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戚继光晚年凄惨?他凄惨的原因是什么?
实际上戚继光不仅仅是抗倭英雄,他在北边蓟门一带防御蒙古、协助李成梁的辽东军防也有十五余年,为稳固明朝的北边作出重要贡献。至于说戚继光一生为国为民是一位民族英雄,这个评价绝对是客观准确的。
戚继光的晚年,准确说是他人生中的最后六年接连遭到给事中的弹劾,先是被贬,后又被罢免,直至最后病死家中,不可谓不凄惨也。如此名将竟是如此下场,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直接原因是张居正的落幕,本质原因在于明朝的政治制度中存在一个不太合理之处。
了解情况的人都知道戚继光和张居正是"政治盟友"。更准确的说戚继光只能算张居正的门下,还达不到盟友的地位,毕竟明朝文官的地位本身就是凌驾于武将之上的,而张居正是阁臣之后又是首辅,是位极人臣的文官呢!万历年间张居正大刀阔斧进行改革,期间得罪了不少利益集团,而且万历皇帝也因张居正的存在而压抑多年。所以在1582年张居正去世后,戚继光很快就遭到了给事中张鼎思的弹劾,从北方防线被调往广东。有人说张鼎思弹劾戚继光是因为他的爱犬被戚继光踢死了,其实不管有没有发生过这个事,戚继光都会被弹劾的,就算不是张鼎思弹劾,也会有张居正的其他政敌出手。
戚继光为什么要做张居正的门下呢?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明朝的政治制度存在不理想的地方。明朝是个重文抑武的朝代,武将的地位受到很大的节制,动不动就会遭到文官和言官的弹劾。戚继光就曾经被弹劾故意放走倭寇,甚至说是通倭,后来还是戚继光自己以待罪之身平定了海盗汪直作乱,才得以免罪复职的。可见,当时的文官和言官在政治地位上是有绝对的优势的,而武将则很被动,加上文官和言官队伍里不乏小人,所以戚继光他必须寻找政治靠山才能保身,才能实现保家卫国的抱负。
这就是戚继光"投靠"张居正的原因所在,归根结底还是明朝的政治制度导致的,不然以戚继光的为人,应当不至于这样做。
我们小时候经常听长辈们谈起戚继光抗击倭寇的故事。戚继光,明朝军事家,我们熟知戚继光多是因为他了不起的抗击倭寇的故事,这也让他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民族英雄。
倭寇在14世纪初,在中国沿海烧杀抢掠,掠夺了很多沿海渔民的财富,坏事做尽,长时间骚扰中国近海的百姓。当时年少逆袭风发的少年戚继光遭遇了倭寇的掠夺,那时便立下了扫平倭寇的豪言壮志。在之后的作战生涯中,戚继光一直记住这个誓言。戚继光将他大半生的时间都花在了抗击倭寇上,这样的民族英雄应该受到百姓们的敬重。但是戚继光的晚年非常的凄惨,当时明朝封建君主制度达到了顶峰,让人闻风丧胆,谨言慎行,很多人都受到了牵连,就算是戚继光也不例外。晚年的时候,戚继光的职位被免除,无奈之下他就回了蓬莱老家。虽然他是一位大将军,但他并没有大富大贵,反而是身无分文。在他回到老家,在剩余的时间里只有一摞摞破旧的书籍陪伴着戚继光,孤苦伶仃。又加上之前征战留下的病根,也没有钱医治。最后戚继光的生命就这样走到了尽头。
那为什么戚继光会遭到针对呢?当然是戚继光触碰到了别人的利益。当时的戚继光曾追随张居正进行改革,张居正在改革的时候触犯了很多人的利益,而戚继光军事思想改革也是非常的冒险,得罪了很多人。在张居正在世时,有张居正的庇护,没有人敢去招惹他,但是在张居正去世后,戚继光也就沦为了鱼肉,任人宰割。这些大臣设计将戚继光赶回老家,这才有了戚继光凄惨的晚年。
明朝本来就是“以文制武”的政治背景,戚继光武将身份本就处于弱势一方,而且武将身份自古晚年不公,也是戚继光遭受命运不公的一个环,是无论如何也摆不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