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真正的“内观”禅修是什么,及三种实修方法
2018年4月1日 Lee公子 摘自《瑜伽经禅修要诀》夕阳 著
这在1.41提到,“ 真正的知见是知觉者、知觉的能力与被知觉者三者完全通透 ”。这个觉醒或者融合,其实是所有主体与客体,感知与感知者相互融通、贯通起来,融合为一体。
我记得克里希那穆提曾经讲过一句话、他说:觉知跟觉知的对象,也即觉知者跟觉知的对象合一的时候,觉知就产生了。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真正的觉知,是觉知的主体跟客体两者的合一。
比如说,我现在看着笔记本电脑,对着笔记本说话,我现在是一个主体,是一个看的人;而这个笔记本,是个客体,是个东西。那么觉知这个时候在哪里?觉知就是,当你看着这个笔记本的时候,你同时看到了这个正在看笔记本的坐在这儿的人,你同时看到两者,而且是以整体的方式看,并不是有先后次序地看。同时,在同一瞬间,看到这个笔记本跟坐在笔记本跟前看的人。大家可以试一下,你能做到吗?你看见这个笔记本,同一瞬间,看见你这个人坐在笔记本跟前。当你以这样的整体的视角看的时候,你突然间发现,你产生了某种超越的觉知。它就是一种超越感,你突然就有了一种超越的觉知。
那些参加过意识内化课程的人,可能很容易就有这种超越的觉知,超越感非常容易,因为已经训练过了。在座当中没有学习过的人,你们可以试一下,看看你会不会有这种超越的整体的视角。我们再来一遍,当你看到眼前的任何东西,比如说你眼前的笔记本、茶杯,或者你眼前现在的任何东西,大家跟着我一起试一下。当你看到前面的这些东西的时候,你同时要看到正在看的这个人,坐在这儿的这个人,你两者一起看,可不可以?大家用打字的方式回应我,可以做到吗?
可以的。那我要问大家,你同时看到主体和客体的时候是什么感觉?你是不是有一种非常奇怪的超越感,你是不是有一种你并不是用眼睛在看的感觉,你是用意识在看,你实际上是意识到主体与客体?
大家回应一下,现在尝试两者一起看的时候你是什么感觉?现在大家在笔记本前听的人,能打字的人都回应一下,我们需要知道每一个人的体验。“一种融合的感觉。”非常对。我现在要考察下每个人的体验,看看你会有怎么样的体验。“一体感,有整体感。”非常对。其他的人说一下自己的感受?“很融合、很清晰。”非常对,非常好,这说明大家其实都是极有潜力的。“还是个体的。”你这种说法实际上是对的,你这种超越的感觉仍然是一种个体中的超越,还没有完全地融入光明的本性,还没有实现那个整体性的超越,但这只是程度的差别,也没有关系,一开始你有个体的超越已经很好了。
好,我们要做一个 更进一步的实验。也就是第二句话,它说:感知与行为贯穿起来 。我们要做另一个实验了,刚才做的是你看着自己与对面的东西,我们现在做动态的、因为它必然在动态中也能够实现,看看你能不能实现。
我现在要你做一件事,晃动你的头部,在你左右晃动头部的时候,你是不是能够做到,同时看到了这个正在看笔记本的坐在这儿的人,跟那个静态的笔记本。这个稍微有点难、但仍然是可行的。里面那个诀窍就是,你不要跟着你的晃动左右转,如果你没有跟着晃动左右转,而仍然保持着那个超越的觉知,那你将同样地体验到融合感。也就是,佛陀曾经说过,动中也不动。你可以试一下,左右晃动你的头部,同时看着自己跟笔记本,如果你在看着的时候,你会发现,你这个看是完全不动的。动的仅仅是这个身体,你这个看其实是完全不动的,对不对?所有做到这一点的人,我们要讲一个更深的东西。你能在动态的情况下,感知到这个超越的意识的话、我们就能实现另一件更深奥的事。
这两天有人问我:“要去除思想,是不是可以做南传的内观?”我当时回答:“你如果做这个意识内化的话,就没有必要了,因为南传的内观,佛陀传下来的内观的方式,已经被大幅度地扭曲了。
现在你看到的南传内观实际上已经被扭曲了,如果要了解真正的内观,你需要更深的东西。什么是更深的东西?也就是我们这里提到的,你的感知与行为要贯穿起来。你非但要看到主体,而且要看到客体、这才是真正的内观。现在南传的内观,不知道我们有没有学员参加过,他们只注意到主体。他告诉你,你要注意到你的身体的行为,你要注意你手的动作、脚的动作,你要注意你的思想的运动、你要注意到你的感觉的运动。但是你发现没有、他所有的对象都是主体化的,他对自身非常注意但这只是一半,他没有把客体联合起来一起注意。所以他们始终无法产生真正的超越,完整的觉知。而当你没有完整的超越觉知的时候,你实际上不能解决任何问题,你的这种注意,不是觉知,如果你只是注意到主体、不能注意到客体,实际上不是觉知。这点大家一定要认清。
