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岩溶水环境问题
2020-01-21 · 技术研发知识服务融合发展。
一、地下水超采,泉水断流
天然条件下系统内岩溶水分别以十里泉群和东王泉群排泄。到20世纪80年代泉水全部断流。并随着开采量的增加在十里泉地区于1976年开始形成降落漏斗,1981年丰水期漏斗西部边界在黑石岭至北于一带,1984~1985年后,西部边界稳定在张范至北于之间,形成以十里泉为中心长轴呈东西向的漏斗区。漏斗形态东陡西缓,呈北西高、南东低的簸箕状。漏斗中心平均水位标高1986年为46.957m,1990年为38.524m,漏斗范围东西半径14km。经1990年和1991年两年丰水期的强烈补给,漏斗形态有所减缓,以后随着降水量减少和开采量增加,地下水水位转入下降,至1995年漏斗中心年均水位下降到标高40.07m,面积达51.2km2。从1999年起,十里泉发电厂从苍山县会宝岭水库引水,大幅减少了十里泉水源地的开采量,水位逐步恢复回升(图9-1)。
图9-1 山东枣庄十里泉水源地地下水动态曲线
丁庄-东王庄水源地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启用后,最初形成以丁庄、东王庄为中心的两个局部小漏斗,随着开采量的逐年增加,逐步形成了以丁庄、东王庄两个漏斗为中心的长轴呈东西向的大降落漏斗区,形态为近椭圆形。漏斗中心(丁庄)水位自1986年的45.339m下降到1990年的38.433m,年均下降1.381m,1989年漏斗面积为53.2km2,1990年缩小为36.4km2,1995年又增至39.6km2。
二、岩溶地下水污染
1959年的水文地质勘查工作显示,枣庄市地下水在天然状态下,水质是优良的,各项化学组分及生物指标均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且水化学类型简单。随着城市和工业的迅速发展,对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越来越高。在人类经济活动影响下,地下水水质逐渐变差,表现为离子含量增高,溶解性总固体、总硬度升高(表9-1),菌类指数上升,很多组分含量超过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甚至出现挥发性酚、氰化物等工业有毒物质超标,说明区域地下水已遭受到污染,而污染最为严重的是十里泉地区和清凉泉地区的蟠龙河两岸。
表9-1 枣庄市主要地段地下水水化学组分含量统计表 单位:mg/L
十里泉地区地下水水质变差,主要表现为水化学组分含量大幅度增高,由1959年的0.1mg/L增加到2007年的61.75mg/L,是1959年的600多倍,2007年溶解性总固体和总硬度分别是1959年的2.7倍和3.0倍。地下水水化学组分含量增加幅度与地下水开发强度有关,1976年以前,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低,、Cl-和溶解性总固体增加速度分别为每年4.8mg、0.07mg和5.98mg。1977年后,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增强,各离子增加速度相对加快,、Cl-、溶解性总固体和总硬度每年增加速度分别为11.98mg、2.75mg、47.64mg和10.25mg,其中总硬度、、菌类和挥发性酚等指标超过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
清凉泉地区地下水污染通过2000年1月和5月两次地下水水质分析资料表明,污染严重的是沿蟠龙河两岸,呈条带状分布,多项组分含量超过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其中清凉泉水源地地下水中的总硬度、硫酸盐和溶解性总固体分别超标0.94倍、3.69倍和0.95倍,一些致病组分(如硝酸盐)已超标近1倍(表9-2)。
表9-2 蟠龙河两岸地下水主要污染组分含量及国标统计表 单位:mg/L
三、岩溶塌陷
岩溶塌陷主要分布在市中区十里泉水源地和丁庄-东王庄水源地集中开采区内(图9-2)。始发于1981年4月,盛发于1982年枯水季节,至1997年已波及城区。到目前为止,已发生岩溶塌陷200余处(次),涉及面积约50km2。
岩溶塌陷已造成多处公路桥梁毁坏;塌陷区内多处民房开裂(照片9-1),三成以上成为危房,致使两所学校搬迁,2人丧生,多人受伤;且由于塌陷多发生的漏斗中心部位的地势低洼处,地面大量的污水沿塌坑及开口岩溶洞穴直接补给地下水,污染地下水源。初步统计,由于塌陷已造成经济损失6.31亿元,威胁人口21267人。
照片9-1 岩溶塌陷造成房屋开裂(东王庄)
图9-2 枣庄十里泉域岩溶塌陷分布图
针对两大水源地地质灾害日益严峻的局面,1998年实施引水工程,从苍山县会宝岭水库引用地表水,作为十里泉电厂工业用水,十里泉水源地和丁庄-东王庄水源地开采量大幅减少,2000年开采量分别为7.82万m3/d和6.45万m3/d,加之枣庄煤矿闭坑后停排矿井水,地下水水位有较大幅度回升,塌陷规模和次数有所缓解。
2024-07-25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