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know-base.cdn.bcebos.com/lxb/notice.png)
宋太祖赵匡胤手下有哪些大将?
4个回答
展开全部
武:
石守信(928~984)
后汉时,隶枢密使郭威帐下。后周广顺初年,升任禁军亲卫都虞侯。
后周抗击北汉的高平之战,石守信以功升亲卫左第一军都指挥使;同年师还后,又升任殿前司铁骑左、右厢都指挥使。显德三年,从世宗征南唐,石守信任先锋,参与六合等地战役。显德五年三月,南唐割淮南求和后,石守信以功升铁骑、控鹤四厢都指挥使,成为殿前司禁军主力的指挥官。显德六年三月,后周攻辽,以侍卫亲军马步军都虞侯韩通为陆路都部署,已升任殿前都虞侯的石守信任陆路副都部署,石守信已成为后周的主要将领之一。同年六月,赵匡胤接替张永德任殿前都点检时,石守信接替赵匡胤任殿前都指挥使。世宗死,子柴宗训即位,石守信以义成军(滑州,今河南滑县东南)节度使,仍兼任殿前都指挥使。石守信是以赵匡胤为首的“义社十兄弟”中,继李继勋、赵匡胤之后第三个建节的,而且长期与赵匡胤同在殿前司共事,是赵匡胤的部属、亲信,后周末成为赵匡胤的副手,关系最为密切。
王审琦(925-974)
北宋初年大将。字仲宝。其先辽西,后徙家洛阳。为人厚重
有方略,尤善骑射。五代时隶周主柴荣帐下,与赵匡胤相友善,以功累迁东西班都虞侯、铁骑都虞侯、勤州刺史、虔州团练使、睦州防御使。赵匡胤成为皇帝之后,因有「翊戴之勋」,入宋为殿前都指挥使、领泰宁军节度。以征李筠、李重进,为前军副部署。建隆二年(公元961年),被迫交出兵权,为忠正军节度使,镇寿春,在镇八年,为政宽简。开宝二年(公元969年),从征太原,次年改镇许州,留居京师。后与高怀德并加同平章事,卒年五十。
韩令坤(928-973)
北宋初大将。磁州武安(今河北省武安市,位于冀南邯郸市西北)人。五代后周太祖部威帐下,世宗柴荣即位后,授殿前都虞侯,从征淮南,在攻取扬州(今江苏省扬州市)、泰州(今江苏省泰州市)后,加捡校太尉,领镇安军节度使;又从征南唐、北击契丹,均有功勋,入宋后,移镇太平军加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同平章事,宗太祖赵匡胤亲征李筠,他奉命率兵驻屯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位于洛阳市东北黄河北岸);后复从李重进于扬州。961年(宋太祖赵匡胤建隆二年)春返京,被削去禁军军职,出任成德军节度使不久,因疽发于背而卒。
文:
赵普(922-992年8月14日),字则平,北宋初年宰相。出生于幽州蓟县(今北京),后先后迁居常山(今河北正定)、洛阳(今河南洛阳)。虽足智多谋却不好读书,后来在赵匡胤的劝告下开始读《论语》,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范质(911~964),五代后周和北宋初大臣。字文素,大名宗城(今河北威县)范家营人。生于五代后梁乾化元年(911年),历经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六朝,五朝为官,两朝为相。
窦仪(914~966)字可象,蓟州渔阳(今天津市蓟县)人,窦禹钧长子。后晋进士,历任后汉、后周朝官职。宋太祖时,任工部尚书,判大理寺事。曾奉命主撰《建隆重定刑统》(即《宋刑统》)三十卷、《建隆编敕》四卷。
石守信(928~984)
后汉时,隶枢密使郭威帐下。后周广顺初年,升任禁军亲卫都虞侯。
后周抗击北汉的高平之战,石守信以功升亲卫左第一军都指挥使;同年师还后,又升任殿前司铁骑左、右厢都指挥使。显德三年,从世宗征南唐,石守信任先锋,参与六合等地战役。显德五年三月,南唐割淮南求和后,石守信以功升铁骑、控鹤四厢都指挥使,成为殿前司禁军主力的指挥官。显德六年三月,后周攻辽,以侍卫亲军马步军都虞侯韩通为陆路都部署,已升任殿前都虞侯的石守信任陆路副都部署,石守信已成为后周的主要将领之一。同年六月,赵匡胤接替张永德任殿前都点检时,石守信接替赵匡胤任殿前都指挥使。世宗死,子柴宗训即位,石守信以义成军(滑州,今河南滑县东南)节度使,仍兼任殿前都指挥使。石守信是以赵匡胤为首的“义社十兄弟”中,继李继勋、赵匡胤之后第三个建节的,而且长期与赵匡胤同在殿前司共事,是赵匡胤的部属、亲信,后周末成为赵匡胤的副手,关系最为密切。
