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的《都江堰》以长城与都江堰作比较表现了怎样一种历史观念?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余秋雨穿行于历史文化的时空隧道,像苦旅中的行者,在探询中遴选、体悟着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都江堰》是文化游记。
1986年,开始被任命为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院长,上海市写作学会会长,上海市委咨询策划顾问,并被选为“上海十大高教精英”。
同年,凭借《戏剧审美心理学》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奖。1987年,论著《艺术创造工程》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该作品包含了作者对于艺术创造过程的思考。
人物经历:
1946年8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县桥头镇(今属浙江省慈溪市)。1957年—1963年,先后就读于上海新会中学、晋元中学、培进中学至高中毕业。1963年,考入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入学后以下乡参加农业劳动为主。
1968年,被下放到27军军垦农场服劳役,条件艰苦;8月,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被迫赴农场劳动,学校复课后又参加过教材编写,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1976年,论著《读一篇新发现的鲁迅佚文》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