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客观地评价杜甫?
现在公认杜甫是唯一能与李白齐名的诗人,李白被称为诗仙,杜甫被称为诗圣。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杜甫的诗写进了历史的沧桑,无不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他的诗文被称之为诗史。最早认为杜甫的地位无人能及的是杜甫去世之后40年左右的唐代大诗人元稹。
元稹专门给杜甫写了墓志铭及序。在这篇文章中元稹毫不吝啬赞美之词,他是这么称赞杜甫的:尽得古今之长处,集历代大家之大成。如果让孔子重新来编写诗经的话,一定会多多收入杜子美的诗文。对于杜子美,没有什么不能写,没有什么写不好的,自从有诗人以来,杜子美一定是第一。在元稹的眼中,杜甫成为了诗作的天花板,视李白如空气一般,这个对杜甫的评价不可谓不高。
好不容易出来一个可以跟诗仙李白并称大诗人杜甫,之后的文人一直在讨论到底是杜甫的诗文厉害还是李白的诗文惊艳,直到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写了一首诗来骂这些人,讨论谁第一真是无聊透顶。韩愈对于杜甫的评价,说其完全可以跟李白媲美,还写到了诗文里: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杜甫为人跟李白也有的拼,确实上帝是公平的,给了他们一项特殊的才华之后,在其他领域就会使他们显得很天真幼稚。杜甫跟李白一样都不会当官,心比天高才比海阔,但是情商基本为零,只会在官场里面当愤青。
杜甫不合时宜地写下了千古名篇丽人行、三吏三别,还爱打抱不平,最终丢掉了靠命换来的官职左拾遗。正应了一句俗语,文章憎命达,你的生命越是坎坷,越是荆棘丛生,越是波澜起伏,文章就写得越好,越有内涵,越能感人至深。杜甫的诗歌一直以大气澎湃著称,他关注的是国家的兴衰,人民的福祉,尤其对下层老百姓的生活观察得尤为仔细。这样写出来的东西才能感动每一个生灵。
用他的诗,最详实,最完整的评价杜甫的方式。杜甫的诗,把自己全部一生都放了进去。
钱穆曾经说过,读杜诗最好是分年读。
为什么?
从开元到天宝,直到唐代中兴。杜甫可以说是见证了唐朝巨变!
他的人使他的诗有了最高价值。他的诗也正因为他的人成为唐代的史诗。
他从来没有在他的诗里写他自己那忠君爱国的人格,写的只有家常。但这家常也正因为他的人变得不平常。
我们来看一下他的一生:年少时家庭环境优越,生活安定富足。母亲崔氏的家族也是名望大族。也就是这样,我们可以在他的诗中发现,他一生中曾多次和亲疏不一样的舅父表弟相遇。
他既较聪明又顽皮。当时很多社会名流看到他的习作词赋,都夸他有天才之资。
19岁开始游历,从山东临猗到吴越。24岁回故乡参加进士考试落第后,第二次游历,其间32岁和33岁与李白相见。
安史之乱爆发后,他搬家避难。听说肃宗即位,同年8月只身投奔,被俘。
公元757年,终于被肃宗授为左拾遗。随后救人被贬。759年,因为对时政的污浊痛心疾首,放弃了参军一职。最后来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建成了杜甫草堂。
五年后,764年。经严武表荐,做了检校工部员外郎,成为了严武的参谋。但不久又辞了职。
765年,严武去世。杜甫离开了成都,再次开始游历。
766年,由于夔州都督柏茂林的照顾,杜甫得以在此暂住,为公代管东屯公田100顷,他自己也租了一些田,开始劳作。这一时期创作达到了高峰。
768年,由于思乡心切,乘舟北上。但由于生活困难,几经折返,最后回到潭州。
770年,潭州兵乱,杜甫逃往衡州。由于江水暴涨围困,期间差点饿死。在洪水未退的情况下,杜甫无奈又从耒阳到郴州再折返潭州。
770年冬,杜甫在由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去世,时年59岁。
为何如此清晰的把杜甫的一生罗列出来?这可以帮助我们清晰地看出杜甫什么时间,为什么会做出那些让我们感慨万千的诗。他的诗是诗史,同样也记录着个人生活。
在头一开始,他的诗是极具浪漫主义色彩的。但是就是在35到44岁时在长安的困守开始。杜甫走向了现实主义。但他这个时候却没有回避艰苦,而是坚决走上积极入世的道路。
是的,生活没有止境的折磨了杜甫,也成全了杜甫。使他不断走进人民的生活,看到了人民的痛苦,也看到了那个时代的官僚阴暗。他写出了《兵车型》、《丽人行》《、赴奉先咏怀》等现实主义杰作。
杜甫也曾有“丈夫四方治,安可辞穷故”这样渴望济世扬名、渴望建功立业的雄伟大志。可是他这种雄伟大志是建立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上的。
十年困守之后,慢慢地杜甫更变成了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
杜甫的忧来自于国家,喜也是来自于国家。这是儒家知识分子身上所特有的社会责任感:以天下为己任。
但是后来呀,杜甫在四川漂泊了八九年,在湖北,湖南漂泊了两三年。最终,仙逝在了一条破船上。
可也正是因为他的艰苦卓绝,他从来没有放弃的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宏伟志向,和忧天下忧百姓的家国情怀。他才成为伟大。被我们后人称之为诗圣。他的诗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非常的深远。而我想说他的人格品性更是我五千年华夏史册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