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小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
思考是一个过程,应该通过语言来完成。因此,要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首先要培养他们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你觉得一个问题怎么样?正确而有条理地讲述你思维过程。儿童数学思维能力应该从小就得到锻炼,这有利于儿童学前班以后智力发展方向,并且会影响儿童今后数学学习能力,直接影响儿童数学成绩。孩子们好奇,质疑和寻求知识。根据这一特点,家长应注意引导孩子,给他们思考如何计算机会,从而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热情和积极思维。
当然,起初,孩子数学思维是模糊而且不能确定,父母会让孩子觉得数学是解决问题方便之物,只要孩子保持这种好奇心,他们就可以进行下一步指导。1.在计算教学中,我们教学生思维程序性和方向性,即从哪里开始,想什么,再思考什么。2.在应用问题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顺序,即如何分析数量关系,找出问题中已知条件和未知问题,并建立它们之间关系,利用已知的条件解决未知性问题。具体方法:列表法、绘制流程图、画线法,通过这些方法梳理思维顺序,突出思维过程。3.加强变式教学,培养发散思维。
思考始于发现问题,这是解决问题起点,也是解决问题过程中驱动力之一。在发现问题之后,我们需要进一步了解问题其中本质。只有理解了问题,思维活动才能有一定的方向。澄清一个问题就是找出问题其中关键点。它需要分析问题,以便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如果孩子思维能力不足,也不够有趣,那也没关系。你可以带一些实物,如玩具、棋子、扑克、小娃娃和各种教具,并耐心引导他们。
不要错过“数学启蒙敏感期”
具体来说,孩子的数学启蒙期有五个阶段,分别是0-1岁、1-3岁、3-6岁、6-9岁、9-12岁。而过了12岁,孩子学习数学的敏感期就错过了。当然,这五个阶段的学习节奏快慢不同,深度也不尽相同。
斯坦福大学数学教授Jo Boaler曾表示并没有所谓的“天生数学脑”。但想必这个“天生”是遗传学范畴的讨论,而我们后天所看到的“这个孩子数学好,有天赋”云云,或许极大程度上是因为利用好了最关键的几个数学启蒙阶段。
孩子0-1岁的时候,大脑完成40%的发育,包括大脑神经元细胞、髓鞘和海马体以及其中的各种链接都在这个阶段发育完成。
别看这短短一年稍纵即逝,却可能是五个阶段中最为关键的一年。“其实孩子学到了,而且学习的速度无比之快。只是他不会用大人的方式反馈给我们,但这并不代表他没学到。”
同时,数感也是很重要的数学能力。但什么是数字感觉(number sense)?官方一点的解释可能是:能够灵活地处理数字,拆解问题,从不同角度看问题。要培养孩子的数感,就要充分调动起他的五感,而且还要了解哪个时期、哪种感觉是最强势的。
比如0-3岁,孩子是触觉领先,视觉配合;3-6岁是视觉领先,触觉渐弱,转为配合;6-9岁听觉逐渐强势起来;等到9-12岁,则基本稳定为视觉领先,听觉第二,触觉排最后。
基于这个认识,针对1-3岁的孩子,认识数字的时候,必须要有实物在手,比如说数字饼干,要让孩子有一种手感。3-6岁的孩子,你要让他能够看到数字概念的呈现。而到了6-9岁,加上听力,必须在语言上去强调,比如要说出3这个数字,而且后面还得加上不同的单位,比如“3个”、“3斤”、“3把”,这样他才会认识到3是一个变化的量,它不像咱们的中国字是固定的,3是一个可以用来描述各种东西的量。
在生活中学数学
在生活中的每一个场景,家长可以让孩子尽可能地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参与进来,让孩子知道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也教会他们学以致用。
当爸爸妈妈买东西付账单时,让孩子计算一下找回的零钱,金额是否正确;当您准备买新家具时,让孩子帮着测量房间的面积是否合适;或是去超市购物时,可以让孩子核对一下购物单和所购商品数目是否相符。房子维修时也可以让孩子看你量门框,或看你在墙中间挂一幅画。这些别看都是生活中的小事,却可以最有效地促进数学知识的吸收。
所以作为最容易给孩子主动知识的爸爸妈妈,要多做一些努力,利用孩子生活中最熟悉的事物,假以时日,数感就培养起来了。哪怕这些主动知识不多,但孩子能够通过组合,去解决实际的问题。另外,在这一过程中,孩子必然有浓厚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教育最基础的前提。
家长应该让孩子了解,数学并不单单都是关于数字,这门学科还包括几何、逻辑推理等等。比如,认识物体的形状,家长可以询问孩子:“你看,图画上的帆船有多少个三角形啊?” 再比如,关于循环的逻辑推理,家长可以这样问孩子:“图画上先是有一个红圆圈,然后是蓝圆圈,再然后又是红圆圈,接下来应该是什么呢?”对事物的比较,家长也可以问例如“这双鞋子是不是比那双要大一些呢?”
在早期开发孩子的数学技能,对于他将来能快速学习和掌握几何学以及更为复杂深奥的数字概念有极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