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本人;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应把握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要面向全体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尽可能的保证班级不同学习状态的学生都能参与进来。不同学生的参与,带来不同的学习状态,会给教师带来不同的反馈信息。譬如:学习基础薄弱的同学无论是言语回答、还是上黑板练习,教师都可能或多或少地捕捉到学生有待提高和解决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班级学生的整体素质。
二、要把握年龄特征
把握年龄特征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语言表达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做到简单、明了和无误。否则,学生在参与中就有可能出现“心动而不行动”的状态。二是目标设置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已有知识水平。既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过高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抑制,过低会降低学习效率及浪费学习资源。实践证明,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启而不发很多情况下与设置目标过高有关。同理,学生在课堂上缺乏对学习的“新”、“鲜”、“奇”的体验与目标设置过低有较大关系。
三、要平衡性别差异带来的认知差异
这要求思想品德教师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在情景设置中要保证男女生共享话题、共享过程,从而体现出参与的共性。二是要充分理解、尊重和包容男女生因思维方式略有差异所带来的不同表达方式和结果。特别是男女生在现实家庭、生活、社会的小微环境略有不同,形成的体验也略有不同,因而带来的参与效果也不同,要优势互补。
四、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
这要求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中所使用的素材尽可能的放在社会的大背景下,立足学生,源于生活。多点形象,少点抽象。多点感性,少点理性。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找到切入点,学生才能走进参与面,课堂才能看到参与体。因为多姿多彩生活、大事小情的社会,正是学生积极参与的客观基础和引发学生积极体验参与过程的摇篮。
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可以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始终处于自觉主动的学习状态,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具体如下: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是一个人自觉参与活动、认识事物、学习知识的动力。教师要想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就要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有多种。在导入时,教师可以用启发性问题引入,让学生带着问题认真听讲,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借助教具进行直观演示,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吸引学生;教师还可以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组织形式多样的游戏活动等。
2、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好学生是夸出来的,是表扬出来的。”由此可见,表扬和鼓励在教学中的作用不可忽视。教师一句表扬鼓励的话语能给学生带来很大希望,让学生感受到满足与自信,获得继续前进的动力,对学习产生热情和兴趣。
3、重视学生的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金钥匙”,学生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自己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还要帮助学生“会学”。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教材的内容,掌握基本的法则、公式、概念等,并在此基础上适当地进行拓展。教师要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通过预习找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在课堂与教师和同学进行交流探讨。教师还要帮助学生养成动脑思考问题的习惯,巧妙地设计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产生探求真知、解决问题的心理需求。
4、灵活运用教学手段
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只采用单一的教学手段,而是应该采用多种方式组织教学,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比如,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辩论,让学生分小组合作探讨,或是让学生进行表演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会不断感受新鲜的刺激,收获不同的体验。
5、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条件。首先,教师应该转变思想,鼓励学生采用自己喜欢并适合的方式学习,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其次,教师要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为学生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情境创设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所学内容,还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总结
在教学中,教师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参与者。
1、彻底改变我们的教学模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观念决定着我们的行动。教师要彻底摆脱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提供信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让学生真正地参加到教学中,成为学习的主体。此外,就学生的参与度来说,我们既要关注到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学生的人数,又要关注学生参与课堂的程度。既要让班里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中,而不只是表演式的、形式上的参与,而实实在在的参与。
