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求职中,常见的误区都有哪些?
找工作很久了,投了上百份简历,面试了很多家公司,却没有一个满意的结果,究竟是为什么?
原因可能是你陷入了这些求职误区。
误区一:找工作网上直接投简历就行
想找一份好工作,很多人的方法是网上投简历,或者参加招聘会。但其实,有八成以上的好工作从一开始就根本不会出现在一般的发布渠道中。有好职位,公司会先提拔自己的员工、然后是内部举荐,然后是个人猎头推荐等,实在找不到合适的人选,才会发布在招聘网站。
想找到好工作,你需要利用关系。具体来说,关系的强弱,可以看四个维度:①互动频率②信任度③亲密程度④互惠交换。按照这个标准,你的亲朋好友一般都是强关系,而一些偶然认识的泛泛之交、猎头等,当然就是弱关系。能给你提供信息的反而是弱关系。因为他们干的事情跟你差距很多,你们想法也很不一样。你不知道的工作机会,他们知道的概率更高。所以寻找机会,一定要多问“弱关系”请他们提供你平时接触不到的信息。
误区二:工作经验越多=薪资越高
虽说,随着岁月的沉淀和积累,职场人士会越来越成熟越来越有经验,但是,工作时间越久并不代表着就越有优势,工作年资上去了就代表着高薪十拿九稳更是误区——现实很无情,年龄越大、折旧越厉害;工资越高,公司要承担的成本也就越高,不管是留人还是跳槽,难度只会更大。
误区三、所会技能和拥有证书越多越好
首先小编希望大家能够明白“复合人才”和“复杂人才”的区别:复合型人才是有多方面的技能,但是这些技能有一个共同的“合”的方向;而复杂型人才则是技能多样,一无所长,技能与技能之间也毫无关联。
毕业生有多项技能和多种证书的确会有助于就业,但是最好想清楚自己想要做什么样的职业,搞清楚这一职业所需要的相应资质,以职业发展为导向来整合自己的相关技能,或者再定向地补充所需岗位技能和岗位技能证书。
如果你在简历上罗列很多不相关的证书,很可能被认为是缺乏对个人优势的清醒认知。比如你想去做互联网,在简历上出现CPA证书、教师资格证书,对你的求职来说,没有任何帮助,反而是减分项。因为你的技能与求职岗位没有丝毫的关联性。
误区四:等到求职开始再准备
谁准备得早,谁规划的早,谁就在求职季中占据了主动。考研的学生能够花一年的时间复习考研,找工作的你为什么不倾注一年的努力找一份好的工作呢?求职黄金季时间很短,等到求职开始再准备会错过很多机会。
找工作,你得提前开始准备,而且准备的时间越长,找到的工作越能让你满意。有一句话,“找工作”这个词应该换成“攒工作”,工作找不来,只能一点一滴的攒出来。
说的也就是,只有做好准备,才能找到一份心仪的offer。
走出求职误区,找到合适工作找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讲究求职方式,也需要求职心态的把握,还有求职技巧的运用。
误区五:只靠理论经验做求职准备
求职之前我们确实要提前做好准备,但是不需要做好万全准备,这是不现实的。可乐理解,许多同学都希望能够特别有把握,或者站在更高的起点上再开始求职。但是同学们要知道,绝对多数的求职者最大的弱点恰恰就是欠缺相关经验本身。我们只有在战争中才能学会战争,也只有在求职碰壁中才能更好地理解自己要做哪些准备。
很多在校生因为没实际接触过行业,很多对行业的理解都是建立在道听途说的基础上。所以会造成一个不好的结果就是:基于这些信息所做的求职规划也常常是看上去美好,其实经不起推敲。
所以,为避免未来求职挫败的唯一方式,就是提前进入求职状态,不断自己去感受,去体验,不能单纯只靠别人的经验和理论。多试错,把一些幼稚的错误留在关键性机会之前。
误区六:好学生等于好工作
根据就业市场的实际情况来看,成绩好确实有利于毕业生就业,但它对就业的促进作用是有限度的,并不是学得越好,就业也就越好。
这是什么原因呢?很简单,学校里对好学生的评价标准与社会对优秀人才的评价标准不是同一套标准。往往是那些平时在校内外各种活动中比较活跃,兼职、实习经验丰富,善于与人沟通,能跟不同背景的人打交道的同学,求职时会得到企业的青睐,同时在毕业之后的职场表现更好。
之前就有一个985高校的妹子吐槽过,自己大学四年一心扑在学习上,年年奖学金必定不落她,是老师心中公认的好学生。但是自己就是不善于表达自己、与人交流,毕业求职时,经常在群面上就挂掉,都没机会发挥笔试的优势。
如果你不打算继续升学搞学术,成绩足够好就可以了,平时要多在更重要的事情上下功夫。什么是更重要的事情呢,就是提高自己的职场方面的竞争力。不要把自己的求职搞成是机械发简历和等面试电话的过程求职本身也是提高自身能力的过程。
多走近行业中去做调查研究、拜访业内人士,参与实习实践活动。多锻炼表达自己,多去沟通,你在实践中学到的东西,都是你在单纯学校考试中学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