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攀登者》有哪些槽点?
两大硬伤之一:感情线过重
《攀登者》就题材而言绝对有足够的吸引力,它以中国登山队员从北坡登顶珠穆朗玛峰的故事改编,故事接地气,有强大的感情支撑点,视觉奇观也有相当大的发挥空间。可惜,导演在故事定位上的模糊,让影片已经整体走偏。
这种走偏首先表现在对登山的描写,明明是一部登山冒险电影,既没有大篇幅的展现登山的艰险,也没有对登山队员有心理刻画。好不容易观众等来一场雪崩、狂风的视觉特效,都习惯加上感情戏进去。虽然登山途中以字幕方式列出地点、高度、温度等有数据的可信度,但镜头下的艰险显然弱化了很多。相对于吴京的口碑剧《战狼2》和《流浪地球》那种纯爷们的电影,《攀登者》感情戏确实有点多,抱着前两部的观感去看,落差肯定会很大。
但《攀登者》是一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是一部体现主旋律的电影。有国有家,有情怀有温暖,不是更好吗?非要硬邦邦的硬汉式英雄吗?《攀登者》向大家展示了铁汉也柔情,英雄也有爱情。每一个登山者都是有血有肉的。他们为了祖国的山河,为了那份使命感,舍弃了小家。李国梁和黑牡丹的爱情,可能是为了体现,李国梁为了摄影机而舍弃生命时的悲壮吧,可惜笔墨有点多。
不否认,如果爱情线再少一点,收敛一点,或许《攀登者》的口碑会再上一个台阶。
两大硬伤之二:主角光环太重,吴京有加戏嫌疑。
方五洲废弃工厂的飞檐走壁和雪山上被大冰柱压住而没受重伤。这两段动作戏确实有点夸张,但也不是完全没有意义的,更不能说是吴京给自己加戏。第一个是为了展现方五洲作为一个登山者,即使条件简陋,私下里也不放松自己的训练。被大冰柱压住,那是为了告诫大家,雪山里不能高声呼喊,那是血的教训。至于主角为啥不被压伤,如果受伤摊床上了,那后面第二次登顶就没主角啥事了若徐缨刚好避开大冰柱,或是被压住的不是男女主而是别人,或是把雪块写小一点就不会有那么夸张尴尬的画面,说到底还是导演和编剧功底差了一点。
2024-11-08 广告
2019-10-03
这部电影的槽点的确不少,比如感情戏有点多余,口型对不上,剪辑有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是真实存在的,的确该吐槽,但千万别因为这几个槽点而选择不去看,因为该影片的亮点绝对比槽点多。
亮点一:情节紧凑,故事衔接环环相扣
整个故事节奏很快,从第一次方五洲三人登上珠峰,再到十五年后的登上珠峰,总共遭遇了两次雪崩,两次夜景风暴,多次登上珠峰无功而返,这些剧情的衔接没有拖泥带水,甚至每次派谁登珠峰都是根据故事发展来得。
在故事表现力上,绝对没有任何问题,在登山部分更是体现了专业性和真实性,成为本片最大的亮点。
亮点二:人物性格鲜明,根据真人真事改编
片中有几位很重要的角色,也在路演和首映的时候出场过,方五洲、曲松林、李国梁、杨光等等在现实中都有原型,演员们用演技来塑造角色来致敬这些英雄。
胡歌饰演的杨光,其原型是夏伯渝,夏伯渝是当年登山队的一员,因在下撤过程中将保暖设备让给队友,没能完成最后的登顶,他的双脚严重冻伤被迫截肢,多年后年近70的他从珠穆朗玛峰南坡登顶,成为用义肢登上珠峰的中国“第一人”。
井柏然饰演的李国梁,最后为了保护摄影器材选择割断绳索牺牲,其原型是长眠珠峰的邬宗岳烈士,关于邬宗岳烈士的记录并不多,但李国梁这个角色以这样的方式致敬英雄,显得更加悲壮和感人。
亮点三:画面震撼,紧张感强烈
在拍摄攀登珠峰的场面上,剧组很下功夫,也很舍得投入,片中四次攀登珠峰,两次遇到雪崩,两次拍摄珠峰上的夜景。
每次珠峰就在眼前,到达第二台阶离峰顶就一步之遥的时候发生意外,就是这样一次次的失败,一次次的重新开始,在冰天雪地中,在一片雪白的场景内,我们看到的是英雄的无畏。
亮点四:情感冲击大,感同身受
当看到李国梁递交决心书,当方五洲明明身上有伤还坚持上珠峰,当曲松林苦等十五年依旧没有希望,这种情感冲击是十分强大的。
杨光说,山就在那里。一句话展现了为什么要攀登珠峰,这不是一群人的冒险,也不是一队人的执念,而是在当时情况下必须完成的任务。当明白整部电影背后的含义,明白那一代人的坚持,就会明白这部电影的含义。
无论是演员演技,还是整部电影的拍摄手法,都没让人失望,虽然槽点有,但亮点绝对不少,在影片最后,我们看到三十多年来登上珠峰的人越来越多,从从未有人登顶到人类登顶,从北坡登顶,到普通人登顶再到残疾人能登顶。
有国有家,有情怀有温暖,
向大家展示了铁汉也柔情,英雄也有爱情。每一个登山者都是有血有肉的。
除了攀登就在谈恋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