2、多给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把注意力放在教学的结论上,还应当重视对获取知识思维过程的学习,多把注意力放在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动态学习过程上,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经过他们自己的主动思考,解决问题,获取知识。
首先,要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在教学中,教师应放手大胆去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探索新知。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获得了最基本的知识,同时思维也得到了有效发展。其次,多给学生动脑的机会。教学中,操作是外表,思维是内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总结规律。思维使学生的认识由操作时的感性上升到理性,因此引导学生人人动脑,开展积极地思维活动是教学的重要目的。此外,多给学生动口的机会。如我们英语科教学。作为一门语言学科,我们更应创设情境,让学生多开口,多说。在这样的语言训练中,学生才能建立起语言的认知体系,在说中掌握语言的使用能力。最后,我们还应多鼓励学生做有挑战性的事情,比如参加学科竞赛、向报刊杂志投稿、做课外研究等,并在其努力的过程中给予帮助。使其在一次次的成功中坚定信心,渴望继续参与。
二、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敢于发言,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的习惯
首先,以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来吸引学生的参与热情。
和谐向上的课堂氛围,会引发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和愉悦的情感去发现、质疑、探究新知,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进而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正如新课标所指出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要同学生一起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始终用商量的口气与学生进行交谈。如:谁想说说你的想法?哪个小组愿意来汇报?我真高兴,我和××同学的意见相同。你的看法很有见解。……
这样摆脱权威,放下架子,从高高的讲台走下来,深入学生中间,倾听孩子的发言,把自己摆在和学生平等的位置,说话亲切、自然,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位学生,让学生体验到教师的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真正拉近了师生心灵上的距离,从而使学生在民主、平等、愉悦的课堂氛围中体验学习,敢想、敢问、敢说,敢于大胆的交流。
其次,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友善而诚恳地解决学生的问题和质疑。
当学生质疑我们的观点或提出不同的见解时,应心平气和地与学生讨论。遇到我们不能解答的问题时,要敢于承认知识的复杂性和我们的知识有限,应谦虚地和学生一起去查阅资料、寻找答案。这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也可以为学生树立诚实的榜样。以后当学生遇到不懂的问题时,他便能够大胆地举手提问,而不会因害怕老师、同学的嘲笑而掩饰自己的无知。
此外,善于抓住机会对积极参与的同学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
任务完成得好要及时表扬,但即使失败了,也要肯定学生为此付出的智力和努力,并鼓励其再做尝试。对于答错问题的学生,可以鼓励他“再想一想”,并给他再次回答的机会。这等于是对学生说:“我相信你可以学会!”这对于平时理解较慢的学生尤其重要。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题或看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在课堂上表现或回答问题的机会。
三、精心设计导学案,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预习、上课、复习”可谓是学习的“三步曲”。如何让学生完成好这一“三步曲”?使用导学案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好的导学案是培养学提高生学习能力的一种重要的手段。但我们要对课堂练习进行精心设计,做到目的性强,层次分明,突出重点,形式新颖,有利于不同的学生真正在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此外,在练习中,我们应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探索解决问题途径,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学生在学案的引导之下,通过课前自学、课堂提高、课后链接等环节的调控,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反馈,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进而学会学习。
四、长期的、任务导向的学习目标是学生持续参与学习的动力源泉
目标是我们行动的趋动力。我们应当帮助我们的学生制定本学科的每周学习目标,每月、每学期甚至更长时间的学习目标。目标最好表述为“每天背5个单词”、“每星期写一篇周记”、“每学期读几本书”、
“能运用杠杆原理完成一个小制作”等学习任务导向的目标。而不要表述为“取得年级前10名”“获得一等奖”等表现导向的目标。因为学习任务导向目标更具体,可实施性强,便于检查。并且,落实了任务导向目标后,自然能完成表现导向目标。但目标应因人而异。学生将会在落实一个个目标中奋力前行。
一、要面向全体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尽可能的保证班级不同学习状态的学生都能参与进来。不同学生的参与,带来不同的学习状态,会给教师带来不同的反馈信息。譬如:学习基础薄弱的同学无论是言语回答、还是上黑板练习,教师都可能或多或少地捕捉到学生有待提高和解决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班级学生的整体素质。
二、要把握年龄特征
把握年龄特征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语言表达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做到简单、明了和无误。否则,学生在参与中就有可能出现“心动而不行动”的状态。二是目标设置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已有知识水平。既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过高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抑制,过低会降低学习效率及浪费学习资源。实践证明,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启而不发很多情况下与设置目标过高有关。同理,学生在课堂上缺乏对学习的“新”、“鲜”、“奇”的体验与目标设置过低有较大关系。
三、要平衡性别差异带来的认知差异
这要求思想品德教师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在情景设置中要保证男女生共享话题、共享过程,从而体现出参与的共性。二是要充分理解、尊重和包容男女生因思维方式略有差异所带来的不同表达方式和结果。特别是男女生在现实家庭、生活、社会的小微环境略有不同,形成的体验也略有不同,因而带来的参与效果也不同,要优势互补。
四、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
