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文轻武国策是北宋防范武将专权割据,维护皇权,巩固中央集权的重要措施, 它贯穿于北宋的政治运作中,形成“文人主政”的局面。这一政策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背 景并对整个北宋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1、原因:唐末五代,军阀飞扬跋扈,影响到政局的稳定。宋初统治者吸取了唐末五代藩镇割据、武将权重、乃至操纵政权、废立皇帝、改朝换代的教训,宋太祖刻制誓碑: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之人;还通过杯酒释兵权,解除了军官的权利,以文人代替武将出任地方官。
2、重文轻武国策对国家产生的影响 :
北宋时期,“崇文抑武”最初被确立为重要的治国方略之一,是统治集 团对唐末五代军阀分裂割据、“武人跋扈”历史经验的汲取。但随着不断 地被加以推行、贯彻,并与“将从中御”相融合,从而派生出“以文驭武” 之策,则是矫枉过正的结果,也是北宋专制皇权与文官士大夫集团利益结合的产物【参见陈峰著《北宋武将群体研究与相关问题研究》,中华书局 2009】 受这一基本治国思想和方略的影响,北宋社会的价值观发生较大变化,出现了突出的歧视武将和从军的观念,于是以往“投笔从戎”的 现象大致上消失,文臣与武将之间也出现了明显的鸿沟,极大地打击了武将 北宋重文轻武国策的背景和影响 群体,致使其从精神到素质都趋于退化,从而对北宋边防造成严重的后果。如元人所谓:“宋恃文教,而略武卫。”【(元)脱脱《宋史》卷四九三,中华书局1997】 由此可见一斑。国家政策的变化会直接影响整个政治制度的制定和变革,文臣地位的上升使 中央统治者重视文人士大夫的作用,并提出不杀士大夫的口号,这表明在北宋时 期文人士大夫已经渗透到国家统治的各个部门并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北宋“崇 文抑武”方略及“以文驭武”之策的长期实行,对维护专制统治秩序发挥了 重要的支持作用。北宋时期,始终没有酿成全国性的内乱,所谓“有外患而无内 忧”。较长时间安定的内部环境,士人能享受相对较多的自由,都与“崇文抑武” 的大氛围有关。这对促进经济和文化科技的发展,无疑也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陈寅恪先生有“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的见解【陈寅恪《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 这表明在国家整个的发展进程中,这一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当时正是因为压制了武将的权威,重视文臣的作用,才使得国家趋于稳定,避 免了五代时期武将夺权的局面。
3、重文轻武国策对文人的影响 :
北宋有关文人的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文学艺术的繁盛,科教事业的兴起都是文人地位上升以后所作出的对整个中国文化的重大贡献。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改变了我国封建社会、尤其是唐末五代的社会风气,形成了读书之风。宋朝人读书求知,在我国封建社会实属罕见,不但帝王带头读书,而且在一般人的心目中,都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范仲淹寄语乡里的诗中就公开号召“乡人莫相羡,教子苦诗书”【《金明馆丛稿二编》第245 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当时人苦读的例子举不胜举。苏询“年二十七,始大发愤,谢其所来往少年,闭户读书为文辞”。 欧阳修文章盖世,有人问他如何做文章,欧阳修回答,“无它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宋)欧阳修《欧阳文忠公集墓志》卷五,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朝人读书,大多注重联系实际,着眼于学以致用。 我们不得不承认,北宋的这一政策在文化方面确 北宋重文轻武国策的背景和影响 实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4、重文轻武国策对武将的影响 :
