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门罕战役,德国为何拒绝日本军事结盟的请求?
1939年7月22日,日本关东军向诺门罕地区的苏蒙联军发动了第3次进攻。在朱可夫的运筹帷幄下,他发挥苏军武器优势,演练坦克装甲集群战术,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再一次将日军赶回出发地。
但是,作为有血性的军人来说,“再一再二,不能再三再四”。经过两次战役,他已经十分了解当前对手的作战特点和军事实力,采取有效战术大大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并牢牢掌握该地区的制空权,剩下的就是大反攻了。
他要通过一次大反攻,彻底打疼日军,打消他们妄图入侵苏联的念想。
自从朱可夫担任第1集团军司令,按照苏联最高统帅部的要求,要尽快结束远东战事,避免将来可能的两线作战。为了打好反攻这一仗,朱可夫可是花了不少的心思。他一面调兵遣将,囤积物资,一面想办法“隐真示假”,欺骗对手。他决定8月20日发起总攻。
首先,小规模进攻,“黏住”对方。自粉碎关东军的第3进攻后,朱可夫一改过去的守势,突然命令前沿部队向日军发起进攻。一时间,飞机、大炮、坦克、步兵一起出击,这让习惯于进攻的日军极不适应,战役指挥官小松原也顿时紧张起来。
因为苏军的进攻一改过去杂乱无章的作风,从天上到地上,各兵种协同作战,根本不给对手任何反应的机会。更加可怕的是,苏军的装备比日军先进,数量还多,打的日军一点脾气没有。日军既不敢进攻,又不敢撤退,被牢牢地钉在前沿阵地上。
其次,进行战术欺骗,掩护大部队集结。一方面进攻的苏军毫无目的,今天打打这里,明天打打那里,根本没有攻占的想法,只是试探性进攻,让日军误以为苏军的进攻不过如此;另一方面,开始修筑永久性战备工事,为冬季做准备。
同时,在前线使用明码电报传递消息,电报的内容大都是要求后方运送准备过冬的建筑材料。尽管日军对此产生怀疑,但随着苏军前线大规模地修筑工事,也渐渐就相信了这个“事实”,但实际上是在掩护后方频繁地输送部队和物资。
更为主要的是保密。为了达成战役的突然性,争取更大的胜利,朱可夫制定了严格的保密措施。除了故意散布假情报掩护真情报外,他还要求反攻部队在总攻前不得进入出发地域;需要进行侦查的军官们去前沿时必须换成士兵服装。
更为甚者,知道总攻计划的只有军领导班子成员的5个人,就连苏军最高统帅部派来支援的各兵种负责人(官阶都比朱可夫高)对此也毫不知情。同时,所有的文件、命令统一由军司令部的一名打字员负责完成,其他人休想接近“计划”。
日军参谋本部越来越反感关东军的不听话,准备接手指挥。
诺门罕战役从最初发起都与参谋本部的本意相违背,这主要归咎于日军“以下克上”的传统。同时,参谋本部也依赖关东军来提升自己的影响,对其“不听话”时常“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对其违令出击予以褒奖,造成了当前关东军有恃无恐的局面。
前3次战役的失败,已经充分说明苏联并不好惹,而在中国战场的局势一直久拖不决,牵扯了很大的精力。为此,尽早结束与苏联的纷争,全心投入中国战场是日军高层的阶段性战略,但关东军似乎没有收手的意思,到了该整顿的时候了。
一是,成立第6军,加强对关东军的挟制。1939年8月4日,日军参谋本部在海拉尔成立第6军,下辖第23师团、第7师团和第2师团等部,军长由原第13师团长荻洲立兵中将担任。这么做,除了给关东军一点警示外,同时加强该地区的作战指挥。
根据战事需要,在师团以上成立军级单位本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但早不成立,晚不成立,偏偏在关东军接连失败的时候成立,这分明是对关东军的不信任,故意让其难堪。对此,关东军司令植田谦吉等人大为恼火。
二是,成立调查组,插手指挥关东军。“有一就有二”,随着第6军的成立,很快参谋本部就以上级的身份开始插手关东军的作战。让其倍感侮辱的是,调查组居然没有一个高官挂帅,仅派了两名参谋前来调查,这种“轻视”让人不能接受。
更让他们不能接受的是,这两名参谋返回本部后,随即命令也到了,要求他们立刻轰炸外蒙古机场。顿时,在其内部“炸了锅”。经过3次战役,战机早已消耗殆尽,拿什么打;更何况以前不同意炸,现在又命令炸,这分明是拿人开涮。
关东军与上级参谋本部的关系彻底搞僵。他们“一不做二不休”,对参谋本部的做法置之不理,这种带有感情色彩的处理方式确实耽误了大事。经过本部情报部门的分析,苏军即将进行大反攻,不是准备过冬,关东军对此不予理睬。
这种上下级僵持的局面是兵家大忌,终于引起日军参谋总长的注意,他派专人到关东军做解释工作,成立第6军并不是为了绕开关东军,并承诺第6军仍由其指挥和管辖。至此关东军上下的心情好受了许多,决定8月24日发起第4次战役。
然而,关东军的“必杀技”和优势荡然无存。
首先,为了对付日军的夜袭,朱可夫采取“夜退日攻”的战法。也就是说,无论战斗如何激烈,天一黑,苏军就撤出原先阵地,等第二天天亮,用炮火再夺回阵地。所以,参加夜袭的日军要么空手而归,要么在第二天被苏军炮火炸上天。
其次,改进装备,破解日军“肉弹”攻击。日军对付苏军坦克的“肉弹”攻击,就是利用士兵抵近坦克投掷燃烧瓶或手持反坦克地雷同归于尽,这样造成苏军坦克的损失达到60%。为此,朱可夫颇费了一番心思。
一方面从国内调运几百台柴油发动机更换以前极易燃烧的汽油发动机,同时,将坦克的要害部位加装铁丝网,即使燃烧瓶投中要害,也很难使坦克燃烧起来并爆炸;
另一方面,研发和测试新式坦克,对付“肉弹”。诺门罕战场俨然就是苏军装备的试验场,各种新式武器轮番上阵,其中T-35坦克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为试用性坦克,它有3门火炮、5挺机枪,往往是对方士兵还没有近身就被“扫倒”。
更让日本人沮丧的是,受邀前来诺门罕战场“学习”和观战的德国军事顾问团,在观看了关东军的“猪突冲锋”和“肉弹”攻击后,对日军的战斗力和总体评价不高,直接导致了日本要求与德国建立军事结盟的请求遭到拒绝。
德国人很精明,战争潜力不大,物资奇缺的日本根本没有资格与他们结盟,一旦结盟只会拖德国的后腿。有一个“猪队友”意大利就够他们受得了,再说,德国也没有过多的精力和军事援助放在远东战场。说白了,就是“不带你玩了”。
诺门罕战役,日本“竹篮打水一场空”。本以为凭“实力”博取盟友的支持,没想到自己糟糕的表现遭人抛弃,不能不说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留下了一个大笑柄。
大家认为如何?欢迎留言和讨论。
参考文献:《二战全史》、《当关东军遇上苏联红军》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