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出自儒客先师荀子《劝学》,是一个俗语,比喻人经过学习或教育之后可以得到提高。常用以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
成语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意思解释:青从蓝草中提炼出来,但颜色比蓝草更深。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意思是:靛青这种颜料,是从蓝草中提取的,但它的颜色比蓝草更青。比喻人经过学习之后可以得到提高,常指学生超过老师。
这个典故出自《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南北朝时期,老师孔璠和学生李谧就演绎了一段青出于蓝的故事。
李谧从小就是个学霸,他记性好,学习认真,四书五经倒背如流。有这样的优等生,做老师的也很欣慰。李谧那时候的老师还不是孔璠。
李谧学业见长,有一天,老师觉得自己教不了这个学生了,再教下去就是误人子弟,决定给他推荐一个更加优秀的老师——孔璠。孔璠是当地名人,算得上是博学鸿儒。老师对李谧说:“你去给孔璠当学生吧,方圆百里之内,恐怕只有他能当你的老师了。”
李谧在十八岁那年才去拜孔璠为师,两人一谈,孔璠觉得这个学生基础扎实,悟性不差,就把他收下了。孔璠因门下学生众多,最初也没有对李谧特别关注,只不过把他当成普通的一员。但李谧的勤奋引起了孔璠的注意,不久之后发生的一件事情使孔璠确信李谧是可造之才。一天,李谧去孔璠家请教问题,师生投缘,一聊就没个完。等聊得差不多了,一看天色已经很晚了,孔璠说:“你住的地方离这儿远,干脆你就在我家书房囫囵着睡一觉,明天再回去吧,咱师生之间也别太见外。”李谧点头答应了。第二天清晨,天刚破晓,孔璠起来小解,看见书房还亮着灯,觉得奇怪,到窗外一看,只见李谧还坐在书案前认真看书呢,原来他一宿未睡。孔璠赞许地自语道:“学习的劲头这么大,我这辈子还第一次看到,这小子今后有出息。”
知识在于积累,李谧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成效慢慢显现出来,几年后在孔门弟子中已经是第一人,孔璠也十分赏识他。有一次,孔璠遇到一个问题,想了半天想不明白,这时他突然灵机一动:何不找李谧问问,没准他明白。于是孔璠很郑重地向李谧请教,李谧还真给出了一个令人信服的解释。
那时候极讲究师道尊严,师生之间的关系是不能随便颠倒的,大学者孔璠向学生李谧请教这件事有点石破天惊,立刻在好友之间传开了。老朋友和孔璠开玩笑:“你向自己的学生请教,就不怕别人笑话?”孔璠坦然一笑,说:“没办法,谁让他知识比我渊博呢。学习的目的在于求知,谁知识多谁当老师。”后来当地人编了一首短歌来赞颂这件事:“青成蓝,蓝谢青;师何常,在明经。”就是说:李谧青出于蓝,超过了老师;谁当老师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学习明白道理。
现状
此俗语已被编入2014年“北京市中考考试说明”中(北京教育考试院编,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详见:语文,附录五 俗语类(p.49)
北魏文人李谧学习很用功,在文学博士孔璠门下做学生,勤奋刻苦,虚心好学,提高很快。几年后,李谧的学问超过了他的老师孔璠,孔璠反过来向李谧求教。同学们做歌:“青成蓝,蓝谢青,师何常,在明经。”
《荀子·劝学》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节选译文
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它比蓼蓝的颜色更青;冰是由水凝冻成的,但它比水更冷。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绳,如果给它加热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合乎圆规,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这是因为人工使它弯曲成这样。所以木材经墨线量过就笔直了,金属刀具在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照检查自己,就智慧明达,行动不犯错误了。
节选写作特点
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容易接受。比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时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作者的观点。例如: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积土成山,积水成渊。
有时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照,让读者从中明白道理。例如将骐骥与驽马对照,朽木与金石对照。设喻方式有时先反后正,有时先正后反,内容各有侧重,句式也多变化,读来毫无板滞之感。
有的比喻,单说比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让读者思考。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有的先设比喻,再引出道理,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有的先设比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作进一步论证。
出处: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释义: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
用法:复句式,作宾语、分句;含褒义,指后人胜过前人。
例句:你们年轻人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扩展资料:
《劝学》是中国战国时代儒家学者和思想家荀子及其弟子所著《荀子》一书的开篇。
《 荀子》一书著作有数万字,荀子文章比之孔、孟,对问题的陈述更完整,对论题的推衍要更加充分。全书长于说理,文章多长篇大论,发挥尽致,讲究逻辑和结构的形式美,多用排比,而且声调铿锵。内容“重质尚用”,紧密结合文学和政治;词藻丰富,比喻层出不穷。
《劝学》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理论和方法,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论说了有关学习的问题。
《劝学》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运用比喻时手法又极其灵活自然,生动鲜明而绝无枯燥的学究气。
如文章开首,连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等四个比喻,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学不可以已”的道理,堪称雄辩奇才,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收到了先声夺人的强烈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