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兵马俑的简介是什么?
在秦始皇陵墓的周围,环绕着那些气势磅礴、数量极多的陶俑。它们形态各异,连同它们的战马、战车和武器,成为现实主义的完美杰作,同时也保留了极高的历史价值。
兵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
3座兵马俑坑坐西向东,呈“品”字形排列,坑内有陶俑、陶马8000多件,还有50000多件青铜兵器。坑内的陶塑艺术作品是仿制的秦宿卫军。在地下坑道中的所有卫士都是面向东方放置的。
一号坑最大,长廊和11条过洞组成了整个坑,井然有序地排列成环形方阵。与真人马大小相同、排成方阵的6000多个武士俑和拖战车的陶马被放置在坑中。
坑东端有3列横排武士俑,手执弓弩类远射兵器,似为前锋部队,其后是6000个铠甲俑组成的主体部队,手执矛、戈、戟等长兵器,同35乘驷马战车在11个过洞里排列成38路纵队。
南北两翼的后卫部队,有武士俑500余件,战车6乘,驾车马24匹,还有青铜剑、吴钩、矛、箭、弩机、铜戟等实战用的青铜兵器和铁器。
一号俑坑东端有210个与人等高的陶武士俑,面部神态、服式、发型各不相同,个个栩栩如生,形态逼真,排成3列横队,每列70人。
其中,除3个领队身着铠甲外,其余均穿短褂,腿扎裹腿,线履系带,免盔束发,挽弓挎箭,手执弩机,似待命出发的前锋部队。
这支队伍阵容齐整,装备完备,威风凛凛,气壮山河,是秦始皇当年浩荡大军的艺术再现,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在一号坑的东北约20米的地方是二号坑,它是另一个壮观的兵阵。
有陶俑、陶马1300余件、战车89辆,是一个由步兵、骑兵、战车等3个兵种混合编组的阵容,也是秦俑坑的精华所在,整个军阵就是秦国军队编组的缩影。
二号坑呈曲尺形方阵,坑内建筑与一号坑相同,但布阵更为复杂,兵种更为齐全,是3个坑中最为壮观的军阵。是一坐西朝东,由骑兵、步兵、弩兵和战车混合编组的大型军阵。
二号坑东、西两端各有4个斜坡门道,北边有两个斜坡门道,俑坑坐西面东,正门在东边。
二号坑大致可分为弩兵俑方阵、驷马战车方阵、车步骑兵俑混合长方阵和骑兵俑方阵4个相对独立的单元。其中将军俑、鞍马俑、跪姿射俑为首次发现。
第一单元位于俑坑东端,四周长廊有立式弩兵俑60个,阵心由八路面东的160个蹲跪式弩兵俑组成。弩兵采取阵中张阵的编列,立、跪起伏轮番射击,以弥补弩张缓慢的缺陷。
第二个单元位于俑坑的右侧,由64乘战车组成方阵。每列8乘,共有8列。车前驾有真马大小的陶马4匹。每车后一字排列兵俑3个,中为驭手拉马辔,另两个分别立于车左和车右,手持长柄兵器。
第三单元位于中部,由19辆战车、264个步兵俑和8个骑士俑组成长方形阵,共分3列。每匹马前立骑士俑一个,一手牵马缰,一手作拉弓状。每乘车后除3名车士外,还配有8个至36个步兵俑。
第四单元位于军阵左侧,108个骑士俑和180匹陶鞍马俑排成11列横队,组成长方形骑兵阵。其中第一三列为战车6辆。每匹马前,立胡服骑士俑一个,右手牵马,左手拉弓。
俑坑内的108件骑兵俑是我国首次发现的数量众多的古代骑兵的形象资料。
秦俑表现的是古代军事题材,但它既没有选择两方交战、将士厮杀的战争场面,也没有选择将士修整屯兵防守的场面,而是捕捉了将士披甲,直兵列阵地,严阵以待的临阵场面。
从佣坑的布局和阵法看,二号坑阵式复杂,兵种齐全,是对阵的中坚力量。这种编组方法在兵书上叫做“大阵包小阵,大营包小营,偶落钩连,折曲相对”。
《孙膑兵法》说“在骑与战者,分为三,一在于右,一在于左,易则多其车,险则多其骑,反则广其弩”,三者有机结合,才能百战不殆。二号坑是这位古代军事家的理论图解。
二号坑西边是三号坑,与二号兵马俑坑东西相对,呈凹字形。三号坑经推断是用来统帅一二号坑的军幕。门前有一乘战车,68个卫士俑以及武器都保存在坑内。
