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虚乌有有什么典故?出处在哪是什么故事?
子虚乌有的典故主要说的是子虚和乌有先生两个人争论齐国和楚国哪个更厉害,其实这两个人都是不存在的,并且说的也都是不真实的。这个成语主要是出自司马相如《子虚赋》。
子虚乌有这个成语大家都不陌生,它的大致的意思是指不存在的,不真实的,假设出来的东西,比如这件事就是子虚乌有。其实,这个成语是有故事来源的,接下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当时,司马相如在《子虚赋》里说,楚国有个使者,名字就叫子虚,他来到齐国,齐王热情地迎接了他,并且和他一起去打猎。后来子虚到乌有先生家里面去做客,两个人开始交谈。子虚在齐国的乌有先生面前吹牛,说他和齐王一起出去打猎,然后齐王就问他关于楚国的情况,这个时候子虚就开始吹嘘楚王的游猎盛况,说楚王的猎场特别多,有七个地方,而且都是麒麟拉着车子,车上面装的也全是奇珍异宝。他还夸赞楚王的狩猎技术非常高超,每一箭都会射中野兽。这个时候乌有先生听了就很不舒服,因为子虚明显是在捧高踩低,贬低齐王。接着乌有先生就为齐王打抱不平,开始夸耀齐国的广阔山河,认为齐国比楚国强多了,两个人争论不停。
实际上,这个故事当中的子虚和乌有先生都不是真实存在的人物,他们说的话也是虚假的,子虚就是虚假的意思,乌有是幻想的意思,后来人们就把子虚乌有这个成语用来比喻虚假的不真实的东西。在《子虚赋》的最后结局当中,提出了一定要节俭,同时,讥讽了天子诸侯贪恋游猎,荒废政务,他觉得与其追求这些子虚乌有的东西,不如好好治理国家。
以上就是关于子虚乌有这个典故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