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死后放在棺材里后棺材盖要钉铁钉,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
古人将死者遗体装进棺材后,接着要钉棺盖。镇钉要用七根钉子,俗称“子孙钉”,据说能使子孙兴旺发达。钉钉子时,亲属一齐喊叫死者“躲钉”,然后向棺盖上撒五色粮,大殓告成。此后,每天三次烧纸哭祭,谓之“捻香”,直到出殡为止。
古时棺木不用钉子,用皮条把棺材底与盖捆合在一起。横的方向捆三道,纵的方向捆两道。横的方向木板长,纵的方向木板短,“三长两短”即源于此。老一些的棺材制造艺人是不用钉子的,据说:钉子的用法和位置颇有讲究,暗合一些引申意。
另外,棺盖钉钉,还可以在很多时候,保护着住在棺椁内的“故人”。第一点是各族都有防腐行为。国内很多案例都是以棺椁为防腐溶液盛装容器的(国内纯粹干尸防腐案例较少),溶液嘛,自然要封口,不然挥发和倾覆都是难以控制的麻烦,钉钉自然必不可少了。
第二点是方便保存“故人”尸身和方便搬运。中国传统的丧葬制度里,死人,并不是立马出殡的,就算出殡,移时异地,也不都是立马入土的。这些流程,震动晃动风险极多,钉钉固定,是非常有必要的举措。
第三点是保护“先人”。不讨论入不入土的习俗差异,钉了钉子的棺木,肯定比没有钉子的,更能抵挡诸如洪水,泥石流,穴居动物等不可控灾害一点。这一点上,有灵柩(装有尸体的棺椁)需要野外放置多年习俗的地方,更可能坚持打钉子一事。
结束语:说到棺木这种话题我们很容易将其当成迷信,但实际上,中国的棺木文化发展源远流长。其确实有不少的糟粕,但其中的文化内涵我们不能忽视,至少棺木文化中体现的孝道文化是应该被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