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途径丰富教学活动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一、情境创设
幼儿学习的过程是将新知识同相关已有经验联系起来、进行一定思维加工、获得对新知识理解和运用的过程。对于幼儿来说,新知识的理解要以一定的已有经验为基础。这就需要教师通过直观教学、设置教学情境等方法充实感性材料,丰富表象积累,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如,在讲解故事《秋姑娘的衣裳》时,多数幼儿由于缺乏生活经验,对于秋天到来时自然界各种景物的变化不了解,为了更好的理解故事,除了我们课前带幼儿到大自然去体验之外,还根据故事的内容,在活动室布置了一串串通红的辣椒、紫得透亮的葡萄、黄澄澄的秋叶、争奇斗艳的菊花、以及甘蔗、梨、苹果……创设了真实、生动、富有动感的情境,激励幼儿运用视觉、触觉、嗅觉等感觉器官与情境互动。幼儿置身于这种情境中,仿佛自己就是美丽的秋姑娘,飞进果园、飞进菜地、飞进树林……轻轻吹一口气,苹果红了,辣椒也红了;梨儿黄了,树叶儿也黄了;葡萄紫了,茄子也紫了……幼儿充分感知着有关秋天的知识,思维分外活跃。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只要引导幼儿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将故事中的人物、情节等一幅幅生动鲜明的画面想象出来,就能达到如临其境的效果,从而真正理解为什么秋姑娘的衣裳是七彩的,为什么她轻轻一吹秋天就到了……。又如在故事《两只小羊》的教学中,我们借助实物创设‘独木桥’,让幼儿自由练习走‘独木桥’,积累过独木桥的经验,有了感性认识,幼儿对故事里两只小羊由于过独木桥时互不相让,结果双双掉进河里产生了深刻的感受,同时,深刻地理解了故事所要表达的美好情感和蕴涵的道理:过独木桥时,彼此间可以协商、可以礼让,如果毫不讲理、互不相让,双方都没有好处。
二、巧妙提问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运用启发、探究等方法引导幼儿积极思维,获得对知识的理解。提问就是教师在学习内容与幼儿理解之间架设的桥梁,是激发幼儿积极思维的有效方法,教师该如何巧用提问来促进幼儿深入地理解故事呢?
1 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
在故事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原有经验、思维能力进行有针对性地提问,支持不同水平的幼儿学习理解故事。如提问时将“故事里有谁?”、“故事讲了什么事情?”、“是什么?”、“怎么了?”一一这些比较简单的问题直接提给思维能力相对较弱的孩子,使他们经过简单的思维加工就能回答,建立信心。然后,根据幼儿的回答进行适度地追问,支持他们一步一步展开想象、分析,理解故事。然后,教师逐步加大提问的难度,将需要进行复杂思维加工的问题,提给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较强的幼儿,如:“小花猫能学会爬树的本领吗?为什么?”、“你从哪儿看出它学不到本领?”、“如果你是小花猫,会怎么学本领呢?”等,这样教学帮助不同水平的幼儿联系故事情节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分析、推理,从而理解故事。
2 有层次性的提出问题
在故事教学中,教师除了向不同能力的幼儿提不同的问题外,还应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设计具有递进性和层次性的跟进问题,支持幼儿层层深入地思考和理解故事。如《守株待兔》故事中,我们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预设了以下几个层次的问题,首先问:“你们觉得他(农民)还能等到兔子吗?”引导幼儿结合故事情节展开联想、分析,得到幼儿的否定回答后教师再跟进提问:“为什么等不到兔子?”让幼儿充分展开想象、推理,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接着,教师再根据幼儿的回答继续追问:“如果你是他(农民),还会继续等兔子吗?为什么?”启发幼儿不断地结合故事情节和已有知识(经验),积极地运用各种思维方法,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理解故事。