这种注意,在心理学上叫反省,你可以时刻注意到你的身体内部,时刻注意到你的思想。这实际上是一种聚焦式的注意,他聚焦在那个方向上、主体上,这实际上是一种反省的注意,一直在反省你的每一个行为每一个动作,每一个思想,这种反省永远是聚焦化的,它永远无法产生一个超越的觉知。你在反省当中,对于你所看到的所有东西都是认同的、这种认同,包括同意和批判两者。你看到一样东西,比如看到你的思想,无论这个思想是好的是坏的,都可以,你对这个思想,实际上有一个潜在的判断。你是认同它的或者反对它的、如果你只看到一个面的话,那么你注定会有某种认同跟反对的潜意识在里面。这种实际上就是一种判断,是一个批判。
所以我教大家做 第三个实验:主体和客体同时觉知,产生超越的觉知 。我们现在所有人来试一下:你现在看着这个笔记本,同时看着你自己正在看着笔记本,这个行为,你两者一起看,你产生一个超越的看的时候,你有没有发现这个时候你是无法做判断的?这个时候哪怕你产生了一个邪恶的、坏的思想,你对它都没有任何判断。
大家可以来试一下,当你主体和客体同时觉知、你看到自己在看着笔记本时,你会发现这种看非常超然,它好像是个旁观者在看一样。你甚至可以主动产生一个坏的想法,比如产生一个令人讨厌的想法,甚至可以想你要杀人、你们都去死吧。这样想的时候,如果你仍然超越地觉知,看着的候。你会发现你跟这个思想完全没有关系,你甚至对这个思想完全没有判断,没有好恶判断
或者说,当你这样觉知时,那个思想在一开始就消失了,它甚至无法这样长久地思想下去,它没法这样流下去。它在开头时就没思想了。你如果以超越的方式看待两者时,你很难能够有思想.所以这就是超越的觉知和聚焦的觉知的一个巨大差别。
现在可悲的是整个南传都在传授一个方法—聚焦的觉知。那个方法只能带来止观方面的“止”,而不是“观”。就好像你在反复念一个名称,“哺哆”、或佛陀,或佛号,它跟那个作用是一样的、它产生止的力量,但它永远无法产生观的力量。即使你说你在看着你的思想,你这个看也不是观,它也是一种止。所以我们一定要了解这两种觉知的区别:一个是超越的觉知,也就是你主体和客体联合起来看,一个是聚焦的觉知。
超越的觉知不像发呆、你之所以认为它像发呆,是因为你还没有跟光明的源头合一,你一旦跟那个源头合一了,你这个超越感就更充分了。它就像是一个流动的光明,非常鲜活,彻底的鲜活,就像你看到一朵鲜艳的花,你整个人就微笑了,类似于这种感觉。它就好像看到一个非常翠绿的树或鲜艳的花朵,你整个人都活起来了、就像那种鲜活一样。它是所有鲜活里面最鲜活的一个体验。
这段话实际上非常重要,这意味这你将体验到一种真正合一的觉知真正超越的觉知,真正物我双融的一个体验。它这里提到的超越以后跟某个光明的源头合一,是最最深的。也就是佛教说的你突然融入了大光明藏,突然融入了涅槃的本性,这个我们在意识内化课程通过中脉的方式,最终将能够彻底实现。每个人都能经验到这个最终的源头、最终的光明。这点毫无疑问。
而且每个人的意识本来就是光明的一个部分,只是你自己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我们现在在座的有几位是参加意识内化课程的,他们经验到这个光明,仍然还不是超越的光明,仍然还是属于个体化的光明,或者有一部分还是个体化的光明。但是如果有人达到了这个点,你可以问所有曾经在意识内化课程里达到这个光明体验的人,他突然就有一个感觉,就是这个光明他曾经体验过,那个光明曾经就是他意识本来的一个经验、他并不是体验到了一个陌生的东西、从来没有的东西。
在课程中曾经体验到这个光明的同学可以讲一下,当你体验到光明的时候,你会发现它真的是本来就有的,它是你灵魂深处业已存在的东西。你并不是得到了一个新的东西。它早就在了。在你出生以前,在你死亡以后,它就存在。这点非常奇怪,甚至那些经验到的人,他根本不需要别人告诉他这一点,他就会直觉地体验式地立刻觉知到这一点那个光明是本来就有的。
我们现在在座许多学员都经验到过,你突然发现它并不陌生,你甚至曾经有过很多次,它就是你本来的东西。所以禅宗把它叫作“本来面目”它不是一个要达到的东西。克里希那穆提曾经讲过一句话,他说那个最终的觉知、最终的源头,不是新的东西,它本来就在你的里面,你唯一要做的,就是越来越找到能够融入它的方式,越来越变得对它更加觉知而已。你并不是创造它,它本来就是圆满的。所有的修炼实际上都在做一个清晰化的工作,你只是对这个源头的觉知修炼得越来越清晰化而已。它本来就在。所以他说这是我们生命中最为珍贵的东西,你不可能寻找别的东西了。
几千年来人类所有的宗教都在寻找同样的东西—的源头,而它一直在你里面。你甚至曾经无数次地与它擦肩而过,无数次地在某个早晨经验到你内在的这个光明和喜悦。我可以非常肯定地说,你们每一个人都曾经经验过。其实现在就可以让大家暂时地体验到,当你以主体、客体同时觉知的方式来觉知的时候,你也许会有一瞬间能经验到。当你以这样的方式两者合一地觉知的时候,也许立刻就能感觉到你的意识是清晰明亮的。这种清晰本身就是一种明亮,一种意识本身的明亮。也许它并不是非常的显著、显眼,那是因为你的中脉还没有完全地贯通,中脉能量还不是很强大,所以它的明亮感还不是特别强。但哪怕只有一点点、对你来说也够了。你至少可以以一瞥的方式尝到那个味道。所以你要找寻的东西离你很近。