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如何让小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美
展开全部
一、创设情境,感受文本美
未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语文课,是枯燥无味的。课堂上,如果能创设情境,通过情节起推波助澜的作用,课堂效果就会大为不同。一篇精彩的文章,总要设置一个引人入胜的情景。在教《秋天的雨》这篇课文时,课前,我请学生在美妙的音乐声中背诵优美的诗歌---《听听,秋的声音》,在学生富有感情的背诵中,他们渐渐进入秋天,一起聆听了秋的声音。课文的美读,把学生进一步带入到飞舞着丝丝秋雨的情境中去,就这样,整个课堂弥漫着浓浓的秋意。然后我们一起走入文中,从语言文字中,去进一步体会秋天的美。这些情境的创设,把学生带入了五彩斑斓的秋的世界。情境就是一把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走入文本,融入其中,自主的感受语言文字的美。
二、大胆想象,体会表达美
语文课堂不仅要求我们引导学生感受美、品位美、鉴赏美,同时还要训练学生去表达美、创造美,以达到发展语言的目的。学习《火烧云》一课时,学生通过品词析句和感情朗读,了解了火烧云颜色美,样子多,变化快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你仿佛还看到了什么颜色、什么样子的火烧云?它是怎么变化的?学生们纷纷举手,创造性地说出火烧云的各种颜色。有的受到启发:“天边出现一头巨象,四肢粗壮,身体高大,象鼻子高高卷起,象牙闪闪发光,象耳朵好像还在呼扇呢。可是转眼间,象牙不见了,象鼻子也变小了,一会功夫,大象消失了……”学生们想象丰富,结合自己生活中所了解的事物从模仿到创造,不但丰富了课文的内容,还让他们心中美的情感得到自然地流露和表达。
三、注重引导,培养语感美
语文知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用来学习语言,体会语感。语言是用来表情达意的,文字的背后具有丰富的意象、情感。《荷花》中有这样一句: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中冒出来。要求学生用“长”换“冒”,进行比较。为激发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教学中把学生分成正反两方,以合作学习的方式探究、讨论。学生从文中找出根据,各抒已见。因为荷叶多,挨挨挤挤,所以荷花只能从水中冒出来。冒不仅写出荷叶数量多,还写出荷花生命力旺盛。讨论交流让学生从冒中感悟到一种不可抗拒的生命力,一种生机勃勃的韵味。这样,抓关键词句比较、咀嚼就能品出语气神韵,领悟作者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
四、感情朗读,发展语言美
叶圣陶先生说:“美文需美读。”“美读”,就是有感情地朗读吟诵课文,在入情的朗读中达到与作者心灵相通的境界,感受审美对象的美。因此,感情朗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益处。如《草原》一文,老舍先生用亲身经历向读者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以及草原上生活的人们。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反复的朗读,从草原蓝蓝的天、绿绿的草,蓝天上的朵朵白云,草地上白色的羊群,这些明丽的色彩深刻体会“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体会“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同时也认识了“那么……那么……”、“既……又……,既……又……”的句式。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五、学以致用,感受写作美
叶圣陶先生提出:“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优美生动的教材,让学生感受语言的精美,学习如何运用语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在表达上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仿写,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方法。学习《花钟》这篇课文,文中第一自然段写“牵牛花吹起了小喇叭,蔷薇绽开笑脸,睡莲醒来,万寿菊欣然开放-----”等等让学生感受同样是“花开了”作者却用了不同的表达,还让我们从中读出各种花的不同姿态、不同性情,可见作者用词的准确、精妙,告诉学生这正是我们写作中所缺乏的。同时强调学生平时要善于观察身边的事物,抓住它们的特点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学完这段后我要求学生回忆平时看见过的花,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来仿写一段话。学生写得形象逼真,如“太阳花在中午十二点向阳开放;傍晚五点左右,茉莉花舒展着自己白色的花瓣;芍药花早上七点绽开了笑脸”等等。学生在模仿课文表情达意的同时也在实践中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之处,掌握相应的表达方式。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需要有丰富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而这些都离不开语言文字的描述,让学生体会到了语言文字的美,就等于给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秘诀。