3 善于提出开放性的问题
在故事教学中,教师应该摈弃以往的封闭式提问,如故事的名字叫什么?这个故事好听吗?“好不好”、“是不是”、“对不对”等答案唯一、不利于幼儿思维发展的问题,而应该多提开放性的问题,对幼儿进行发散思维训练,鼓励幼儿从多角度、多方向、多纬度思索种种解决问题的办法,获得对知识的深入理解。
如,在故事《龟兔赛跑》中,我们反复思考:怎样提问才能促进幼儿观察,为他们提供创造性的想象和思维空间?于是,我们开展了以开放式提问为主的教学活动,如“谁能说说这幅图?”、“兔子用什么表情和乌龟说话?它会说什么?”、“兔子怎么比赛的?你从哪儿看出来?”、“这是怎样的一只兔子?”、“你喜欢故事里的谁?为什么?”、“如果你是小乌龟,你会怎样做?”――引导幼儿把自己想象成故事中的角色,结合画面充分展开联想,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问题,说出画面大意。针对第一幅“兔子向乌龟挑战”的画面,幼儿就有各种各样的表述:有的说“一只兔子神气地指着乌龟,说‘你跑步慢得像蜗牛!”:有的说“一只兔子和一只乌龟在说话,兔子张嘴大笑,乌龟伸出双手很生气”;还有的回答“兔子一只手叉着腰,一只手指着乌龟很得意地说话,乌龟听了心里不高兴!”、“兔子用手指着乌龟大声地说‘喂,来比赛吗?’”。
这种开放式问题,激发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在观察图片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经验和想象,大胆地表述,答案多种多样、精彩纷呈,促使幼儿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运用多种思维方法进行思维加工,从而敢于思维、敢于想象,从不同角度理解和体验故事情感。
4 注重提问的双向性
传统的故事教学,幼儿解题练习的形式主要是教师提问、幼儿回答,练习方法是一问一答,形式单一,不能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故事教学的问答式练习应重视幼儿学习的主动性,注重提问的双向性,要鼓励幼儿大胆地向教师及其他幼儿提出疑问,促使他们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积极思维,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如教师讲完故事问幼儿“你有听不明白的地方吗?”、“你有不理解的词和句子吗?”、“你有哪些疑问?”等等,引导幼儿积极回忆故事情节、梳理思维过程,对作品中不理解的内容、词语等提出质疑,然后由老师或同伴进行解答。这一过程,充分激发了幼儿学习和思考的乐趣,使他们从新的角度和方向去思考问题,产生许多主意和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真正地理解故事。同时,还发展了幼儿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创新精神。
三、角色表演
角色表演,是同创造想象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它是幼儿依据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以往生活经验,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通过扮演角色,创造性地再现和刻画故事的过程。通过角色表演,可以达到对故事内容和情感的深刻理解。如,故事《小猫学本领》中,我选择其中一个情节:“猫妈妈夸奖小花猫,小黄猫在一旁难过得低下了头”进行分角色表演。首先,我采取静态思维与动态体验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幼儿一边回忆故事情节,观察小黄猫的表情、姿态,一边提问:“猫妈妈会说什么话来表扬小花猫?小花猫得到妈妈的表扬,心里有什么感受,表情怎么样?”、“一旁的小黄猫听了,心里会怎么想?它会有怎样的表情和动作?”