王审琦(925-974)
北宋初年大将。字仲宝。其先辽西,后徙家洛阳。为人厚重
有方略,尤善骑射。五代时隶周主柴荣帐下,与赵匡胤相友善,以功累迁东西班都虞侯、铁骑都虞侯、勤州刺史、虔州团练使、睦州防御使。赵匡胤成为皇帝之后,因有「翊戴之勋」,入宋为殿前都指挥使、领泰宁军节度。以征李筠、李重进,为前军副部署。建隆二年(公元961年),被迫交出兵权,为忠正军节度使,镇寿春,在镇八年,为政宽简。开宝二年(公元969年),从征太原,次年改镇许州,留居京师。后与高怀德并加同平章事,卒年五十。
韩令坤(928-973)
北宋初大将。磁州武安(今河北省武安市,位于冀南邯郸市西北)人。五代后周太祖部威帐下,世宗柴荣即位后,授殿前都虞侯,从征淮南,在攻取扬州(今江苏省扬州市)、泰州(今江苏省泰州市)后,加捡校太尉,领镇安军节度使;又从征南唐、北击契丹,均有功勋,入宋后,移镇太平军加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同平章事,宗太祖赵匡胤亲征李筠,他奉命率兵驻屯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位于洛阳市东北黄河北岸);后复从李重进于扬州。961年(宋太祖赵匡胤建隆二年)春返京,被削去禁军军职,出任成德军节度使不久,因疽发于背而卒。
文:
赵普(922-992年8月14日),字则平,北宋初年宰相。出生于幽州蓟县(今北京),后先后迁居常山(今河北正定)、洛阳(今河南洛阳)。虽足智多谋却不好读书,后来在赵匡胤的劝告下开始读《论语》,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范质(911~964),五代后周和北宋初大臣。字文素,大名宗城(今河北威县)范家营人。生于五代后梁乾化元年(911年),历经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六朝,五朝为官,两朝为相。
窦仪(914~966)字可象,蓟州渔阳(今天津市蓟县)人,窦禹钧长子。后晋进士,历任后汉、后周朝官职。宋太祖时,任工部尚书,判大理寺事。曾奉命主撰《建隆重定刑统》(即《宋刑统》)三十卷、《建隆编敕》四卷。
展开全部
赵匡胤是北宋的开国皇帝,他是武将出身,手下有很多优秀的将领,比如曹彬,石守信,韩令坤,呼延赞,高怀德,王审琦,张令铎等。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赵匡胤手下的六大名将。
1.高怀德,赵匡胤的妹夫,北宋开国功臣。
2.李处云,具有治军和处民的卓越才能。
3.石守信,赵匡胤的副手,与赵匡胤的关系最为密切。
4.曹彬,受到赵匡胤的信任,在北宋的统一当中立下汗马功劳。
5.王全斌,做事很有风度,但被后人诟病。
6.张令铎,在陈桥兵变的加爵当中仅次于高怀德。
1.高怀德,赵匡胤的妹夫,北宋开国功臣。
2.李处云,具有治军和处民的卓越才能。
3.石守信,赵匡胤的副手,与赵匡胤的关系最为密切。
4.曹彬,受到赵匡胤的信任,在北宋的统一当中立下汗马功劳。
5.王全斌,做事很有风度,但被后人诟病。
6.张令铎,在陈桥兵变的加爵当中仅次于高怀德。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1、潘美
潘美(925年-991年),字仲询,汉族,大名府人,北宋开国名将之一。潘美与宋太祖赵匡胤关系素来深厚,宋朝建立后,受到重用。李重进叛乱,太祖亲征,潘美为行营都监从征。
开宝三年(970年),为行营诸军都部署、朗州团练使,率军灭南汉,一开始潘美围攻贺州。潘美设伏于南乡岸,大破南汉军,擒斩伍彦柔。接著连克昭、桂、连三州,进逼韶州。再取韶州,南汉后主出降,南汉灭亡。即日,命潘美与尹崇珂同知广州兼市舶使。
开宝五年(972年),兼岭南道转运使。开宝八年(975年)助都部署曹彬伐南唐,南唐灭亡,加检校太傅、宣徽北院使。太平兴国四年(978年)正月,任北路都招讨制置使,判太原行府事,随太宗伐北汉,又被任为知幽州行府事,随太宗北伐辽,兵败而回。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八月,以雁门观之捷封代国公,太平兴国八年(983年),改忠武军节度使,进封韩国公。雍熙三年(986年),宋兵三路北伐辽朝,潘美为云、应、朔等州行营都部署,率西路军出雁门,所向克捷。
