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科举状元是几品官?有什么依据呢?
古代科举状元并不是是一个官,只是说明通过一系列考试终于获得了从官的资格,而且在获取状元之后也不一定能够做官,具体是几品官,在各个朝代是不同的。
隋唐时期是科举考试刚刚兴起的时期。唐朝的科举考试分为很多种,有常科和制科。考试由于刚刚兴起,制度不仅繁杂,而且要求非常严格。而且此时由于国力强盛,考试往往从书籍向时事转变,考试比较灵活,就更增加了试题的难度,而状元一般授九品官,甲第授从九品上,乙第授从九品上。例如唐代的张说就是参加科举考试,策论为天下第一,获得状元。而唐朝韩愈的进士及第 ,却因为内部的考试不及格,三年尚未入仕。当时有言:“万方砥平,仕进者以文讲业,无他蹊隧,荐绅之伦,望三台如登青天”。
宋朝科举考试有了很大的改进,也逐渐成熟。宋代考试程序也趋于完善,通过乡试、省试、殿试之后,殿试第一名为状元。由于宋朝是文人立国,所以科举考试之后,状元的身份地位还是比较高的,受到了很大的重视。而而庄园一般官评七品,当然也有例外,例如宋朝状元张孝祥在科举考试之后,授予八品官,但由于受奸人秦侩的阻拦,只是赋闲在家。太宗言曰:“郡国贡士,有司抡才,朕必亲临殿庭,躬校能否,宴见细绎,日旺忘劳。亦既策名,即令解褐,不限选调,皆授以官,隆儒之风,可谓至矣。”
明清时期,理学成为官方哲学,八股取士成为唯一的真理,在这个时候,文科状元不仅能够成为六品官,而且还能入翰林院为职,甚至能够进入内阁、南书房或者军机处,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