这样一种阵容,可判断一号坑为右军,二号坑为左军,充分表现了2000多年前我国人民巧夺天工的多军事和艺术才能。
三号俑坑号的陶俑大部分没有头,陶马马头也同样残缺不全,甚至有的残破陶片坑内也不见踪影。由此不难看出,三号俑坑曾遭受过严重的人为破坏。
春秋战国之前的战争,指挥将领往往要身先士卒,冲锋陷阵,所以他们常常要位于卒伍之前;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战争规模的增大,作战方式的变化,指挥者的位置开始移至中军。
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布局合理,结构奇特,在深5米左右的坑底,每隔3米架起一道东西向的承重墙,兵马俑排列在墙间空当的过洞中。
秦皇陵兵马俑多用陶冶结合的方法制成,先用陶模做出初胎,再覆盖一层细泥进行加工刻画加彩,有的先烧后接,有的先接再烧。
兵马俑的车兵、步兵、骑兵列成各种阵势,整体风格浑厚、健美、洗练但每一个兵士的脸型、发型、体态、胖瘦、表情、眉毛、眼睛和年龄、神韵均有差异;陶马有的双耳竖立,有的张嘴嘶鸣,有的闭嘴静立,人和马都富有感染人的艺术魅力。
统一六国之后,秦国实行全国征兵制,兵源来自全国各地,这恐怕是他们在脸型、表情、年龄上有差别的主要原因。
秦俑大部分手执青铜兵器,有弓、弩、箭镞、铍、矛、戈、殳、剑、弯刀和钺。
青铜兵器因经过防锈处理,埋在地下2000多年,仍然光亮锋利如新,它们是当时的实战武器。
工匠们用写实的艺术手法把它们表现得十分逼真,在这个庞大的秦俑群体中包容着许多显然不同的个体,使整个群体更显得活跃、真实、富有生气。
纵观这千百个将士俑,其雕塑艺术成就完全达到了一种艺术美的高度。无论是千百个形神兼备的官兵形象,还是那一匹匹跃跃欲试的战马塑造,都不是机械的模仿,而是着力显现它们内在的生气、情感灵魂、风骨和精神。
秦俑的设计者为了再现2000多年前的秦军“奋击百万”气吞山河的磅礴气势。不仅仅在于追求单个陶俑的形体高大,而且是精心设计了一个由8000余件形体高大的俑群构成一组规模庞大的军阵体系。
右侧为一个巨大的方阵,左前方为一个大型疏阵,左后方则是指挥部。那数千名手执兵器的武士,数百匹曳车的战马,一列列、一行行,构成规模宏伟、气势磅礴的阵容。
将士们有的头挽发髻,身穿战袍,足登短靴,手持弓弩,似为冲锋陷阵的锐士;有的免盔束发,身穿战袍,外披铠甲,手持弓弩,背负铜镞,似为机智善射的弓箭手;有的头戴软帽,穿袍着甲,足登方口浅履,手持长铍,似为短兵相接的甲士。
还有身穿胡服的骑士,外着铠甲,头带软帽,足登短靴,一手牵马一手提弓;有头戴长冠的驭手,两臂前伸,双手握缰,技术熟练;有头戴长冠穿战袍的下级指挥官,着长甲,手执吴钩;有头戴鶡冠,身着彩色鱼鳞甲,双手扶剑,气度非凡的将军。
这栩栩如生的千百个官兵形象,尤其在神态、个性的刻画方面,显得逼真、自然,而富有生气。
一般战士的也是各有表情:有的嘴唇呶起胡角反卷,内心似聚结着怒气;有的立眉圆眼,眉间的肌肉拧成疙瘩,似有超人的大勇;有的浓眉大眼,阔口厚唇,性格憨厚纯朴;有的舒眉秀眼,头微低垂,性格文雅;
有的侧目凝神,机警敏锐;有的昂首静思,有的低首若有所思,两者虽然得刻画一个“思”字,由于表现手法不同,前者给人的印象是气宇轩昂略带傲气,后者沉静文雅。
其中,骑兵在服饰装束及高度等方面都是严格模拟古代骑兵的战时形象,与步兵、车兵俑显然不同。
它们头戴圆形小帽,帽子两侧带扣系在颌下,身着紧袖、交领右衽双襟掩于胸前的上衣,下穿紧口连裆长裤,足磴短靴,身披短而小的铠甲,肩上无披膊,手上无护手甲。衣服具有短小轻巧的特色,铠甲显得简单而灵活。骑兵俑特殊的装束也与骑兵的战术特点密切相关。
每匹战车的陶马,两耳竖立,双目圆睁,张鼻嘶鸣,跃跃欲试。一件件骑士俑,右手牵马,左手提弓,机警地立于马前,一旦令下,就将驰骋疆场。