不久,因曹彬所领东路军大败于岐沟关,潘美等也受诏撤军,在撤军过程中,潘美与王侁等逼迫杨业冒险迎敌,置之必败之地,而又见死不救,致使陈家谷(今山西宁武)兵败,杨业全军覆没,被俘而死。为此,潘美被削秩三等,降为检校太保。
淳化二年( 991年),加同平章事,数月后死,年六十七。赠中书令,谥武惠。咸平二年(999年),配飨太宗庙庭。潘美在宋真宗时代又追封为郑王。
2、赵普
赵普(922年-992年),字则平。幽州蓟人,后徙居洛阳。五代至北宋初年著名政治家,北宋开国功臣。
早年曾被刘词辟为从事,后担任赵匡胤(宋太祖)的掌书记。显德七年(960年),与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推翻后周,建立宋朝。
乾德二年(964年)拜相,协助赵匡胤削夺藩镇、罢禁军宿将兵权,实行更戍法、改革官制、制定守边防辽等许多重大措施。淳化三年(992年),赵普病逝,年七十一。宋太宗亲撰八分字神道碑赐之。累封韩王,赐谥“忠献”,并配飨太祖庙庭。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3、石守信
石守信(928~984年),字守信 ,开封浚仪(今河南开封市)人。北宋开国将领。
初仕后周时,参与高平之战、淮南之战,累迁殿前都指挥使、义成军节度使,与赵匡胤结为异姓兄弟,成为“义社十兄弟”的成员。
北宋建立后,率军讨平李筠、李重进叛乱,出任马步军副侍卫都指挥使、侍卫亲军马步都指挥使等职。自杯酒释兵权后,专事聚敛,积财巨万。宋太宗时期,随征辽国,迁镇安军节度使、守中书令,封卫国公。
太平兴国九年(984年),去世,享年五十七岁。追赠尚书令、秦王,谥号武烈。
4、李继勋
李继勋(916年-977年),大名府元城(今河北大名东)人。北宋名将、宋太祖“义社十兄弟”之一。
李继勋与赵匡胤等九人结为“义社十兄弟”。显德三年(956年)六月,李继勋在攻打南唐寿州(今安徽凤台)时,怠于守御,后周将士死者数百人,周世宗以李继勋武臣,不责。但是免去他的军职,改任为河阳三城节度使,直到次年七月才免去节度使而改为右武卫大将军。
显德六年(959年)世宗攻辽,李继勋任战棹左厢都部署,七月,李继勋又升为安国军(邢州)节度使。赵匡胤陈桥兵变,李继勋在邢州,没有参与兵变。
建隆元年(960年)六月,宋太祖赵匡胤平潞州李筠,李继勋为昭义军节度使,镇守潞州,负责进攻及抗击北汉。乾德五年(967年)加同平章事,为使相。
开宝元年(968年)、开宝二年(969年),李继勋两次为河东行营前军都部署,率军出征北汉,开宝三年(970年),李继勋改为天雄军节度使。太平兴国二年(977年),李继勋因病回洛阳,以太子太师致仕,同年去世,终年62岁,追封陇西郡王,谥号庄武。
5、沈义伦
沈义伦(909—987),因避太宗光义名讳而单名伦,字顺宜,开封太康(今属河南)人。北宋的开国功臣之一,在太祖和太宗两朝执掌财政大权,后任宰相。
沈义伦少习《三礼》,以讲学授徒为生。沈义伦是赵匡胤霸府幕僚中继赵普之后第二个升任宰相。曾经因得罪卢多逊被罢相。
6、范质
范质(911年—964年),字文素,大名宗城(今河北邢台市威县)人。五代后周时期至北宋初年宰相。
范质自幼好学,博学多闻。后唐长兴四年(933年)登进士第,官至户部侍郎。后周建立后,历任兵部侍郎、枢密副使等职。显德六年(959年),周世宗病危,托孤于范质等人。获封萧国公。
陈桥兵变后,范质与宰相王溥、魏仁浦被迫拥立赵匡胤为天子。曾举荐赵普、吕庆余、窦仪等人。乾德元年(963年),封鲁国公。次年罢相。同年九月去世,获赠中书令。
潘美(925年-991年),字仲询,汉族,大名府人,北宋开国名将之一。潘美与宋太祖赵匡胤关系素来深厚,宋朝建立后,受到重用。李重进叛乱,太祖亲征,潘美为行营都监从征。
开宝三年(970年),为行营诸军都部署、朗州团练使,率军灭南汉,一开始潘美围攻贺州。潘美设伏于南乡岸,大破南汉军,擒斩伍彦柔。接著连克昭、桂、连三州,进逼韶州。再取韶州,南汉后主出降,南汉灭亡。即日,命潘美与尹崇珂同知广州兼市舶使。