未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语文课,是枯燥无味的。课堂上,如果能创设情境,通过情节起推波助澜的作用,课堂效果就会大为不同。一篇精彩的文章,总要设置一个引人入胜的情景。在教《秋天的雨》这篇课文时,课前,我请学生在美妙的音乐声中背诵优美的诗歌---《听听,秋的声音》,在学生富有感情的背诵中,他们渐渐进入秋天,一起聆听了秋的声音。课文的美读,把学生进一步带入到飞舞着丝丝秋雨的情境中去,就这样,整个课堂弥漫着浓浓的秋意。然后我们一起走入文中,从语言文字中,去进一步体会秋天的美。这些情境的创设,把学生带入了五彩斑斓的秋的世界。情境就是一把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走入文本,融入其中,自主的感受语言文字的美。
二、大胆想象,体会表达美
语文课堂不仅要求我们引导学生感受美、品位美、鉴赏美,同时还要训练学生去表达美、创造美,以达到发展语言的目的。学习《火烧云》一课时,学生通过品词析句和感情朗读,了解了火烧云颜色美,样子多,变化快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你仿佛还看到了什么颜色、什么样子的火烧云?它是怎么变化的?学生们纷纷举手,创造性地说出火烧云的各种颜色。有的受到启发:“天边出现一头巨象,四肢粗壮,身体高大,象鼻子高高卷起,象牙闪闪发光,象耳朵好像还在呼扇呢。可是转眼间,象牙不见了,象鼻子也变小了,一会功夫,大象消失了……”学生们想象丰富,结合自己生活中所了解的事物从模仿到创造,不但丰富了课文的内容,还让他们心中美的情感得到自然地流露和表达。
三、注重引导,培养语感美
语文知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用来学习语言,体会语感。语言是用来表情达意的,文字的背后具有丰富的意象、情感。《荷花》中有这样一句: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中冒出来。要求学生用“长”换“冒”,进行比较。为激发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教学中把学生分成正反两方,以合作学习的方式探究、讨论。学生从文中找出根据,各抒已见。因为荷叶多,挨挨挤挤,所以荷花只能从水中冒出来。冒不仅写出荷叶数量多,还写出荷花生命力旺盛。讨论交流让学生从冒中感悟到一种不可抗拒的生命力,一种生机勃勃的韵味。这样,抓关键词句比较、咀嚼就能品出语气神韵,领悟作者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
四、感情朗读,发展语言美
叶圣陶先生说:“美文需美读。”“美读”,就是有感情地朗读吟诵课文,在入情的朗读中达到与作者心灵相通的境界,感受审美对象的美。因此,感情朗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益处。如《草原》一文,老舍先生用亲身经历向读者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以及草原上生活的人们。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反复的朗读,从草原蓝蓝的天、绿绿的草,蓝天上的朵朵白云,草地上白色的羊群,这些明丽的色彩深刻体会“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体会“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同时也认识了“那么……那么……”、“既……又……,既……又……”的句式。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五、学以致用,感受写作美
叶圣陶先生提出:“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优美生动的教材,让学生感受语言的精美,学习如何运用语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在表达上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仿写,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方法。学习《花钟》这篇课文,文中第一自然段写“牵牛花吹起了小喇叭,蔷薇绽开笑脸,睡莲醒来,万寿菊欣然开放-----”等等让学生感受同样是“花开了”作者却用了不同的表达,还让我们从中读出各种花的不同姿态、不同性情,可见作者用词的准确、精妙,告诉学生这正是我们写作中所缺乏的。同时强调学生平时要善于观察身边的事物,抓住它们的特点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学完这段后我要求学生回忆平时看见过的花,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来仿写一段话。学生写得形象逼真,如“太阳花在中午十二点向阳开放;傍晚五点左右,茉莉花舒展着自己白色的花瓣;芍药花早上七点绽开了笑脸”等等。学生在模仿课文表情达意的同时也在实践中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之处,掌握相应的表达方式。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需要有丰富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而这些都离不开语言文字的描述,让学生体会到了语言文字的美,就等于给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秘诀。
展开全部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
