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电是怎么产生的
静电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一种现象,特别是在冬秋季节,静电更是随处可感受到,比如梳头发的时候,头发会跟随梳子飘起;脱毛衣的时候,会听见吱吱的声响,在黑暗的环境下还能看到毛衣上有小小的亮光等等,这些都是所谓的静电。每个人在生活中应该也都见到或者是亲身感受到过。追其原因,静电的产生是因为物体与物体之间相互接触和分离或以各种能量如动能、位能、热能、化学能等的形式作用导致原子的正负电不平衡而产生。
静电的产生原理:静电,从字面意思上看会觉得这是一种处于静止状态的电。但是这种电并不是处于绝对静止状态下,只是一种暂时停留在某一处的电。
我们都知道物质都是由原子组合而成,原子的基本结构为质子、中子及电子。在正常状况下,一个物体会表现出不带电的现象,因为一个原子的质子数与电子数量相同,正负电始终处于一种平衡状态。但是当物体受到外界作用比如物体与物体的摩擦和接触后这就会使原子的正负电不平衡,从而使得电荷的重新分布,出现一个物体的电子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因为失去电子从而带上正电,而另一个物体得到一些电子带负电,最终导致物体带上了静电。
当正电荷聚集在某个物体上或表面时就会形成了正静电,而当负电荷聚集在某个物体上时就形成了负静电,但无论是正静电还是负静电,只要是带静电物体接触其他电位差的物体时就会发生电荷转移, 从而形成我们生活中所见到的静电现象。
总之,物体的静电现象并非就是我们理解中认为的电流是静止状态的电,这种静电的产生是电子的不断转移导致物体形成电流重新分布而成。
早上起床穿衣服、用杯子喝个水、吃饭拿勺子、用个吹风机、出门按电梯??在冬天每天陪伴小编的,可不就是这静电吗?被电得不行了的小编,哭泣着扒一扒,为什么有的人独得静电宠爱,静电不爱电别人,就电我,就电我??
摩擦起电?其实是“接触”起电
很多人会误以为,我那么容易被静电电到,是不是因为我之前摩擦到什么了,脱衣服太快了?毕竟摩擦起电嘛,我慢慢来,就会好一点吧?
其实,“起电”并不局限于摩擦,而是在于“接触”。
只要两种不同材料的绝缘体触碰到一起,再分开,就会在各自的表面形成电荷,这些静止的电荷聚集在物体表面,就是“静电”。当带着“静电”的物体,接触“零电位物体”的时候,电荷就从人体转移到这些物体上,会产生瞬间的电流。
这么看来,容易被静电“电到”的人,就是容易带有“电荷”的人。可是什么样的人容易带有电荷呢?
北方空气干燥,让你容易被电!
在地板和鞋底接触的时候,也会产生一部分电荷,而这部分电荷,基本上就是你“被电”的主因。
在空气湿度很高的情况下,鞋和地面的电阻会减小,在鞋、地面分开的时候,有一部分电子就会直接进入地面,这样一来,你身上所带的“电荷”就会变少,你也没有那么容易被电了。这也是为什么夏天不容易静电,而冬天容易被电的原因。
爱穿塑胶底鞋、毛衣、腈纶材质的衣服
毛衣、腈纶(还有涤纶、人造丝)材质的衣服,和塑胶底鞋都是电荷的“偷渡船”,像是棉质衣服,真丝衣服,毛呢大衣这种材质的衣服,让你起静电的可能性就很小。习惯穿马丁靴、雪地靴等塑胶底鞋子的人,就是妥妥被电的那些人,换上皮鞋(鞋底也是皮的)或者是防静电鞋底的鞋子,都能让你避免静电的暴击。
大风天气在外面行走,容易让你带电
长时间在外面走动,再加上外面刮着大风,也会导致你的身上带上很多电荷。如果这个时候要碰触铁门的话,就很容易“被电”。
建议随身携带一只钢笔,或者直接用随身携带着的钥匙先去碰一下门,再用手推门,这样放电的时候,电荷通过的就是钢笔或者钥匙尖端,而不是你的手指,这样就不会感觉到“被电”了。
柔顺剂直接放进洗衣机
大多数柔顺剂用的都是“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它可以成一层带着正电性的膜覆盖在衣服上,而衣服大多带电子(负电),这样能互相抵消,起到抗静电的作用。
而柔顺剂直接和洗衣液一起放进洗衣机是不会起作用的,要在衣服漂洗干净之后,用柔顺剂浸泡后直接拧干晾晒,才能起到作用。
(全文完)
转载请注明“来源:互动百科”
2016-08-30