开宝五年(972年),兼岭南道转运使。开宝八年(975年)助都部署曹彬伐南唐,南唐灭亡,加检校太傅、宣徽北院使。太平兴国四年(978年)正月,任北路都招讨制置使,判太原行府事,随太宗伐北汉,又被任为知幽州行府事,随太宗北伐辽,兵败而回。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八月,以雁门观之捷封代国公,太平兴国八年(983年),改忠武军节度使,进封韩国公。雍熙三年(986年),宋兵三路北伐辽朝,潘美为云、应、朔等州行营都部署,率西路军出雁门,所向克捷。
不久,因曹彬所领东路军大败于岐沟关,潘美等也受诏撤军,在撤军过程中,潘美与王侁等逼迫杨业冒险迎敌,置之必败之地,而又见死不救,致使陈家谷(今山西宁武)兵败,杨业全军覆没,被俘而死。为此,潘美被削秩三等,降为检校太保。
淳化二年( 991年),加同平章事,数月后死,年六十七。赠中书令,谥武惠。咸平二年(999年),配飨太宗庙庭。潘美在宋真宗时代又追封为郑王。
2、赵普
赵普(922年-992年),字则平。幽州蓟人,后徙居洛阳。五代至北宋初年著名政治家,北宋开国功臣。
早年曾被刘词辟为从事,后担任赵匡胤(宋太祖)的掌书记。显德七年(960年),与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推翻后周,建立宋朝。
乾德二年(964年)拜相,协助赵匡胤削夺藩镇、罢禁军宿将兵权,实行更戍法、改革官制、制定守边防辽等许多重大措施。淳化三年(992年),赵普病逝,年七十一。宋太宗亲撰八分字神道碑赐之。累封韩王,赐谥“忠献”,并配飨太祖庙庭。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3、石守信
石守信(928~984年),字守信 ,开封浚仪(今河南开封市)人。北宋开国将领。
初仕后周时,参与高平之战、淮南之战,累迁殿前都指挥使、义成军节度使,与赵匡胤结为异姓兄弟,成为“义社十兄弟”的成员。
北宋建立后,率军讨平李筠、李重进叛乱,出任马步军副侍卫都指挥使、侍卫亲军马步都指挥使等职。自杯酒释兵权后,专事聚敛,积财巨万。宋太宗时期,随征辽国,迁镇安军节度使、守中书令,封卫国公。
太平兴国九年(984年),去世,享年五十七岁。追赠尚书令、秦王,谥号武烈。
4、李继勋
李继勋(916年-977年),大名府元城(今河北大名东)人。北宋名将、宋太祖“义社十兄弟”之一。
李继勋与赵匡胤等九人结为“义社十兄弟”。显德三年(956年)六月,李继勋在攻打南唐寿州(今安徽凤台)时,怠于守御,后周将士死者数百人,周世宗以李继勋武臣,不责。但是免去他的军职,改任为河阳三城节度使,直到次年七月才免去节度使而改为右武卫大将军。
显德六年(959年)世宗攻辽,李继勋任战棹左厢都部署,七月,李继勋又升为安国军(邢州)节度使。赵匡胤陈桥兵变,李继勋在邢州,没有参与兵变。
建隆元年(960年)六月,宋太祖赵匡胤平潞州李筠,李继勋为昭义军节度使,镇守潞州,负责进攻及抗击北汉。乾德五年(967年)加同平章事,为使相。
开宝元年(968年)、开宝二年(969年),李继勋两次为河东行营前军都部署,率军出征北汉,开宝三年(970年),李继勋改为天雄军节度使。太平兴国二年(977年),李继勋因病回洛阳,以太子太师致仕,同年去世,终年62岁,追封陇西郡王,谥号庄武。
5、沈义伦
沈义伦(909—987),因避太宗光义名讳而单名伦,字顺宜,开封太康(今属河南)人。北宋的开国功臣之一,在太祖和太宗两朝执掌财政大权,后任宰相。
沈义伦少习《三礼》,以讲学授徒为生。沈义伦是赵匡胤霸府幕僚中继赵普之后第二个升任宰相。曾经因得罪卢多逊被罢相。
6、范质
范质(911年—964年),字文素,大名宗城(今河北邢台市威县)人。五代后周时期至北宋初年宰相。
范质自幼好学,博学多闻。后唐长兴四年(933年)登进士第,官至户部侍郎。后周建立后,历任兵部侍郎、枢密副使等职。显德六年(959年),周世宗病危,托孤于范质等人。获封萧国公。
陈桥兵变后,范质与宰相王溥、魏仁浦被迫拥立赵匡胤为天子。曾举荐赵普、吕庆余、窦仪等人。乾德元年(963年),封鲁国公。次年罢相。同年九月去世,获赠中书令。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