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诗的特点?
3个回答
展开全部
优秀的山水诗大都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征。所谓“诗中有画”,就是用画笔把山水风物中精深微妙的蕴涵点染出来,使读者获得直接的审美感受。
在一首山水诗中,并非山和水都得同时出现,有的只写山景,有的却以水景为主。
但不论水光或山色,必定都是未曾经过诗人知性介入或情绪干扰的山水,也就是山水必须保持耳目所及之本来面目。
当然,诗中的山水并不局限于荒山野外,其他经过人工点缀的著名风景区,以及城市近郊、宫苑或庄园的山水亦可入诗。
诗的鉴赏方法:
山水田园诗是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的种类,其著名的诗人有王维、孟浩然、陶渊明等人,诗人们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缘景抒情,因寄所托,表达自己的理想、志趣。
绘山水之景:
这是读懂山水的第一步,先从字面上弄懂意思,然后才能深入诗歌的核心“情”。这就需要我们赏诗的想象力:
1,勾勒轮廓。即按方位,有序地在脑海中展现意象的方位、形状。
2,给景物着颜色。
3,将景物动态化。就是根据诗歌内容,让景物动起来,增加图片的真实性,更贴切实景。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山水诗
展开全部
山水诗,是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
在一首山水诗中,并非山和水都得同时出现,有的只写山景,有的却以水景为主。
但不论水光或山色,必定都是未曾经过诗人知性介入或情绪干扰的山水,也就是山水必须保持耳目所及之本来面目。
当然,诗中的山水并不局限于荒山野外,其他经过人工点缀的著名风景区,以及及城市近郊、宫苑或庄园的山水亦可入诗。
历史
起源于先秦两汉,产生于魏晋时期,并在南朝至晚唐随着中国诗歌发展与文学环境变迁而不断演变。
山水诗鼻祖是东晋的谢灵运。谢灵运所开创的山水诗,把自然界的美景引进诗中,使山水诗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
山水诗开创者——谢灵运
他的创作,不仅把诗歌从“淡乎寡味”的玄理中解放了出来,而且加强了诗歌的艺术技巧和表现力,并影响了一代诗风。
山水诗的出现,不仅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为中国诗歌增加了一种题材,而且开启了南朝一代新的诗歌风貌。
继陶渊明的田园诗之后,山水诗标志着人与自然进一步的沟通与和谐,标志着一种新的自然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的产生。
东晋出现大量的山水诗,主要是纷乱的国情使然。
东迁的文士几乎都有“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的慨叹,加上受政治暴力和军事暴力的迫害,失落感愈来愈沉重。从清丽无比的江南山水风物中寻求抚慰和解脱,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于是流连山水,写作山水诗便相因成习,以致蔚然成风。
另外,在新的哲学思潮如玄学的冲击下,汉朝以来“罢黜百家,独尊孔子”的思想控制日趋软弱松弛,于是出现“越名教而任自然”(嵇康)、“法自然而为化”(阮籍)之类的主张。“自然”指宇宙自然规律,岿然不动的山和变动不居的水,则最充分、最完美地体现了这种规律,也就成了师法的对象,成了精神力量不竭的泉源。
特点
“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谢灵运《石壁精舍还湖中作》)。“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其实还有一种因果关系,就是“乐水者智,乐山者寿”,这样说似乎可以充分显示山水怡情养性的功能。另外,与山水亲近还可丰富知识,培养和提高审美情趣以及模山范水的能力。古今诗文大家、艺术巨匠大抵都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经历。“读万卷书”正好可以弥补“行万里路”的不足。由于受种种条件的限制,人们无法遍览全国各地的山水胜迹,便可持山水诗集为“卧游”之具,作纸上的观瞻。这间接得到的知识和印象,与亲身所历、亲目所见自然隔了一层,但收获往往更快捷,也更精粹。
在一首山水诗中,并非山和水都得同时出现,有的只写山景,有的却以水景为主。
但不论水光或山色,必定都是未曾经过诗人知性介入或情绪干扰的山水,也就是山水必须保持耳目所及之本来面目。
当然,诗中的山水并不局限于荒山野外,其他经过人工点缀的著名风景区,以及及城市近郊、宫苑或庄园的山水亦可入诗。
历史