陶冶儿童美感,培养审美感受力是小学语文教学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那么,教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呢?引导朗读领悟意境美;巧用插图感受形象美;创设情景鉴赏语言文字美;用生动的语言揭示艺术美;利用板书展示结构美;启发想象体味整体美。教师除了让学生感受体验这些以教材内容为本的审美内容及形式外,还要遵循学生的审美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才能更好地在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如何在语文课中指导学生审美呢?作为语文老师,必须在教学意识上解决两个问题,其一是审美的内容,语文教材中,课文题材和题材多样化,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审美对象,如小说和童话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诗歌和散文展现了优美而深远的意境……因此,在备课中,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美的形象,美的意境,美的语言乃至美的结构,从内容到形式进行美的探求。其二是遵循学生审美规律的问题。学生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感性到理性的这种认识的规律反映在审美活动中,是从理解到想象,从体验到评判,因而教学时又必须遵循这个规律。
我们祖国的语言生动优美,不仅表现在它表情达意的准确与细腻,还可体现在它的语音、语法修辞、节奏和韵律等方面,都富于审美特征。在教学中,可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分析、欣赏、品味,来领略语言之美和思想情感之美;可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唤起课文中美的形象。同时,小学语文课本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性之美、自然之美,这些美通过不同的文学方式表现出来,能够使语文教学达到赏心悦目、丰富情感、陶冶情趣、提高审美能力的美育效果,让学生能真正领略到课文中美的因素。只有教师不断渗透美育知识,才能奏响学生心中美的音符,叩击学生敏感的心灵,使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和鲜明的想象创造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让我感觉到对学生的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而且还有对每的体验。 新课程改革后,教师角色的转换,不意味着完全放手,任其自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不应无序,不能盲从,不走形式,不为做秀。鉴于学生知识储量、学习能力、生活阅历的局限,还是需要教师的扶持引领、参与调度如何在语文课中指导学生审美呢?作为语文老师,必须在教学意识上解决两个问题,其一是审美的内容,语文教材中,课文题材和题材多样化,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审美对象,如小说和童话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诗歌和散文展现了优美而深远的意境……因此,在备课中,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美的形象,美的意境,美的语言乃至美的结构,从内容到形式进行美的探求。其二是遵循学生审美规律的问题。学生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感性到理性的这种认识的规律反映在审美活动中,是从理解到想象,从体验到评判,因而教学时又必须遵循这个规律。教育学、心理学认为:“没有美育是不完全的教育,没有受过美育的人,也不能算全面发展的人”语文教学审美化是一种以美化促优化的教学策略,即凭借语文学科自身的美和创造语文教学的美,来促成语文教学各项任务的有效完成,并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挖掘美育,引导学生感知美、导行美、创造美呢?我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如下方法的尝试。
一、引导寻美,让学生发现美。
画家罗丹说:“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语文教学要从词句入手,在品尝词句中发现美。
如教《望庐山瀑布》时,抓住“疑是银河落九天”中的“疑”字。先引导学生质疑:诗人为什么不用“真”而用“疑”呢?这样学生就会从记忆中提调出瀑布从极高处倾泄而下的表象,脑子中出现了“真”有从天而降的图像。接着,让学生在想一想,这可能吗?这样就会理解诗人用“疑”字的原因是:“银河落九天”是不可能的,只是自己“疑”而已。体会到诗人把情景说的恍恍忽忽的,这种似假还真的写法反而给读者留下无尽的遐想。假如我们再来一个追问:诗人为什么不说“像”而“疑”?让学生更进一层地想象诗人当时真实的感受——惊叹这条瀑布的奇特。因为是人感到眼前的瀑布“像”黄河之水天上来一样,怀疑它是从九天之上落下来的银河呢?只有反复品味,才能理解只有用“疑”才最精当,从而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美”之所在。
二、引导入境,让学生感受美。
要让学生感受美,首先要营造美的环境。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已成为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教学的一种美育途径。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借用各种媒体设备,营造美的情境和美的氛围,调动学生的感官,领略意境之美;也可以让学生采用绘画、唱歌、表演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尽情感受写景之美,感受状物之美;还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悦耳、悦目、悦心的意境。一是借助录音,进行审美教育。