、“妈妈和小黄猫之间会说话吗,说什么?说话时它们有什么表情、动作?”鼓励幼儿结合故事情节充分展开想象,运用语言、表情、动作等表现出来。幼儿的积极性很高,开动脑筋,创造出一个个趣味盎然、生动活泼的片段。就刻画小黄猫这一角色而言,有的用擦眼泪的动作表现小黄猫当时的难过心情;有的用低头不语的身体姿势表现小黄猫知错后悔的神态;还有的用小黄猫主动给妈妈认错来表现它的思想动态……整个过程幼儿沉浸在故事里与故事角色融为一体,通过创造性的想象生动地再现故事情节、刻画了栩栩如生的角色形象,把握了角色的性格特征,深入地理解了故事所要表达的情感。
四、情感迁移
情感迁移是教学中帮助幼儿调动已有经验,将故事情感合理迁移到日常生活。这样迁移,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故事情感,而且有利学生思维的发展。如在故事《小小男子汉》中,主人公洛迪在危急关头不顾自己安危,克服重重困难,勇敢地救出母亲,这种对母亲深深的爱打动了孩子幼小心灵。结合现在的孩子被爱包围,却不会主动去爱别人这一现状,我设计了寻找“妈妈的爱”的活动,鼓励幼儿收集生活中点点滴滴的母爱,为爱的迁移积累丰富的经验。很快,幼儿收集了许多有关‘母爱’的小故事,我引导他们在集体中交流、分享:“我生病的时候,妈妈整夜整夜地抱着我……”;“妈妈一到周末就带我到公园玩……,妈妈很爱我”;“生日的时候,妈妈给我买了许多礼物……”;“冬天睡觉的时候,妈妈把热水袋给我暖被窝……”:“我生病的时候,妈妈哭了……”这种爱的分享和积累让幼儿似乎一下子懂事了许多,明白了生活中处处都有妈妈的爱,真幸福!我们也应该好好地爱妈妈。有了积累,迁移就有了基础,于是,我又引导孩子讨论:“故事里的洛迪用什么方式表达对妈妈的爱?”、“如果你是洛迪,碰到那么危急的情况会怎么做?”、“日常生活中,我们该怎样爱妈妈?”……就此进行分析、想象等系列思维加工,帮助幼儿将故事中洛迪爱妈妈的情感迁移到自己的生活中去,理解爱是相互的接受和给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爱妈妈,如早点起床,不让妈妈生气就是爱妈妈;妈妈生日的时候,画一张妈妈的画送给她,表达爱心;回到家里,不撒娇,收拾好玩具:在幼儿园好好学本领;和爸爸一起逗妈妈开心……爱,在孩子心中得到了延伸和升华!情感的迁移自然而朴实,不仅让幼儿深入的体会了故事及其情感,更促进了思维的可持续发展。
经过两年的故事教学实践研究,我们欣喜地看到了孩子的变化:思维活跃、想象丰富、乐于探究、表达大胆……我们将进一步探索故事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使孩子们获得更好的发展。
幼儿学习的过程是将新知识同相关已有经验联系起来、进行一定思维加工、获得对新知识理解和运用的过程。对于幼儿来说,新知识的理解要以一定的已有经验为基础。这就需要教师通过直观教学、设置教学情境等方法充实感性材料,丰富表象积累,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如,在讲解故事《秋姑娘的衣裳》时,多数幼儿由于缺乏生活经验,对于秋天到来时自然界各种景物的变化不了解,为了更好的理解故事,除了我们课前带幼儿到大自然去体验之外,还根据故事的内容,在活动室布置了一串串通红的辣椒、紫得透亮的葡萄、黄澄澄的秋叶、争奇斗艳的菊花、以及甘蔗、梨、苹果……创设了真实、生动、富有动感的情境,激励幼儿运用视觉、触觉、嗅觉等感觉器官与情境互动。幼儿置身于这种情境中,仿佛自己就是美丽的秋姑娘,飞进果园、飞进菜地、飞进树林……轻轻吹一口气,苹果红了,辣椒也红了;梨儿黄了,树叶儿也黄了;葡萄紫了,茄子也紫了……幼儿充分感知着有关秋天的知识,思维分外活跃。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只要引导幼儿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将故事中的人物、情节等一幅幅生动鲜明的画面想象出来,就能达到如临其境的效果,从而真正理解为什么秋姑娘的衣裳是七彩的,为什么她轻轻一吹秋天就到了……。又如在故事《两只小羊》的教学中,我们借助实物创设‘独木桥’,让幼儿自由练习走‘独木桥’,积累过独木桥的经验,有了感性认识,幼儿对故事里两只小羊由于过独木桥时互不相让,结果双双掉进河里产生了深刻的感受,同时,深刻地理解了故事所要表达的美好情感和蕴涵的道理:过独木桥时,彼此间可以协商、可以礼让,如果毫不讲理、互不相让,双方都没有好处。
二、巧妙提问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运用启发、探究等方法引导幼儿积极思维,获得对知识的理解。提问就是教师在学习内容与幼儿理解之间架设的桥梁,是激发幼儿积极思维的有效方法,教师该如何巧用提问来促进幼儿深入地理解故事呢?