起源于先秦两汉,产生于魏晋时期,并在南朝至晚唐随着中国诗歌发展与文学环境变迁而不断演变。
山水诗鼻祖是东晋的谢灵运。谢灵运所开创的山水诗,把自然界的美景引进诗中,使山水诗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
山水诗开创者——谢灵运
他的创作,不仅把诗歌从“淡乎寡味”的玄理中解放了出来,而且加强了诗歌的艺术技巧和表现力,并影响了一代诗风。
山水诗的出现,不仅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为中国诗歌增加了一种题材,而且开启了南朝一代新的诗歌风貌。
继陶渊明的田园诗之后,山水诗标志着人与自然进一步的沟通与和谐,标志着一种新的自然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的产生。
东晋出现大量的山水诗,主要是纷乱的国情使然。
东迁的文士几乎都有“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的慨叹,加上受政治暴力和军事暴力的迫害,失落感愈来愈沉重。从清丽无比的江南山水风物中寻求抚慰和解脱,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于是流连山水,写作山水诗便相因成习,以致蔚然成风。
另外,在新的哲学思潮如玄学的冲击下,汉朝以来“罢黜百家,独尊孔子”的思想控制日趋软弱松弛,于是出现“越名教而任自然”(嵇康)、“法自然而为化”(阮籍)之类的主张。“自然”指宇宙自然规律,岿然不动的山和变动不居的水,则最充分、最完美地体现了这种规律,也就成了师法的对象,成了精神力量不竭的泉源。
特点
“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谢灵运《石壁精舍还湖中作》)。“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其实还有一种因果关系,就是“乐水者智,乐山者寿”,这样说似乎可以充分显示山水怡情养性的功能。另外,与山水亲近还可丰富知识,培养和提高审美情趣以及模山范水的能力。古今诗文大家、艺术巨匠大抵都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经历。“读万卷书”正好可以弥补“行万里路”的不足。由于受种种条件的限制,人们无法遍览全国各地的山水胜迹,便可持山水诗集为“卧游”之具,作纸上的观瞻。这间接得到的知识和印象,与亲身所历、亲目所见自然隔了一层,但收获往往更快捷,也更精粹。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20-02-13
展开全部
山水诗,是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虽然诗中不一定纯写山水,亦可有其他的辅助内容,但是呈现耳目所及的山水状貌声色之美,则必须为诗人创作的主要目的。由谢灵运开创,脱胎于玄言诗。
在一首山水诗中,并非山和水都得同时出现,有的只写山景,有的却以水景为主。但不论水光或山色,必定都是未曾经过诗人知性介入或 情绪干扰的山水,也就是山水必须保持耳目所及之本来面目。当然,诗中的山水并不局限于荒山野外,其他经过人工点缀的著名风景区,以及城市近郊、 宫苑或庄园的山水亦可入诗。
起源于 先秦两汉,产生于魏晋时期,并在 南朝至晚唐随着中国诗歌发展与文学环境变迁而不断演变
谢灵运所开创的山水诗,把自然界的美景引进诗中,使山水诗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他的创作,不仅把诗歌从“淡乎寡味”的玄理中解放了出来,而且加强了诗歌的艺术技巧和表现力,并影响了一代诗风。
山水诗的出现,不仅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为中国诗歌增加了一种题材,而且开启了南朝一代新的诗歌风貌。继陶渊明的田园诗之后,山水诗标志着人与自然进一步的沟通与和谐,标志着一种新的自然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的产生。
东晋出现大量的山水诗,主要是纷乱的国情使然。东迁的文士几乎都有“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的慨叹,加上受政治暴力和军事暴力的迫害,失落感愈来愈沉重。从清丽无比的江南山水风物中寻求抚慰和解脱,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于是流连山水,写作山水诗便相因成习,以致蔚然成风。另外,在新的哲学思潮如玄学的冲击下,汉朝以来“罢 黜百家,独尊孔子”的思想控制日趋软弱松弛,于是出现“越名教而任自然”(嵇康)、“法自然而为化”(阮籍)之类的主张。“自然”指宇宙自然规律,岿然不动的山和变动不居的水,则最充分、最完美地体现了这种规律,也就成了师法的对象,成了精神力量不竭的泉源。