陶冶儿童美感,培养审美感受力是小学语文教学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那么,教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呢?引导朗读领悟意境美;巧用插图感受形象美;创设情景鉴赏语言文字美;用生动的语言揭示艺术美;利用板书展示结构美;启发想象体味整体美。教师除了让学生感受体验这些以教材内容为本的审美内容及形式外,还要遵循学生的审美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才能更好地在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如何在语文课中指导学生审美呢?作为语文老师,必须在教学意识上解决两个问题,其一是审美的内容,语文教材中,课文题材和题材多样化,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审美对象,如小说和童话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诗歌和散文展现了优美而深远的意境……因此,在备课中,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美的形象,美的意境,美的语言乃至美的结构,从内容到形式进行美的探求。其二是遵循学生审美规律的问题。学生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感性到理性的这种认识的规律反映在审美活动中,是从理解到想象,从体验到评判,因而教学时又必须遵循这个规律。
我们祖国的语言生动优美,不仅表现在它表情达意的准确与细腻,还可体现在它的语音、语法修辞、节奏和韵律等方面,都富于审美特征。在教学中,可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分析、欣赏、品味,来领略语言之美和思想情感之美;可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唤起课文中美的形象。同时,小学语文课本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性之美、自然之美,这些美通过不同的文学方式表现出来,能够使语文教学达到赏心悦目、丰富情感、陶冶情趣、提高审美能力的美育效果,让学生能真正领略到课文中美的因素。只有教师不断渗透美育知识,才能奏响学生心中美的音符,叩击学生敏感的心灵,使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和鲜明的想象创造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让我感觉到对学生的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而且还有对每的体验。 新课程改革后,教师角色的转换,不意味着完全放手,任其自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不应无序,不能盲从,不走形式,不为做秀。鉴于学生知识储量、学习能力、生活阅历的局限,还是需要教师的扶持引领、参与调度如何在语文课中指导学生审美呢?作为语文老师,必须在教学意识上解决两个问题,其一是审美的内容,语文教材中,课文题材和题材多样化,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审美对象,如小说和童话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诗歌和散文展现了优美而深远的意境……因此,在备课中,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美的形象,美的意境,美的语言乃至美的结构,从内容到形式进行美的探求。其二是遵循学生审美规律的问题。学生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感性到理性的这种认识的规律反映在审美活动中,是从理解到想象,从体验到评判,因而教学时又必须遵循这个规律。教育学、心理学认为:“没有美育是不完全的教育,没有受过美育的人,也不能算全面发展的人”语文教学审美化是一种以美化促优化的教学策略,即凭借语文学科自身的美和创造语文教学的美,来促成语文教学各项任务的有效完成,并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挖掘美育,引导学生感知美、导行美、创造美呢?我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如下方法的尝试。
一、引导寻美,让学生发现美。
画家罗丹说:“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语文教学要从词句入手,在品尝词句中发现美。
如教《望庐山瀑布》时,抓住“疑是银河落九天”中的“疑”字。先引导学生质疑:诗人为什么不用“真”而用“疑”呢?这样学生就会从记忆中提调出瀑布从极高处倾泄而下的表象,脑子中出现了“真”有从天而降的图像。接着,让学生在想一想,这可能吗?这样就会理解诗人用“疑”字的原因是:“银河落九天”是不可能的,只是自己“疑”而已。体会到诗人把情景说的恍恍忽忽的,这种似假还真的写法反而给读者留下无尽的遐想。假如我们再来一个追问:诗人为什么不说“像”而“疑”?让学生更进一层地想象诗人当时真实的感受——惊叹这条瀑布的奇特。因为是人感到眼前的瀑布“像”黄河之水天上来一样,怀疑它是从九天之上落下来的银河呢?只有反复品味,才能理解只有用“疑”才最精当,从而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美”之所在。
二、引导入境,让学生感受美。
要让学生感受美,首先要营造美的环境。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已成为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教学的一种美育途径。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借用各种媒体设备,营造美的情境和美的氛围,调动学生的感官,领略意境之美;也可以让学生采用绘画、唱歌、表演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尽情感受写景之美,感受状物之美;还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悦耳、悦目、悦心的意境。一是借助录音,进行审美教育。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