领全文的词句;能总结全文的词句;过渡句;不理解的词句等)B.教会学生用多种方法来理解重点词句。(换词;读词句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理解等)C.体会重点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D.注意引导学生积累好词佳句,并学会在表达中运用。
3.阅读以段的训练为重点。如:理解重点词句;概括段意;了解段和段之间的联系;揣摩构段方式等。
高年级阅读教学的目标:
1.加强自学能力的培养。要先自学后师生共学。可以通过自学提纲引导学生自学:初读后写一点初读的感受;鼓励学生提出不懂的或者感兴趣的或者关心的问题,引导学生提语言方面、写法方面的问题。
2.从阅读不同文体的文章中得其法。比如:写景状物的文章,要指导学生抓住景物特点有顺序地写,边写景边抒情(《记金华的双龙洞》);写事的文章,要引导学生整体把握主要内容,理清顺序,抓住重点句段体会感情;写人的文章,要引导学生重点感受人物的形象,学习人物描写的基本方法,通过语言、外貌、动作、心理来写;说明性的文章,要让学生读懂说明什么,了解说明的方法。
叶所工作室曾经让三个学段的老师备《西门豹》,因为每个学段的教学目标不一样,所以三个学段的老师各自备出来的训练点也就会不一样。
三、寻找语言文字训练点要基于文体特色
教材选编的课文都是有不同文体的,如:诗歌、散文、童话、语言、儿童诗……文体不同,训练点也会不一样。
童话,顾名思义,童就是少年儿童;话就是故事。童话就是专门写给少年儿童看的故事。它按照儿童的心理特点和需要,通过丰富的幻想、想象和夸张来塑造鲜明的形象,用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和浅显易懂的语言文字反映现实生活,抑恶扬善,起到教育人的目的。通过教学研究,结合童话的特点,其语言文字训练点应落在:一是富有童趣的语言。童话故事中的形象,不论是人物还是动物抑或植物,都赋予了人的语言,如《 咕咚来了》,当“咕咚”一声响起时,小白兔的语言“快逃啊,咕咚来了。”一下子就抓住了小读者的心,《小壁虎借尾巴》中小壁虎的话“小鱼姐姐,您的尾巴借给我行吗?”等等,更是贴近孩子的口味。所谓童言无忌,此处结合最有利于用孩子们自己的语言写出孩子们的真情实感。二是鲜明的人物形象。童话故事里的形象,多为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动植物,在孩子们的世界里,它们和人一样有血有肉。阅读童话时,教师要结合故事里的人物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想象它们会说什么,会做什么,可以续编故事的结尾,也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创编童话故事。
寓言故事在教材中的编排有一定比例,它的教学价值在于依托文本理解故事,跳出故事悟明道理,兼语言与思维二者共同发展。寓言教学可紧扣“学讲故事练表达、悟明道理练思维”的简约模式便可实现语言文字的训练。
民间故事是民间文学的重要门类之一,多以口耳相传,情节夸张,充满想象,且多采用象征形式来表达人们美好的愿望。在现行教材中,越来越多的民间故事进入我们的视野,如:《木兰从军》《沉香救母》《日月潭的传说》《哪吒闹海》《九色鹿》《嫦娥奔月》《牛郎织女》等。这些耳熟能详的故事,到底该教什么呢?
1、教讲述——以讲述唤醒故事的魔力。给情节插上想象的翅膀。教低段的阅读民间故事,激发学生爱读、乐讲,培养学生讲故事的能力才是教学的核心目标,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才会达到理解、积累、运用词句的目的,这才真正落实了“语用”。
2、教情节——第二学段的民间故事教学就可以在课文改编的基础上,巧抓情节的空白点,激发学生依“文理”想象设计情节,拓宽学生的阅读思维,训练学生的篇章结构意识,锤炼学生的创造性表达,从而达到具体生动讲述故事的目的。
3、教鉴赏——为故事还原文学的气质。在民间集体创作的流传中,民间故事的内容越来越丰富;表现手法也越来越艺术——神奇丰富的幻想、多角度极度的艺术夸张、成功的拟人化修辞、完整的结构和定型的人物性格等。这里,无论是把哪一个点作为教学内容来讲,对学生来说就是一种民间文化的熏陶。
……
四、寻找语言文字的训练点要基于教材
教材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载体。陶行知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那是说我们不能迷信教材,要创造性地利用教材来教语文。但我想说,“教材也是个最好的例子”,因为教材里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教材编写者精心选编的课文,我们应利用好教材指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如何在教材中寻找语言文字的训练点,最重要的一步便是裸读,在裸读中发现语言现象。什么是语言现象?即这一课中在听说读写方面的语言特色。
以闫君燕老师执教的《鱼游到了纸上》为例:
揣摩句子,领悟表达
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
引导学生发现:描写人物的动作,不仅可以写看到的,还可以写想到的。这样表达更加具体形象。
到文中找出这样写法的另两处句子。
小结写作方法:先写看到的,再写想到的,融入作者的写法。
迁移。出示:《全神贯注》语段,找找哪些句子是看到的,哪些是想到的?
要写好想到的,有点难,要注意什么?小组讨论。(联系前面看到的)“好像、像、似乎”这些词把看到的和想到的联系在一起。
迁移运用。出示学生跳绳语段。段中只写了看到的学生跳绳的动作,然后让学生补充添加想的部分。
闫老师在备这一课时发现的了课文中最明显的语言现象:描写人物的动作,不仅可以写看到的,还可以写想到的。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迁移运用,从而学会这样的写作方法。
所以,裸读发现语言现象,并以此作为语言文字的训练点,是最重要的一步。
王雷英老师说:“关键是要立体地看教材,把教材当成可以开发的资源包,可以删减,可以增补,可以整合,可以重组,可以挖掘教材中的全息元素。建议从语文素养,语言学习和能力发展的角度梳理“训练系列”,“读写指导”,让教材立体又系统。” “需要找到最有价值的教学目标,最适度的教学目标,最有发展性的教学目标。然后,基于教科书,基于儿童,基于文体的特点和课型特征来确定一堂课的教学内容。”这也是寻找语言文字训练点的方法。
总之,我们应把握好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度,找准语言文字训练点,做好语文教师该做的事,别再犯“耕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家的地”的错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