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地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
2020-01-20 · 技术研发知识服务融合发展。
陆地是人类生活、生产的主要场所,地质环境复杂,适生条件差异很大,潜在的环境制约因素很复杂,不断发生着各类自然灾害,有很多生态环境脆弱地带,严重的自然本底和人为三废污染有待防治。如何保护利用好山川秀丽的地球生态环境,确实是一个复杂艰巨的大系统科学工程。调整研究、监测方向,构建起更客观全面的科学地球环境安全观,预测防御灾害,谋划新的适生对策和可持续发展方略,地球科学应该承担起这一繁重的历史性科学任务,建立新的地球环境安全理论体系。
根据地质环境的安危程度划分出下列生态类型区:
1.地质动力危险地带
此地带地质动力条件,特别是地内强热动力的分布是地质环境的能源动力背景,地质运动强烈频繁,环境动荡,灾害集中。包括火山带、地震带、动力冲击爆发地带、活动断裂带等。本地带除了危害性地质活动外,往往也伴随着同源的气象生物灾害。
2.环境地质敏感脆弱带
本地带人类工程活动密集、人地相关密切,容易发生环境事件,包括城市、工矿区,地形起伏区、海湖河岸带、历史灾害点,古人类湮灭点等。各类环境事件和灾难容易显现、影响和危害也比较敏感。由地质环境引发的各种灾害比较明显,影响深刻。
3.生态环境脆弱地带
自然条件恶劣,对本底灾害的抵抗能力和调节包容能力差,在同样的自然灾害冲击下,可以产生更明显的危害。如干旱沙漠区、水土流失区、石漠强风化区、高山及永冻区、荒漠区、沙尘暴源区等。
4.原生与人为污染地带
有害物质的运移和扩散,原本就是一种客观的动力物流运行过程,地球表浅层的普遍现象,因其生态环境效应强烈,成为生态环境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由于人口的增加、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为污染骤增,例如中国到2010年各类固体废弃物(包括城市工业、建筑垃圾、工矿废渣、农业垃圾等)将达到近100亿t,占地8万hm2,而且以人均1t的速度在继续增长。排放的工农业有害废水严重污染了海洋、湖泊、地下水和河流等水环境,各类有害的废气、尘埃污染大气环境,造成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等气象灾害,这些人为污染固然是很重要的因素之一,人们正在积极防治着,但是源自地球本体的液体、气体和固体排放物数量绝不低于人为的排放,有害的天然污染源,有时甚至是毒气、毒液和毒尘灾害,又该如何去监测调查呢?所以我们应该客观全面地建立地球环境污染源的模式,建立自然加人为的污染防范模式。
5.农林渔业生物环境
陆地的植被、农林作物、土壤环境、海湖河的生物资源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今天的农业面临着水土流失、土壤沙化、耕地退化、盐渍化、土壤污染的威胁。广大的森林、草原也在随着自然环境、水供应的变化而变动着。地球水环境、大气环境、化学环境也在制约着海洋河湖、陆地动植物群落的兴衰。人们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同样存在忽视地质环境本底,特别是地内热动力背景的倾向。生物圈的结构是地球地质、生态大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理应受控于这些地学大背景,而在已往的传统观念中很少把它们联系起来。今后如能全面剖析,肯定可以探寻出更客观全面的科学规律,指导生物圈的合理开发利用,使人类和动植物界的关系更加和谐,实现可持续发展。
2024-10-27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