“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谢灵运《石壁精舍还湖中作》)。“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其实还有一种因果关系,就是“乐水者智,乐山者寿”,这样说似乎可以充分显示山水怡情养性的功能。另外,与山水亲近还可丰富知识,培养和提高审美情趣以及模山范水的能力。古今诗文大家、艺术巨匠大抵都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经历。“读万卷书”正好可以弥补“行万里路”的不足。由于受种种条件的限制,人们无法遍览全国各地的山水胜迹,便可持山水诗集为“卧游”之具,作纸上的观瞻。这间接得到的知识和印象,与亲身所历、亲目所见自然隔了一层,但收获往往更快捷,也更精粹。
好的山水诗总是包涵着作者深刻的人生体验,不单是模山范水而已。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以理势入诗,兼有教化和审美的双重功能,它表现出的求实态度和奋进精神,对读者无疑是有力的鞭策和激励。又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除生动再现山林特有的幽静氛围,还揭示了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有启迪智慧、拓展襟怀的作用。其它方面的例子还很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王维《汉江临泛》)是执简驭繁、化难为易的范例。远水不可视之以目,却能表达得如此气势壮阔。为雨幕所笼罩的山色朦朦胧胧,无法分辨,诗人用“有无中”三字予以示现,精当无比,显示出非凡的观察、体验和表达的功力。”
优秀的山水诗大都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征。所谓“诗中有画”,就是用画笔把山水风物中精深微妙的蕴涵点染出来,使读者获得直接的审美感受。如孟浩然《秋登万山寄张五》,把登高的“怡悦”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其中有诗人自己登山的身影,有想象中北山隐者张五的怡悦之情,还有阔远的视野以及闪烁于其间的种种景物。它的突出特点就是表现在一个“远”字上,用远景烘托远意。“远意”没有明说,只是影影绰绰地表“心随雁飞灭”的描摹上。勾画远景的笔墨也不多,却很有层次,显示出和谐的韵律与虚静阔远的美,像“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清新淡远,与隐者(包括诗人自身)恬淡高远的情趣相表里,几乎达到天然淡泊的完美境界.
山水诗的鉴赏方法
山水田园诗是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的种类,其著名的诗人有王维、孟浩然、陶渊明等人,诗人们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缘景抒情,因寄所托,表达自己的理想、志趣。
明朝的胡应麟在《诗薮》中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王国维亦云“一切景语皆情语”,因此,在鉴赏山水诗首先要以“景”为基础,紧紧抓住“情”,从景物入手来理解情。[4]
绘山水之景
这是读懂山水的第一步,先从字面上弄懂意思,然后才能深入诗歌的核心“情”。这就需要我们赏诗的想象力:
1、勾勒轮廓。即按方位,有序地在脑海中展现意象的方位、形状。
2、给景物着颜色。
3、将景物动态化。就是根据诗歌内容,让景物动起来,增加图片的真实性,更贴切实景。
4、给画面补充细节。诗歌的精炼,使它可能把所有的物象都表现出来,这就要学生去补充细节。可以达到提高学生思维的完整性
在一首山水诗中,并非山和水都得同时出现,有的只写山景,有的却以水景为主。但不论水光或山色,必定都是未曾经过诗人知性介入或 情绪干扰的山水,也就是山水必须保持耳目所及之本来面目。当然,诗中的山水并不局限于荒山野外,其他经过人工点缀的著名风景区,以及城市近郊、 宫苑或庄园的山水亦可入诗。
起源于 先秦两汉,产生于魏晋时期,并在 南朝至晚唐随着中国诗歌发展与文学环境变迁而不断演变
谢灵运所开创的山水诗,把自然界的美景引进诗中,使山水诗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他的创作,不仅把诗歌从“淡乎寡味”的玄理中解放了出来,而且加强了诗歌的艺术技巧和表现力,并影响了一代诗风。
山水诗的出现,不仅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为中国诗歌增加了一种题材,而且开启了南朝一代新的诗歌风貌。继陶渊明的田园诗之后,山水诗标志着人与自然进一步的沟通与和谐,标志着一种新的自然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的产生。
