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瞻七万雄兵以逸待劳,为何不敌邓艾长途跋涉的两千残兵呢?
263年,司马昭兵分三路伐蜀。邓艾率军三万牵制驻在沓中的姜维,诸葛绪率军三万切断姜维退路,钟会率十余万大军进军汉中。
姜维一番漂亮的机动,摆脱了诸葛绪,退守剑阁,稳住局势。
就在伐蜀大业眼看陷入困境时,邓艾提出了“偷渡阴平”的设想。
他说:阴平小道人迹罕至,蜀军无备。我出军从此下涪城,姜维一定要回援涪城,这样,钟会大军就可以通过剑阁天险,方轨而进了!如果姜维不回援,那涪城兵不足,我们就可以一举拿下了!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从这个设想,我们看出,邓艾的企图,他还没有想到自己可以攻破绵竹、直下成都,一举收全功。该方略的初步企图,只是要解决姜维据险而守的问题!
邓艾的组织:山地行军经典之作
“既然是偷袭,不可能带太多人,最多几千人”,这是目前流行的看法。
果然如此吗?
中国史书微言大义,西方史书对汉尼拔翻阅阿尔卑斯山的描写或可参考。
早先,邓艾约诸葛绪一起走阴平小道。诸葛绪拒绝了邓艾,向钟会靠拢。假如最多只需要几千人,手握三万精锐的邓艾,为什么还要邀请诸葛绪呢?
再说,几千人逼近涪城,能调动姜维大军吗?
出去驴过的朋友知道,爬野山,不怕地形险阻。既然有这么条小道,自然就是走得通的。
最怕的是三点:1、迷路;2、粮食和水匮乏;3、受伤;
哪一条都是致命的。
邓艾前队几千人(《中国历代战争史》说有万余人),他们可不是一路滚山坡滚出来的!
1、探路。这是废话。
2、搭建简易通道。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史载邓艾前队最危险的时候,粮运几匮。粮食能运上来,后队的人马也是可以分批次过来的。因此,他们要在难通行处选择地方搭建简易通道、桥梁,利于粮草和后队通过。;
3、搭建简易中间营地。史载邓艾每百余里留兵三千人为寨。
中间营地是运输队和向导队,也是后续部队行军休整处(十月,山区已经很凉);也能充当一些野战医院等临时营地职能。
这样,前队开路后,后队进来的速度会很快。
喘息
可是,越往深处,粮食运输的沿途消耗就越大,运粮就越困难。在前方没有补给基地的情况下,这些中间营地的部队是不可能前进的,他们前进了,大家吃什么?
因此,当邓艾前军气喘吁吁爬出群山时,他们是没有多少人的,而且个个饥肠辘辘。
此时,邓艾得到了钟会的支持。钟会派遣田章率军前来支援(关于这支援军的规模,我没有查到原始出处,但在当代大陆和台湾的一些权威战争史文章中,都提到有五千四百人)。小编不确定究竟多少人,但能轻松击败三校伏兵,小编以为五千多人是合理的数字。
邓艾以田章为先登,一路向前。田章军不出百里,就击败了蜀军三校伏兵,并直下江油,江油守马邈投降。
进入江油后,气喘吁吁的邓艾军终于得到了休整和补充。
疲惫之师?
因此,这里有两点:1、邓艾军后军是可以陆陆续续沿前队小道前来支援了;
2、即使只是邓艾军前军,在得到王章的援军后,兵力也理应超过一万!
小编以为,兵贵神速,既然邓艾是要威胁涪城,邓艾很可能没有等到后队到齐,就发起了新的攻势。
因此,对于后来的绵竹之战,邓艾军的参战兵力,小编以为在1-2万之间。而后来抵达成都时,后续部队可能陆陆续续已经跟上不少,兵力很可能在2-3万。
更重要的是:到绵竹,面对诸葛瞻时,邓艾军已经不是那支死里逃生、饥肠辘辘的疲惫之师了,而是得到补给和休整后,精神焕发的虎狼之师!
诸葛瞻军,二代们组队
邓艾走出阴平小道,如鬼神一般攻破江油,对蜀汉君臣的威慑是可想而知的。
蜀汉立即下令诸葛瞻领军抵御。
诸葛瞻带去了多少军队呢?小编以为:大约为2-3万人。
从魏军入侵到对峙剑阁时,蜀汉一直在倾尽全力支援前线。廖化、张翼、董厥,甚至在永安防御东吴的阎宇,除了实在太远的南中方面,能抽掉的部队都压上去了。
诸葛瞻所带的部队,有两方面,一方面是部分禁军,羽林右督卫李球所部就参与了此战;一方面是临时征集的囚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