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者”号成功做底,深海探测有什么作用?
中国首艘万米级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11月10日成功在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坐底科考,刷新其在10月27日于此地创造的10058米中国载人深潜纪录,坐底深度10909米。专业士称,此举彰显我国在最深海底探险的综合技术实力。
11月10日早晨4时50分,“奋斗者”号布放至马里亚纳海沟海域,于7时42分抵达万米海深,进入坐底巡航环节。坐底通常指在综合考虑潜水器的速度姿态和海底地质情况的条件之下,人为地让潜水器于海底着陆,以便开展海底科考和相关作业。
奋斗者号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标志着我国的在深海探测领域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
这也决定了大部分的海沟都会出现在板块活动比较剧烈的环太平洋地区,其中超过万米深的海沟全部位于太平洋区域。于是,这些区域便顺理成章地成为海洋技术强国的冲击目标,其中以马里亚纳海沟的挑战者深渊最为令人瞩目,它被认为是目前人类已知的海洋最深处,具有水压高、温度低、含氧量低、完全黑暗的特点,为人类下潜带来了巨大的难度。
首先,我们要先了解一下挑战的“对手”,也就是自然之伟力的作品,马里亚纳海沟。马里亚纳海沟被称为地球的“第四极”,最深处超过1.1万米,由于其深藏海底,没有足够的技术能力是不可能下去的,因此是名副其实的人类禁区。相比之下,被人排着队登顶的地球“第三极”珠峰就显得稍微没那么有排面了。海沟形成于地球板块的相向运动,是行星级尺度运动产生的结果。
正是这种特殊而极端的环境,对载人下潜的关键技术提出了大量的挑战:
(1)工业设计能力。包括整个载人潜水器的优化设计、安全性评估和应用,载人舱的设计、建造和评估。具体来说有,载人潜水器型线、总体布局、载人舱布局、功能特性等的优化设计技术,载人潜水器服役期间各种设备的安全性、可靠性设计与评估技术,载人舱内人因工程设计评估技术,载人潜水器应用模式及相关体系设计技术等。金属及非金属材料载人舱的设计技术,球形、柱形及其他形状载人舱设计技术,各种材料及形状的载人舱建造技术,建造完成后载人舱的检测及其使用安全性的评估技术等。
(2)高能量密度动力技术,具体包括充油锂电池设计、建造及管理技术,水下燃料电池设计、建造及管理技术,水下能源安全性评估技术,水下能源补充技术,新型能源深海应用技术等。
(3)水声技术,具体包括各种声学设备在潜水器上的集成设计技术,船载高速水声通信系统设计及其装备制造技术等。
(4)导航定位技术,具体包括高精度、高可靠性的水声定位技术,水下复杂环境下连续高精度导航技术,水下作业目标搜索及作业点重返技术等。
(5)浮力材料技术,具体包括大深度低密度浮力材料的设计、制备、成型技术,浮力材料的测试与安全性评估技术等。
(6)载人潜水器安全体系技术,具体包括载人潜水器技术安全体系设计技术,潜水器状态检测与安全性评估技术,各种抛载机构可靠性设计、评价技术等。
(7)载人潜水器控制技术,具体包括载人潜水器在复杂海底环境下的航行控制技术,可视化的综合信息显控技术,载人潜水器控制仿真技术等。
可见载人深潜本身对工业的要求非常高,并且要求在材料科学、通信技术、信息科学、自动化技术、声学等细分领域有深厚的积淀。这些都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事实上,到目前为止,中国是唯一具备载人深潜能力的发展中国家,其余的全部是发达国家。
载人深潜器的下潜过程类似于潜艇,是通过吸入海水填充空气仓,增加密度以便下沉。而上浮过程则不同于潜艇。潜艇的上浮过程一般是通过压缩空气排出海水,而深潜器由于体积小,动力设备不强大,又处在远大于潜艇的极端高压环境里(水下一万米超过1000个大气压),海水是很难排出去的,所以采取的是抛弃压载铁的方法实现上浮。深海潜水器一般是通过电磁铁控制压载铁,所以万一深海潜水器失去动力,电磁铁失效,压载铁会在重力的作用下自动脱离潜水器,使潜水器上浮。
万米载人深潜——进行深海探索的目的简述如下:
1970年,赞比亚修女 Mary Jucunda 给NASA太空航行中心的科学家斯图林格写了一封信,大意是“目前地球上有那么多孩子吃不上饭,为什么他会舍得为远在火星的项目花费数十亿美元”。很快,斯图林格为Jucunda修女回了一封信,最后NASA以《为什么要探索宇宙》为标题公开发表。
这封信有一个核心的观点就是,科学探索的研究看似无法直接提高人类现实生活的福祉,但是科学探索中的技术未来将可能用于人们的生活当中,帮助人类克服生存难题。比如显微镜的发明帮助人们认识了细菌感染,消除了绝大多数的瘟疫之苦;探索太空的工程也将帮助人类克服未来面临的种种危机。
解决现实问题的技术突破,往往不是按部就班就可以得到,有时候必须来自一个充满挑战的宏大目标,才能够激发出人类强大创新精神,能够燃起的想象力和坚定的行动力,最终能够产生许多意想不到的重大发明。
对于海洋的深海探索,就是这样的一个能够激发强大创新力的目标。万米深潜所具有的新型坚固材料以及高压强下的机械操作、水下通信等技术都将是极端考验,同样也会使得人类对于未来在海洋当中的生存提供技术积累。
现在,人类对于深海的研究和认知比对太空的认知都要少,进入深海的人数也远远低于进入太空的人数。在地球上,深度超过2000米的深海,占据地球表面的3/5,无论温室气体排放的归宿,还是气候长期变化的源头,都可能追溯到海底深层。
另外,深海底部距离地球内部最近的地方只有7公里,通过海底探索也可以揭示板块运动的规律、窥探地球内部的真相。关于人类的起源、生物进化和地球演变的奥秘,可能都需要从深海探索当中找到答案。
探索海洋的奥秘,不仅是一件满足人类科学探索的事情,还是一件事关国家海洋安全和深海资源开发的事情。
20世纪后期,世界海洋强国对于深海的勘探开发进入了一场海洋的“圈地运动”时期,海底丰富的矿藏资源成为亟待开发“蓝色土地”。按照国际惯例,深海勘探奉行“平行开发”原则,海底矿区,一半归国际海底管理局托管,另一半归勘探发现者,谁能探索,谁就有了专属勘探权和商业开发权。
2001年,中国大洋协会和国际海底管理局签订《勘探合同》,在东太平洋海域获得7.5万平方公里多金属结核矿区的专属勘探权和优先开采权。如果没有相应的深海开采技术,未来这些埋藏海底的矿藏或将无法为我们所得。
现在,万米载人潜水器,就犹如太空飞船一样,搭载着科研人员进行深海探测和科学实验,一方面验证着我国在深海探测工程上面顶级的工程技术水平,一方面为我们认识海洋、开发海洋做出卓越的贡献。发展深潜技术,将为我国能在深海探测和未来的深海开发中积累成熟的技术和经验。
在我们这颗蓝色星球,生命正是从海洋当中诞生。16世纪的“地理大发现”,使得人类可以从海洋表面探索整个地球,而到今天,我们可以向海洋深处进发,纵向探索地球演化和人类最初的奥秘。
今天的“奋斗者”号,不仅实现坐底万米深海,还具备世界先进的近底自动航行、悬停定位和水声通信功能,标志着我国载人深潜由集成创新向全面自主创新的真正突破。从一片空白、到大幅落后,再到现在部分技术领先,我们用50年时间就完成了这一历史性超越。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奋斗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