这一政策的实施,曾经战功赫赫的武将却受到 来自社会各个阶层的压制和排挤,武将的心理产生极大的压抑,可是权力的丧失 却也使他们无可奈何。但与此同时,武将群体受到极大的束缚和压制,其用兵作 战能力无法得到正常发挥,武将角色应有的自信、果敢精神日益萎缩,惧战气氛 弥漫于军营上下。由此还造成“崇文抑武”风尚和价值观在社会上的盛行,从军 卫国的意识没有其应有的地位。于是,秦汉以来那种勇于进取,积极开拓及尚武 的精神失落了。正因为如此,宋代虽不乏朝臣和文士“论兵”、“议边”以及“选 将”的议论,但终究是隔靴搔痒,无济于事。这便不能不在一个重要方面降低了 军队的战斗力,从而对北宋边防造成了严重的伤害,致使在御外战争中长期处于 被动挨打的境地。 后世即称北宋“声容盛而武备衰”,可谓一针见血。武将地位的下降直接导致军队战斗力的衰退,导致了整个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重文轻武的国策对武将群体的影响超越了当时的时代,对以后的社会政治制 度的发展和国家的稳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武将地位下降了,军队的战斗力也随之而衰退,这是不言而喻的。在整个北 宋时期,国家一直处于分裂的状态,内忧外患十分的严重,每时每刻都要防范着 外敌的侵扰。防守已经是很艰难的了,更不用说来进攻周边小国以完成国家的统 北宋重文轻武国策的背景和影响 一。军队的战斗力是不能与以前相比的,相比之下却是士大夫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思想状态。在整个北宋大多数人都过着一种思想保守,安逸舒适的生活,他 们越来越惧怕战乱,最后金人的铁蹄踏入北宋的国土时还是议和派占了主导地 位。国家也随之而灭亡了。
2017-10-13 · 知道合伙人文学行家
1,“文”指的是文官,“武”指的是武将——而不是武器军备、军队;2,“重”与“轻”是指对文官和武将的权力分配以及由此带来的地位上的轻重变化。所以,逻辑上讲,“重文轻武”国策应该是一套政策系统,这个政策系统理应包含两方面的措施:1、重用文官,提高文官的地位;2、抑制武将的权力,降低武将的地位。下面我们就“大致”从这两方面说明“重文轻武”国策 的实施措施。
这种政策对当时社会产生的影响的相关例子:
宋朝皇帝给予文士至高地位的还有另外一句话:“不许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者”。这句话据说是太祖赵匡胤所说,但也有人怀疑为杜撰。不过,事实却是宋朝皇帝的确极少杀戮士大夫,若非谋反之类的重罪,诛杀士大夫的案例的确罕见。所以“不杀士大夫”这条家训的真实性很高,它就算不是赵宋王朝的成文法,也一定是习惯法。
这不能不说是宋朝皇帝给予士大夫的一个优待,因为中国历史上其它各朝都不能与之相比。其它各朝,我们熟悉的反而是诸如焚书坑儒、重用酷吏、廷杖、文字狱等多种名目的杀戮士人案例。所以,清代王夫之格外羡慕宋朝文人待遇,认为“自太祖勒不杀士大夫之誓以诏子孙,终宋之世,文臣无欧刀之辟。张邦昌躬篡,而止于自裁,蔡京、贾似道陷国危亡,皆保首领于贬所。……宋之初兴,岂有自贵之士使太祖不得而贱者感其护惜之情乎?”
反观武将之地位,就格外悲哀。因唐末五代以来的教训,宋朝统治者始终对武将保持高度的戒备与防范。与对士大夫态度不同的是,宋朝皇帝始终视武将为政权的直接威胁或者潜在威胁,所以采取猜忌、防范态度,稍有过错即遭到罢官或者问罪,甚至即便证据不足也能被定死罪。这种司法待遇上的不公平,简直堪称“天壤之别”。
北宋重文轻武,有赵匡胤本身的原因,他是武将对文臣十分尊重 ,定下规矩不杀文臣。北宋的言路比较畅通,文化繁荣。苏轼被贬数次,司马光也是这样。
但重文轻武的结果却造就了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软弱无能的朝代,从宋太祖赵匡胤开始,对外侵一味忍让造就,造成大量国土流失,人民游离失所。最后发展到连皇帝都被别人捉了。
当今社会要引以为戒,重文固然重要,但武决不可轻。
为防止武将篡弑重演,太祖以“杯酒释兵权”解除了大将对军队的控制,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提倡文人典军,严禁武人干政。取消禁军最高统帅殿前都点检、副都点检职务,朝廷设枢密院掌管凋动军队,但无统兵权。三帅统兵权和枢密院调兵权职责分明,相互制约,直接对皇帝负责。军队实行更戍法,定期换防,将帅常调,以防止官兵“亲党胶固”。另外,宋沿袭唐制,又大力削弱宰相(中书令)实权,宰相下设数名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以分其军、政、财三权,使宰相无法独揽大权,这样就使皇帝掌握的权力超过了历代王朝。为消除藩镇割据的局面,对独霸一方的节度使,采取“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的方法。逐步从地方调回都城任闲职,其原领州郡由朝廷控制,委任文官任知州、知府,直接对朝廷负责。
但重文轻武的结果却造就了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软弱无能的朝代,从宋太祖赵匡胤开始,对外侵一味忍让造就,造成大量国土流失,人民游离失所。最后发展到连皇帝都被别人捉了。
当今社会要引以为戒,重文固然重要,但武决不可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