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音乐的过程是怎么样的?
先词后曲,先曲后词,词曲同步都有可能。一般第一种情况较为常见。 说说一般情况,有了歌词,作曲家拿到后读读歌词,理解下歌词的主题与意图,构思音乐主题。如我艺术歌曲《偶然》的创作,用的是徐志摩的诗歌,他表达的是偶遇后分开的惆怅与对现实必须的接受,也可升华着理解为人生的状态。要创作音乐,首先是要学习基本乐理,同时学习一种与创作相关的载体——乐器,最好学钢琴或小提琴。在此基础上正式进入创作音乐所必学的课程——和声、作曲方法、(包括歌曲写作方法和器乐写作方法)、复调、配器、曲式分析等。在学习这些课程的同时,还要地听中外名曲,从中吸取精华来武装自己;还要体验生活,尤其是到民间搜集真正的民歌。当然,自己的生活阅历也是相当重要的。总之,音乐创作不是闭门造车,更不是有的人想象的那样,自己哼出一段小曲,记下来就是作曲了。
混音可是一个上演鬼斧神工的步骤,对成品的品质可是至关重要。混音到底做些神马前面说了,无论乐器录音还是人声录音,得到的都是一条一条单独的音轨,加起来有数十条之多,而我们成品CD就是立体声的,所以要把那数十条音轨给Mix起来才行,这就是混音(Mixing)。混音师要做的工作非常多,先是对一些瑕疵的修饰,比如某个乐器抢了一点拍子,那就剪切编辑一下,某个歌手的演唱有少许跑调,那就把跑调的部分仔细切出来调整一下音高。这些工作做好之后,接下来就是针对每种乐器每个音轨做不同的效果处理,这些效果包括声场位置、均衡、动态、激励、混响、调制等等,目的是让各个声部体现出自己的特色,音量互相平衡,整体的融合性更好。混音师所使用的音箱是监听音箱,英文一般叫ReferenceSpeaker,正如我们做分析化学的标准物质(ReferenceMaterial)一样,监听级设备力求最大限度保留原汁原味的声音,尽量减小音染,不能给声音赋予任何额外的个性,和个性鲜明的发烧音响比起来,监听音箱的声音听上去干巴巴的很平淡,但这正是混音师所需要的“标准的声音”。这样的标准声音,可以保证在大多数回放设备上达到混音师所期望的效果,不至于有太大的偏颇。混音结束之后,我们就得到了一条立体声的音轨,但这样还不算完,我们还有一步,母带处理,英文叫做Mastering,这是成品CD制作中的最后一个步骤,算是Finalization了。我们知道,一张CD里面有很多首歌曲,这些歌曲往往不是在一个录音室录制的,也往往不是由同一位混音师混音的,但作为一张CD,必须要保证一定程度上的风格统一,这就是母带处理的作用。母带师有点类似于照片冲印师,照片冲印师会帮你整体调整一盒胶卷中照片的色调、明暗等,而母带师负责从整体上调节一张CD中每首歌曲的音量、动态、均衡,让它们的风格趋于相似,听上去不会觉得突兀。举个例子,一张CD都是摇滚乐,我们肯定不希望有的歌曲声音特别大,有的声音特别小;也不希望有的歌曲高音特别尖,有的歌曲听上去特别闷;也不希望有的歌曲听上去很空旷,有的歌曲听上去很干涩。最后,母带师会把CD制作成母带,或者母盘,交给制作CD的工厂,就变成大家看到的CD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