除了兵马俑,秦皇陵还有两辆铜车马也令人叹为观止。
秦始皇陵铜车马是一种带有篷盖的豪华车,其工艺之复杂,做工之精巧,技艺之卓越,都无不令人惊叹。
秦陵铜车车型接近正方形,车上罩着一块类似于龟盖状的篷盖。大篷盖不仅将车体全部罩了起来,甚至连车前边的“御室”也遮盖起来,形成封闭式的车体。以便车主与驭手传递命令。
其中二号铜车属于轿、车组合类型,车主既可以坐乘,也可以卧息。如果躺在这样宽敞、舒适、豪华的车体内,完全可以享受到一种软卧车的舒服感。即使远行千里也可以消除长途颠簸的疲劳。
二号车车内设备更富有特色,在车体底部发现一块方形大铜板,其大小几乎与车体底尺寸相当,铜板表面彩绘着各种鲜艳的几何形图案花纹,下面四角和中部有8个铜支钉支撑。
这块彩绘大铜板无疑就是古车上的“文茵”,类似于一种软垫制品。如果车中铺设双重文茵,一定更加平稳而舒适。
同时,二号铜车马总共由3462个铸件组成,其中有铜铸件、金铸件、银铸件。总重量达1241千克,其中金铸件3000多克,银铸件4000多克。
由此推测,一号铜车马铸件的数量也不会相差太远,那么两乘车加起来不少于5000多个零部件。尤其令人拍手叫绝的是,这5000多个零部件无论是大至两平方米以上的篷盖、伞盖及车舆、铜马、铜俑等,还是不足0.2平方米的小攸勒管都是一次铸造成型。
就拿篷盖与伞盖的铸造来说,它不仅面积大,而且薄厚不一,再加上篷盖、伞盖,都有一定的弧度。这样难度大的篷盖、伞盖能一次性浇铸成功,在2000多年前的秦代几乎让人难以置信。
8匹铜马、两个御官俑的铸造都达到了惟妙惟肖的程度,无论是整体造型,还是神态、性格、气质的刻画都可以与秦俑坑那雕塑最好的将军俑相媲美。
铜马、铜俑铸造如此精准,形神兼备实为罕见。比如铜马的笼头,它是由82节小金管和78节小银管连接起来,一节金管与一节银管以子母卯形式相连接,其精细和灵活程度令人叹为观止。
令人感到惊奇的是那马脖子下悬挂的缨络,这些缨络全是采用一根根细如发丝的铜丝制作的,而且铜丝表面无锻打痕迹,粗细均匀,表明很可能是用拔丝法制成。
尤其是以铜丝组成的链环,是由铜丝两端对接焊成,对接面合缝严密。如此纤细的铜丝到底是用什么方法制作?采取什么样的工艺焊接?
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不可低估,而兵马俑更是全世界的一个奇迹,他让外国人赞叹,让中国人骄傲!
兵马俑博物馆的青铜战车
1961年3月4日,秦始皇陵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4年3月,兵马俑被发现。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先后有200多位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参观访问,成为中国古代辉煌文明的一张金字名片,又被誉为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宝之一。
亦简称秦兵马俑或秦俑,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一批中国世界遗产,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以东1.5千米处的兵马俑坑内。
兵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个类别。古代实行人殉,奴隶是奴隶主生前的附属品,奴隶主死后奴隶要作为殉葬品为奴隶主陪葬。兵马俑即制成兵马(战车、战马、士兵)形状的殉葬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