1 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
在故事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原有经验、思维能力进行有针对性地提问,支持不同水平的幼儿学习理解故事。如提问时将“故事里有谁?”、“故事讲了什么事情?”、“是什么?”、“怎么了?”一一这些比较简单的问题直接提给思维能力相对较弱的孩子,使他们经过简单的思维加工就能回答,建立信心。然后,根据幼儿的回答进行适度地追问,支持他们一步一步展开想象、分析,理解故事。然后,教师逐步加大提问的难度,将需要进行复杂思维加工的问题,提给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较强的幼儿,如:“小花猫能学会爬树的本领吗?为什么?”、“你从哪儿看出它学不到本领?”、“如果你是小花猫,会怎么学本领呢?”等,这样教学帮助不同水平的幼儿联系故事情节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分析、推理,从而理解故事。
2 有层次性的提出问题
在故事教学中,教师除了向不同能力的幼儿提不同的问题外,还应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设计具有递进性和层次性的跟进问题,支持幼儿层层深入地思考和理解故事。如《守株待兔》故事中,我们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预设了以下几个层次的问题,首先问:“你们觉得他(农民)还能等到兔子吗?”引导幼儿结合故事情节展开联想、分析,得到幼儿的否定回答后教师再跟进提问:“为什么等不到兔子?”让幼儿充分展开想象、推理,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接着,教师再根据幼儿的回答继续追问:“如果你是他(农民),还会继续等兔子吗?为什么?”启发幼儿不断地结合故事情节和已有知识(经验),积极地运用各种思维方法,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理解故事。
3 善于提出开放性的问题
在故事教学中,教师应该摈弃以往的封闭式提问,如故事的名字叫什么?这个故事好听吗?“好不好”、“是不是”、“对不对”等答案唯一、不利于幼儿思维发展的问题,而应该多提开放性的问题,对幼儿进行发散思维训练,鼓励幼儿从多角度、多方向、多纬度思索种种解决问题的办法,获得对知识的深入理解。
如,在故事《龟兔赛跑》中,我们反复思考:怎样提问才能促进幼儿观察,为他们提供创造性的想象和思维空间?于是,我们开展了以开放式提问为主的教学活动,如“谁能说说这幅图?”、“兔子用什么表情和乌龟说话?它会说什么?”、“兔子怎么比赛的?你从哪儿看出来?”、“这是怎样的一只兔子?”、“你喜欢故事里的谁?为什么?”、“如果你是小乌龟,你会怎样做?”――引导幼儿把自己想象成故事中的角色,结合画面充分展开联想,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问题,说出画面大意。针对第一幅“兔子向乌龟挑战”的画面,幼儿就有各种各样的表述:有的说“一只兔子神气地指着乌龟,说‘你跑步慢得像蜗牛!”:有的说“一只兔子和一只乌龟在说话,兔子张嘴大笑,乌龟伸出双手很生气”;还有的回答“兔子一只手叉着腰,一只手指着乌龟很得意地说话,乌龟听了心里不高兴!”、“兔子用手指着乌龟大声地说‘喂,来比赛吗?’”。
这种开放式问题,激发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在观察图片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经验和想象,大胆地表述,答案多种多样、精彩纷呈,促使幼儿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运用多种思维方法进行思维加工,从而敢于思维、敢于想象,从不同角度理解和体验故事情感。
4 注重提问的双向性
传统的故事教学,幼儿解题练习的形式主要是教师提问、幼儿回答,练习方法是一问一答,形式单一,不能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故事教学的问答式练习应重视幼儿学习的主动性,注重提问的双向性,要鼓励幼儿大胆地向教师及其他幼儿提出疑问,促使他们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积极思维,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如教师讲完故事问幼儿“你有听不明白的地方吗?”、“你有不理解的词和句子吗?”、“你有哪些疑问?”等等,引导幼儿积极回忆故事情节、梳理思维过程,对作品中不理解的内容、词语等提出质疑,然后由老师或同伴进行解答。这一过程,充分激发了幼儿学习和思考的乐趣,使他们从新的角度和方向去思考问题,产生许多主意和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真正地理解故事。同时,还发展了幼儿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创新精神。
三、角色表演
角色表演,是同创造想象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它是幼儿依据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以往生活经验,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通过扮演角色,创造性地再现和刻画故事的过程。通过角色表演,可以达到对故事内容和情感的深刻理解。如,故事《小猫学本领》中,我选择其中一个情节:“猫妈妈夸奖小花猫,小黄猫在一旁难过得低下了头”进行分角色表演。首先,我采取静态思维与动态体验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幼儿一边回忆故事情节,观察小黄猫的表情、姿态,一边提问:“猫妈妈会说什么话来表扬小花猫?小花猫得到妈妈的表扬,心里有什么感受,表情怎么样?”、“一旁的小黄猫听了,心里会怎么想?它会有怎样的表情和动作?”
