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顺治帝的庙号是祖而他父亲皇太极的庙号却是宗?
大清王朝算是最能歌功颂德的一个王朝了。
在隋朝以前,并不是所有的君王都有庙号的。之前的君王会建筑专属的家庙祭祀,但几代之后又必须毁去原庙,合于太庙祭祀。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如果每个君王自己的家庙都留下那后世皇帝祭祀的时候还不得忙死。隋以后,出于对祭祀的考虑,逐渐将君王的家庙取消。
一开始就供奉于太庙祭祀,而一般只有对国家有大功、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先王,才会特别追上庙号。所以隋以前史书记载的时候,都是称呼皇帝们的谥号,比如某某帝。
但是,随着帝王们的谥号越来越长,几乎每个皇帝都要被接替皇位的子孙们各种加一长串的谥号,于是乎,谥号作为评价帝王的作用越来越弱,反而是庙号起到了盖棺定论的功用。
正常情况下,皇帝的庙号为祖,只能是开国之主或是开国君王给自己的先祖们追尊的,其后世子孙都只能是“宗”,这在古代中国祭祀里面的一个惯例,毕竟“祖”代表着一个世系的起始,如果后面的皇帝都能称祖,那到底这个王朝的起源算是从哪里开始的呢?
然而事情的发展,总是有些特例,而这个不太好的特例应该是从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开的头。
虽然拓跋焘确实是北魏王朝承上启下的人物,但是他的子孙们给他上这个庙号,确实有过了。但是,这也是一个无可奈何的事情,毕竟人家是鲜卑,南北分裂时期,大概也就没有汉人王朝那么严格。
之后又效仿拓跋焘的,是南朝齐武帝,估计是南朝但是受到了北魏给拓跋焘上世祖这个庙号的影响,于是也来了这么一出。
但是从这以后,就再也没有哪个王朝哪个皇帝这么干过了,毕竟这个事情,确实有些“过分炫耀”的水分在里面。
直到元世祖忽必烈,他开创了元朝,作为元朝的第一个皇帝,同时又是一个不怎么被承认的蒙古本部的大汗,所以把成吉思汗尊为了“元太祖”,之后他又被后世子孙尊为了“元世祖”。这个特例才重开,哎,毕竟蒙古人。
后来到了明朝,本来朱棣的庙号是太宗,但无奈嘉靖为了“争爹”,最后将他老子兴献王升级为皇帝,定位“睿宗”,这本来就于礼法不合,所以无奈只能接着把朱棣升级为“成祖”,其目的也并不是为了给朱棣唱赞歌,只是给他老子腾出个位置......
而到了清朝,这个问题就有意思了。
因为清世祖福临入主中原,算起来以元代那套尊庙号的逻辑来说,福临也勉强算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君主吧,但就笔者而言,清太宗皇太极按道理而言,才算是清朝开国之君,因为“清”这个国号是他定的,皇帝也是他先叫的,他老子是金国的大汗。
不过清朝要强调一下三代的功劳,也没有办法,所以后金大汗努尔哈赤成了清太祖,然后福临成了清世祖。
虽然清朝这个庙号显然有些名不副实,(福临没看出来是什么新时代的开创者么,前半生是个小孩子 ,亲政后还没完全灭掉南明。)但若以元朝的那套逻辑而言,也算说得过去,姑且算是少数民族的“优待”吧。
那么接下来的康熙,又怎么成为“圣祖”的呢?
康熙这个庙号,就显然是一种十分不合礼法的“夸赞”了。如开创贞观之治,打通西域,消灭突厥的唐太宗,也只能老老实实按照礼制尊为“太宗”,可到了康熙这里,为了强调他的功劳,就无视礼法,堂而皇之称为“圣祖”。
当然在之前的历史上并不是没有圣祖,可那都是追尊的,其本人并不是皇帝。圣祖这个庙号源自唐玄宗时期,是李唐皇室为了跟老子攀关系,给老子上的庙号,其后用过,或者说敢用这个庙号的大一统王朝,(五代十国时期的割据政权前蜀后主王衍给他王氏世祖王子晋尊为圣祖。)也只有宋真宗时期,给赵玄朗尊为“圣祖”。而赵玄朗是秦朝人,是民间信仰的一位财神,元明之后,逐渐演化成财神赵玄坛。
由此可见“圣祖”这个庙号,哪里是什么人都能随随便便用的,也不怕被世人耻笑,可清代康熙就偏偏被儿子尊了这么个庙号,哎,真是礼崩乐坏,道德沦亡......
说道这里,为什么清朝出现了三个“祖”这个问题,大家还是自己取琢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