东晋出现大量的山水诗,主要是纷乱的国情使然。东迁的文士几乎都有“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的慨叹,加上受政治暴力和军事暴力的迫害,失落感愈来愈沉重。从清丽无比的江南山水风物中寻求抚慰和解脱,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于是流连山水,写作山水诗便相因成习,以致蔚然成风。另外,在新的哲学思潮如玄学的冲击下,汉朝以来“罢 黜百家,独尊孔子”的思想控制日趋软弱松弛,于是出现“越名教而任自然”(嵇康)、“法自然而为化”(阮籍)之类的主张。“自然”指宇宙自然规律,岿然不动的山和变动不居的水,则最充分、最完美地体现了这种规律,也就成了师法的对象,成了精神力量不竭的泉源。
“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谢灵运《石壁精舍还湖中作》)。“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其实还有一种因果关系,就是“乐水者智,乐山者寿”,这样说似乎可以充分显示山水怡情养性的功能。另外,与山水亲近还可丰富知识,培养和提高审美情趣以及模山范水的能力。古今诗文大家、艺术巨匠大抵都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经历。“读万卷书”正好可以弥补“行万里路”的不足。由于受种种条件的限制,人们无法遍览全国各地的山水胜迹,便可持山水诗集为“卧游”之具,作纸上的观瞻。这间接得到的知识和印象,与亲身所历、亲目所见自然隔了一层,但收获往往更快捷,也更精粹。
好的山水诗总是包涵着作者深刻的人生体验,不单是模山范水而已。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以理势入诗,兼有教化和审美的双重功能,它表现出的求实态度和奋进精神,对读者无疑是有力的鞭策和激励。又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除生动再现山林特有的幽静氛围,还揭示了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有启迪智慧、拓展襟怀的作用。其它方面的例子还很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王维《汉江临泛》)是执简驭繁、化难为易的范例。远水不可视之以目,却能表达得如此气势壮阔。为雨幕所笼罩的山色朦朦胧胧,无法分辨,诗人用“有无中”三字予以示现,精当无比,显示出非凡的观察、体验和表达的功力。”
优秀的山水诗大都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征。所谓“诗中有画”,就是用画笔把山水风物中精深微妙的蕴涵点染出来,使读者获得直接的审美感受。如孟浩然《秋登万山寄张五》,把登高的“怡悦”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其中有诗人自己登山的身影,有想象中北山隐者张五的怡悦之情,还有阔远的视野以及闪烁于其间的种种景物。它的突出特点就是表现在一个“远”字上,用远景烘托远意。“远意”没有明说,只是影影绰绰地表“心随雁飞灭”的描摹上。勾画远景的笔墨也不多,却很有层次,显示出和谐的韵律与虚静阔远的美,像“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清新淡远,与隐者(包括诗人自身)恬淡高远的情趣相表里,几乎达到天然淡泊的完美境界.
山水诗的鉴赏方法
山水田园诗是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的种类,其著名的诗人有王维、孟浩然、陶渊明等人,诗人们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缘景抒情,因寄所托,表达自己的理想、志趣。
明朝的胡应麟在《诗薮》中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王国维亦云“一切景语皆情语”,因此,在鉴赏山水诗首先要以“景”为基础,紧紧抓住“情”,从景物入手来理解情。[4]
绘山水之景
这是读懂山水的第一步,先从字面上弄懂意思,然后才能深入诗歌的核心“情”。这就需要我们赏诗的想象力:
1、勾勒轮廓。即按方位,有序地在脑海中展现意象的方位、形状。
2、给景物着颜色。
3、将景物动态化。就是根据诗歌内容,让景物动起来,增加图片的真实性,更贴切实景。
4、给画面补充细节。诗歌的精炼,使它可能把所有的物象都表现出来,这就要学生去补充细节。可以达到提高学生思维的完整性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