、“妈妈和小黄猫之间会说话吗,说什么?说话时它们有什么表情、动作?”鼓励幼儿结合故事情节充分展开想象,运用语言、表情、动作等表现出来。幼儿的积极性很高,开动脑筋,创造出一个个趣味盎然、生动活泼的片段。就刻画小黄猫这一角色而言,有的用擦眼泪的动作表现小黄猫当时的难过心情;有的用低头不语的身体姿势表现小黄猫知错后悔的神态;还有的用小黄猫主动给妈妈认错来表现它的思想动态……整个过程幼儿沉浸在故事里与故事角色融为一体,通过创造性的想象生动地再现故事情节、刻画了栩栩如生的角色形象,把握了角色的性格特征,深入地理解了故事所要表达的情感。
四、情感迁移
情感迁移是教学中帮助幼儿调动已有经验,将故事情感合理迁移到日常生活。这样迁移,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故事情感,而且有利学生思维的发展。如在故事《小小男子汉》中,主人公洛迪在危急关头不顾自己安危,克服重重困难,勇敢地救出母亲,这种对母亲深深的爱打动了孩子幼小心灵。结合现在的孩子被爱包围,却不会主动去爱别人这一现状,我设计了寻找“妈妈的爱”的活动,鼓励幼儿收集生活中点点滴滴的母爱,为爱的迁移积累丰富的经验。很快,幼儿收集了许多有关‘母爱’的小故事,我引导他们在集体中交流、分享:“我生病的时候,妈妈整夜整夜地抱着我……”;“妈妈一到周末就带我到公园玩……,妈妈很爱我”;“生日的时候,妈妈给我买了许多礼物……”;“冬天睡觉的时候,妈妈把热水袋给我暖被窝……”:“我生病的时候,妈妈哭了……”这种爱的分享和积累让幼儿似乎一下子懂事了许多,明白了生活中处处都有妈妈的爱,真幸福!我们也应该好好地爱妈妈。有了积累,迁移就有了基础,于是,我又引导孩子讨论:“故事里的洛迪用什么方式表达对妈妈的爱?”、“如果你是洛迪,碰到那么危急的情况会怎么做?”、“日常生活中,我们该怎样爱妈妈?”……就此进行分析、想象等系列思维加工,帮助幼儿将故事中洛迪爱妈妈的情感迁移到自己的生活中去,理解爱是相互的接受和给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爱妈妈,如早点起床,不让妈妈生气就是爱妈妈;妈妈生日的时候,画一张妈妈的画送给她,表达爱心;回到家里,不撒娇,收拾好玩具:在幼儿园好好学本领;和爸爸一起逗妈妈开心……爱,在孩子心中得到了延伸和升华!情感的迁移自然而朴实,不仅让幼儿深入的体会了故事及其情感,更促进了思维的可持续发展。
经过两年的故事教学实践研究,我们欣喜地看到了孩子的变化:思维活跃、想象丰富、乐于探究、表达大胆……我们将进一步探索故事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使孩子们获得更好的发展。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