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一声欢叫把雨珠抖落,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斗笠指什么
指松林里人们头上戴着的遮阳光和雨的帽子。
斗笠
读音:[ dǒu lì ]
释义:遮阳光和雨的帽子,有很宽的边,用竹篾夹油纸或箬竹的叶子等制成。
引证:何士光 《将进酒》:“杉树壪里的三个铁铮铮的汉子,还有两个年纪轻轻的后生,把斗笠和蓑衣在檐下放好。”
汉字笔画:
扩展资料
斗笠的起源:
中国斗笠起始于何时,已不可考,但《诗经》有“何蓑何笠”的句子,说明它很早就为人所用。《说文解字》中提到一个“簦”字,意为竹篾编的有盖有柄的遮阳挡雨的器具,而有盖无柄的则称之为笠,又叫笠帽。俗语称之为斗笠,因其平面如斗大小,故名。唐代储光羲《牧童词》有“圆笠覆我首,长蓑披我襟”的诗句,可以说明箬笠在唐代开始普及。
据湖南省嘉禾县山田村李氏旧族谱记载,早在元朝元贞时期(约1308年),山田先祖应森公就集纳各地笠帽,以竹篾与箬竹叶(粽子叶)为材质织制成箬笠,因笠顶尖,形如斗,而用名“斗笠”。后经几代人的改进,山田(鸾林)斗笠以美观、时尚、耐用而得名。
斗笠,是遮阳光和雨的帽子,有很宽的边沿,用竹篾夹油纸或竹叶棕丝等编织而成。
在古代,斗笠作为挡雨遮阳的器具,在山村水乡随处可见;到了现代,更有一些旅游景点,将斗笠作为一种既实用又美观的工艺品明码标价。在中国南方的很多家庭,往往会在墙上挂上一个斗笠作为装饰。
扩展资料
斗笠可分为红军斗笠,马尾斗笠和越南斗笠。
斗笠的文化特征
永新“红军斗笠”又名永新南乡斗笠,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1927年毛主席带领秋收起义部队进入江西省永新县三湾后,该县南乡人民为支援红军,动员了许多编斗笠能手,后经时任中共湘赣省委书记任弼时同志提议,永新南乡斗笠便改名为“红军斗笠”。2012年,“红军斗笠”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马尾斗笠是黔东南苗族地区的一种民俗礼仪符号,主要分布在黔东南凯里市湾水镇。当地民间流传一句俗语:“家家嫁姑娘,马尾斗笠配嫁妆;送金送银不稀奇,必配斗笠好回归。”斗笠在苗族婚嫁中是非常重要的礼仪性物品。这一习俗依然在湾水地区流传,成为礼仪习俗的重要符号。
越南斗笠是越南的传统日常装扮。斗笠本是越南人民生活劳作中遮阳挡雨的必备用品,适宜当地低纬度且多雨的热带气候,却渐渐与穿衣搭配融为不可分割的一体,发展成越南人的典型标志,成为朴素和勤劳的代名词。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斗笠
戴在头上用来
遮雨的草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