任何物质都是由原子组合而成,而原子的基本结构为质子、中子及电子。科学家们将质子定义为正电,中子不带电,电子带负电。在正常状况下,一个原子的质子数与电子数量相同,正负电平衡,所以对外表现出不带电的现象。但是由于外界作用如摩擦或以各种能量如动能、位能、热能、化学能等的形式作用会使原子的正负电不平衡。在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摩擦实质上就是一种不断接触与分离的过程。有些情况下不摩擦也能产生静电,如感应静电起电,热电和压电起电、亥姆霍兹层、喷射起电等。任何两个不同材质的物体接触后再分离,即可产生静电,而产生静电的普遍方法,就是摩擦生电。材料的绝缘性越好,越容易产生静电。因为空气也是由原子组合而成,所以可以这么说,在人们生活的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有可能产生静电。要完全消除静电几乎不可能,但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控制静电使其不产生危害。
静电是通过摩擦引起电荷的重新分布而形成的,也有由于电荷的相互吸引引起电荷的重新分布形成。一般情况下原子核的正电荷与电子的负电荷相等,正负平衡,所以不显电性。 但是如果电子受外力而脱离轨道,造成不平衡电子分布,比如实质上摩擦起电就是一种造成正负电荷不平衡的过程。当两个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并且相互摩擦时,一个物体的电子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就因为缺少电子而带正电,而另一个体得到一些剩余电子的物体而带负电,物体带上了静电。
静电是一种处于静止状态的电荷。在干燥和多风的秋天,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会碰到这种现象:晚上脱衣服睡觉时,黑暗中常听到噼啪的声响,而且伴有蓝光,见面握手时,手指刚一接触到对方,会突然感到指尖针刺般刺痛,令人大惊失色;早上起来梳头时,头发会经常“飘”起来,越理越乱,拉门把手、开水龙头时都会“触电”,时常发出“啪、啪、啪”的声响,这就是发生在人体的静电。
静电并不是静止的电,是宏观上暂时停留在某处的电。人在地毯或沙发上立起时,人体电压也可高1万多伏,而橡胶和塑料薄膜行业的静电更是可高达10多万伏。
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原子由带负电荷的电子和带正电荷的质子构成。在正常状况下,一个原子的质子数与电子数量相同,正负平衡,所以对外表现出不带电的现象。但是电子环绕于原子核周围,一经外力即脱离轨道,离开原来的原子A而侵入其他的原子B,A原子因减少电子数而带有正电现象,称为阳离子;B原子因增加电子数而呈带负电现象,称为阴离子。造成不平衡电子分布的原因即是电子受外力而脱离轨道,这个外力包含各种能量(如动能、位能、热能、化学能等)在日常生活中,任何两个不同材质的物体接触后再分离,即可产生静电。当两个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时就会使得一个物体失去一些电荷如电子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其带正电,而另一个物体得到一些剩余电子的物体而带负电。
若在分离的过程中电荷难以中和,电荷就会积累使物体带上静电。所以物体与其它物体接触后分离就会带上静电。通常在从一个物体上剥离一张塑料薄膜时就是一种典型的“接触分离”起电,在日常生活中脱衣服产生的静电也是“接触分离”起电。固体、液体甚至气体都会因接触分离而带上静电。这是因为气体也是由分子、原子组成,当空气流动时分子、原子也会发生“接触分离”而起电。我们都知道摩擦起电而很少听说接触起电。实质上摩擦起电是一种接触又分离的造成正负电荷不平衡的过程。摩擦是一个不断接触与分离的过程。因此摩擦起电实质上是接触分离起电。在日常生活,各类物体都可能由于移动或摩擦而产生静电。另一种常见的起电是感应起电。当带电物体接近不带电物体时会在不带电的导体的两端分别感应出负电和正电。
静电是由原子外层的电子受到各种外力的影响发生转移,分别形成正负离子造成的。任何两种不同材质的物体接触后都会发生电荷的转移和积累,形成静电。人身上的静电主要是由衣物之间或衣物与身体的摩擦造成的,因此穿着不同材质的衣物时“带电”多少是不同的,比如穿化学纤维制成的衣物就比较容易产生静电,而棉制衣物产生的就较少。而且由于干燥的环境更有利于电荷的转移和积累,所以冬天人们会觉得身上的静电较大。
在不同湿度条件下,人体活动产生的静电电位有所不同。在干燥的季节,人体静电可达几千伏甚至几万伏。实验证明,静电电压为5万伏时人体没有不适感觉,带上12万伏高压静电时也没有生命危险。不过,静电放电也会在其周围产生电磁场,虽然持续时间较短,但强度很大。科研人员正在研究静电电磁场对人体的影响。
静电是由原子外层的电子受到各种外力的影响发生转移,分别形成正负离子造成的。任何两种不同材质的物体接触后都会发生电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