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上真实的张郃到底有多厉害?
官渡之战时,当曹操听说张郃前来归降时,特意对张郃说了这样一句话:“如微子去殷,韩信归汉也!”
翻译一下就是,张郃前来归降曹操,就如同当年微子启(商纣王的哥哥)归降周朝,韩信归降刘邦。也就是说,在曹操心中,张郃就如同是他的微子启和韩信。
汉中之战时,黄忠费尽千辛万苦在定军山将曹军主帅夏侯渊斩首,然而当刘备得知消息后,却只说了这样一句话:“当得其魁,用此何为邪!”
翻译下一就是,要杀就杀张郃,杀夏侯渊有什么用!也就是说,在刘备心中,张郃才是真正可怕的对手,曹操的左膀夏侯渊,根本没有资格和张郃相提并论。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天水、南安、安定三郡不战而降,曹魏帝国上下一片人心惶惶,关键时刻,尚书陈群极力推荐张郃出征,并评价他:“郃诚良将,国所依也。”
木门谷之战时,当张颌的死讯传回到洛阳后,曹睿看着满朝文武,说出了他一生中对部下将领的最高评价:“蜀未平而郃死,将之若何!”翻译一下就是:张颌老将军没了,我们魏国以后该怎么办!
纵观张颌的一生,从官渡之战投曹以来,先在白狼山之战中,和张辽一起大破乌桓,斩蹋顿及名王以下十余人,俘虏二十余万人;后又渭南之战,击溃马超和韩遂;接着又在巴西之战中,连败张鲁军队,并逼迫张鲁投降。
其后,在汉中之战,张郃以一己之力力挽狂澜;街亭一战,是他以孤军一战破敌而败蜀;陈仓之围,又是他临危受命而料敌千里。这一系列的战功,足以证明张郃是名副其实的当世名将,第一流的军事人才。
在史书上,张郃所留下来的言论并不多,但有三处精彩的计策,却不得不说:第一处是在官渡之战时,张郃劝谏袁绍:“曹公兵精,往必破琼等;琼等破,则将军事去矣,宜急引兵救之。”只可惜,袁绍没有听张郃的建议,最终官渡惨败。
第二处是在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张郃又建议司马懿:“彼远来逆我,请战不得,谓我利不在战,欲以长计制之也。且祁山知大军已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于此,分为奇兵,示出其后,不宜进前而不敢逼,坐失民望也。今亮孤军食少,亦行去矣。”
可惜的是,司马懿也没有听张郃的建议,结果卤城之战,司马懿被诸葛亮狠狠教训了一顿,据说汉军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司马懿被迫狼狈还营。
第三处是当诸葛亮决定退军时,司马懿令张郃追击,张郃又建议说:“军法,围城必开出路,归军勿追。”可惜的是,司马懿依然不听,结果木门谷之战,张郃不幸阵亡。
当然,在木门谷之战中,张郃虽然阵亡,但也完美展现了一代名将的风采。据记载,当张颌遭遇到伏击时,他一点都没有慌,而是镇定自若地指挥部队进行反击,这种表现,就连诸葛亮也忍不住感叹:“张颌是深通兵法的高手!”
于是诸葛亮命令士兵将箭矢全部对准张颌齐射,而张颌这位身经百战的将军却在箭雨中纹丝不动,继续镇定自若的指挥部下反击,可惜悲剧还是发生了,一支飞来箭射中了张郃的膝盖,并恰好射穿了大动脉,张郃最终因失血过多而阵亡。
从某种意义上说,张郃这三处精彩的计策,都切中要害、料敌于先,最后事情也都朝着他所预料的方向发展。但可惜的是,每一次他的上司都没有听他的话,这也是张郃人生的悲剧!
不过,张郃的人生虽然带着浓浓地悲剧色彩,但却依旧光耀照人,他在自己生命的最后一段,用实际行动履行了军人的誓言:“男儿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死在儿妇女婢中呢?”
《三国志》中陈寿对张郃的评价是:“郃识变数,善处营陈,料战势地形,无不如计,自诸葛亮皆惮之。”明帝曹睿则特意用“征西车骑将军”这个前所未有的称号,来表达自己对张郃的崇高致敬。
或许,这就是对这位戎马一生的名将最恰当的评价了吧。最后,只愿来生,张郃能找到一个愿意听从他计策的上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