这要求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中所使用的素材尽可能的放在社会的大背景下,立足学生,源于生活。多点形象,少点抽象。多点感性,少点理性。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找到切入点,学生才能走进参与面,课堂才能看到参与体。因为多姿多彩生活、大事小情的社会,正是学生积极参与的客观基础和引发学生积极体验参与过程的摇篮。
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可以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始终处于自觉主动的学习状态,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具体如下: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是一个人自觉参与活动、认识事物、学习知识的动力。教师要想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就要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有多种。在导入时,教师可以用启发性问题引入,让学生带着问题认真听讲,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借助教具进行直观演示,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吸引学生;教师还可以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组织形式多样的游戏活动等。
2、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好学生是夸出来的,是表扬出来的。”由此可见,表扬和鼓励在教学中的作用不可忽视。教师一句表扬鼓励的话语能给学生带来很大希望,让学生感受到满足与自信,获得继续前进的动力,对学习产生热情和兴趣。
3、重视学生的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金钥匙”,学生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自己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还要帮助学生“会学”。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教材的内容,掌握基本的法则、公式、概念等,并在此基础上适当地进行拓展。教师要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通过预习找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在课堂与教师和同学进行交流探讨。教师还要帮助学生养成动脑思考问题的习惯,巧妙地设计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产生探求真知、解决问题的心理需求。
4、灵活运用教学手段
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只采用单一的教学手段,而是应该采用多种方式组织教学,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比如,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辩论,让学生分小组合作探讨,或是让学生进行表演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会不断感受新鲜的刺激,收获不同的体验。
5、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条件。首先,教师应该转变思想,鼓励学生采用自己喜欢并适合的方式学习,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其次,教师要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为学生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情境创设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所学内容,还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总结
在教学中,教师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参与者。
要让学生“心甘情愿”地参与课堂,最好能够 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来进行学习。那么如何找到“有意义”的实际问题呢?不妨从下面两个角度入手:
第一,问问喜爱什么,害怕什么,好奇什么,或者想做些什么,结合固有的教学内容,投其所好。
第二,让学生集思广益,在校园、小区、街道中进行项目式学习。
2.学习可视化
所谓学习可视化就是让学生的进步变得可视化,让学习的用途变得可视化。如何让学习可视化呢?以下是四个步骤:
第一阶段:产品(学习的结果)
一阶段强调学生创造的成品。学生编写的文章、制作的作品都是老师们课堂效果最直接的体现。现在的课堂大多也是通过这种形式检验老师的教学效果。举例:物理项目和模型、论文、海报、博客文章、结课奖励、分数、文凭、证书、基于项目的学习成功、照片
第二阶段:过程(学习的模式和顺序)
第二阶段强调体现学习的过程和顺序。我们的视角从作品本身转移到制作作品的过程。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将学生在制作作品过程中所展现的操作习惯、对知识的认识、团队表现等以前不可见的方面展示出来。举例:任何发展元认知的实践;关于思维习惯的日记;为失败腾出空间,重新审视以前的工作并反思和改进;有时间变化的可视化数据;数字作品的迭代过程(不是学习成果);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感受。
第三阶段:知其所以然(学习的原因)
在学习可视化的高级阶段,就要开始脱离“盲目学习”和“被动学习”了。学生在进行“学习”之前,必须要知道为了什么而学习、学习后能够获得什么。举例:非正式的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挑战的学习;知识转移可视化;社区建构主义;课堂模式下的自主学习
第四阶段:自我(知识的组织)
最后一个让学习可视化的阶段是由学生自己完成的。学生在“学”与“做”的过程中,知道为什么学习,知道如何学,知道学什么。举例:课堂模式下的自我导向学习,地方化教育,通过游戏学习。
3.以学生自主为前提,提供支持
学生总是希望能够将学习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上,因此我们不应该成为他们在自主学习道路上的绊脚石。相反,我们更应该成为他们背后最坚实的靠山。一方面,我们需要跟进和检查他们的自学情况,以保证他们能够按照自己既定的计划前进。另一方面,我们还需要在不干涉他们自主权的情况下进行适当的指导和引导,比如说解答疑难和指引方向。
4.协作学习
协作学习的好处自然不必多说,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协作不仅仅是坐在一起,或者小组一起完成一项活动。真正的协作,需要建立在良好的团队规范、适时的方向引导和开放的团队氛围上。
5.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
要想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个性,满足学生们的需求。同时,还要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让他们感觉到老师平等地对待。当然,沟通交流是必不可少的。
6.把握好学习的方向
所谓把握方向,就是帮助学生明确他们为之奋斗的目标、理解这个目标的价值,以及如何运用技能达到目标,这同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